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起源的理論演進,證明了科學發展不會停留在任何一種教條上。表面上非此即彼的選擇,完全可能被統一到更具包容性的框架中。(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10月3日《南方周末》)
人類在走出非洲的早期,可能早在五六萬年前,就曾經和尼安德特人發生過雜交,非洲人之外的其他人群某種意義上也是尼安德特人的後裔
依賴於DNA技術的突飛猛進,新世紀以來的古人類學幾乎是以光速發展,每過三五年,整個學科面貌就會變得大不相同。古人類DNA研究權威大衛·賴克的《人類起源的故事》(湛廬文化,2019.6)是這方面一部最新的力作,英文版出版於2018年,收錄了很多新鮮出爐的成果。前半部分就對於人類起源何處的老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讀來饒有趣味。
筆者對這個問題的關注,首先來自於一場曠日持久的爭論:自從進化論問世以來,在亞歐非各處都發現了幾十萬到上百萬年的猿人(學名直立人)化石,比如中國的北京人、元謀人,歐洲的海德堡人等等,面對這種半猿半人的骨骼,人們很容易猜想:這些猿人就是當地現代人(智人)的祖先,白人、黑人和蒙古人種等種族的不同,就是因為從不同猿人進化而來。在各地還陸續發現了一些過渡的人種,稱為早期智人,比如歐洲的尼安德特人,中國的馬壩人、丁村人等,令整個進化鏈條更加完整。
不過到了二十世紀末葉,隨著DNA技術的發展,人們驚訝地發現地球上所有活著的人的DNA都非常接近,變異很小,於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理論「走出非洲說」粉墨登場:智人並非從多地獨立進化而來,而是大約20萬年前在非洲單線進化的。10萬-5萬年前,現代人開始走出非洲,擴散到全世界,並取代了當地的古人類。因為DNA證據本身的清晰有力,比起傳統古人類學家靠骨骼上的含糊特徵進行猜想不可同日而語,所以迅速佔據了上風。
按理說,這本當是一個單純的學術問題,應該由學術探討本身解決。然而卻因為一些學術之外的原因被複雜化了,比如一些人因循守舊,極力反對新說,讓其遲遲沒有得到正式承認;而在社會上,也有人望文生義,認為主張現代人直接來自非洲就是黑人的後代,從而陷入對立情緒。雖然稍一思索就知道,這些是完全不同層次的問題。
正如賴克在書中所闡述的,近期的研究也大大修正了「走出非洲說」:對人類全基因組的深入研究,在許多人基因池的深處發現了一些差異很大的片段,必然來自於一個關係很遙遠的世系。而這些古老的基因片段只存在於非洲人之外的人群上。對尼安德特人DNA的測序,證明了這些基因來自於和現代人分開五十萬年以上的尼安德特人,也就是說,人類在走出非洲的早期,可能早在五六萬年前,就曾經和尼安德特人發生過雜交,非洲人之外的其他人群某種意義上也是尼安德特人的後裔。
同樣,在歐亞大陸的東部,存在過被稱為丹尼索瓦人的古人類,他們是尼安德特人的姊妹群體,歐亞大陸的相當一部分人身上有他們的血統,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的原住民,但中國人中也有分布。
當然,這並不是推翻「走出非洲說」,因為和來自非洲的智人基因相比,無論是尼安德特人還是丹尼索瓦人的基因所佔的比例都非常之低,尼安德特基因只有2%左右,而丹尼索瓦基因在比例最高的紐幾內亞人中有6%,在其他人群中只有千分之幾。這說明人類主體還是來自非洲的智人,混血只是偶爾發生。不過比例雖低,也並非無足輕重,這兩種古人類的基因能夠幫助智人適應歐亞大陸比較寒冷的氣候,丹尼索瓦人的基因還特別幫助了藏族人適應高海拔。同時也有一系列來自古人類的遺傳病通過混血傳了下來,包括二型糖尿病、抑鬱症等常見疾病。滅絕的古人類與我們今天的生活仍然息息相關。
甚至還可以進一步設想,幾十萬年前,當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祖先來到歐亞大陸時,他們是否曾經和更古老的人類發生過雜交呢?賴克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組被破譯後,人們發現,在他們身上中還隱藏著一些更為古老的基因,賴克稱為「超級古老型人類(superarchaic humans)」,與現代人分道揚鑣已經有一百萬年以上的歷史,他們分化出去時,現代人和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還沒有分家呢。這些上古基因的來源有沒有可能是更古老、和智人關係更遠的直立人呢?這似乎不無可能。看起來,遠古的各種古人類在一輪輪的融合和代替中,仍然將極少的遺傳基因傳到了我們身上。
賴克還提出一個有趣的猜想:為什麼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以及其他一些古人類都出現在歐亞大陸而不是非洲?一種可能性是,他們的祖先也是從非洲遷出去的,但暫時未發現這些化石,不過還有一種更革命性的可能:也許直立人在百萬年前走出非洲之後,在歐亞大陸開始進化,出現了不同的人群,然後其中部分人又遷回到了非洲,成為智人的祖先!畢竟在百十萬年的漫長曆程中,什麼都可能發生。如此一來,人類的多地起源,在歷時性上又是有意義的了。
人類起源的理論演進,證明了科學發展不會停留在任何一種教條上。表面上非此即彼的選擇,完全可能被統一到更具包容性的框架中。賴克將多地起源-走出非洲-走出非洲+雜交稱為「正」「反」「合」的辯證法。掩卷而思,其他的許許多多爭議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作者系學者、作家)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