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人才輩出

2020-10-09 人話真話良心話

近代中國人才輩出,因此,在當時中國的最高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就匯集了在文、理、工、醫等各學科方向能夠獨當一面的卓越人才。中央研究院於1928年成立,然而直到20年後的1948年3月,才正式召開了院士評議會,當選出首屆院士,共81人。

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合影

具體名單如下:

姜立夫(1890.7.4-1978.2.3),數學家,南開大學數學系的創始人。

許寶(1910.9.1-1970.12.18),數學家,北京大學、西南聯大教授。

陳省身(1911.10.28-2004.12.3),數學家,伯克利美國國家數學科學研究所的創始人,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創始人。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數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在數學多個領域有傑出貢獻,有「華氏定理」等。

陳省身和華羅庚夫婦

蘇步青(1902.9.23-2003.3.17),數學家,浙江大學教授,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

吳大猷(1907.9.29-2000.3.4)物理學家,北京大學、西南聯大教授,中國物理學之父。

吳有訓(1897.4.26-1977.11.30),物理學家,國立中央大學教授,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奠基人。

李書華(1889.2.10-1979.7.5),物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

葉企孫(1898.7.16-1977.1.13),物理學家,清華大學物理系創始人,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

趙忠堯(1902.6.27-1998.5.28),核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中國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業的開拓者。

梅貽琦(前排左二),葉企孫(正中),趙忠堯(前排右二)

嚴濟慈(1901.1.23-1996.11.2),物理學家,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饒毓泰(1891.12.1-1968.10.16),物理學家,北京大學、西南聯大教授,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

吳憲(1893.11.24-1959.8.8),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蛋白質變性理論的提出者。

吳學周(1902.9.20-1983.10.31),物理化學家,中國分子光譜研究的奠基人。

莊長恭(1894.12.25-1962.2.15),有機化學家,東北大學教授,國立中央大學教授,中國有機化學研究的先驅者,有機微量分析的奠基人。

曾昭掄(1899.5.25-1967.12.8),化學家。國立中央大學教授,北京大學、西南聯大教授。

朱家驊(1893.5.30-1963.1.3),地質學家。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政府高官,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中國現代化的先驅。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地質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國立武漢大學創建人之一。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

中國地質學的開拓者:左二李四光,左三丁文江,左四章鴻釗,左五翁文灝

翁文灝(1889.7.26-1971.1.27),地質學家,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第一位地震研究者,第一位科學研究中國山脈、礦產的學者。中國三大「國寶級」學者之一。

黃汲清(1904.3.30-1995.3.22),地質學家。國立中央大學教授,中國地質構造的開拓者。

楊鍾健(1897.6.1-1979.1.15),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地質學家。國立西北大學校長。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謝家榮(1903.9.7-1966.8.14),地質學家、礦床學家。國立中山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對地質學多個領域都有傑出貢獻。

竺可楨(1890.3.7-1974.2.7),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浙江大學校長。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

周仁(1892.8.5-1973.12.3),冶金學家和陶瓷學家。南洋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教授,上海科技大學首任校長,中國鋼鐵冶金學、陶瓷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

侯德榜(1890.8.9-1974.8.26),化學家。中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近代化學工業的奠基人之一,「侯氏制鹼法」創始人。

茅以升(1896.1.9-1989.11.12),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國立中央大學教授,中國鐵路橋梁事業開拓者。

茅以升

凌鴻勳(1894.4.15-1981.8.15),土木、鐵路工程專家。國立交通大學教授,主持修建多條鐵路幹線。

薩本棟(1902.7.24-1949.1.31),物理學家、電機工程專家。清華大學教授,國立廈門大學校長。

王家楫(1898.5.5-1976.12.19),動物學家。國立中央大學教授,中國原生動物學的奠基人。

伍獻文(1900.3.15-1985.4.3),動物學家,魚類學家,線蟲學家。國立中央大學教授,復旦大學教授

貝時璋(1903.10.10-2009.10.29),實驗生物學家,細胞生物學家。浙江大學教授,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

秉志(1886.4.9-1965.2.21),動物學家。國立中央大學教授,國立廈門大學教授,中國近現代生物學的主要奠基人

陳楨(1894.3.12-1957.11.15),動物學家,遺傳學家。國立中央大學教授,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教授,中國動物遺傳學的創始人和動物行為學、生物學史研究的開拓者

童第周(1902.5.28-1979.3.30),實驗胚胎學家。國立中央大學教授,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被稱為「中國克隆之父」。

童第周

胡先(1894.5.24-1968.7.16),植物學家。國立東南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

殷宏章(1908.10.1-1992.11.30),植物生理學家。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教授,中國光合作用研究的先驅。

張景鉞(1895.10.29-1975.4.24),植物形態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我國植物形態學和植物系統學的開拓者。

錢崇澍(1883.11.11-1965.12.28),植物學家。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教授,中國近代植物學的奠基人與開拓者。

戴芳瀾(1893.5.4 -1973.1.3),真菌學家和植物病理學家。金陵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植物病理學科的奠基人。

羅宗洛(1898.8.2-1978.10.26),植物生理學家。國立中央大學教授,浙江大學教授,我國現代植物生理學奠基人。

李宗恩(1894.9.10-1962),熱帶病學醫學家。北京協和醫學院院長。

袁貽瑾(1899.10.30-2003.3.22),醫學家。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中國公共衛生學的創始人。

1992年發行郵票:張孝騫

張孝騫(1897.12.28-1987.8.8),內科專家、醫學家。中國消化病學的奠基人。湘雅醫學院院長。

陳克恢(1898.2.26-1988.12.12),藥理學家。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的創始人。

吳定良(1893.1.5-1969.3.24),人類學家。浙江大學教授,中國體質人類學主要創始人和奠基人。

汪敬熙(1893.7.7-1968.6.30),現代生理心理學家。國立中山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神經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

林可勝(1897.10.15-1969.7.8),生理學家。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中國現代生理學的奠基人。

湯佩松(1903.11.12-2001.9.6),植物生理學家,生物化學家。國立武漢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植物生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馮德培(1907.2.20-1995.4.10),生理學家、神經生物學家。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馮氏效應」發現者,中國肌肉和神經學專家。

蔡翹(1897.10.11-1990.7.29),生理學家,醫學教育家。國立中央大學教授。中國生理科學奠基人。

李先聞和他的研究所

李先聞(1902.10.10-1976.7.4),細胞遺傳學家,作物育種學家。河南大學教授,中央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植物細胞遺傳學的奠基人。

大紱(1901.2.19-1993.5.15),植物病理學家,農業微生物學家。清華大學、北京農業大學教授,創辦中國第一個農業微生物專業。

鄧叔群(1902.12.12 -1970.5.1),真菌學家,植物病理學家,森林學家。嶺南大學教授,中國森林病理學的創始人。

吳敬恆(1865.3.25-1953.10.30),政治學家、教育家。南洋公學教授,同盟會元老,聯合國「世界百年文化學術偉人」榮譽稱號獲得者。

金嶽霖(1895.7.14-1984.10.19),哲學家,邏輯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哲學系創始人之一。

湯用彤(1893.8.4-1964.5.1),哲學史家、佛教史家。北京大學、西南聯大教授,著有《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魏晉玄學論稿》。

馮友蘭(1895.12.4-1990.11.26),哲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哲學系創始人之一,著有《中國哲學史》。

金嶽霖、馮友蘭、湯用彤

餘嘉錫(1884.2.9-1955.1.23),語言學家,目錄學家,古文獻學家。輔仁大學、北京大學教授,著有《四庫提要辨證》《世說新語箋疏》。

胡適(1891.12.17-1962.2.24),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新文化運動領袖,著有《中國哲學史大綱》《胡適文存》等。

張元濟(1867.10.25-1959.8.14),出版家。商務印書館董事長,中國文化出版事業的先驅。

楊樹達(1885.6.1-1956.2.14),中國語言文字學家。湖南大學教授,著有《中國修辭學》等。

柳詒徵(1880.2.5-1956.2.3),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圖書館學家。國立中央大學教授,中國近現代史學先驅,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

陳垣(1880.11.12-1971.6.21),中國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輔仁大學校長,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著有《元西域人華化考》《校勘學釋例》。

陳寅恪(1890.7.3-1969.10.7),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西南聯大教授,香港大學教授,嶺南大學教授,中國三大「國寶級」學者之一,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等。

陳寅恪和傅斯年

傅斯年(1896.3.26-1950.12.20),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創始人,著有《東北史綱》《古代中國與民族》等。

顧頡剛(1893.5.8-1980.12.25),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廈門大學教授,燕京大學教授,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

李方桂(1902.8.20-1987.8.21),語言學家。國際語言學權威。

趙元任(1892.11.3-1982.2.25),語言學家。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中國現代音樂學之先驅。

李濟(1896.7.12-1979.8.1),人類學家、考古學家。清華大學講師,中國考古學之父。

梁思永(1904.11.13-1954.4.2),人類學家、考古學家。中國科學考古第一人。著名論斷「後岡三疊層」創立者。

郭沫若(1892.11.16-1978.6.12),文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新文化運動旗手之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

董作賓(1895.3.20-1963.11.23),甲骨學家、古史學家。國立中山大學教授

梁思成、梁思永兄弟在殷墟現場

梁思成(1901.4.20-1972.1.9),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東北大學建築系創始人,清華大學建築系創始人,中國建築學奠基人,中國三大「國寶級」學者之一,著有《中國建築史》等。

王世傑(1891.3.10-1981.4.21),法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武漢大學校長。《現代評論》創始人。

王寵惠(1881.10.10-1958.3.15),政治學家,法學家。中國近現代法學的奠基者

周鯁生(1889.3.6-1971.4.20),法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武漢大學教授,著有《近代歐洲外交史》等。

錢端升(1900.2.25-1990.1.21),政治學家,法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立法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奠基人。

蕭公權(1897.11.29-1981.11.4),政治學家。燕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教授。著有《中國政治思想史》等。

馬寅初(1882.6.24-1982.5.10),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國立中央大學教授,中國人口學奠基人。著有《新人口論》。

馬寅初

陳達(1892.4.4-1975.1.16),社會學家、人口學家。中國現代人口學的開拓者。

陶孟和(1887.11.5-1960.4.17),社會學家。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的創始人,著有《社會與教育》《中國社會之研究》等。

相關焦點

  • 中國最霸氣的一個省,人才輩出,近代還出了三位偉人,國人的驕傲
    中國最霸氣的一個省,人才輩出,近代還出了三位偉人,國人的驕傲文|小羽要是論我們國家近代百年來最牛最霸氣的一個省份,相信沒有那個省份能與湖南相提並論了吧!湖南自古就有「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美譽,在近現代更是人才輩出,在各個領域都有著頂尖的人才,值得一提的是湖南這個省份在近代更是出了三個偉人人,他們分別就是曾國藩,左宗棠,毛澤東,個個都是人中龍鳳。除此之外,近代史上在湖南也發生了諸多的歷史事件,比如秋收起義,平江起義等。下面大家就跟隨筆者來聊一聊湖南吧!了解歷史的朋友就應該知道,湖南人才第一次爆發就是發生在晚清時期。
  • 中國超牛的家族,昌盛了千年,後代人才輩出,改變了大半個中國
    中國自古就有一句古話,叫做「富不過三代」,其意思是家族的興盛在三代之後便會由盛轉衰,難以保持以前的盛況。但中國卻出現了一個延續千年人才輩出的名門望族——吳越錢氏家族。吳越是唐末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方一個小國,錢鏐是吳越國的開國皇帝。
  • 中國有一個省最牛,近代有四位偉人出自此省,讓國人敬佩
    俗話說好山好水,養育優秀的人,可以看得出來,一個好的環境是多麼的重要,縱觀中國歷史,我們發現一個省,那是人才輩出,從這個省走出了無數英雄好漢,這個省就是湖南,湖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相傳炎帝神農氏在此種植五穀、織麻為布、製作陶器,坐落於炎陵縣西部的炎帝陵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
  • 近代最厲害的三個家族,一個廣為人知,一個非常低調!
    近代有三個名門望族,分別是曾國藩家族、錢氏家族、李鴻章家族。這三大家族都是國家棟梁,都是為自己祖國做出過貢獻的人,更是從底層翻身過來的人。錢氏家族,這個家族是經久不衰的家族,他們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吳越國國王錢鏐,錢鏐治理的吳越國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使得吳越國一片太平寧靜,安定祥和。
  • 錢學森、錢鍾書、錢其琛、錢永健,錢氏家族為何人才輩出?
    ——孔仲尼 千百年來,儒家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的社會,影響著世人千秋萬代。踐行其思想的不少,今天要談的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吳越錢氏家族。 提到錢氏,想必各位定會談及現當代鼎鼎有名的大家們,諸如"科學三強"——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國學大師錢鍾書和錢穆,外交家錢其琛,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錢永健。
  • 中國近代第一聖人 秉持三大家風 家族整整富了八代 沒有一個敗類
    而說起近代影響最大的家訓,非《曾國藩家訓》不可,曾國藩是離我們最近的一位「聖人」,他的家族整整富了八代,沒有出過一個敗類。 中國有一句俗語:富不過三代。一個家族想要富過三代,的確十分困難。但是曾國藩做到了,他的家族整整富了八代,沒有出過一個敗類。
  • 《社會學在中國近代的歷程》書評
    《社會學在中國近代的歷程》書評 2006-04-17 00:00:00來源: 財新網
  • 家中出現這些徵兆,必定人才輩出!
    佛在經中講過,一個家庭是否能人才輩出,都具備幾個相同的徵兆,老祖宗輩輩流傳的教育,都將影響一代又一代的興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一家人的福報因果是相通的,一個人若是福德深厚,家人都會得福;若是惡貫滿盈,全家都會跟著遭殃。
  • 河北「人才輩出」的小縣,曾是省直轄市,如今縣名常被人讀錯!
    河北「人才輩出」的小縣,曾是省直轄市,如今縣名常被人讀錯!河北省位於中國華北地區,特殊的地形抱住首都,並與天津相鄰,由於特殊的地形,成為中國唯一共有6個地形的省份。省人才輩出的涿州市由保定市管轄,城市面積742.5平方公裡,居住著70多萬人。由於土地肥沃,水利資源豐富,被稱為「寒膏」。這個城市最近幾個發展一直不錯,成為全國最具投資潛力的縣域城市。給很多人帶來了新的理解。很多人看到「涿鹿」這個字,認為這個城市一定是和「豬」相連的。因為「豕」有豬的意思,「豬」也是一般的字。很多人經常讀錯這個城市的名字。這就是「涿州」。
  • 《中國近代地圖志》海圖篇編研初探
    《中國近代地圖志》海圖篇編研初探 2016年03月08日 09:20 來源:《中國地方志》2015年7期 作者:梁迅 齊清文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近代地圖志》作為一種專業志書,將以完整
  • 王陽明心學與中國近代哲學
    王學與中國近代哲學 書前言作者:楊國榮 來源: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授權轉載 在中國近代,不同時期的思想家在為獨立自強的政治方案作論證或構築其思辨體系的過程中,一方面不斷將目光投向西方,另一方面又頻頻地向傳統回顧,王學(王陽明的心學
  • 李長莉:中國近代城市生活史研究熱點與缺陷
    中國近代社會變革中,城市近代化具有先導和火車頭作用,生活近代化則是社會近代化變革的一種標誌和結果。作為近代東方國際都市和中國近代城市典型,也吸引著海外學者的關注,「國際化」成為上海城市生活史研究的一個突出特點,在美國、法國、德國、日本、中國臺灣等地都有上海生活史的研究者,並出版了一批研究論著,如在美國的學者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
  • 篳路藍縷,為近代昆蟲學科奠基
    口述人:尤其偉之子、文化學者尤世瑋 □記錄者:本報記者宋捷 1、「父親在昆蟲學領域歷經平凡而艱難的一生,留下了許多足跡,為近代中國昆蟲事業的奠基殫精竭慮。」 【口述實錄】 十九世紀最後一年,我父親出生在南通一個書香世家,他自幼受家庭薰陶,對新事物心嚮往之。
  • 50年來的中國近代歷史人物研究
    如同整個中國近代史學科一樣,近代中國歷史人物的研究在過去50年間一直隨著中國政治、社會生活的變動而變而而發展,大體說來可分為1949年至1976年、1977年至1989年、1990年至1999年三個大的歷史階段。
  • 近代科學的誕生為什麼在歐洲而不是中國?(2)
    探索問題的新視角:非社會學角度大家都在沙灘上找貝殼,我一遊泳健將可以到近海裡試試近代科學是指16~19世紀的自然科學(又稱「近代實驗科學「),現代科學是指19世紀末~20世紀的自然科學。中國在20世紀開始參與世界現代科學的發展,並且貢獻度也越來越高,但是,中國對於近代科學的直接貢獻,卻為「零」。近代科學的誕生為什麼在歐洲而不是中國這個問題,近百年來,有無數人在腦海裡盤旋,也有無數的答案。中國的科技發展歷史悠久,無論數學、物理、天文、地理等等,查一查歷史,都比歐洲早很多年。但是,近代科學卻誕生於歐洲而不是古代中國,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近代歷史發生的大瘟疫
    科技這樣發達的今天,非典和新冠都讓我們措手不及,那麼醫療條件想多落後很多的中國近代有沒有大規模的瘟疫發生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近代的中國歷史上爆發過的有雲南鼠疫、香港鼠疫和東北鼠疫。1855年中國雲南首先發生了大型鼠疫,1894年在廣東爆發,並傳至香港,耶爾森在世界上首次分離出鼠疫桿菌。
  • 就職於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甘肅慶陽籍科學家
    慶陽市地處甘肅省東部,俗稱隴東,這裡地處黃土高原,是甘肅的東大門,素有「隴東糧倉」、「皮影之鄉」、「香包之鄉」的美稱,慶陽資源豐富,煤、石油、天然氣儲量豐富,被稱為「中國杜拜」,這裡人傑地靈,素來人才輩出,古有中醫鼻祖——岐伯、周先王——不窋、西漢丞相——公孫賀、西漢關內侯——李息等名臣大家,建國以來,慶陽人才輩出,先後從慶陽走出三位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多人就職於中國科學院相關科研院所
  • 李揚帆:「中國」國名的形成與近代民族主義的構建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中國並沒有因為國名的確定而實現向一個經典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轉變,近代中國是一個「未完成」的國家。近代中國完成了國名的再認同和合法化,這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取得的重大標誌性成果,但是,將中國轉化為「中華民國」並沒有遵循民族主義的一般邏輯,因為中國仍然保持了傳統的天下觀念、中國力圖實現一種多民族的而不是單一民族的大一統國家、民族救亡優於民主自由立國、立國充滿著知識和政治精英們主觀的想像和構建(普通民眾服從於權力和精英們的建構,近代中國民族國家的形成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
  • 近代的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上的進展和工業革命發生
    從中國近代的發展來看,在近代,中國確實是沒有在科學方面的進展,也沒有過工業革命。中國,一個文化古國,一個擁有兩千年歷史的國家,為何到近代卻停止了科學的發展呢?在細讀了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序言後,學生通過錢穆先生對中國近代史學派之一的「革新派」的描述,加上學生自己的想法,總結出三點原因,下面學生將闡述這三點。
  • 中國經濟學構建的近代探索與現實鏡鑑
    當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已成為學界共識。事實上,近代中國的社會科學界及經濟學界也曾有過學術中國化與中國經濟學構建的思潮,並被付諸實踐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理論創新成果。回顧這段歷史,對於新時期中國經濟學構建的進一步推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鏡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