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在中國近代的歷程》書評

2021-01-17 財新網
《社會學在中國近代的歷程》書評
2006-04-17 00:00:00來源: 財新網

2006年04月17日 00:00 來源於 caijing

    關於近代以來的中國社會,嚴復1895年在天津《直報》上發表文章說,是「自秦以來未有若斯之亟也」;或者用李鴻章的說法,中國處於「千年未有之變局」。往日的「中央之國」變成了「東亞病夫」,這一衝擊對於中國的知識分子自然是巨大的。
    國難頻仍、八方風雨之際,這片飽經滄桑的土地上開始了「救亡與啟蒙的雙重變奏」(李澤厚),開始了「政治、經濟、文化的三重轉型」(汪丁丁)。而這變奏與轉型所指向的,乃是經由「歷史三峽」的驚濤駭浪,開出一個文明富強的現代社會來。毫無疑問,類似於赫伯特金迪斯所謂「基因與文化的共生演化」,這意味著「知識與制度的雙重轉型」。
    欲從甄克思( E.Jenks)所論的宗法社會轉到現代社會,哈耶克提出的「自生自發的秩序演進」是一條道路;但這條道路,在中國已經被堅船利炮所終結——姑且不論封閉的中國是否有演化出現代社會的可能性。另一條道路,就是伴隨著「西力東漸」而開始的主動的「西學東漸」,一些有志之士試圖借鑑西學 (不管是為「體」還是為「用」),開出中國社會前進的路數。
    要在社會變革與改造中「指點江山」,非有社會學(嚴復譯作「群學」)不可。在這裡,我們需要注意,晚清民國時期,社會學在西方也未臻成熟,其內涵比現在作為大學分科體系的「社會學」(sociology)要廣泛得多,大致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
    從斯密到孔德、斯賓塞,西方思想家們力求為社會科學建立一個「大一統」式的理論框架,這種「涵蓋乾坤」的學問,自然受到旨在治國平天下的知識分子們的青睞。稍涉近代史即可發現,魯迅、胡適、聞一多、熊十力,乃至陳獨秀、毛澤東、陳立夫等,這些人在社會背景和日後經歷上表現迥異,但年輕時無不讀過上述譯著並受其影響。
    這無疑能夠引起多數關注「中國歷史大勢」,有一點「歷史癖」和「考據癖」(胡適語)的人們的興味:學問或知識系統的傳播與變遷,如何通過觀念形態的變化而帶來社會轉型?或者,用博弈論的語言,「意義的轉化」如何導致從「主觀認知」到「博弈結構」的變化,乃至「博弈均衡」的漂移(drift)?
    純粹理論的懸想解決不了經驗的問題。我們迫切需要從思想史和社會史的角度來回答這些疑問。而在研討社會學在中國的知識-社會變遷中的作用的時候,文獻梳理始終佔據著即使不是核心,也應當極其重要的位置。「近代中國知識與制度轉型叢書」中的這本《社會學在中國近代的歷程(1895-1918)》(姚純安著,三聯書店2006年3月第一版),對於我們思考中國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考察近代以降社會變遷的認知路徑,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是作者「三年磨一劍」的博士論文。在四百餘頁的篇幅裡,作者在浩若煙海的近代文獻中,梳理出了從甲午戰爭失敗到五四運動之前中國社會學傳播和研究的脈絡,其研討搜求、爬羅剔抉的努力,可謂厥功甚巨。
    作者把這23年的歷程分為三期,大致對應著西方社會學的「輸入」、「初步運用」與「本土化」三個階段。其間分別探討了如下問題:
    第一,社會學體系的輸入和傳播(嚴復等人對西方社會學名著的譯述);
    第二,社會學對近代學人思想的影響(包括康有為、梁啓超等對社會學的「創造性誤讀」);
    第三,社會學對晚清、民國政治文化的影響(從反滿革命到「打倒孔家店」);
    第四,社會學對近代中國社會思潮的影響(包括改良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
    第五,社會學與中國社會研究(下啟費孝通、吳文藻等的田野研究)。這些工作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看似在回顧遙遠的過去,卻為我們討論中國社會大範圍知識-制度變遷問題做了基礎性的工作,其本身也可以看作中國學術轉型的一個範例。
    米歇爾福柯在《什麼是啟蒙?》當中,對作為「歷史過程」的「啟蒙」論述道:「我們絕不應忘記,啟蒙是一個事件或者一連串事件,……它包括社會轉型的因素、政治體制的類型、知識的形式、技術的變遷……」。殷海光先生晚年曾慨嘆,幾十年來,我們總在嚴復已經辨明的方向上打轉,有時甚至不如嚴復。這也許就是「思想史缺失」導致的嚴重問題。
    回顧歷史(尤其是思想史),應當和康德所倡的「運用理性」一樣,成為新啟蒙學人的必修功課,惟有將歷史——思想史和社會史——梳理通透,才能融合和擴展思想的界域,在對歷史的理解和闡釋中影響歷史的進程。在這層意義上閱讀本書,我們自會在精緻詳密的考據和歷史事實的陳說中,得到更多的深層次領悟。■

《社會學在中國近代的歷程(1895-1918)》,參見2006年第7期「4月薦書」

版面編輯:運維組

相關焦點

  • 社會學在中國:學科化的過程,也就是進入日常生活的過程
    社會學是以「實證」為研究取向的學科,它對生活的關注使它專注於人們的經驗,包括這當中的人、制度與文化。這使得人們希望尋找到回答現實問題的社會學解釋。如今,社會學也受到比以往更廣的關注。社會學在中國學科化的過程,反映的恰好是中國普遍的制度變遷的實際過程。本文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授權節選自《社會學與中國社會巨變》一書。本文編排省去了原文注釋、引用,詳見原書。
  • 法律社會學下的中國法傳統
    不僅如此,他們還把研究的視角轉向了東方世界,專門論述過中國法律的傳統。  西方法律社會學者論中國古代法治的缺失  從韋伯和昂格爾的法律社會學,我們可以歸納出西方近代法治現象的幾個構成元素。1926年,古德諾在美國寫《解析中國》一書,總結道,中國人學西方「更注重於西方哲學而非科學,結果是太相信哲學思想上的變革對於中國復興的重要性」,稱中國近代政治變革失敗是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的「激進」。他建議,中國應學習西方科技以發展經濟,不必拋棄儒家學說而接受西方哲學。
  • 近代科學的誕生為什麼在歐洲而不是中國?(2)
    探索問題的新視角:非社會學角度大家都在沙灘上找貝殼,我一遊泳健將可以到近海裡試試近代科學是指16~19世紀的自然科學(又稱「近代實驗科學「),現代科學是指19世紀末~20世紀的自然科學。中國在20世紀開始參與世界現代科學的發展,並且貢獻度也越來越高,但是,中國對於近代科學的直接貢獻,卻為「零」。近代科學的誕生為什麼在歐洲而不是中國這個問題,近百年來,有無數人在腦海裡盤旋,也有無數的答案。中國的科技發展歷史悠久,無論數學、物理、天文、地理等等,查一查歷史,都比歐洲早很多年。但是,近代科學卻誕生於歐洲而不是古代中國,這是為什麼呢?
  • 努力編寫面向中國社會實際的社會學教材
    編寫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社會學基礎教材,幫助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觀點觀察和研究當代中國的社會問題,並為進一步學好社會學其他專業課程打下基礎,這是中央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組織編寫新版《社會學概論》教材的基本目的。
  • 歷史學與社會學,如何真正互動起來?
    近些年來,社會學學者在研究中日漸重視歷史維度,與此同時,歷史學學者廣泛應用社會學理論指導研究。那麼,如何看待歷史學與社會學之間的關係呢?如何使兩者真正互動起來,從而在對歷史過程的研究中總結出中國經驗呢?本文就上述問題展開了探討。
  • 《中國近代地圖志》海圖篇編研初探
    《中國近代地圖志》海圖篇編研初探 2016年03月08日 09:20 來源:《中國地方志》2015年7期 作者:梁迅 齊清文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近代地圖志》作為一種專業志書,將以完整
  • 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學的成就與挑戰
    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學的成就與挑戰 2017年01月08日 09:13 來源:《社會科學》 作者:符平 字號 內容摘要:四、海外關於中國的經濟社會學研究中國經濟社會學研究的另一個重要構成是海外對中國的經濟社會學研究。
  • 中國社會學的人文轉向
    它經過近40年的發展,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學術規範,並凸顯了科學性格①和實證主義性格,②促進了中國社會學的發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近年來,社會學界出現了一股反思浪潮。在這股浪潮中,學者們主要關注的是定性與定量研究之爭、中國社會學本土化路徑這兩大主要問題,其中也有很多學者重新思考費孝通2003年發表的「擴展學科界限」思想,試圖為中國社會學的學科建設方向提供智識。
  • 加快中國經濟社會學研究
    作為社會學專業建設的六腑之一,經濟社會學一直被認為是社會學學科體系裡十分重要的分支學科。2012年中國社會學會經濟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成立,標誌著經濟社會學學術共同體的正式形成。受訪學者們認為經濟社會學是以社會學的視角觀察和解釋經濟現象和經濟制度一門交叉學科,它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理論上的依據,為國家的現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 法國與英國的學術空間:社會學與民族學
    法國社會學學派的建立既基於一方面與哲學,另一方面與歷史學進行批判式的對話,又基於對來自大英國協的民族志材料的依附。事實上,涂爾幹的作品就體現出一 種「集體智慧」,其中十幾位年輕的學者聚集在一起,在1898年創建了《社會學年鑑》雜誌,並毫無間斷地從事他們的研究工作,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 重視中國社會工作的學術史意識
    比如,彭秀良在《守望與開新》一書中就認為,社會工作在中國的引入與美國社會學家步濟時(John S.Buegess,1883—1949)和北平社會實進會有直接的關聯。該會創辦的旬刊《新社會》是近代中國第一份研究社會的期刊,也是「五四」時期一份極有影響的刊物,其宗旨和目標就是改造社會、實現民主。
  • 被稱為北鬥星的社工是何時來到中國的?了解近代中國社工的歷史
    1907年於哥倫比亞大學 攻讀社會學,1909來到北京。步濟時來華的動機是為基督教青年會工作,並非發展中國的專業社會工作。但他很看不慣在華外國人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和生活,而當他開始接觸中國的大學生生活時,他感到似乎是發現了一個從未開採過的金礦,他認定中國未來的命運就掌握在這些年輕人的手中。
  • 人民日報:中國社會學四十年回顧與展望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學者應勇擔新的歷史使命,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社會學。   始終與時代同行   社會學從來都是與時代同行、直面社會現實、探究社會演變之理的學問。
  • 王處輝 孫曉冬:近三十年社會學學術研究的發展軌跡與本土化反思
    通過對《社會學研究》雜誌創刊30年以來2248篇學術論文的分析,考察社會學重建以後的學術發展變遷歷程,研究發現:不同領域的學術主題在重建後都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並且突出了中國社會學的主體性格、實用性格與學術性格;研究方法呈現出規範化傾向,注重理論框架或假設與經驗材料的相互結合,推動了社會學學科的科學化進程。
  • 歷史社會學的構成性難題:由來、演化與趨勢
    池上英子的母語是日語,長期做近代日本研究,用日本作為案例來挑戰和顛覆西方學者既有的理論。裴宜理雖然不是中國人,但精通漢語,長期與中國許多本土學者有很深厚的友情,長期進行緊密的交往與合作。三位女歷史社會學家都認為,掌握語言是做歷史研究的第一要務,很抵制那些只看二手文獻的歷史社會學家。
  • 李長莉:中國近代城市生活史研究熱點與缺陷
    中國近代社會變革中,城市近代化具有先導和火車頭作用,生活近代化則是社會近代化變革的一種標誌和結果。但迄今尚未有專文對此領域的研究狀況作過綜合評介,為了反省過去以尋求發展,本文擬對近代城市生活史的研究歷程作一回顧,並對研究熱點、缺陷不足及發展趨向作些討論。
  • 重溫重大科學發現的歷程
    自近代科學誕生以來,特別是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不斷加深,隨著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手段與方法不斷豐富,技術創新、產業進步已成為推動生產力空前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因素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的創立與發展,改變了人類的時空觀和對物質與能量統一性的認識,成為了20世紀一系列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理論基石;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立,標誌著人類在揭示生命遺傳奧秘方面邁出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步,奠定了生物技術的基礎,對現代農業和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信息科學的發展為計算機科學、通信技術、智能製造提供了知識源泉,並為人類認知、經濟學和社會學研究等提供了理論基礎;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理論
  • 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筆記
    圖片網絡文字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社會學的想像力》堪稱米爾斯一生學術精華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國社會學界的成果作為全書的探討主題,運用知識社會學的觀點,並結合作者在社會階層等方面的研究經驗,批判傳統學科的抽象與僵化界限,由此強調「社會學想像力」的重大意義。
  • 12本社會學名著推薦 | 中國式的社會學紮根於中國的土壤之上
    ——吳文藻吳文藻(1901年12月20日-1985年9月24日),江蘇江陰人,中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吳文藻先生是中國社會學、人類學和民族學本土化、中國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積極實踐者。在中國民族學發展史上,吳文藻先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社會學誕生於中國,將近40年,而大學之開講社會學,至多不過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