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巨著《劍橋古代史》《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翻譯工程惠澤國人

2020-12-05 光明數字報

    《劍橋古代史》、《劍橋中世紀史》和《劍橋近現代史》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自1902年以來陸續出版的三部世界史巨製,有「劍橋三史」的美譽。它發端於阿克頓勳爵策劃與主編的14卷本《劍橋近代史》,其第二版《新編劍橋近代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以「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為名,於上世紀末陸續翻譯出版,惠澤眾多中國學人與世界史愛好者。

    由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武寅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劍橋古代史》、《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翻譯工程」於2010年底獲準立項。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這兩部史書巨製迄今尚無除英文之外的其他語種譯本,中譯本的翻譯和最終出版,將打破這種局面。近日,記者就這一重大工程的相關情況專訪了首席專家武寅研究員。

    問:《劍橋古代史》和《新編劍橋中世紀史》迄今尚無英文之外的譯本,中譯本的翻譯工程為什麼直到現在才開始啟動?

    武寅:這兩部巨著篇幅巨大,內容包括史前史、古埃及史、古代近東史、古希臘史、古羅馬史、基督教文明史和伊斯蘭教文明史等,其中涉及大量古代文字包括埃及象形文字、西亞楔形文字、古希臘文和拉丁文等,此前我國還沒有哪一家機構有能力組織和翻譯這兩部巨著,也沒有哪一家出版社有決心、有能力勝任這一工作。

    但改革開放30餘年來,我國世界古代史、中世紀史學科取得了長足進展,國內高校與科研院所已經形成了一批受過世界古代史、中世紀史基本功全面訓練的研究隊伍,可以說具備了翻譯的人員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史學科剛剛被批准為國家一級學科,開始與中國史和考古學並列。我們除了興奮和欣慰,更要通過一些具體舉措來落實作為國家一級學科的世界史的學科建設。因此,我們要邊翻譯邊研究。

    問:兩套巨著的學術價值表現在哪些方面?

    武寅:初版於20世紀前期的《劍橋古代史》,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英語世界及法國、德國等國的知名學者和專家進行了長達30年的重寫,由原來的12卷擴展至14卷19冊,古代埃及、西亞文明與早期希臘歷史的篇幅更是成倍增加,還將初版中公元3世紀的古代史下限推到了公元7世紀左右。

    新版《劍橋古代史》大幅增加了社會經濟史和文化史的內容,在有關古代文明的起源、古代經濟的一般特徵、古典文明與東方文明的關係、古代世界的轉變等一系列根本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堪稱代表20世紀後期西方古代史研究的最新水平。

    由著名中世紀史專家保羅·佛拉克萊、羅薩蒙德·麥克基德裡克和拉斯坎姆等人擔任主編的《新編劍橋中世紀史》,2006年出齊了全部7卷8冊,它在舊版單純關注政治史的基礎上,將經濟、社會、精神和文化等領域也納入論述範圍;擺脫了過去將歐洲視為世界全部的「歐洲中心論」,力圖從整體上考察中世紀歐洲各國的歷史發展軌跡及其互動。可以說,《新編劍橋中世紀史》反映了一個世紀以來西方相關學術研究的繁榮與進步。

    問:我們為《劍橋古代史》和《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的高質量翻譯與順利出版提供了哪些具體保障?

    武寅:這部譯著如果不能成為傳世力作,就會留下千古罵名,所以我們所有參與者都懷著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翻譯工程由我主持,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所主管的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牽頭,其組織和翻譯主力集中了全國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中世界古代史、中世紀史的大批一流學者及中青年骨幹。

    我們採取首席專家、子課題負責人、各卷冊負責人層層負責把關的分級管理模式,成立了由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組織經驗的世界史專家、出版社領導及相關人員組成的翻譯工程工作委員會,聘請了劉家和、朱寰、王敦書和龐卓恆等國內世界古代和中世紀史領域的知名專家擔任顧問,將不定期召開專家顧問諮詢會議和工作會議。

    為統一《劍橋古代史》和《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的眾多譯名,還由各卷冊負責人組織翻譯了各卷冊名詞索引,匯總成《世界古代史譯名詞典》和《世界中世紀史譯名詞典》並予以出版。

    問:這一翻譯工程的進度是如何規劃的?

    武寅:整個翻譯工程包括4個子課題、31個子項目,計劃5年內翻譯完成,7年內全部出版。現已如期完成翻譯各卷目錄和索引的匯總整理。目前,各卷提交了佔總量十分之一的樣章,之後將召開各卷負責人和顧問委員會成員參加的翻譯工作會議,討論和解決翻譯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難題。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將完成全部譯稿的校訂和統稿,屆時,編輯工作基本完成。由於出版方和劍橋大學出版社籤訂的合同還規定了一個具體的出版期,根據翻譯的國際慣例,我們在保證翻譯質量的大前提下,還會力所能及地加快進度。

    問:《劍橋古代史》和《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的中譯本翻譯、出版告竣後,將有什麼重大意義?

    武寅:這兩套史學巨著的翻譯和出版,將為國內歷史學、哲學和社會學等眾多學科的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提供廣泛的參考資料及可資借鑑的內容,並為中國讀者汲取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提供更為可靠的歷史信息。

    與此同時,它對推動我國世界歷史特別是世界古代史、中世紀史學科的建設,提升中國世界史體系及世界通史研究水平,培育和打造一支面向21世紀的高水平世界史學研究隊伍,均具有重要意義。(本報記者 薄潔萍)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40年
    由於它特殊的歷史時段,一度還成為我國比較史學特別是中外比較史學的重要策源地,引起學界的普遍關注。  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的復興期,也是新的歷史時期的起步期。我國世界中世紀史呈現出全面發展的勢頭。  首先,研究領域拓寬,研究時段延伸。人們尋求歷史研究的新領域新視角,尋求改善歷史學功能,使歷史學研究更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因此一些新興學科和新的研究方法走進我國史學界,經濟社會史學科為其中一例。
  • 「中世紀」的建構與解構——兼論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理論與實踐的困境
    本文轉自:敘拉古之惑 內容提要:「中世紀」是現代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萌芽於文藝復興時期,在17世紀後期正式確立,是古代、中世紀、現代歷史三分法的重要環節。
  • 彼得·沃森 |思想史
    從火到弗洛伊德》胡翠娥譯,譯林出版社,20181936年,英國物理學家和自然哲學家艾薩克·牛頓爵士的一組文件在倫敦索斯比國際拍賣行進行拍賣,而五十年前,當這組文件被提交劍橋大學時,曾被認為「毫無科學價值」。
  • 張志雲︱方德萬與中國海關史研究
    而是為什麼中國海關史在史學界有這麼高的重要性、為什麼中國海關史的研究進程由劍橋大學的方德萬(Han van de Ven)發起,以及中國海關史的研究為中國近代史打開了哪一條前人未闢的途徑。張寧的博士論文題目是《一戰時期中德之間的貿易競爭》,依據的主要材料為劍橋大學收藏的中國海關貿易年報和年表。有趣的是,這個題目並非由方德萬指定,張寧在前往劍橋之前,曾就讀於臺灣輔仁大學,當時他已經決定研究這一題目。此前他做臺灣企業史,研究雞蛋加工業,因為企業的受眾開始注意到上海的外國人社群,進而走向海關史研究。
  • 《劍橋文藝復興哲學史》:全面展現文藝復興哲學多樣面貌
    另一位是卡西爾(Ernst Cassirer),其巨著《認識問題》(Das Erkenntnisproblem)的第一卷,首次將現代哲學問題意識的興起追溯至文藝復興時期。卡西爾的貢獻——擴展至以後的許多著作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他不太在意現代的語言和民族界線,而是公平地對待使文藝復興與後世哲學相區別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充分的國際性,基於以拉丁語作為幾乎普遍使用的學術語言。
  •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寫給現代人看的中國哲學
    其中影響力較大和廣受好評的有:鍾泰的《中國哲學史》、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以及《中國哲學簡史》、任繼愈的《中國哲學史》、牟宗三的《中國哲學十九講》、蔡仁厚的《中國哲學史》與勞思光的《新編中國哲學史》等。  胡適先生的「大綱」是用現代學術方法系統研究中國哲學史的第一部著作,其創舉與缺陷自不必多說。
  • 世界史:實證主義史學,其產生和發展帶來的轟動性,嚴謹學說
    實證主義史學,是興起於19世紀中葉,旨在使史學科學化的西方史學流派。它的產生和發展,與實證主義哲學思潮有直接的聯繫。實證派史學家重視史料研究,主張用科學思想和進化論的觀點解釋歷史,反對以主觀主義代替客觀事件的真實性;宣揚資本主義的進步,反對封建主義,要求社會革新。
  • 【光明日報】《中國科學技術史》書寫輝煌的中華文明
    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勾勒了一副完整表現中國古代科技發現和發明的畫卷:火藥、指南針、針灸、煉丹術……使西方讀者第一次有可能較全面地認識中國對世界文化的貢獻,也讓許多中國人為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而自豪。  早在1964年,周恩來總理便指示,要促成《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翻譯和出版,並由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前身)負責具體組織這項工作。
  • 世界中世紀史簡論
    世界中世紀史簡論廣東省協同創新平臺;粵臺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發展中心研究項目(YTXY1714);嶺南師範學院「中國史」重點學科專業建設經費資助項目。Preface前 言《世界中世紀史簡論》涉及的時間範圍大致是公元5世紀至公元15世紀,地區範圍是以歐亞大陸為重點,兼顧非洲、美洲等地區,內容範圍主要為封建社會產生、形成、發展和解體的歷程。
  • ...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舉辦「紀念戚國淦先生百年誕辰暨世界中世紀史...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戚國淦先生;侯建新;歐洲;學者;學術;理事長;史學會會長;壽紀瑜先生 內容摘要:2018年 6月 23日,由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研究會、世界中世紀史學會、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聯合主辦的「紀念戚國淦先生百年誕辰暨世界中世紀史學術研討會
  • 淺談通史性歷史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為什麼暢銷?
    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1737-1794),近代英國傑出的歷史學家,18世紀歐洲啟蒙時代史學的卓越代表。1737年4月27日,吉本誕生於英國倫敦附近曾特奈鎮一個資產階級家庭。他酷愛讀書,尤其對古典文學名著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 理察·佩恩談古代全球史研究:一個新的「芝加哥學派」?
    芝加哥大學一向以學派出名,在經濟學和社會學等人文社科領域都有著名的芝加哥學派,那麼在古代史領域,佩恩教授如何使古代史研究帶有芝加哥特色?他對古代全球史研究有何期待和思考?圍繞這些問題,澎湃新聞特約記者何彥霄對佩恩教授進行了專訪。8月5日,佩恩教授將做客復旦大學歷史系,為師生帶來一場講座。在此之際,澎湃新聞刊發這篇訪談,以期讀者對佩恩和芝大的古代史研究有更多的了解。
  • 2020考研313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練習題:西亞諸文明
    世界古代中世紀史,在313歷史學綜合中所佔分值約20%。因此,對於正在備考2020歷史學考研者而言,也不能忽視該部分的重要性。希望上述「2020考研313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習題:古代西亞諸文明」,能對考生在查漏補缺和鞏固專業知識方面有所幫助!祝2020考研金榜題名!
  • 我讀︱李騰:歐洲中世紀研究博學傳統的回歸
    在我看來,雖然在學術底色上坎氏仍帶有格奧爾格圈子的色彩,《國王的兩個身體》中似乎已經消泯了《弗雷德裡希二世》裡強烈的影射史學色彩。在這部作品中,坎託洛維奇其實表現得更像是劍橋學派的先驅(劉小楓教授認為他與劍橋學派的激進共和主義大相逕庭)。通過文本的窮盡搜羅與細讀,儘可能地呈現中世紀的可能面貌:史料本身一定要通過撰史者才能發言,而撰史者的言辭已經變換了史料的滋味。
  • 《金犀牛:中世紀非洲史》帶你重回人類走出地
    帶著這些問題,2019年3月24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大眾出版品牌鼓樓新悅聯合鼓樓西·享讀,在先鋒書店舉辦了《金犀牛:中世紀非洲史》新書分享會,活動主題為「重回人類走出地,探秘神奇古非洲」。    法國著名的非洲古代史研究創始人之一雷蒙德·莫尼(Raymond Mauny)率先將介於古代非洲和現代非洲之間的一段歷史稱為「昏暗世紀」。
  • 劍橋大學本科專業情況介紹
    劍橋大學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十大名校之一,以優異的教育質量著稱於世。英國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作家、政治家都來自於這所大學。劍橋大學也是誕生最多諾貝爾獎得主的高等學府,歷年來,有88位諾貝爾獎得主出自此校。劍橋的畢業生遍布政界、商界和學術界。
  • 劍橋大學學費需要多少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勳銜:Cantab),是一所世界頂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學,採用書院聯邦制,坐落於英國劍橋。其與牛津大學並稱為牛劍,與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帝國理工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同屬「G5超級精英大學」。今天就和智課選校帝了解一下劍橋大學學費需要多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劍橋中國文學史》本月底出版 作者清一色為美國學者
    《劍橋中國文學史》在撰寫過程中,整個團隊在翻譯書名和用語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可惜的是,這部分努力無法在中譯本裡展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古代文學研究室主任蔣寅認為,這與中西方看問題的方式密切相關。「我們過去研究文學,會把文學作品當作既定的事實來接受,作品就是作家的創造物。」而西方漢學家卻更強調文本的概念,一個過去的文本流傳至今,經過了一系列複雜的中介過程,「跟作者的關係也變得不再那麼確定」。本月底,由宇文所安和孫康宜共同主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將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引進出版。
  • 講座︱張旭鵬:全球思想史的興起與作為「織工」的歷史學家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左右,觀念史開始出現危機,挑戰者主要來自英國思想史研究「劍橋學派」的代表人物昆廷·斯金納(Quentin Skinner)。談到某種史學觀念的回歸,張旭鵬研究員認為西方史學在發展過程中有兩個並行不悖的現象:一是斷出現各種「轉向」(turn),比如「文化轉向」「語言學轉向」「記憶轉向」「空間轉向」等等,但同時也有很多「回歸(return)」,這些「回歸」就是西方學者對自己史學傳統和史學資源的再挖掘和再利用。比如,這裡提到 的觀念史的回歸,以及大衛·克裡斯蒂安在研究「大歷史」時認為它是普遍史的回歸。
  • 中西比較視域中的宋代史學近世化:基於歷史觀與史學方法的考察
    勘經也帶動了史籍校勘,出現「淳化校三史」、「嘉祐校七史」等。(71)宋代學者甚至因印刷普及而憂慮作為歷史考證重要內容的音韻訓詁之學,感慨:「嗟夫!小學放絕久矣。自是(《新編許氏說文解字五音韻譜序》)其復興乎!」(72)可見,以經學定本為核心的印刷促進了歷史文獻考證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