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7日 08:59 來源:《世界歷史》2018年第4期 作者:侯建新
字號內容摘要: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的復興期,也是新的歷史時期的起步期。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世界中世紀史在我國曾經是邊緣化的研究領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也隨著學術上破除了「黑暗中世紀」的誤區,經過40年發展,世界中世紀史已經成為我國史學界進步最為明顯、成果最為豐厚的學術領域之一。由於它特殊的歷史時段,一度還成為我國比較史學特別是中外比較史學的重要策源地,引起學界的普遍關注。
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的復興期,也是新的歷史時期的起步期。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逐漸活躍起來,對以前因遇到禁區而中斷的理論和歷史思考躍躍欲試,重新探討和反思,打破教條主義的「以論代史」舊框架,追求實事求是的科學研究。「亞細亞生產方式」與社會形態問題的討論就是典型事例。在70年代末的探討中,儘管參與者的思維和語言仍然帶有舊痕跡,但討論的氣氛是開放和寬容的,因此獲得一定成果並有長遠的理論和學術價值。林志純等人撰文認為,馬克思的亞細亞生產方式意指原始社會,而且是一切民族的文明初期都曾經歷過的。不過,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亞細亞生產方式」是一種東方特有的社會形態,不能將它普遍化。①還有學者認為亞細亞生產方式是前資本主義社會形式之一。②他們的觀點涉及社會發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問題,為以後的進一步探討埋下伏筆。
關於歐洲傳統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中世紀史的熱點問題。對該問題的探討基本上是與改革開放同生的,為探尋近代西方為何率先崛起的熱潮所激發。與該主題相關,中世紀晚期近代早期成為關注的主要時段,人們在研究中傾注了自己的反思,也呼應了國際史學界70年代以來關於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大討論。一些學者重視傳統社會中農牧業經濟結構差異與資本主義產生的關係,一些學者重視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作用,一些學者重視商品生產的作用,③還有學者重視農民個體力量增長或私人財產權利體系發展④。與「過渡」問題討論聯繫在一起,是比較史學的興起。國內中世紀史學者在政治制度比較、中西封建社會比較、中英農村經濟比較等方面發表了引人注目的成果⑤。
一些專題性研究成果堪稱精品,例如馬克垚的《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寫於80年代中葉,至今仍有較深的學術影響。又如都鐸王朝議會制度研究、英國中世紀城市研究、英國中世紀農村行政和法庭研究、西歐政教關係和教會史研究、拜佔庭研究以及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研究等,也達到了一定深度。⑥與此同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德國農民戰爭等老話題在八九十年代也得以延續。⑦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中世紀史研究領域不斷拓寬,傳統領域得到深化研究,一些薄弱或空白領域得到加強和填補。研究風格也逐漸發生了明顯變化,如果說以前多有宏大敘事的色彩,那麼現在則傾向於中觀、微觀研究和更加實證性的專題研究。改革開放初期以思想解放為標識,這一時期則以研究方法、研究理論和理念的更新開拓為特點。我國世界中世紀史呈現出全面發展的勢頭。
首先,研究領域拓寬,研究時段延伸。人們尋求歷史研究的新領域新視角,尋求改善歷史學功能,使歷史學研究更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因此一些新興學科和新的研究方法走進我國史學界,經濟社會史學科為其中一例。2001年,天津師大歷史學系和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聯合舉辦「經濟社會史全國學術研討會」,首次探討經濟社會史學科的概念、方法和範疇,充分肯定了該學科的積極意義,引起全國性的反響。⑧實際上,當時不論世界史還是中國史的研究者,越來越不滿足於傳統的研究課題,倡導開拓新領域,嘗試新方法,已經成為史學界的普遍呼聲。⑨令人感興趣的是,2000年以後問世的一批批研究成果,頗具有新世紀的風採。例如農民日常生活和消費水平研究;社會轉型時期下層民眾的貧困問題研究;城鎮化歷程以及貿易手段的變革;中世紀女性觀念、婚姻家庭;中世紀宗教生活和信仰研究;疾病和醫療社會史以及特許權研究;等等。這些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剖析社會生活各個側面,一些研究領域完全是開拓性的,一掃傳統話題的老面孔,大大深化了人們關於中世紀經濟與社會的認知。不僅研究領域空前拓寬,中世紀的研究時段也得到合理延伸。也就是說,歐洲中世紀早期歷史的研究亦逐漸融入國際學術發展的大潮之中,例如歐洲中世紀早期文明與羅馬文明的關係研究、歐洲民族起源和民族大遷徙研究、對中世紀早期歷史敘事文獻的翻譯和整理、對宗教文化轉型的思考等等,⑩此其犖犖大者。隨著研究領域拓寬,中世紀史學者近年來在日常生活史、鄉村史、城市史、家庭史、婦女史、醫療史、教育史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其次,以往一些薄弱領域研究取得進展。由於語言的障礙,英語地區以外的研究多是薄弱領域,21世紀以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例如法國中世紀史和德意志中世紀史研究領域都有相關成果問世;東歐俄羅斯地區研究亦有進展,關於俄羅斯文化、東歐俄國農奴制、農村公社、蒙古統治對俄羅斯歷史的影響等問題的探討都有一些新成果。(11)阿拉伯及伊斯蘭問題研究,取得了明顯的發展,關於伊斯蘭教的興起、阿拉伯國家的建立、阿拉伯人的擴張、《古蘭經》中的聖戰思想、阿拉伯封建土地關係、阿拉伯帝國非穆斯林臣民的社會地位均有一系列成果,其中,《阿拉伯封建形態研究》可視為該領域的扛鼎之作。還有學者研究了中東中世紀城市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相關問題。(12)拜佔庭學研究、拜佔庭與中國交通的研究等繼續得到加強。東亞朝鮮史、日本史是學者們密切關注的研究領域,近年關於日本律令時代身份等級的研究、日本近代社會轉型的研究、天皇王位繼承以及武家政治之前倫理價值觀等研究均有新意,進一步推動了東亞中世紀史的研究。
同樣重要的是,一些傳統課題的研究進一步深化。社會轉型和歷史比較得到持續的關注,不過更加注重社會轉型內在因素的分析,傳統觀念的作用,同時更加專題化,如從某一個特定的方面討論社會轉型問題。(13)法律政治史,包括封建王權和財政史研究,在不同意見的討論中進一步得到深化,並且出現研究重心下沉的現象,如出現村莊共同體和郡共同體研究,(14)農業史、農業勞動轉移的歷史亦然。(15)關於文藝復興研究取得新進展,包括積數年之功寫成的《歐洲文藝復興史》12卷,反映了這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16)繼20世紀亞細亞生產方式討論,延伸至西歐「封建主義」是否有普遍意義的探討,從20世紀90年代初就已經開始,進入21世紀後討論更為集中。眾多學者將目光轉向更廣闊的領域,分別從語義學、學術史以及實證史學等方面論述了各自的觀點。(17)該問題尚未達到廣泛的共識,不過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歷史學研究發展的深入程度。全球史研究湧現和全球史研究機構成立,是對國際史學熱點的呼應,也表達了論者的取向。(18)此外,還有大量譯著問世,直接開闊了研究視野,其中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張緒山等譯布洛赫的《封建社會》和徐家玲等譯湯普遜的《中世紀晚期歐洲經濟社會史》,其他尚有《西歐中世紀史》《中世紀文明》《新編劍橋歐洲經濟史》《英國莊園生活》《英國個人主義的起源》《中世紀與文藝復興》《中世紀的衰落》《大分流》等。
中世紀研究需要改善和繼續努力的幾個方面:
其一,需要更加重視原始卷宗等一手資料的使用和積累。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各種專業資料庫、網上資料已經在相當大程度上改變了早期資料嚴重匱乏的局面。近年來,我國不少高校和研究機構收集和整理外國中世紀檔案資料,出現中世紀史學者使用原始卷宗寫作的可喜現象。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然而使用原始檔案著述無疑是一個既定的目標,是我們的努力方向,這是拿出一流研究成果的基本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仍處於奠基時期。
其二,儘快補足世界中世紀史研究的短板和空缺。我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與時代的要求和與大國地位仍然是極不相稱的。教學研究人員的體量過小,非英語地區的研究人員尤其短缺;相當一部分國家和地區近代以前的歷史研究成果付之闕如,僅舉相鄰的兩個大國——日本和印度為例,我國從事這兩個重要國家中世紀史的研究人員寥寥無幾。沒有雄厚的中世紀研究,就很難有成功的現當代研究,而實際現狀是許多國家和地區歷史沒有專業研究人員,或者只有現代研究而沒有中世紀研究做基礎。世界史學科布局不平衡、中世紀史研究短缺的現象相當嚴重。
其三,研究中存在碎片化現象,原創力度不足。當下的研究成果可能比原來更規範、更專業,但另一方面,不少作品缺乏問題意識,往往就事論事,缺乏探索的熱情、寬闊的視野和具有指向性的內在邏輯關係。所謂原創性一定是有系統的,一定獨立地提出具有廣泛影響的原創性概念和範疇,可當下很少有人做,也很少看到試圖這樣做的努力,這大概是最致命的短板。
(作者簡介:侯建新,天津師範大學歐洲文明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