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中國社會學四十年回顧與展望

2021-01-17 人民網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學發展成就卓著,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等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學科影響力逐漸擴大。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這一重要指示激勵著中國社會學者與時俱進、志存高遠、刻苦鑽研。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學者應勇擔新的歷史使命,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社會學。

  始終與時代同行

  社會學從來都是與時代同行、直面社會現實、探究社會演變之理的學問。

  19世紀末,面對民族危亡與國力衰弱,以嚴復為代表的一批學者將西方社會學思想引入中國,並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相結合,形成經世致用的「群學」,探究國家治亂興衰之因,以求推動社會進步。他們秉承救亡圖存、自強不息的精神,以本土經驗調查為特色,推動早期中國社會學發展起來。在他們的影響下,吳文藻、費孝通、梁漱溟等老一代社會學者將學術研究與愛國主義精神緊密結合,身體力行開展調查研究、推動社會改革。在戰火紛飛中,他們雖歷經磨難,但學術追求與人文關懷始終不改,樹立起中國社會學的獨特風格,其研究成果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社會與中華民族的一個窗口。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改革開放的大幕。次年,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學等學科「需要趕快補課」,凸顯國家建設與發展對社會學的呼喚,使中國社會學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改革開放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也推動了社會變革。中國社會學者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進程中的諸多特點以及經濟、政治、社會之間關係的變化,從實際出發開展諸多紮實研究並取得重要成果,如費孝通的「小城鎮發展研究」、陸學藝的「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研究」、鄭杭生的「社會運行論」、李培林的「社會結構轉型論」等等。這些研究成果幫助人們更好了解中國社會現狀、深入認識中國社會發展規律。

  40年間,中國社會學學科隊伍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學者努力成為改革開放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從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到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小城鎮和鄉鎮企業發展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全面依法治國,從和諧社會建設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每一項涉及國計民生的大政方針、每一個關係人民福祉的戰略選擇,中國社會學者都積極參與、深入研究。這些研究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強調人文關懷,兼顧資政啟民,反映出當代中國社會學突出的學術價值、時代擔當和主體性格。

  研究成果豐碩

  40年來,中國社會學不僅開闢出諸多富有洞見的研究議題,還通過國際學術對話提高本土理論的開放性;不僅通過反思和創新謀求發展,還通過「重新補課」進一步挖掘社會學理論的傳統與脈絡;不僅從中國社會生活實際中發現真問題、從中國與世界的聯繫中提出新範式,還以這樣的「文化自覺」延伸自身話語的「解釋鏈」。

  在社會轉型理論方面提出許多重要觀點。比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是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轉型同步進行的過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改革逐步從經濟領域拓展到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帶動社會系統性特徵發生變化;社會結構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不僅僅是某些方面指標的變化,而是總體的、全面的轉型;等等。圍繞社會結構轉型,中國社會學與西方現代化理論、發展理論、經濟增長理論展開對話,提出了一些具有創建性和啟發性的觀點。比如,轉型過程不僅包含社會現代化,也包含社會發展;轉型的同時伴隨著制度延續與創新;等等。

  在中層理論建構方面取得諸多原創性成果。比如,在社會資本研究中,發現差序格局、人情、面子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影響著社會資本形態,與西方社會的「弱關係」不同,中國社會的「強關係」在資源分配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城鎮化研究中,指出中國城鎮化的主要動力來自鄉村工業化,特別是溫州、晉江、蘇南等地的經驗表明,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城鎮化呈現「自下而上」的特徵,補充和豐富了「自上而下」(由中心城市帶動鄉村城鎮化)推進城鎮化的理論;在勞工研究中,提出了二元勞動體制、「老工人」與「新工人」等研究議題與概念;在社會治理研究中,深耕基層治理、關注組織制度變革,並在「國家與社會」分析框架之外提出了「制度與生活」分析框架。

  伴隨社會學理論的中國化,大量具有鮮活本土意識的經驗研究不斷湧現,涵蓋單位制、城市社區治理、鄉村建設等眾多領域。理論與經驗研究離不開研究方法創新和數據支撐。近10多年來,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CSS)、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CLDS)等大型社會調查項目持續開展,為了解社會動態、進行學術研究和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數據支撐。

  面向新時代,積極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學

  40年來,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中國社會學者既感悟到傳統與現代的張力,也經歷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這些變化交匯在一起,一方面可以驗證社會學經典理論假設,另一方面也為中國社會學提供了多面向、多層次、多角度的創新機遇。

  中國社會學者愈加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社會結構轉型不是西方現代化在中國社會的翻版,也不是對自身傳統的全盤否定;世界上並不存在一種最佳的轉型模式,也不存在現成的轉型模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現代化進程,這是一個「壓縮」的現代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後工業社會三種形態疊加,工業化初期、工業化中期和工業化後期三個階段並存。特別是20世紀末以來,這一過程呈現出不同階段、不同領域、不同文化複雜交錯的新特徵,社會組織方式、分工模式、運行機制、治理體制都在發生重要變化。在這一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矛盾、問題與挑戰,但中國都能成功應對,始終保持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人民生活改善。這是中國社會結構轉型獨一無二的特點,西方理論沒有遇到過這種情形,更難以給出答案。正因如此,中國社會學者形成了共識:應該建立也能夠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一方面,要從理論層面解答不同社會群體如何能夠在同一個社會體系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共存共榮;另一方面,要從實踐層面闡明處於世界複雜格局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點和優勢。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期。與此同時,國際環境風雲變幻,不斷湧現的新技術成為影響社會結構、組織模式甚至文化觀念的重要變量。特別是量子計算和人工智慧的結合,將對人類社會分工邏輯提出嚴峻挑戰。社會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發揮社會學的想像力和洞察力,加強理論創新,用發展著的理論分析、指導發展著的實踐。習近平同志強調,「只有以我國實際為研究起點,提出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中國社會學者要跳出傳統思維框架和方法論的窠臼,努力提高研究水平,積極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學,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

  保持定力、提升能力。中國社會學者應胸懷大志、放眼世界,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和氣魄,保持定力、提升能力,不做消極的批判者,而要努力成為積極的理論創建者和民族復興大任的自覺擔當者。

  提出更多原創性概念。中國社會學已經形成一些具有本土特質的研究範疇,但在深入研究當代實踐時仍不免感到缺少合適有效的概念工具。同時,在研究中還存在碎片化、整合不夠,難以對西方偏見或錯誤觀點作出有力回應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中國社會學的重大基礎性問題,形成適用於本土實踐的理論研究機制,催生具有原創性的概念和理論。

  提高學科建設水平。40年來,雖然中國社會學已經取得長足進步,但學科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仍缺乏獨立性,學科內部不同研究領域之間相關性不強,學術問題之間的隔離現象比較嚴重。同時,還面臨著優質學術期刊數量不多、對年輕社會學者的激勵不足、學術成果考評制度尚待完善等問題。這就要求創新科研體制,加強學科建設,完善專業方向,提升整體學術水平,推動中國社會學實現新發展、新突破。

  倡導多學科交流合作。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這給社會學提出了眾多新的研究課題。應該看到,在影響社會運行的因素日益複雜的背景下,單一學科已經越來越難以對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作出全面而準確的分析、解釋和預測,加強多學科交流合作勢在必行。對歷史問題、社會問題、經濟問題的研究以及對社會科學方法的運用並不是某一學科的專利和特權,多學科融合發展正在成為新思想萌發的重要推動力。這就需要打破哲學社會科學內部各學科之間的界限,突破狹隘的思維定勢,在多學科交流合作中推動中國特色社會學創新發展,以更好地分析和指導實踐。

  (作者為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上海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10日 16 版)

(責編:曹昆、黃策輿)

相關焦點

  • 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40年 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揭牌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培林、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校長張榮等共同為該學院揭牌。廈大校長張榮致辭。 楊伏山 攝李培林稱,自1979年3月恢復和重建社會學,到今年3月恰好是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40周年。在這樣一個時點,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宣布成立,很有意義。
  •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回顧與思考》出版座談會在京舉行
    座談會現場為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回顧與思考》一書出版座談會,9月6日在全國人大會議中心舉行。《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回顧與思考》圖書展示本書作者、中國著名經濟學家高尚全1985年5月起任國家體改委副主任,後曾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世界銀行高級顧問等職。
  •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2018年年會暨「改革開放四十年抗日戰爭研究...
    近日,由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西南大學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中心、《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共同主辦的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2018年年會暨「改革開放四十年抗日戰爭研究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在重慶舉行。 在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2018年年會上,王建朗會長報告了學會一年來的主要工作,他說: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是一個一直活躍著並發揮重要影響的學會,在過去的一年中,它取得不少成績,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積極策劃召開高質量的相關會議,推動國內外的學術交流;二是編輯出版學術刊物,在一定程度上引領學術發展
  •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四十年曆程回顧及展望
    1980年7月7日,中國氣象局與中央電視臺合作,《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正式開播,自此開啟了我國電視氣象服務的先河。40年來,《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始終堅持「第一時間 權威發布」的平臺定位,始終堅持做老百姓看得懂、喜歡看的天氣預報節目,做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天氣預報節目,做引領公共氣象服務發展的天氣預報節目。
  • 《社會學在中國近代的歷程》書評
    >     關於近代以來的中國社會,嚴復1895年在天津《直報》上發表文章說,是「自秦以來未有若斯之亟也」;或者用李鴻章的說法,中國處於「千年未有之變局」。而在研討社會學在中國的知識-社會變遷中的作用的時候,文獻梳理始終佔據著即使不是核心,也應當極其重要的位置。「近代中國知識與制度轉型叢書」中的這本《社會學在中國近代的歷程(1895-1918)》(姚純安著,三聯書店2006年3月第一版),對於我們思考中國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考察近代以降社會變遷的認知路徑,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是作者「三年磨一劍」的博士論文。
  • 【思想中國】謝地坤:外國哲學研究七十年回顧與展望
    為展示70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烘託學術界百家爭鳴之良好氛圍、勾勒各學科研究前景與發展趨勢,《思想中國》欄目推出《70年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發展回顧與展望》系列文章,並按照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分類,約請各領域權威專家撰寫文章,簡要回顧成就與不足,重在對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作出探索。
  • 中國廣告產業四十年的回顧與思考
    作為改革開放40年偉大成就的鏡像產業之一,中國廣告產業亟須用新時代的視角回顧自身的發展歷程,反思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針對四個時期中國廣告產業發展的階段特徵進行分析,回溯和思考中國廣告產業40年的探索與發展以此對未來中國廣告產業的發展作出判斷。
  • 「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法治發展」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董少校)近日,「改革開放四十年與中國法治發展」學術研討會在華東政法大學舉行,50多位專家圍繞近四十年來中國法治的成就經驗及改革方向展開研討。本次研討會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華東政法大學《法學》編輯部承辦。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興良對中國刑事立法四十年發展歷程作總結回顧。
  • 「短短四十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光明日報-光明網
    【特別關注·改革開放四十年】      由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和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共同主辦的「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和中日經貿合作」研討會日前在東京經團聯會館舉行。中日兩國各界人士共同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和成就,並就中國今後的改革開放政策以及中日經濟合作新方向展開探討。    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名譽會長李肇星在主旨演講中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既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 設計管理四十年的研究:文獻回顧與展望
    最後,本文對文獻的回顧突出了話語(/論文/演講)中出現的兩種互補力量:設計管理和設計領導。引言:起源本文旨在通過1977年至2017年間有關設計管理(DM)的主要理論來展示設計管理(DM)的出現。我們的方法首先是教育性的,使管理層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設計,反之亦然,通過設計進行管理:「設計在製造公司中的作用必須是管理層的首要責任」(Archer,1969年),並幫助未來的設計管理研究者擁有國際視野。這是一篇文獻回顧,將按時間順序分析主題,但這與其說是設計史研究的一種藝術狀態,不如說是一種將新的未來視角引入理論主線的映射方式。
  • 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金耀基訪問中國人民大學 並做客「鄭杭生社會學...
    金耀基表示,大學在中國現代化和現代文明的建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取得的翻天覆地的成就與大學教育的發展有著直接的關係。中國人民大學有著光輝的歷史,代表著中國現代大學教育的一種重要傳統,在中國的大學中具有獨特的地位。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學科具有雄厚的實力和重要的影響,是中國社會學領域的重要標杆,希望在未來的發展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 王處輝 孫曉冬:近三十年社會學學術研究的發展軌跡與本土化反思
    內容提要:「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近四十年後,要實現理論自覺,社會學界有必要對學術研究的本土化進行系統的梳理與反思。  [10]鄭杭生.關於21世紀中國社會學發展的幾點展望[J].北京:社會學研究,1997,(2).  [11]周曉虹.本土化和全球化:社會心理學的現代雙翼[J].北京:社會學研究,1994,(6).  [12]閻明.中國社會學史:一門學科與一個時代[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41.
  • 困境與希望同在:「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會議紀實
    由上海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所主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研討會議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於2020年11月21-22日在上海大學成功舉辦。第二,就可見的困境或者分離而言,人類學專業自身面臨著中國本土內部的爭議,類似人類學與社會學、民族學的關係,在國內已有一定研究基礎並值得繼續探討。史丹福大學榮休教授葛希芝回顧了中國人類學四十年來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其中在強調文化研究重要性的同時,她提出也應賦予環境觀察、生態、城市規劃等實際的物理變化對所研究人群之實際意義。
  • 分子機器的回顧與展望——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簡介
    分子機器的回顧與展望——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簡介黃甫1,  趙偉1,  車延科1,  江華2
  • 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第二次會議
    9月19日,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出版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在中國工程院第一會議室召開。與會編委有中國工程院葛能全、錢左生、馮應章,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範岱年、樊洪業,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劉鈍、董光璧、王楊宗、張柏春,以及出版社和研究所編輯屈寶坤、胡萍等。
  • 中國上市發電公司2019年回顧及未來展望
    6月30日,安永發布第一份中國上市發電公司年度分析報告《中國上市發電公司2019年回顧及未來展望》(以下簡稱《報告》),涵蓋了9家以化石能源發電裝機為主、6家以新能源發電裝機為主、5家以水電裝機為主及2家以核電裝機為主,合計22家上市發電公司。這22家上市發電公司裝機容量總和佔中國發電行業總裝機容量的 34.6%。
  • 上海社科院研討「改革開放四十年:理論、實踐與未來挑戰」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是與世界緊密聯繫的。世界深刻影響了中國,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有沒有世界歷史意義、是否為人類文明做出了新貢獻?中國的發展是否對其他國家具有參照性意義?四十年來,中國離不開世界,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今天的成績,受益於整個世界文明。
  • 【光明網專論】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
    (3)黨的十九大提出並確定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於「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的概括,包含和體現了對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寶貴經驗的總結。據此,可將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經驗啟示概括為以下十條,即「十大經驗啟示說」:  1、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12]。
  •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舉辦紀念建所四十周年系列活動
    12月1日,為紀念建所四十周年,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舉辦了系列紀念活動。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副校長朱信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清史研究所名譽所長、一級教授戴逸,以及來自海內外的嘉賓、校友、在校學生等共二百餘人參加了活動。
  • 香港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巡迴展在合肥開幕
    香港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巡迴展在合肥開幕。新華社記者 劉方強攝新華社合肥1月24日電(記者劉方強、汪海月)1月23日下午,香港特區慶祝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巡迴展在安徽合肥開幕。展覽主題為「飛躍四十載 同發展·共繁榮」,回顧香港過去四十年在國家改革開放過程中的貢獻和受益,並展望香港未來如何發揮所長,服務國家。「過去四十年,香港一直以自己所長,服務國家所需,既是『貢獻者』,也是『受惠者』,分享了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香港特區駐滬辦主任鄧仲敏說,「展望未來,香港將繼續發揮自身的優勢,擔當『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