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與人(1)|為什麼說人類走出非洲意義重大?

2020-12-05 斜陽浪遊記

這次新冠疫情來勢洶洶,讓國內每個人都深切感受到傳染病對人類社會的深重衝擊。其實在歷史上,這些瘟疫出現的頻率相當高,在衛生和醫療條件遠不如今天的古代,一場瘟疫甚至對王朝的興衰,文明的進退都會產生重要影響。讀過《槍炮、病菌與鋼鐵》的朋友一定對一小撮西班牙人搞定整個印加帝國印象深刻。在這場戰爭中,從歐洲帶過來的天花病毒就起了不小的作用。

許多歷史研究者習慣用今天的眼光看待歷史,從文化、制度、經濟中去尋找歷史發展的規律。由於史料的缺乏以及古今狀況的變化,絕大部分人都沒有注意到這些小小的寄生蟲或細菌、病毒竟也對人類宏觀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美國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首先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在上世紀末寫下了《瘟疫與人》這樣一本開創性的專著,試圖從全球史的角度,將疫病納入到歷史詮釋的範疇。書中有很多極富想像力的猜想和推論,當然部分還有待更完備的證明,但毫無疑問,麥克尼爾所講述的內容對於後來的研究者和今天遭遇疫情的我們,都是極有啟發的。

我們知道引發傳染病的寄生蟲或微生物,都是以一種寄生的狀態存活於宿主體內。最為成功的病原體,既能逃過宿主免疫系統的攻擊,也不會讓宿主快速死亡,這樣才能達到穩態,讓自己安然長存。麥克尼爾將其稱為微寄生物(microparasites),順著這個邏輯,他提出了一個牛逼的洞見,就是在微寄生物的生存機制中找到了與人類社會的共性,從而創造出了巨寄生物(macroparasites)這個概念。說白了,這巨寄生物就是人類自己,只不過是針對不同群體而言的。例如徵服者從被徵服者那裡攫取錢財糧食,統治階級從廣大農民群體中收稅,這兩者就都是巨寄生物,在這樣的「寄生」關係中尋找平衡的穩態,既要讓自己得利,但又不能壓榨弱者太狠,以防引起大規模死亡或反抗。這種寄生方式貫穿著人類大部分的歷史時期,調節著人口的平衡,也成為歷史發展中重要的因素。

首先讓我們回到人類誕生的源頭,看看傳染病如何影響早期人類。

關於人類的起源,現在的主流觀點認為來自非洲。而在很早的時候,寄生物就開始與人類共存,尤其在熱帶雨林這種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的地帶。它潮溼溫暖的氣候是各種疫病的溫床,瘧疾就是其中常見的一種,致病的瘧原蟲會通過瘧蚊的叮咬進入人類體內,讓人變得四肢虛弱,嚴重的會導致死亡。當時的原始人以狩獵採集為生,族群密度還很小,通過飛沫或接觸傳播的疾病尚沒有傳染基礎。但像瘧原蟲這種單細胞寄生物,本身在暖溼的環境中就可以在宿主體外長期存活,再加上瘧蚊這種能飛的傳播中介,即便人類族群數量不多,也很容易被感染。直到今天,瘧疾依然在熱帶橫行,每年導致數十萬人死亡。人類至今都沒有征服雨林,這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全球瘧疾分布(圖:維基百科)

在人類還沒有能力改造自然的時代,傳染病對人類的影響處於長期穩定狀態,並不會造成太可怕的影響,這也是前人類時代生態平衡的一種。有意思的是,這種平衡也體現在人與動物之間。早期人類雖然已經開始狩獵生活,但一些動物身上的寄生蟲反倒會保護這些動物免於人類的口腹之慾(例如非洲草原上某些有蹄類動物身上的錐蟲會引發人類的昏睡症)。這時候,人類還沒法肆無忌憚地進行狩獵,也限制了人類的進一步發展。

一直到人類進行史無前例的大遷移之後,這種生態平衡才被打破,事情開始變得複雜起來。

按人類單地起源的說法來看,智人在 10 萬 ~ 5 萬年前從非洲遷移到歐亞大陸,並且取代了當地的早期人類(如尼安德特人)。這一變化永久地改變了我們的星球。離開了非洲豐富的寄生蟲和病原體,人類的活力得到釋放,人口增長迅速,並很快遍布除南極洲之外的所有陸地。相較於熱帶,溫帶的物種不那麼豐富,生態平衡也較脆弱。人類的狩獵終於展現了對其他動物的殺傷力,舊物種的滅絕來得如此洶湧。尤其在美洲,一大波動物被團滅。

早期人類遷徙路線(圖:維基百科)

人類佔領全球後,出現了一種「梯度寄生」(parasitic gradient)的現象:從熱帶往兩極走,氣候變得寒冷、乾燥,能夠入侵人體的寄生物變得更少,傳播也更加困難。因此暖溼地區的人來到乾冷地區,很少遭到傳染病侵擾;而乾冷地區的人來到暖溼地區,則更容易遭殃。

於是在熱帶抑制人類發展的微寄生物系統在溫帶就沒那麼有效了。而紮根溫帶進行狩獵的人類(主要是歐亞大陸)由此獲得了大量的動植物資源。在這一點上,走出非洲對於人類意義重大。

但隨著人口的暴增和過度的動物捕殺,一些人開始了種地和畜牧的生涯,這一食物生產的革新迅速傳遍大陸,狩獵時代就這樣進入到農牧時代。新技術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定居成了常態,人類與環境的關係迎來了新的變化,而新的傳染病也悄然出現了。

相關焦點

  • 人類「走出非洲說」的新答案
    正如賴克在書中所闡述的,近期的研究也大大修正了「走出非洲說」:對人類全基因組的深入研究,在許多人基因池的深處發現了一些差異很大的片段,必然來自於一個關係很遙遠的世系。而這些古老的基因片段只存在於非洲人之外的人群上。
  • 人類祖先如何走出非洲?
    人類走出非洲這個歷史事件很難有直接證據,所以旁證和考據就是重要依據。基因技術的出現,讓歷史研究中的旁證更加堅實,很多從前打嘴仗的內容,現在變得無可爭議。我們當前所在的地質年代,細說起來屬於是顯生宙的新生代的第四紀的全新世 ,比較複雜。
  • 智人是如何穿越沙漠、走出非洲的?人類進化史9:走出非洲
    當12萬年前冰期出現之時,智人開始走出非洲,當6萬年前到5.5萬年前之際,全球開始變暖,智人開始向澳大利亞,亞洲等地區移居,大約在1.6萬年左右前再度進入冰期之時,人類開始從西伯利亞踏過陸橋進入美洲,而在下一個全球變暖之時,海平面上升,一部分人類被隔絕在了美洲大陸。人類走出非洲向世界移民的步調與冰期和氣候實踐的變化時間一致。
  • 人屬下的唯一現存物種「智人」走出非洲的侵略史
    在上世紀90年代前,關於現代人類起源,最主流的說法是「多地區起源說」,也就是各個地方的人類都是由當地的猿人進化而來的,比如分布在中國的現代人是由生活在4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進化而來,這就是依據多地起源說的。但是這個說法一直都存在問題,為什麼各個地區的猿人是不約而同的同時進化成人類的?
  • 中國考古走出國門首赴非洲探秘人類起源
    近日,中國考古學家首次組建的現代人類起源考古隊飛赴肯亞,進行為期近50天的考古發掘,尋找現代人起源的關鍵證據,探索人類起源奧秘。昨日,長江日報記者採訪到此次帶隊專家李佔楊。他表示,這是中國考古團隊首次奔赴非洲,具有裡程碑意義,標誌著中國已成為在非洲探索人類起源「國際考古俱樂部」的一員。「由中國人主導進行發掘,增加了中國在國際考古學術領域的話語權」。
  • 人類歷史上發生過哪些重大瘟疫?
    近期新型冠狀病毒所引發的肺炎疫情,也讓人想起了當年的非典時期。人類歷史中不乏人類與瘟疫之間的鬥爭史,這同時也對人類文明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在人類歷史上,有過哪些重大瘟疫呢?14世紀中葉的黑死病及其周期性的復發在歐洲一直持續到17世紀,在中東則持續到19世紀。這可能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大瘟疫,但絕不是唯一的一次。
  • 中國考古走出國門 首次奔赴非洲探秘人類起源
    他表示,這是中國考古團隊首次奔赴非洲,具有裡程碑意義,標誌著中國已成為在非洲探索人類起源「國際考古俱樂部」的一員。「由中國人主導進行發掘,增加了中國在國際考古學術領域的話語權」。自從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後,多數人相信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產物,現代人和現代類人猿有著共同的祖先。在李佔楊看來,「首先是在非洲進化成現代人」,然後這些現代人開始往歐洲、中美洲、大洋洲等地擴散,「這叫『走出非洲』。有些地方原來的土著居民甚至被這些從非洲走出來的現代人取代了」。
  • 人類祖先起源於非洲?尼安德特人滅絕原因眾說紛紜
    大概十萬年前,現代人類的共同祖先智人走出非洲,分布到世界各地,我們中國人,也是這些智人的後代。一般認為,人類祖先起源於非洲,大約600萬年前,人類和自己的近親黑猩猩分道揚鑣,向著萬物之靈的道路艱苦而頑強邁進。這期間,人類先祖可能曾經三次大規模地走出非洲。第一次走出非洲的時間大概是190萬年前,而第二次走出非洲的時間大概是42萬年至84萬年前,第三次走出非洲則是在8萬年至15萬年前。當然,對出走時間說法很多,這些說法動輒差距數十萬年,大家如果在別的資料上看到的數字和我的不同,也不必驚訝。
  • 瘟疫之鏡映照出人類之本相
    一場瘟疫,正在將人逼迫到現代性的牆角,拷問人的現實生存與未來走向。但是,瘟疫又何曾只是在今天如此咄咄逼人呢?翻開馬克·霍尼斯鮑姆的《人類大瘟疫——一個世紀以來的全球性流行病》一書,我們會驚訝地發現人類歷史與瘟疫的纏繞關係,也能由此反思人類的現代性基調與全球化歷程,更會見識人的「多面」。
  • 人類祖先何時又為何走出非洲?
    一些模型顯示,現今所有的非非洲人的祖先都可追溯至單一種群,而另一些模型則顯示,走出非洲是分時間分階段發生的。本周《自然》發表的3篇群體遺傳學論文報告了來自全球逾280個不同群體的個體高質量基因組。三項研究描述了通常研究覆蓋不足的區域的基因多樣性,共同為現代人類走出非洲的大遷移提供了新的認知,顯示人類如何「走出非洲」。
  • 英媒:「走出非洲」的人類祖先又瘦又小
    英媒稱,據一項新的研究結果說,最先離開非洲的早期人類祖先又瘦又小,行走姿勢更像類人猿。這項研究結果向我們人類起源的現有理論發出挑戰。英國《每日郵報》網站7月30日報導,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最先走出非洲並前往亞洲和歐洲的早期人類是高大強壯的直立人。但對早期人類化石的最新分析結果顯示,最先開始這一旅程的實際上可能是遠為瘦小的人類——能人。
  • 歐洲人宣揚世界人種從非洲走出:目的是減輕歐洲人的罪惡感
    歐美科學家說世界各地的人都是在5萬年前從非洲走出,說他們的膚色是由於氣候形成的,這完全是胡說八道。如果膚色在短期內就可改變,那為什麼在北極生活了幾萬年的愛斯基摩人仍是黃種人,為什麼他們的皮膚沒有變白,還有據說一萬年前從東亞遷徙到美洲的印第安人,他們分布於從加拿大到阿根廷,跨越從熱帶到寒帶的氣候,為什麼他們的皮膚至今還是黃色的,沒有變成白種人也沒有變成黑種人呢?
  • 沈祖新|瘟疫之鏡映照出人類之本相
    在時間維度上,瘟疫將人「打回原形」,讓我們與祖先同列,共同面對這個未知的世界。瘟疫的爆發,正是自然再一次顯示未知性的契機,而這與人類現代文明史的主調恰好形成絕妙的映襯。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的歷史正是認識自然、徵服自然的歷史。藉助科學,人類破解了諸多自然現象,即使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之中,也可以找到我們的足跡。
  • 人類祖先曾兩次「走出非洲」,第一次最早的證據在中國發現
    考古學把人類的起源稱作「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即人類起源於非洲,之後才遷徙到世界各地。但其實「走出非洲」有過兩次。最近的一次是現代人(也叫「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走出非洲,考古學界目前找到的最早的證據是在以色列一處山洞中發現的一件距今 17.7~19.4 萬年的上顎骨及齒列化石。這個發現於今年 1 月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專家:人類"非洲起源說"是正確的 中國人源自非洲
    對於非洲起源說和多地起源說這兩種學說,三位專家都認為,已有很強的證據表明,非洲起源說是正確的。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亞洲人也源自非洲,是從非洲走出的現代人與兩種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親密接觸」產生的後代。  金力介紹,黑猩猩是與人類關係最近的物種,兩個物種在距今700萬—400萬年前分化。200萬年前,南方古猿出現,它們的化石只在非洲被發現。
  • 丹麥文壇的倔強母獅,她的《走出非洲》被海明威稱為「最優秀的關於...
    生物學家從基因遺傳角度已經證明,人類的祖先是從非洲走出來的。二十世紀有一位丹麥女作家,在人生中也經歷了一次走出非洲。1913年,她從日照時間短暫的北歐,來到陽光灼熱的赤道,在肯亞經營一個咖啡種植園,直到1931年離開。
  • 為什麼說人是由猴子變的?人類真的起源於非洲嗎?看看我總結的幾個...
    :人類胚胎發育過程暗藏生物演化史和人類進化史。比如開始從單細胞,再到多細胞,然後出現魚的胚胎,人的胚胎早期和魚的胚胎類似。不但魚,蜥蜴,烏龜,雞,豬,牛,兔子和人類早期胚胎都類似海馬形狀。 後來,出現了豬、牛、馬、兔子和猴子等哺乳動物的胚胎。再後來,出現了人體胚胎,人體胚胎也經歷了有尾階段,後來尾巴不見了。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因此人類是否起源於非洲,亦或是世界多地,成為了今天研究古人類進化發展的主要爭議。」「非洲起源說」在1987年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正式提出,認為20萬年前非洲的直立人進化而來的早期智人進化為現代人,在約5萬年前這些現代人走出非洲,成為世界各地人類的祖先。「多地區起源說」即歐洲、亞洲直立人也獨立進化,同非洲直立人一般,變成了現代人。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非洲起源說」在1987年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正式提出,認為20萬年前非洲的直立人進化而來的早期智人進化為現代人,在約5萬年前這些現代人走出非洲,成為世界各地人類的祖先。「多地區起源說」即歐洲、亞洲直立人也獨立進化,同非洲直立人一般,變成了現代人。
  • 第一個人類是怎樣走出非洲的?事實證明,冰河時期擋不住人類始祖
    事實證明,冰河時期擋不住人類始祖審核-小文地質學家通過對不同大陸的同一類巖層的分析,發現在距今大約20多萬年前,地球正在經歷冰河時期。再加上考古學界認為最早走出非洲的人類應該是在那一次冰河時期之後,因此冰河時期就成為了阻止非洲古人類外遷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