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犀牛:中世紀非洲史》帶你重回人類走出地

2021-01-21 新華網客戶端

    「非洲是一個神秘的大陸,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和文化。在歐洲文藝復興之前,她究竟以什麼樣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她有沒有參與世界的文明進程?在『絲綢之路』中又扮演了何種角色?非洲的宗教和文化帶有什麼樣的特徵?非洲的未來又在哪裡?」帶著這些問題,2019年3月24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大眾出版品牌鼓樓新悅聯合鼓樓西·享讀,在先鋒書店舉辦了《金犀牛:中世紀非洲史》新書分享會,活動主題為「重回人類走出地,探秘神奇古非洲」。

    法國著名的非洲古代史研究創始人之一雷蒙德·莫尼(Raymond Mauny)率先將介於古代非洲和現代非洲之間的一段歷史稱為「昏暗世紀」。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一方面人們總是將目光投向古代非洲文明,不斷被挖掘的遺址和出土文物皆是其曾繁盛的明證,例如法老時代的埃及、麥羅埃時期的努比亞、古迦太基時期的非洲、衣索比亞的阿克蘇姆,等等。另一方面,最近幾個世紀的非洲則因其被殖民的歷史,與歐洲緊密聯繫在了一起,它經歷的劇變也為人們所關注。那麼,兩者之間的一段歷史果真是「昏暗世紀」嗎?事實上,雷蒙德·莫尼這樣說,並非意圖貶低非洲中世紀的價值,恰恰相反,他正是想藉此表達對中世紀非洲研究的熱情,和與之形成反差的因文獻匱乏帶來的強烈挫敗感。

    由於古代非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文字系統,而歐洲關於其歷史的記載則始於15世紀的擴張時期,且帶有明顯的種族歧視。這都導致了人們對非洲國家歷史的漠視。久之,人們對非洲雖有模糊的地理概念,卻似乎一直低估了其價值。但近代在非洲進行的一系列考古活動也發掘出大量遺址和文物,它們都銘刻著非洲從繁榮走向沒落的歷程。

    《金犀牛:中世紀非洲史》一書用34篇隨筆,講述了非洲8 世紀至15 世紀將近一千年的時光,勾勒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全景圖。此書有志於消除人們腦海中對非洲的固有印象,部分填補這方面書寫的缺失和空白,以還給大家一個真實存在於歷史中的非洲,尤其是所謂的「昏暗世紀」。在書中,讀者將能看到過渡時期的非洲社會,在與伊斯蘭世界的密切交流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一系列制度、習俗和法律,還有共同的文化和審美參照,在這一龐大的交流系統之下,這片沙漠逐漸被捲入洲際交流的浪潮。此外,讀者還將見證中世紀非洲商品流通、宗教傳播以及城市的發展,還有人們普遍感興趣的「淘金熱」。

    此次活動主講嘉賓、《金犀牛:中世紀非洲史》譯者劉成富老師是南京大學法語教授也是中國非洲問題研究會的常務副會長,對非洲的歷史、文化、經濟、地理等問題有長期深入的研究。在交流過程中,劉成富解答了諸如撒哈拉以北的非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什麼不同、曾殖民非洲的法國與現代非洲的關係究竟如何、非洲宗教的情況是怎樣的……從微觀到宏觀的各種問題,不一而足。

    對於非洲,很多人因為不了解而產生很多誤解,「從距離上講,非洲離中國很近,非洲2/3的土地在北半球,而不是很多人認為的在南半球。」諸如此類的誤解、偏見,劉成富並不諱言,尤其是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在人們印象裡總是與貧窮、疾病、落後這類詞彙聯繫在一起。但事實上,在非洲中世紀,這片區域曾以開放的姿態參與了人類文明進程,「它接納歐洲人,接納阿拉伯人,接納中國人」。在《金犀牛:中世紀非洲史》這本書裡,那些被遺忘又被重現的時光中,這些偏見將被逐一破解,讀者也將在此過程中重建一個真實的非洲。

    劉成富在回答讀者問題時講道:「世界不應該只有一種文化,經濟一體化可以,但文化、思想是多元的。世界應該是一個萬花筒。……在這本書裡,我相信我們可以看到非洲的這些閃光點,我們對非洲也會有更加清醒、正確的認識。」

相關焦點

  • 智人是如何穿越沙漠、走出非洲的?人類進化史9:走出非洲
    12.5萬年前我們恰巧趕上了一個小冰期,季風為撒哈拉沙漠送來了降雨,在非洲北部的山區打開了一條通道。產生一個通往地中海的走廊。這次氣候更迭為人類走出非洲打開了契機。當12萬年前冰期出現之時,智人開始走出非洲,當6萬年前到5.5萬年前之際,全球開始變暖,智人開始向澳大利亞,亞洲等地區移居,大約在1.6萬年左右前再度進入冰期之時,人類開始從西伯利亞踏過陸橋進入美洲,而在下一個全球變暖之時,海平面上升,一部分人類被隔絕在了美洲大陸。人類走出非洲向世界移民的步調與冰期和氣候實踐的變化時間一致。
  • 世界中世紀史簡論
    世界中世紀史簡論廣東省協同創新平臺;粵臺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發展中心研究項目(YTXY1714);嶺南師範學院「中國史」重點學科專業建設經費資助項目。Preface前 言《世界中世紀史簡論》涉及的時間範圍大致是公元5世紀至公元15世紀,地區範圍是以歐亞大陸為重點,兼顧非洲、美洲等地區,內容範圍主要為封建社會產生、形成、發展和解體的歷程。
  • 人類祖先如何走出非洲?
    人類走出非洲這個歷史事件很難有直接證據,所以旁證和考據就是重要依據。基因技術的出現,讓歷史研究中的旁證更加堅實,很多從前打嘴仗的內容,現在變得無可爭議。我們當前所在的地質年代,細說起來屬於是顯生宙的新生代的第四紀的全新世 ,比較複雜。
  • 人類「走出非洲說」的新答案
    不過到了二十世紀末葉,隨著DNA技術的發展,人們驚訝地發現地球上所有活著的人的DNA都非常接近,變異很小,於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理論「走出非洲說」粉墨登場:智人並非從多地獨立進化而來,而是大約20萬年前在非洲單線進化的。10萬-5萬年前,現代人開始走出非洲,擴散到全世界,並取代了當地的古人類。
  • 「中世紀」的建構與解構——兼論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理論與實踐的困境
    將中世紀與封建社會等同並普遍化,這種做法在蘇聯的歷史理論和實踐中達到了頂峰,併集中體現在蘇聯科學院組織編寫的多卷本《世界通史》(第3—4卷為中世紀史)中,其主要特徵就是社會的五種生產方式演進理論。《世界通史》認為,「歷史過程是社會經濟結構有規律的更替……所謂中世紀就是封建生產方式在亞洲和歐洲大多數國家和非洲許多國家佔有統治地位的那個階段。
  • 人類祖先何時又為何走出非洲?
    一些模型顯示,現今所有的非非洲人的祖先都可追溯至單一種群,而另一些模型則顯示,走出非洲是分時間分階段發生的。本周《自然》發表的3篇群體遺傳學論文報告了來自全球逾280個不同群體的個體高質量基因組。三項研究描述了通常研究覆蓋不足的區域的基因多樣性,共同為現代人類走出非洲的大遷移提供了新的認知,顯示人類如何「走出非洲」。
  • 中國戶外金犀牛獎落幕:九項大獎花落各家
    恰逢金犀牛獎十周年紀念,共邀戶外界老友、名流雲集一堂,星光閃耀,共同見證中國戶外至高榮譽花落各家。    第十屆中國戶外金犀牛獎戶外風雲人物得主是於2015年成功完成北冰洋東北航道的創紀錄航行的郭川船長。評審團評語:郭川團隊駕駛大型三體帆船採用「無動力、不間斷、無補給」的方式航海24天,並用291小時成功穿越了號稱「死亡航道」的北冰洋東北航線。郭川團隊用超乎想像的能量創造了歷史,譜寫了人類航海史上的新篇章。
  • 「科普」「走出非洲」假說的兩個版本
    「走出非洲」假說本身就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認為,儘管現代人類從距今約25萬年的非洲進化而來,但那些明顯屬於人類行為的最早證據(包括先進的狩獵技術和多種多樣的藝術活動)僅有5萬到6萬年的歷史。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包括考古學家理察·克萊恩(Richard Klein)和其他一些專業人士。
  • 380萬年前的猿人頭骨,告訴你不一樣的「人類進化史」
    >>> 重大改變:「人類進化樹」認知可能錯了! 要說這顆380萬年前的猿人頭骨化石(編號MRD-VP-1/1,簡稱MRD)可能給人們帶來的認知改變,先要說說我們對人類進化史的現有認知。和樹狀的生物進化史相似,人類進化史也可直觀地呈現為一種樹狀圖。一些「枝杈」分歧之處,就是生物進化的拐點。
  • 第十四屆中國戶外金犀牛獎揭曉!
    徒步穿越大橫斷、從南極跑到北極、多條攀登新線路誕生、一次次在世界級越野跑賽事取得佳績、深入荒野將地球最美好的片段與你分享……十大獎項,29個激動人心的故事,每一位提名者都值得銘記。自2006年創立以來,中國戶外金犀牛獎見證了國人在戶外領域的一次次突破。這一次,獎項本身也迎來突破。
  • 《金色的犀牛:非洲中世紀的歷史》
    《金色的犀牛:非洲中世紀的歷史》 2018年11月22日 09: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趙琪/編譯 字號 內容摘要: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將於12月 4日出版新書
  • 重回中世紀亂世爭雄 史詩級SLG《列王的紛爭》
    玩家在《列王的紛爭》遊戲中扮演歐洲中世紀中的一名領主,發展自己的城堡,並同來自各國的玩家一起參與著列王紛爭的戰鬥,並在戰鬥中擴大自己的勢力地盤。純正濃厚歐洲史詩重回中世紀亂世爭雄,全球130國家排名前列由於《列王的紛爭》的故事背景設置在中世紀的魔幻戰場,遊戲中玩家不僅可以獲得英雄還可以訓練各類士兵來幫助自己戰鬥
  • 史學巨著《劍橋古代史》《新編劍橋中世紀史》翻譯工程惠澤國人
    問:《劍橋古代史》和《新編劍橋中世紀史》迄今尚無英文之外的譯本,中譯本的翻譯工程為什麼直到現在才開始啟動?    由著名中世紀史專家保羅·佛拉克萊、羅薩蒙德·麥克基德裡克和拉斯坎姆等人擔任主編的《新編劍橋中世紀史》,2006年出齊了全部7卷8冊,它在舊版單純關注政治史的基礎上,將經濟、社會、精神和文化等領域也納入論述範圍;擺脫了過去將歐洲視為世界全部的「歐洲中心論」,力圖從整體上考察中世紀歐洲各國的歷史發展軌跡及其互動。
  • 中國考古走出國門首赴非洲探秘人類起源
    人類起源於非洲還是亞洲?李佔楊告訴長江日報記者,現在,考古領域公認一個觀點:非洲是早期人類起源的地方。自從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後,多數人相信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產物,現代人和現代類人猿有著共同的祖先。在李佔楊看來,「首先是在非洲進化成現代人」,然後這些現代人開始往歐洲、中美洲、大洋洲等地擴散,「這叫『走出非洲』。
  • 第一個人類是怎樣走出非洲的?事實證明,冰河時期擋不住人類始祖
    事實證明,冰河時期擋不住人類始祖審核-小文地質學家通過對不同大陸的同一類巖層的分析,發現在距今大約20多萬年前,地球正在經歷冰河時期。再加上考古學界認為最早走出非洲的人類應該是在那一次冰河時期之後,因此冰河時期就成為了阻止非洲古人類外遷的因素。
  • 人類起源於非洲?440萬年的始祖秘密,帶你看懂
    人類進化歷程故事還要從440萬年前的非洲阿瓦什山谷說起……距今440萬年前,非洲的阿瓦什山谷中生活著一群樹棲動物,很久以後我們人類給他們起名為「始祖地猿」。始祖地猿主要生活在樹上,有時也會跑到地上,沒事兒還能走兩步。隨著自然環境的劇變,森林退化成草原,地猿更多地在地面活動。
  • 以色列研究認為人類在冰河時期走出非洲
    新華社耶路撒冷6月23日電(記者尚昊 陳文仙)以色列一項新研究認為,人類有可能在約20萬年前的冰河時期走出非洲,這與傳統認知相反。此前,研究人員曾在以色列北部一個叫「米斯利亞」的洞穴中發現距今約20萬年的人類頜骨化石,這是在非洲之外發現的最早人類化石之一。
  • 以色列研究認為人類在冰河時期走出非洲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耶路撒冷6月23日電(記者尚昊 陳文仙)以色列一項新研究認為,人類有可能在約20萬年前的冰河時期走出非洲,這與傳統認知相反。此前,研究人員曾在以色列北部一個叫「米斯利亞」的洞穴中發現距今約20萬年的人類頜骨化石,這是在非洲之外發現的最早人類化石之一。以色列文物管理局的利奧爾·魏斯布羅德等人在新一期國際學術期刊《人類進化雜誌》上發表文章說,他們又分析了這個洞穴中13種動物化石,這些化石與之前發現的人類化石屬於同一地層。
  • 中國考古走出國門 首次奔赴非洲探秘人類起源
    說到人類起源地,一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是古人類學家爭論不休的話題。人類從人猿主幹上分離,究竟發生在哪一地區?是在非洲,然後走進亞洲,還是開始就在亞洲?人類起源於非洲還是亞洲?李佔楊告訴長江日報記者,現在,考古領域公認一個觀點:非洲是早期人類起源的地方。
  • 我們人類的祖先來自非洲|人類進化史8:非洲家園
    最初,非洲是人類唯一的家園。當時的非洲氣候溫潤,植物繁茂。人類最早的祖先就是在東非大裂谷進化、生存與繁衍的,我們的祖先只需要每天4-5個小時的採集烹飪就可以實現富足生活,並且享受大段的閒暇。人類的日子似乎可以一直這麼舒適安逸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