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畢生從事研究工作,曾創辦清華物理系

2020-12-04 白小夫講歷史

他是中國20世紀著名物理學家、物理教育家,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便是葉企蓀,也作葉企孫,名鴻眷,字企蓀,以字行,男,漢族,江蘇省上海縣人。

早年及留學生涯

1898年7月16日,葉企蓀出生於上海縣唐家弄一書香門第。曾祖藹臣公在清朝道光年間當過官,晚年在家研究禮學,參與編纂《同治上海縣誌》;祖父葉佳鎮曾獲得國子監簿街封賞,官至五品;父親葉景沄是1894年甲午江南鄉試第15名舉人,曾任敬業學堂校長、清華學堂國文教員、上海教育會會長等職務,參與編纂上海縣誌。

1907年,他到父親主持的上海敬業學堂讀書。1911年初,清政府將遊美學務處改為清華學堂,他報考清華學堂獲得錄取,成為清華學堂的第一批學生中的一員。1911年10月因武昌起義爆發,清華學堂停課,葉企蓀轉讀江南製造局兵工中學。1913年夏清華學堂在上海恢復招生,他再次報考並被錄取。

1918年6月畢業於清華學校畢業,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學習物理,1920年獲物理學學士學位。同年9月,入讀哈佛大學研究生院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諾貝爾獎得主、高壓物理創始人珀西·布裡奇曼。 在哈佛大學讀書期間,葉企孫主要完成了兩件工作。第一件是,在哈佛教授威廉·杜安指導下,葉企孫與H.Palmer合作用X射線測定普朗克常數,於1921年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論文《用X射線法重新測量輻射常數h》,其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後第2位。 第二件工作在導師珀西·布裡奇曼指導下,開展測量流體靜壓力對鐵磁材料磁化率的影響的研究,工作於1923年完成,研究成果作為他的博士論文於1925年發表。 此兩件工作均是在導師指導下進行,並非獨立完成。

1923年6月,獲得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0月到歐洲旅遊,1924年3月回到上海。

抗戰前的發展

1924年4月,葉企蓀獲任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為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其間經東大化學系教授任鴻雋介紹加入中國科學社,擔任《科學》雜誌編輯。

1925年清華學校創立大學部,他應聘物理學副教授,把剛從東南大學畢業的趙忠堯、施汝為帶到清華擔任助教。1926年清華學校大學部調整,開設學系。葉升為正教授並繼梅貽琦擔任物理系主任。1929年清華大學理學院成立,出任理學院院長,被推舉為決定學校重大政策的7位評議員之一,此後一直是清華大學的核心領導人物之一。

葉企孫住在原為外國教授住宅的清華北園7號,有工人負責飲食。清華的幾個單身教授也前往一同吃飯,並趁吃飯之機商議校政,策劃教育改革。這樣的一個「少壯派」教授群清華校史稱之為「北園7號飯糰」。

1926年到1937年間,葉企孫先後聘請熊慶來、吳有訓、薩本棟、張子高、黃子卿、周培源、趙忠堯、任之恭等著名教授到清華任教。以吳有訓為例,吳曾經協助導師阿瑟·康普頓驗證康普頓效應,1931年葉企孫在德國,通過趙忠堯的介紹,聘請到哈勒大學進行研究工作。他隨葉企孫到清華製造儀器設備,直至抗戰開始才轉至協和醫學院工作。吳有訓回國後一年多時間內曾轉任多家大學老師,葉企孫以比自己的薪水還高的薪水將他聘請過來。另僅有初中文憑,由熊慶來提攜的華羅庚,也是在葉企孫的支持下進入清華,從助理員做起擔任教職,後更被葉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

抗日戰爭至建國前

抗日戰爭爆發後,葉企孫本來負責協助清華資產轉移至西南聯大,但由於日軍迅速佔領了北平,他只好跟學生熊大縝逃到天津租界,協助學校人員轉移到重慶。

熊大縝是葉企孫的得意學生,葉企蓀原來打算保送他到德國留學,但他一心想到冀中抗日根據地參與抗日。在葉企蓀的支持下,熊大縝前往戰區擔任冀中軍區供給部部長,並吸收了一批支持抗日的清華學生。他們利用專業知識為根據地製造烈性炸藥、地雷、雷管,熊又利用自己的關係及葉企孫的支持購得無線電等軍需品,大大緩解了當時缺乏彈藥支持的困局。

葉企孫到達後方後出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西南聯大理學院院長。1946年,民國選拔優秀學生到美國深造,在葉企孫的支持下,西南聯大理學院的名額分配給本科尚未畢業的李政道。

1948年,獲任中央研究院第1屆(數理科學組)院士。

建國後

1949年春,出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葉企孫被調入北京大學,搬出清華北園7號,入住北京大學未名湖畔的鏡春院。

葉企蓀是中國物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幾次出任副理事長、理事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

1977年1月13日21時30分,葉企蓀因病去世。

人才培養

葉企孫被稱為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物理學界最早的組織者之一,對中國物理學研究、理科研究、教育事業乃至世界科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楊振寧、李政道、王淦昌、錢偉長、錢三強、王大珩、鄧稼先、陳省身等人都曾是他的學生,華羅庚曾受到他的提攜。建國後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半數以上曾是他的學生,因而有人稱他「大師的大師」。

相關焦點

  • 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葉企孫
    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葉企孫 (1898—1977)     葉企孫,物理學家、教育家,我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與合作者一起利用X射線短波限與加速電壓的關係測定普朗克常數,獲得當時該方法最精確的實驗數據。
  • 他是中國物理學第一人,創辦了清華物理系,晚年入獄乞討生活悽涼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帝國主義經常以核武力威嚇我們,為了防禦的需要,偉大領袖毛主席決定中國也要搞原子彈。後來在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下,我國終於也有了原子彈,接著我國又相繼研發成功了氫彈,發射了人造衛星,飛彈技術也是日新月異,中國的世界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 被抹去50年的中國物理學奠基人
    他是中國物理學界的奠基人,9位兩彈一星科學家是他的學生,他12歲上清華,27歲建清華物理系。華羅庚說:「我一生得他愛護無盡」。是他力排眾議,讓只有初中學歷的華羅庚到清華任教,一年後又送去劍橋進修,成就了「中國現代數學之父」。楊振寧出國多年後,首次歸國就迫不及待地探望他的恩師,諾貝爾物理學家李政道更是飽含感激地說道:「他決定了我的命運」。
  • 功勳人物譜科技篇: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吳有訓
    吳有訓(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字正之,江西高安人,物理學家、教育家,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稱為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
  • 曾拒絕美國邀請,一手創辦清華物理系,晚年卻淪為乞丐和學生要飯
    在中國強國史上離不開一批批的科學家,例如錢學森、楊振寧、錢三強等等。這些偉大的科學家都是我國的功臣,都為我國的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他們也是我們國人的驕傲。而當時中國正飽受西方國家的欺凌,葉企孫從那時候知道了科技的重要性,便立下科技救國的遠大志向。他兩年內考取了兩次清華大學,這樣的優秀人才也非常讓人感到非常的敬佩。1918年,葉企孫考取了公費留美學習的名額,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物理系就讀,後又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學習。他在國外一直刻苦研究,刻苦學習,並且還曾經登上了物理學的巔峰,成為了小有名氣的物理科學家。
  • 姜立夫:中國現代數學教育的奠基人
    江澤涵主持工作的20多年是北京大學數學系發展歷史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他領導數學系,在艱難的條件下迅速改變了面貌,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在學術方面,江澤涵是中國拓撲學奠基人。江澤涵還是姜立夫的長子姜伯駒(1953年考入北大數學力學系,現為北大教授、中科院院士)的恩師,1978年,江澤涵和姜伯駒、石根華一起,以他們在不動點理論方面的出色工作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
  • 近代中國人才輩出
    吳大猷(1907.9.29-2000.3.4)物理學家,北京大學、西南聯大教授,中國物理學之父。吳有訓(1897.4.26-1977.11.30),物理學家,國立中央大學教授,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奠基人。
  • 吳有訓:中國近代物理學的開拓者
    後來,吳有訓進入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學習,成為物理學家康普頓的研究生,專門從事X射線問題的研究。吳有訓在康普頓的指導下,做了7種物質的X射線散射曲線,證明「康普頓效應」的客觀存在。在此基礎上,他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並獲博士學位。近而立之年的吳有訓,經過5年一流大學科學研究的訓練,已經成為一名出色的實驗物理學工作者,這時他有一個最大心願就是報效祖國。
  • 《中國現代科學家(八)》自提預售開始!科學家系列你集齊幾組?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光學之父」。在他的領導下研製出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和首臺航天相機,主持研製出我國第一臺大型光測設備,「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黃昆(1919-2005):浙江嘉興人。中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奠基人之一,主要從事固體物理理論、半導體物理學等方面的研究。
  • 40年前的今天,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吳有訓逝世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1977年11月30日】40年前的今天,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吳有訓逝世【獲諾貝爾獎的導師】1897年4月2日,吳有訓生於江西省高安市石溪吳村。曾就讀於高安瑞州中學、南昌第二中學。
  • 盤點中國成就最高的十位物理學家
    曾先後在多所高等學校任教,培養了幾代科學人才,吳有訓在清華大學建立起中國第一個近代物理研究實驗室,開創了中國物理學研究的先河。世界著名物理學家、中國固體和半導體物理學奠基人之一。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獲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學社。黃昆主要從事固體物理理論、半導體物理學等方面的研究。
  • 他是中國光學之父,兩彈一星獎章獲得者,被評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今天我們的主人翁就是這樣的一位科學偉人,他曾是留學英國,在祖國最需要他的時候回到祖國。他促成了中國工程院的建立,也是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他創造了多個「中國第一」,他就是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王大珩的家庭是一個典型的「學霸家庭」和「科技大家庭」。他的父親王應偉是我國近代著名科學家,曾是清末秀才,畢業於東京物理學院。
  • 慢讀丨這位海南人是中國實驗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南胡」指的是主持東南大學的著名物理學家、我國第一位研究X射線的科學家胡剛復,「北顏」指的是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著名現代試驗物理學家顏任光。顏任光(1888-1968),海南樂東樂羅人,中國現代試驗物理的奠基人之一,對發展我國的儀器儀表作出了重大貢獻。1948年,顏任光出任私立海南大學首任校長。
  • 晶體物理研究奠基人馮端院士逝世,詩和物理學是相連通的
    他在體心立方難熔金屬內位錯的研究中,發現了浸蝕法位錯線成象規律;主編了中國第一部《金屬物理》專著;在複雜氧化物晶體內的缺陷與疇界問題研究中獲多項重要成果,發展了一種具有優異的非線性光學的新型人工調製結構材料;近年來致力於凝聚態物理學著作的撰寫,主持完成了《凝聚態物理學新論》《凝聚態物理學
  • 他是我國物理學奠基人,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一半都是他的學生!
    這位老師曾經培養出許許多多的知名科學家,但是他的名字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葉企孫。也許有人會困惑他的身份,但在他的專業領域內,他卻是一位非常出名的人物,他在物理學界做出了非常耀眼的貢獻。葉企孫在十三歲的時候就正式進入清華求學,成了這所知名學府第一批招收的學生。
  • 清華物理系最厲害的學霸,四大力學獲得滿分,成為學校的傳奇
    能夠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智商都是非常的高,每個人都曾是學校裡的風雲人物。這群頂尖的學生都匯聚在清華北大,互相進行競爭,會使得很多的學生提升得更快,能力變得更強。今天,筆者為大家介紹一位清華大學物理系的超級學霸。
  • 比錢學森還牛,兩彈一星元勳有一半是他的學生,中國核物理先驅
    有這麼一位老師,他的名字鮮為人知,但他真正做到了"桃李滿天下",所教出的學生中有一半後來成為了"兩彈一星"元勳,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便是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葉企孫。求學之路光緒二十四年間,在上海一個書香門第家庭,一位嬰孩呱呱墜地,他便是葉企孫。
  • 趙忠堯——我國核物理研究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
    趙忠堯——我國核物理研究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 (1902—  ) 鄭文莉 毛振麟     趙忠堯,物理學家、教育家。我國核物理、加速器、宇宙線研究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個廠改建成「中國鉛筆廠」。50年代,「長城牌」鉛筆改名為「中華牌」,工廠也得到很大發展。   國內核物理實驗基地的建立   趙忠堯1932年回清華大學物理系任教授時,中國的核物理研究還是空白。他積極組織建設核物理實驗室,在極為簡陋的條件下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 他是清華教授,終身未娶培養79名院士,晚年乞討時念叨:要回清華
    但觀察近代史你會發現,到了五六十年代時,中國已經出現了優秀的科學家。比如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錢三強,人造衛星奠基人、動力氣象學創始人趙九章,核武器研製工作開拓者鄧稼先,核科學奠基人王淦昌。以及同一時代,只是不在國內的李政道、楊振寧,後邊這兩位還拿下了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