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古代史》、《劍橋中世紀史》和《劍橋近現代史》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自1902年以來陸續出版的三部世界史巨製,有「劍橋三史」的美譽。它發端於阿克頓勳爵策劃與主編的14卷本《劍橋近代史》,其第二版《新編劍橋近代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以「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為名,於上世紀末陸續翻譯出版,惠澤眾多中國學人與世界史愛好者。
由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武寅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劍橋古代史》、《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翻譯工程」於2010年底獲準立項。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這兩部史書巨製迄今尚無除英文之外的其他語種譯本,中譯本的翻譯和最終出版,將打破這種局面。近日,記者就這一重大工程的相關情況專訪了首席專家武寅研究員。
問:《劍橋古代史》和《新編劍橋中世紀史》迄今尚無英文之外的譯本,中譯本的翻譯工程為什麼直到現在才開始啟動?
武寅:這兩部巨著篇幅巨大,內容包括史前史、古埃及史、古代近東史、古希臘史、古羅馬史、基督教文明史和伊斯蘭教文明史等,其中涉及大量古代文字包括埃及象形文字、西亞楔形文字、古希臘文和拉丁文等,此前我國還沒有哪一家機構有能力組織和翻譯這兩部巨著,也沒有哪一家出版社有決心、有能力勝任這一工作。
但改革開放30餘年來,我國世界古代史、中世紀史學科取得了長足進展,國內高校與科研院所已經形成了一批受過世界古代史、中世紀史基本功全面訓練的研究隊伍,可以說具備了翻譯的人員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史學科剛剛被批准為國家一級學科,開始與中國史和考古學並列。我們除了興奮和欣慰,更要通過一些具體舉措來落實作為國家一級學科的世界史的學科建設。因此,我們要邊翻譯邊研究。
問:兩套巨著的學術價值表現在哪些方面?
武寅:初版於20世紀前期的《劍橋古代史》,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英語世界及法國、德國等國的知名學者和專家進行了長達30年的重寫,由原來的12卷擴展至14卷19冊,古代埃及、西亞文明與早期希臘歷史的篇幅更是成倍增加,還將初版中公元3世紀的古代史下限推到了公元7世紀左右。
新版《劍橋古代史》大幅增加了社會經濟史和文化史的內容,在有關古代文明的起源、古代經濟的一般特徵、古典文明與東方文明的關係、古代世界的轉變等一系列根本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堪稱代表20世紀後期西方古代史研究的最新水平。
由著名中世紀史專家保羅·佛拉克萊、羅薩蒙德·麥克基德裡克和拉斯坎姆等人擔任主編的《新編劍橋中世紀史》,2006年出齊了全部7卷8冊,它在舊版單純關注政治史的基礎上,將經濟、社會、精神和文化等領域也納入論述範圍;擺脫了過去將歐洲視為世界全部的「歐洲中心論」,力圖從整體上考察中世紀歐洲各國的歷史發展軌跡及其互動。可以說,《新編劍橋中世紀史》反映了一個世紀以來西方相關學術研究的繁榮與進步。
問:我們為《劍橋古代史》和《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的高質量翻譯與順利出版提供了哪些具體保障?
武寅:這部譯著如果不能成為傳世力作,就會留下千古罵名,所以我們所有參與者都懷著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翻譯工程由我主持,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所主管的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牽頭,其組織和翻譯主力集中了全國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中世界古代史、中世紀史的大批一流學者及中青年骨幹。
我們採取首席專家、子課題負責人、各卷冊負責人層層負責把關的分級管理模式,成立了由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組織經驗的世界史專家、出版社領導及相關人員組成的翻譯工程工作委員會,聘請了劉家和、朱寰、王敦書和龐卓恆等國內世界古代和中世紀史領域的知名專家擔任顧問,將不定期召開專家顧問諮詢會議和工作會議。
為統一《劍橋古代史》和《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的眾多譯名,還由各卷冊負責人組織翻譯了各卷冊名詞索引,匯總成《世界古代史譯名詞典》和《世界中世紀史譯名詞典》並予以出版。
問:這一翻譯工程的進度是如何規劃的?
武寅:整個翻譯工程包括4個子課題、31個子項目,計劃5年內翻譯完成,7年內全部出版。現已如期完成翻譯各卷目錄和索引的匯總整理。目前,各卷提交了佔總量十分之一的樣章,之後將召開各卷負責人和顧問委員會成員參加的翻譯工作會議,討論和解決翻譯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難題。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將完成全部譯稿的校訂和統稿,屆時,編輯工作基本完成。由於出版方和劍橋大學出版社籤訂的合同還規定了一個具體的出版期,根據翻譯的國際慣例,我們在保證翻譯質量的大前提下,還會力所能及地加快進度。
問:《劍橋古代史》和《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的中譯本翻譯、出版告竣後,將有什麼重大意義?
武寅:這兩套史學巨著的翻譯和出版,將為國內歷史學、哲學和社會學等眾多學科的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提供廣泛的參考資料及可資借鑑的內容,並為中國讀者汲取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提供更為可靠的歷史信息。
與此同時,它對推動我國世界歷史特別是世界古代史、中世紀史學科的建設,提升中國世界史體系及世界通史研究水平,培育和打造一支面向21世紀的高水平世界史學研究隊伍,均具有重要意義。(本報記者 薄潔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