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中國社會工作的學術史意識

2020-12-06 中國社會科學網

歷史地看,社會工作和社會學之間總是有著不可割捨的關聯。雖說我們很難全部釐清社會學這棵大樹的「根」到底有多少,但社會學本身就不是無「根」的學科和學問。不管怎樣,在很大程度和很直接的意義上,這裡的「根」,自然會延伸至社會學的學術史。美國人類學家威廉·亞當斯(William Y. Adams)在《人類學的哲學之根》中指出,閱讀範圍的擴展對於學好和教好一門學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甚至認為,如果我們不能從深奧的理論層面看到其下還有更加強有力的哲學的暗流,則很難挖掘到學科之樹的根基。我們由此想到的是,一門學科像一棵大樹,它的茁壯成長和枝繁葉茂必須依託於許多根系提供的養分和潤澤。

在我國,雖然社會工作和社會學之間有著分分合合的關係,但就現在來看,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學和研究大都被設置在社會學系(院)。就教學和研究的路徑來看,人們總是在中國社會學的發展進程中引出社會工作在中國的到來。比如,彭秀良在《守望與開新》一書中就認為,社會工作在中國的引入與美國社會學家步濟時(John S.Buegess,1883—1949)和北平社會實進會有直接的關聯。該會創辦的旬刊《新社會》是近代中國第一份研究社會的期刊,也是「五四」時期一份極有影響的刊物,其宗旨和目標就是改造社會、實現民主。為此,當時的學術界大都選取了目光向下的方法,意在了解和改造大多數中下層平民的生活,於是就有了1914—1915年在步濟時指導下的北平人力車夫調查。這也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個系統的社會調查。另外,美國社會學家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1890—1968)也終身致力於中國城鎮和鄉村社會經濟問題的調查與研究。他主持完成的《北京的社會調查》包羅萬象,對北京百姓的生活進行了生動的描述。在孫本文看來,這是「本著科學的精神,以研究北京社會狀況為科學的研究中國社會狀況的第一書」。甘博本人也協助開展了北京的社會服務工作。

而步濟時的《北京的行會》則是外國人運用現代社會學理論研究中國行會的第一本書籍,即開啟了用西方社會學方法研究中國現實問題的先河。由於他們把社會調查視為診斷和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基本選擇,並看重社會服務和社會改良,他們的研究具有非常濃重的社會工作意涵和屬性。這一切為後來中國社會學的發展確立了基礎也劃定了範圍,完全可被視為社會工作在近代中國發展的開端。

事實上,作為助人實踐的社會工作早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如果將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思想和實踐聯繫起來的話,古代中國就有非常豐厚的社會工作學術資源,只不過,作為學科意義的社會工作在我國出現於民國時期。當時,國人大多採用日本的譯法,名之為「社會事業」。按照中國第一代社會學家言心哲的觀點,其目的「皆為人民謀福利是也」。自那時以來,一代又一代的社會學和社會工作者殫心竭慮,在推動社會學的不斷發展中也使社會工作學科之樹得以生長和繁茂。比如,可以認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鄉村建設運動,即為中國農村社會工作的早期嘗試;作為中國社會工作先鋒的雷潔瓊,於20世紀30年代後期深入江西基層農村,所進行的婦女社會工作實踐,對現今農村婦女社會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李安宅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邊疆社會工作實踐和探索,對中國社會學和社會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蔣旨昂成書於20世紀40年代的《戰時的鄉村社區政治》也可視為社區社會工作的典範之作;至於費孝通有關的社會學論文和論著,更是和社會工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歷史總是在不斷地延續著。我國社會工作和社會學一樣,發展歷程幾經波折,但處在社會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隨著對社會學、社會工作的認識不斷理性和深入,人們會越來越重視社會學和社會工作。時至今日,這幾乎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我們有理由樂觀地預判,社會工作的總體發展態勢非常向好。

我們可喜地看到,近些年來,全國範圍正在如火如荼地培養和造就一支「宏大的社會工作隊伍」。很有必要指出的是,越是處在這樣的背景當中,中國社會工作的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就越應該具有清醒的意識,更加需要冷靜地分析和看待客觀的培養現狀。

2003年,費孝通在《老來還是要再向前看》一文中分析指出:「現在各地的社會學專業上得很多很快,師資隊伍跟不上,我們要警惕把學問做『虛』做『浮』了。」斯人已逝,警言長鳴。先生此言雖然是直接針對世紀之交我國社會學學科狀況的,但似乎對我們思考當下的中國社會工作教學與研究也十分適用。

毋庸置疑,社會工作固然得面對現實,是以解決社會問題為本的實踐和學科,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忽略中國社會工作的歷史品格。其實,對社會工作歷史發展進程的在意和關注會更加凸顯其知識圖譜和價值旨歸。很長一段時間內,社會工作因為過於注重應用和實踐而被批評為理論追求乏力。事實上,這種觀點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如今的教學和課程設置缺乏對理論本身的重視。那些認為所謂社會工作就是簡單「介入」實踐、忽視社會工作理論的學者應對此有所認識。就提升中國社會工作理論水平而言,真正重視中國社會工作學術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認為,忽視中國社會工作的學科史意識,定然會影響對學科完整性的把握和對社會事實的詮釋水準。

回望百年發展歷程,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和中國社會學一樣,中國社會工作也並非無「根」的學科。這「根」的發育,應該在對社會工作學術史的教學和研究中培植。通過對中國社會工作學術史的重視,深入挖掘在中國社會工作學科發展史上諸多重要人物的思想,不僅對當下國內社會學專業本科生和碩士生課程的設置和專業的發展極富啟發意義,而且這無疑也表徵了今人對社會工作學科發展史本身的應有尊重。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北民族地區社會治理與社會活力研究」(16BSH03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嶽天明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繁榮中國學術 發展中國理論 傳播中國思想——《中國社會科學報...
    與會學者圍繞學術報刊辦刊理念、內容特色、欄目設置等建言獻策,並對新發展階段如何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推動報刊更好地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等內容進行了交流探討。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方軍主持。
  • 中國社會科學院完成古籍清理核實工作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高瑩 魏旖增)11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古籍清理核實工作總結表彰大會在京召開。副院長、黨組副書記王京清出席會議並講話,秘書長、黨組成員趙奇主持會議。  王京清指出,古籍是珍貴的國有資產和寶貴的學術資源,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展學術研究、推進「三大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做好古籍保護工作意義重大。
  • 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研究
    原標題: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研究   近代學科意義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始於20世紀初期,這一時期的相關論著注重借鑑西方思想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但因深受傳統學術的影響,研究的重心仍然是中國學術思想史。胡適1919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按近代學科體系研究哲學思想,開創了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新範式。
  • 新書:《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理解史》
    新書:《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理解史》 2018年03月26日 14: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彭姍姍 (思想史研究室)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月出站後留所工作。目前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學術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思想史、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政治工具主義的內在張力:胡適對杜威政治哲學的理解與闡釋》,《廣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2期 (15千字);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40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40年 2019年06月27日 08:59 來源:《世界歷史》2018年第4期 作者:侯建新 字號 內容摘要:20世紀80
  • 繁榮中國學術 發展中國理論 傳播中國思想
    11月27日,《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作者讀者座談會在京舉行。與會學者圍繞學術報刊辦刊理念、內容特色、欄目設置等建言獻策,並對新發展階段如何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推動報刊更好地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服務等內容進行了交流探討。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方軍主持。
  • 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
    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 蕭延中答案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1【單選題】中國大陸()是滋生學術不端現象的因素之一。答案:正確4【判斷題】本課程指出,知識界的墮落被認為是最為悲哀的社會慘景。 答案:正確5【判斷題】持守價值和信念曾經是「知識人」據以傲人的品性,也是他們被視為高貴的緣由。 答案:正確6【判斷題】中國學術界的學術失範現象直接折射出當代中國價值和倫理的嚴重危機。
  •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22屆青年學術論壇在杭州舉辦
    會議合影      2020年11月28-2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與杭州師範大學浙江省民國史研究中心合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青年學術論壇」是近代史研究所每年一度的傳統學術活動,旨在激勵本所40周歲以下的青年學者,通過砥礪學術、交流思想,全面提高在學術寫作、口頭表達和邏輯思辨等方面的能力,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傳承與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 為國家寫史 為人民立傳
    30年來,當代中國研究所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值取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在國史研究領域取得了可喜成績,做出了重要貢獻:組織出版《當代中國》大型叢書,編寫《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新中國7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等,推出一系列高質量成果;推進國史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形成理論研究和國史編修相結合的學科布局;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在抵制和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 觀點| 地區研究創生史十年:知識構建、學術規劃和政治-學術關係
    儘管關於中國的知識相對其他各國來說還算是比較充實,但時人仍因深感眛於中國,而發出「我們和中國的距離,幾乎和月亮一樣遙遠」的感嘆。有學者回顧說,在1950年代之前,在學術意義上,特別是就社會科學而言,美國知識的世界地圖上除西歐之外的其他地區實際上都是「未知區域(terra incognitae)」。
  • 理察·佩恩談古代全球史研究:一個新的「芝加哥學派」?
    簡單地說,首先是一個偶然性,一切開始於一門課,這門課的教授非常有魅力,他的課讓我意識到無論是歷史研究還是晚期古代在智識追求上都非常有趣。有一些可以達到哲學層面的問題讓我著迷,比如像宗教與社會、宗教與權力之間的關係。而晚期古代,或者說公元第一個千年裡,我們可以真正說,這是一個存在宗教的時代,在這個時期宗教成為一種有界限的現象,與政治、社會和經濟相區別。
  • ​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題庫答案
    本課程指出,在56個學術不端 案例的報導樣本中,經過詞頻分析頻數和頻率最高的是"剽竊、抄襲【判斷題】本課程指岀知識界的墮落被認為是最為悲哀的社會慘景。【判斷題】持守價值和信念賞經是•知識人湊以傲人的品性.也是他們被視為高貴的緣由。【判斷題】中國學術界的學術失範現魚直接忻如出當代中國價值和倫理的嚴重危機。【單選題】在()學術研究中,一方面是做字問,另一方面是做人。
  • 方法論意識與中國傳統美學研究
    作為對研究方法的反思,方法論意識能從宏觀層面導引科研進展的方向。隨著國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如何研究中國傳統美學、闡釋中華美學精神,使其有效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務,要求理論工作者在研究路徑、研究視野、研究話語等方面具有一種自覺的學科研究方法論意識。
  • 劉嶽兵:「中國式」日本研究的實像與虛像
    有學者指出:「要在歷史研究中『排除』研究者的主體意識,排除任何理論和意識形態的影響,是絕對辦不到的。歷史研究者能夠而且應該做到的,只是如何排除自己主體意識中那些阻礙他客觀地認識歷史真相的理論和意識形態的影響,自覺地運用有助於他客觀地認識歷史真相的理論。」此外,如同「古為今用」「文以載道」等中國傳統思想所反映的那樣,歷史研究除了學術價值以外,也理應包含一定的社會服務功能。
  •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技術史》書寫輝煌的中華文明
    他說:中國的科學、技術和醫學的歷史將在學術史、經濟史和社會史上得到應有的地位,而且這將是一項永久持續的研究,就像所有的歷史那樣無限地繼續下去。  通過這部浩大恢宏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國人記住了李約瑟這個響亮的名字;西方學者也了解到中國浩瀚的歷史和文化曾深深地影響世界現代化的進程。
  • 社會研究和問題意識
    摘要在社會研究中只有建立「問題意識」,才能遏制低水平重複研究的不良學術風氣;社會研究中的「問題」應該是現有「知識庫存」不能解決或解答的問題,在社會研究中,「解決問題」也是問題,而不僅是技術或數學上的問題;提出問題的邏輯過程是研究領域→研究主題→研究問題;「問題意識」是理論對於問題的能動的闡釋;問題的提出和問題意識的建立要以科學懷疑為前提
  • 超越地方性歷史的全球史,將毫無意義!
    夏德明教授您在中國、德國和美國等不少地方都有過學習和工作的經歷,經常在世界各地組織和出席各種學術性活動。這種國際化的背景對您的學術思考有怎樣的影響?   夏德明   就全球化時代的學習和工作而言,國際化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 朱治軍:社會史範式對課程史研究的重構
    這重構並推動了西方課程史從傳統史向社會史的典範轉移,引領其成為專門的學術領域並走向多元發展道路。鑑於克裡伯德和古德森在西方課程史研究中所具有的鮮明代表性和開創性,本文將以此二人為例管窺社會史研究範式對西方課程史研究的重構,並探尋這一重構的學術意義。  一、從傳統史到社會史:社會史範式的興起和特徵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新史學逐漸取代傳統史學成為一種新的史學理論發展趨勢的過程中,作為新史學「重要表徵」的社會史①範式勃然興起。
  • 陳懷宇:國際中國社會史大論戰——以1956年中國歷史分期問題討論為...
    會議的主題是中國歷史分期問題,中國學者介紹了基於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歷史分期理論,適逢歐洲學者受到馬克思主義影響也熱衷於經濟社會史研究思路,遂引發了國際大論戰。參加學術交流方面,萊頓會議期間,翦伯贊做了兩場報告,分別是《新中國歷史、考古、語言學研究工作概況》、《十八世紀上半期中國的社會經濟性質》(62),周一良的報告是《新中國關於亞洲國家歷史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