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新設立的社會與人類學院,23日揭牌。 楊伏山 攝
中新網廈門3月23日電(楊伏山 李靜)時值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40周年,廈門大學新設的社會與人類學院23日在廈門大學揭牌成立。
該學院由原隸屬廈大公共事務學院的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公共政策研究院的人口研究所和人文學院的人類學與民族學系、人類學研究所整合組建而成。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培林、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校長張榮等共同為該學院揭牌。
廈大校長張榮致辭。 楊伏山 攝
李培林稱,自1979年3月恢復和重建社會學,到今年3月恰好是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40周年。在這樣一個時點,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宣布成立,很有意義。
張榮說,社會學與人類學是廈大傳統學科、特色學科,具有悠久的歷史。建校之初,廈大就設立了社會學本科專業,並成立了歷史社會學系,是內地最早成立的社會學系之一。
當年有一大批著名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民俗學家,如顧頡剛、容肇祖、史祿國教授等,雲集廈門大學任教,培養出當時中國第一代人類學家。著名人類學家林惠祥,就是廈門大學的第一屆畢業生,後來他在廈大開展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教研,培養大量學科人才,在海內外享有崇高的聲譽。
1951年高等教育部批准廈門大學建立中國高校第一個、也是至今唯一的人類博物館。1983年教育部批准成立了中國高校最早的人類學研究所之一——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經過多年發展,廈大社會學已成為國內有影響力的學科;人類學學科是目前國內師資隊伍中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人類學科之一,並列入2016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人類學50-100名參考榜單。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培林致辭。 楊伏山 攝
張榮稱,當前,該校正處在「雙一流」建設的關鍵時期。學校結合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發展趨勢,整合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人口學、社會工作等學科,成立社會與人類學院,旨在繼承和發揚學科優良傳統,培育學科新優勢,增強學科競爭力。
該院院長胡榮表示,將從學科的歷史積澱、廈大所處的相對區位優勢,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來考慮凝鍊學科方向,做強現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力爭把廈大社會學和人類學建設成為內地一流、國際上有影響力的學科。
40年前的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組建社會學研究所,由費孝通擔任所長,正式揭開中國社會學重建的序幕。李培林表示,40年來,中國社會學始終對中國巨大社會變遷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小城鎮、區域發展模式、社會轉型、社會分層流動、社會治理、社會體制改革、社會心態、社會工作、社區發展、鄉村振興、社會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當天,中國社會學與人類學重建40年高端論壇同時舉辦,多位知名專家學者蒞會分享《走出「雙重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社會發展理論研究四十年回顧與展望》《回應40年社會變革——中國實踐為社會轉型理論提供了什麼?》等精彩演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