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社會學40年:傳統、當下與未來

2021-01-15 同花順財經

摘 要:作為架接經濟現象和社會現象的一門學問,經濟社會學是當今最為活躍和最富有前景的社會學研究領域之一。中國經濟社會學的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雖然深受20世紀70年代以後國外經濟社會學復興的影響,但新中國成立以前的社會學家便已奠定對經濟展開社會學分析的傳統。當代學者並不是以賡續理論傳統而是以轉換學術範式的方式接續了早期中國社會學的傳統。當代中國經濟社會學歷經20世紀80年代的孕育時期、90年代的興起時期和新世紀以來的發展提升時期,湧現出一批經驗為本、理論導向的高質量成果,彰顯了經濟社會學的「理論自覺」和「實踐自覺」。經濟社會學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但作為經濟學與社會學實現互融發展的紐帶,未來具有較大發展潛力。

關鍵詞:經濟社會學;中國社會學;經濟與社會;

作者簡介:符平,1982年生,社會學博士,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院、社會發展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楊典,1977年生,社會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股票市場穩定發展的社會機制研究」(項目號:16BSH075)的階段性成果;華中師範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經濟社會學青年學術創新團隊」(項目號:CCNU19TD014)資助;

經濟社會學是將經濟現象視為社會結構和歷史經驗背景下的一種社會現象,運用社會學的理論、視角和方法對其加以研究的社會學重要分支學科,是當今最為活躍和最富有前景的社會學研究領域之一。經濟社會學試圖對包括市場組織在內的諸種社會組織,對包括追求貨幣收入目標和其他目標在內的行為,對包括經濟增長(衰退)和其他社會現象在內的社會運行狀態做系統的分析和解釋。1作為一門在社會學與經濟學互動中興起的學科,經濟社會學的研究範疇十分廣泛,既包括生產、消費、企業、市場、金融與財政、經濟制度與經濟模式等經濟學研究對象,也涵蓋較少或不為經濟學所關注的家政經濟、自然經濟、非正規經濟以及知識、文化與經濟關係等問題。總體而言,經濟社會學研究的核心關切是經濟的演化與運作,並由兩大部分構成:其一是經濟現象的社會基礎,即社會對經濟的影響(比如社會制度如何塑造經濟過程),主要是基於「嵌入性」2這一基礎性假設探討社會性因素到底如何作用於經濟,亦即其中的具體過程和機制為何;其二是社會現象的經濟基礎,即經濟對社會的影響(比如市場理性、商業化的社會後果)。經濟社會學認為,人類的經濟活動根植於具體的社會網絡、政治體制、文化傳統和認知信念之中,只有深入識別經濟活動與其所處制度環境之間的內在關聯和互動過程,才能充分理解經濟的複雜性質和運作邏輯。因此,經濟社會學是架接經濟現象和社會現象的一門學問。

在很大程度上,經濟社會學是由於新古典經濟學忽視了社會結構和制度分析而獲得極大發展空間的。通過強調經濟與社會結構、制度環境之間的內在關聯,經濟社會學直面當今重要經濟現象和經濟趨勢的發生條件及其後果,既研究宏觀經濟發展中的國家角色與市場組織過程和資本主義的多樣性,也關注文化、價值和認知理念對微觀經濟行為的影響。因此,儘管當代的新經濟社會學從行動者假設、分析方法到理論視角都展現出與主流經濟學的巨大差異,但與經濟學流派中的比較政治經濟學和社會經濟學,社會學中的組織社會學、發展社會學及經濟人類學等共享許多研究興趣、基礎假設、理論概念和分析視角。

經濟社會學發軔於19世紀末期的歐美學界。目前,對於本學科的發展歷程,經濟社會學界的「三階段說」基本形成共識,即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的古典經濟社會學與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的新經濟社會學這兩次高峰期,再加上20世紀50年代前後的低谷時期。在低谷時期,值得關注的是經濟社會學的研究重心逐漸由德國、法國轉向美國,帕森斯與其學生斯梅爾瑟合著的《經濟與社會》被視為功能主義經濟社會學的代表作3。

19世紀中期,西方思想革命(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先後完成。以大工廠、大工業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經濟重塑了整個社會,大規模生產資料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開始形成,商品生產從分散於手工作坊發展為集中到大型機器工廠,全球市場形成並深入發展,現代公司制度逐步規範、完善,跨國公司更是逐步具備了影響全球生產分工、改變生活方式的能力。同時,經濟波動和商業危機頻繁出現,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對抗愈發激烈,多國內部制度危機和民眾的社會悲觀情緒日益增長。面對當時社會的諸多變化,古典社會學家們都進行過深入的分析,並由此開啟了包含政治、經濟、文化多維度的經濟社會學研究傳統。

1879年,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William S.Jevons)在其著作中首次使用了「經濟社會學」這一術語,隨後該術語被社會學家接受,在涂爾幹和韋伯於1890~1920年間的著作中得到採用4。雖然經濟社會學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才創建,但實際上早在經濟學的古典時代,經濟分析的社會學視角與經濟學視角就很難嚴格區分開來,這尤其體現在亞當.斯密的著作中。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雷蒙.阿隆的判斷,馬克思不但是一位社會學家,更是一位特定形式的社會學家,即經濟社會學家。阿隆的理由是:馬克思的學說認為忽視經濟制度運行的理論就無法理解經濟制度的演變,撇開社會結構是無法了解一種特定經濟制度的。5早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就將社會形態的更替視為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產生衝突從而導致變革的產物。他認定,資產階級賴以形成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誕生於封建社會,當封建的所有制關係不再適應發展了的生產力時,取而代之以與自由競爭相適應的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而一旦資本主義社會所擁有的生產力不能再促進資產階級文明和資產階級所有制關係的發展,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就是其自身的掘墓人。6日本經濟社會學家富永健一也有類似的判斷,他認為雖然「馬克思經濟學」本身不能直接被稱為社會學,但歷史唯物論整個體系提出了一種經濟社會學。7當代經濟社會學家認為,馬克思對經濟社會學的重要貢獻在於其深刻揭示了人類為物質利益鬥爭的歷史以及具有相似經濟利益的社會群體聯合起來的方式。8從社會學角度來看,馬克思把19世紀資本主義工業企業當作社會單位去分析,代替了古典經濟學的「經濟人」假設:工資、價格和利潤在社會內的運動對特定企業中的資本家和工人形成刺激,刺激的結構進而構成了「生產關係」,這些刺激和壓力在生產本身的社會和技術安排(生產力)下還產生出經濟的結構和社會結構9,從而得以將經濟制度的運行和現代社會結構的形成與變遷聯繫起來。馬克思對經濟的社會分析建立在政治經濟學和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s)分析基礎之上,應該說開創了從社會關係角度研究市場、商品等經濟現象的經濟社會學傳統。10

在古典經濟社會學時代,韋伯為經濟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最初發展奠定了理論和方法論基礎並貢獻了研究典範,其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起源和流變也有獨特的見解,集中體現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經濟與社會》和《經濟通史》等著作中。事實上,韋伯所涉及的經濟社會學議題十分廣泛,包括中世紀貿易公司、羅馬農業制度、經濟史與經濟政策、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股份制公司、證券交易所等。在社會學的古典時代為經濟社會學的發展奠定基礎或作出重要貢獻的學者還包括桑巴特、涂爾幹、齊美爾和凡伯倫等。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經濟社會學研究因經濟學與社會學重新劃定邊界產生學科隔膜而一度陷入低谷。但這一時期波蘭尼、帕森斯、斯梅爾瑟、布勞、熊彼特等學者的一些著作和理論仍被認為是經濟社會學的重要遺產。

美國的經濟社會學復興於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經濟社會學近半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有兩本書非常值得一提,其一是格蘭諾維特和斯威德伯格主編、初版於1992年的《經濟生活中的社會學》,其二是斯梅爾瑟和斯威德伯格主編、初版於1994年的《經濟社會學手冊》。這兩部著作展現了本學科的多元理論範式和研究路徑,匯集了一批重要成果,可視為美國經濟社會學專業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標誌。當前,美國的經濟社會學沿著制度、網絡、權力和認知等多元視角向前推進理論與經驗研究11,正逐步恢復其在社會學中的核心地位,產生了越來越大的跨學科影響。在歐洲經濟社會學界,以法國學者卡隆(Michel Callon)為代表的述行學派(performativity school)和以德國學者貝克爾特(Jens Beckert)為代表的市場社會學近年來也產生了一定影響。與受實用主義思潮影響頗深的北美經濟社會學有所不同,歐洲學者多強調比較、制度和歷史背景,同時其研究也更多地與歐洲的改革和應用項目聯繫在一起,彰顯出歐洲經濟社會學的獨特學術風格。目前來看,仍屬北美的經濟社會學最為繁榮,重要學者和研究團隊遍及全美諸多名校,比如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康奈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西北大學等。

來源: 社科院網站

相關焦點

  • ...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保持樂觀」——國際社會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中國發展前景不會因為當前的疫情而改變」  「中國經濟具備戰勝風險和挑戰的良好條件,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我們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保持樂觀,並相信經歷此次疫情後,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將變得更加健康。」日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默頓對中國醫務工作者抗擊疫情付出的努力,以及中國為世界經濟增長所作努力表示肯定和感謝。  路透社最新調查結果持相同觀點。
  • 用實學理念服務治國理政 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希望中國實學研究會以捨我其誰的使命擔當,躬行履踐,奮發有為,更好地發揮實學研究與傳播的主陣地、主力軍作用,加快新實學建設,推動實學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善於用實學思想服務治國理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譜寫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實學新篇章。  文化部原部長、著名作家王蒙指出:實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研究實學、應用實學,是我們文化自信的表現。
  • 未來學 (一門研究未來的綜合學科)
    是以事物的未來為研究和實踐對象的科學,從科技和社會的發展動態的研究,探討選擇、控制甚至改變或創造未來的途徑。研究範圍涉及各個領域。德國社會學家弗勒希特海姆(OssiP Flechtheim,1909—)1943年在美國首創。50年代後迅速發展。狹義的未來學是探討幾十年後未來社會發展前景的學科,以世界性、高度綜合性與遠期戰略性為特徵。
  • 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40年 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揭牌
    廈門大學新設立的社會與人類學院,23日揭牌。 楊伏山 攝中新網廈門3月23日電(楊伏山 李靜)時值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40周年,廈門大學新設的社會與人類學院23日在廈門大學揭牌成立。楊伏山 攝李培林稱,自1979年3月恢復和重建社會學,到今年3月恰好是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40周年。在這樣一個時點,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宣布成立,很有意義。張榮說,社會學與人類學是廈大傳統學科、特色學科,具有悠久的歷史。建校之初,廈大就設立了社會學本科專業,並成立了歷史社會學系,是內地最早成立的社會學系之一。
  • 經濟學東漸與中國經濟史學的成長
    關鍵詞:經濟學東漸;歷史經濟學;中國經濟史學內容提要:考察西方世界經濟史學的興起,梳理從歷史經濟學到經濟史學的學術演化路徑,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經濟史學與經濟學的學科共生關係。在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缺乏成長為獨立學科的學術土壤與基因,傳統型的中國經濟史學更具有專門史的典型特徵。
  • 用「望遠鏡」和「放大鏡」透視當下經濟
    全球疫情使得各國經濟承壓,對於中國而言,當前所面臨的國際環境,也許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峻、最複雜的。在這種形勢下,經濟工作既要有登高遠眺的勇氣和智慧,也要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穩住經濟基本面的定力。以「放大鏡」關注當下市場主體之困、之需,以「望遠鏡」布局未來發展路徑。近日,來自無黨派界別的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與經濟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在人民政協報記者的「撮合」下,來了場隔空「對話」。
  • 中國經濟學構建的近代探索與現實鏡鑑
    當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已成為學界共識。事實上,近代中國的社會科學界及經濟學界也曾有過學術中國化與中國經濟學構建的思潮,並被付諸實踐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理論創新成果。回顧這段歷史,對於新時期中國經濟學構建的進一步推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鏡鑑價值。
  • ...說歷史性跨越——統計數據展現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 題:「數」說歷史性跨越——統計數據展現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新華社記者陳煒偉國家統計局27日發布的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顯示,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實現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革。
  • 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當下形態、未來趨勢與戰略選擇
    從目前情況看,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嚴重經濟、政治和社會後果,的確會讓各國政府在當下和未來一段時期更加關注國內事務,期盼控制住疫情、恢復正常生活秩序的社會心理也會對國家—社會關係的既有平衡產生重大衝擊,從而使得「強政府」時代加速回歸。在全球層面上,以新自由主義為基底的國際秩序坍塌也已不可避免。
  • 生物經濟決定中國未來
    人類社會的前三次經濟浪潮側重於對外部世界的改變,而生物技術則側重於對生命自身的認識和改變,涵蓋生物質相關眾多領域,包括食品與營養、生物製藥與健康、生物煉製、生物酶、生物化學品、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環保與生態服務等眾多領域。由此不難看出,生物經濟是帶著人類的夢想而來。生物經濟是帶著清除衰老基因的夢想而來。用生物技術來改良人的基因、調節營養含量和優化自然生態環境。
  • ——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八
    1984年,國務院發出《關於環境保護工作決定》,對有關保護環境、防治汙染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包括環境保護的資金渠道都做出了比較明確的規定,環境保護開始納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成為經濟和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 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話語權
    提煉經濟新現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有兩個堅實的支撐」,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侯為民表示,一個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理論體系,另一個是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現實經濟生活的具體材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 中國對外開放40年的三點啟示
    新華社北京11月4日電 題:中國對外開放40年的三點啟示新華社記者 郝薇薇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於11月5日在上海青浦拉開帷幕。來自130多個國家的3000多家企業接踵而至,從中東椰棗到哥斯大黎加菠蘿,從法國創新藥到德國粉碎機,從巴基斯坦時尚展到芬蘭兒童主題樂園……琳琅滿目的產品與服務,勾繪出一幅流光溢彩的中國開放圖景。改革開放40年給中國與世界關係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 騰訊研究院聯合IDC中國發布《數實共生——未來經濟2021白皮書》
    日前,日前,騰訊科技向善暨數字未來大會2021在北京舉行。騰訊研究院與IDC中國聯合發布《數實共生——未來經濟2021白皮書》。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郭凱天指出,網際網路行業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得益於全國網民和全體民眾的支持,也得益於政策的發展。
  • 中國數字經濟前途無量,未來無限!
    今年是「十四五」計劃的開啟年,同時是「十三五」的成就收尾年。「十三五」期間,中國成功地完成了計劃中的各項任務,真真切切地讓我們感受到了五年來中國的快速發展、各種轉型和變化,而中間最讓大家有感觸的,就是數字經濟的發展。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不容忽視的,已經走在了世界前端。
  • 如何認識人工智慧對未來經濟社會的影響
    、社會進步等方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人工智慧的發展尚處於早期階段,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主要起到輔助人類工作而非替代人類的作用,同時,嚴重依賴數據輸入和計算能力的人工智慧距離真正的人類智能還有很大的差距。作為繼網際網路後新一代「通用目的技術」,人工智慧的影響可能遍及整個經濟社會,創造出眾多新興業態。國內外普遍認為,人工智慧將對未來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一方面,人工智慧將是未來經濟增長的關鍵推動力。
  • 方修琦:歷史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影響
    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大量研究成果均揭示出歷史上的人口數量增減和遷徙、經濟波動、社會治亂變化,乃至朝代更替等社會興衰事件與氣候變化存在密切而複雜的對應關係。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而是自然和社會兩大系統多種因素在多時空尺度上相互耦合、共同作用的結果。
  • 中國傳統法文化助力法治認同
    中國傳統法文化助力法治認同 2019年10月23日 08:2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郭成龍 字號 內容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規律的認識
  • 中國經濟新動能|中國未來高質量發展要實現「雙重城市化」
    一方面,國際國內發展環境越來越錯綜複雜,一系列支撐傳統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逐漸衰弱,給中國經濟的下一步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的巨大挑戰。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具有非常大的增長改進空間和潛能釋放空間,城市化進程推進、所有制結構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壟斷壁壘破除、土地制度改革……未來在發展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對這些「改革短板」進行破解,則可以帶來高質量發展的巨大空間和潛力。
  • 中國鄉土社會正在發生十大轉變
    原標題:中國鄉土社會正在發生十大轉變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鄉土社會發生著深刻劇烈的變化。但不管鄉土社會如何轉型、怎樣變化,以鄉為基點的活動空間不會變,以土為基礎的生存依託不會變。鄉村振興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最強音,鄉村要振興,首先應認清鄉土社會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