他是中國20世紀著名物理學家、物理教育家,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便是葉企蓀,也作葉企孫,名鴻眷,字企蓀,以字行,男,漢族,江蘇省上海縣人。
早年及留學生涯
1898年7月16日,葉企蓀出生於上海縣唐家弄一書香門第。曾祖藹臣公在清朝道光年間當過官,晚年在家研究禮學,參與編纂《同治上海縣誌》;祖父葉佳鎮曾獲得國子監簿街封賞,官至五品;父親葉景沄是1894年甲午江南鄉試第15名舉人,曾任敬業學堂校長、清華學堂國文教員、上海教育會會長等職務,參與編纂上海縣誌。
1907年,他到父親主持的上海敬業學堂讀書。1911年初,清政府將遊美學務處改為清華學堂,他報考清華學堂獲得錄取,成為清華學堂的第一批學生中的一員。1911年10月因武昌起義爆發,清華學堂停課,葉企蓀轉讀江南製造局兵工中學。1913年夏清華學堂在上海恢復招生,他再次報考並被錄取。
1918年6月畢業於清華學校畢業,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物理,1920年獲物理學學士學位。同年9月,入讀哈佛大學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諾貝爾獎得主、高壓物理創始人珀西·布裡奇曼。 在哈佛大學讀書期間,葉企孫主要完成了兩件工作。第一件是,在哈佛教授威廉·杜安指導下,葉企孫與H.Palmer合作用X射線測定普朗克常數,於1921年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論文《用X射線法重新測量輻射常數h》,其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後第2位。 第二件工作在導師珀西·布裡奇曼指導下,開展測量流體靜壓力對鐵磁材料磁化率的影響的研究,工作於1923年完成,研究成果作為他的博士論文於1925年發表。 此兩件工作均是在導師指導下進行,並非獨立完成。
1923年6月,獲得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0月到歐洲旅遊,1924年3月回到上海。
抗戰前的發展
1924年4月,葉企蓀獲任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為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其間經東大化學系教授任鴻雋介紹加入中國科學社,擔任《科學》雜誌編輯。
1925年清華學校創立大學部,他應聘物理學副教授,把剛從東南大學畢業的趙忠堯、施汝為帶到清華擔任助教。1926年清華學校大學部調整,開設學系。葉升為正教授並繼梅貽琦擔任物理系主任。1929年清華大學理學院成立,出任理學院院長,被推舉為決定學校重大政策的7位評議員之一,此後一直是清華大學的核心領導人物之一。
葉企孫住在原為外國教授住宅的清華北園7號,有工人負責飲食。清華的幾個單身教授也前往一同吃飯,並趁吃飯之機商議校政,策劃教育改革。這樣的一個「少壯派」教授群清華校史稱之為「北園7號飯糰」。
1926年到1937年間,葉企孫先後聘請熊慶來、吳有訓、薩本棟、張子高、黃子卿、周培源、趙忠堯、任之恭等著名教授到清華任教。以吳有訓為例,吳曾經協助導師阿瑟·康普頓驗證康普頓效應,1931年葉企孫在德國,通過趙忠堯的介紹,聘請到哈勒大學進行研究工作。他隨葉企孫到清華製造儀器設備,直至抗戰開始才轉至協和醫學院工作。吳有訓回國後一年多時間內曾轉任多家大學老師,葉企孫以比自己的薪水還高的薪水將他聘請過來。另僅有初中文憑,由熊慶來提攜的華羅庚,也是在葉企孫的支持下進入清華,從助理員做起擔任教職,後更被葉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
抗日戰爭至建國前
抗日戰爭爆發後,葉企孫本來負責協助清華資產轉移至西南聯大,但由於日軍迅速佔領了北平,他只好跟學生熊大縝逃到天津租界,協助學校人員轉移到重慶。
熊大縝是葉企孫的得意學生,葉企蓀原來打算保送他到德國留學,但他一心想到冀中抗日根據地參與抗日。在葉企蓀的支持下,熊大縝前往戰區擔任冀中軍區供給部部長,並吸收了一批支持抗日的清華學生。他們利用專業知識為根據地製造烈性炸藥、地雷、雷管,熊又利用自己的關係及葉企孫的支持購得無線電等軍需品,大大緩解了當時缺乏彈藥支持的困局。
葉企孫到達後方後出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西南聯大理學院院長。1946年,民國選拔優秀學生到美國深造,在葉企孫的支持下,西南聯大理學院的名額分配給本科尚未畢業的李政道。
1948年,獲任中央研究院第1屆(數理科學組)院士。
建國後
1949年春,出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葉企孫被調入北京大學,搬出清華北園7號,入住北京大學未名湖畔的鏡春院。
葉企蓀是中國物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幾次出任副理事長、理事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
1977年1月13日21時30分,葉企蓀因病去世。
人才培養
葉企孫被稱為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物理學界最早的組織者之一,對中國物理學研究、理科研究、教育事業乃至世界科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楊振寧、李政道、王淦昌、錢偉長、錢三強、王大珩、鄧稼先、陳省身等人都曾是他的學生,華羅庚曾受到他的提攜。建國後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半數以上曾是他的學生,因而有人稱他「大師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