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實學理念服務治國理政 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2021-01-15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前進》雜誌記者 朱康有

  編者按: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性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是經過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形成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具有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為加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實學理念融入到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服務。近日,中國實學研究會特邀全國著名學者、專家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實學的內涵與價值、實學人物及其思想、實學思想與法治實踐、實學文化與書院建設、實學理論與城市發展等一系列議題展開學術研討。

  民進中央原主席,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指出:道不虛談,學貴實效。中國之學向以「崇實黜虛,經世致用」為旨歸,「實心」、「實理」、實幹、求實,是中華文化傳統之精華。多年來,諸學者本乎古儒博學篤志、切問近思之訓,成立研究會,且以「實學」名之,力倡「興利除弊」的改革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這與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高度契合,在當今之中國乃至世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回顧中國兩千多年之思想史、學術史,崇實精神之多次勃興振發,蓋皆由時代變遷虛學空疏、碎義巧說流行之刺激而生。當今時代,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需要彰顯實學思想和實幹精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

  偉大時代呼喚實學家,偉大事業呼喚實幹家。希望中國實學研究會以捨我其誰的使命擔當,躬行履踐,奮發有為,更好地發揮實學研究與傳播的主陣地、主力軍作用,加快新實學建設,推動實學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善於用實學思想服務治國理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譜寫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實學新篇章。

  文化部原部長、著名作家王蒙指出:實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研究實學、應用實學,是我們文化自信的表現。十八大以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自信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標誌著我國文化建設在取向上、認識上、格局上正在邁上新的臺階。我們要做的是用世界眼光、中國特色、現代觀念理解與選擇、傳承與弘揚、創新與發展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總結中華傳統文化充滿輝煌與能動、焦慮與挫折的悠久歷史與經驗教訓,使之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深厚精神資源與動力凝聚。

  中華文化具有精神性、綜合性、務實性、實踐性的特點,一向有致力於改善社會和民生、「經世致用」的優良傳統。而實學以儒家思想為內核,以「經世致用、實體達用、崇實黜虛、知行合一」為旨歸,是中國古代思想向近代思想轉化的中介和橋梁,它所倡導的「實心」、「實理」、辦實事的求實精神,「興利除弊」的改革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

  從先秦諸子、宋明理學、心學以及近代思想家對「實學」思想的闡揚,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關於黨的作風建設的規定、「三嚴三實」的主題教育和當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主題活動,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幹興邦,空談誤國」、「擼起袖子加油幹」等一系列「實言實語」,在在說明,中國實學的元典精神已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之中,知行合一、求真務實的實學思想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顯著的推進作用。

  首先,在當前形勢下,進一步深化實學研究很有必要。實學提倡「實心」、「實理」,反對「空談」、「重虛」;主張「經世致用」,強調「知行合一」,在中國學術、文化發展史上獨樹一幟、影響巨大、成就斐然。從內涵上,它不同於佛、老的「虛無寂滅之教」,而講究「實體」與「達用」;在實體上主張「實理實學」、「實心實學」、「實氣實學」,於達用上主張「經世實學」、「科技實學」、「啟蒙實學」和「考據實學」等,它是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立體結構,是一個豐富的思想寶庫。深化實學研究,古為今用,是一件迫不及待的大事。

  其次,在當今時代,加快新實學建設,構建當代中國新實學,推動實學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是擺在面前的一件迫不及待的事情。堅持「新時代新實學」的原則,把實學理念運用到社會生活實踐的方方面面,關切時代主要矛盾、回答時代主要問題,推動實學思想、實學精神在各行業、各領域的實踐和應用,著眼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有的放矢和實事求是地開展學術研究和社會活動,充分發揮新實學的經世致用功能,跟蹤各行各業發展新動態,為新時代、新創造、新生活注入「實心」、「實理」、「實幹」的文脈血液,是當代中國新實學面對新時代、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義不容辭的義務責任和歷史擔當。

  第三,實學這一思想文化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文化特點及其與世界文化的關係,能夠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偉大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實學在近代東亞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曾經在建設東亞命運共同體中發揮積極作用。實學源於中國,流傳於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是一門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國際性學問。中國實學傳入朝鮮、日本後,與朝鮮、日本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朝鮮實學和日本實學。日本的經營大師稻盛和夫就將實學思想應用至企業經營之中,發展出一套經營實學。在崇實黜虛、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想指導下,稻盛和夫摒棄背離企業利益的空想,著眼於如何獲得高收益和可持續運營,總結出了著名的阿米巴經營管理模式。在這個意義上說,實學研究具有很強的國際性,中、日、韓各國學者可以取長補短,讓實學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應有的貢獻。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指出:中國能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一個重要原因是來自於積澱深厚的傳統文化的支撐。文化自信是文化創新的基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同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相融合。新時代新儒學新實學的新使命就是,為助力一帶一路充實文化內涵,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文化支撐,為世界吹來一股「和」風,為人類第二次文藝復興作出貢獻,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夯實學理基礎。文化關乎基因、關乎動力、關乎生態、關乎靈魂。只有解決了文化發展問題,才能夠解決其它領域的問題。只有每個人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和能力真正做點事情,全社會才能夠形成人人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無論是傳統實學還是新實學,其存在的重要意義就在於它能夠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儒家思想和中國歷史上存在的其他學說都堅持經世致用原則,注重發揮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對個人、社會的教化同對國家的治理結合起來,達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目的」,「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習近平總書記在其中提到的兩個重要啟示就是「關於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於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這些講話精神可以說與實學的主旨緊密相關。實學,反映了儒學的經世理念和價值,也是「經世儒學」。而發掘儒學在管理、經濟、文化、軍事、法治、醫學、外交等方面的資源,發揮其經世致用的功能,助力民族文化復興,服務治國理政,打造新時期的「經世儒學」,就是新時代「新實學」的題中應有之義。

  實學影響巨大,其提倡「實心」、「實理」,反對「空談」、「重虛」;主張「經世致用」,強調「知行合一」,在中國學術史、思想史、文化發展史上獨樹一幟、影響巨大、成就斐然。實學價值巨大,它閃爍的崇尚實際的崇實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興利除弊的改革精神,與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精神息息相通,具有超越時空、跨越民族的永恆價值。實學作用巨大。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多次強調的實事求是、實幹興邦、求真務實、忠誠老實、踏實做事、勇於實踐、說實話、謀實事、出實招、求實效等觀點、理念,其思想來源都可以追溯到傳統實學。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實學研究和實踐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承擔著其獨特的歷史使命和現實責任,理應正視現實,放眼世界。實學研究應該奮發而進,服務治國理政,助力民族復興,促進國家發展;要在前輩先賢奠定的堅實基礎上,把實學研究建設成為一流學術陣地,不斷增強新實學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為打造中國實學文化品牌做出應有貢獻;要立足新時代,跟蹤全球哲學思想動態,放眼世界打造新實學,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儒家思想在今天仍能以新的形式立足,其根本原因在於其核心思想「仁」、「義」永不過時,是人類文明的永恆要義,與人類自我追求的內在精神相一致。實學也是一樣,它以儒家經典思想為基礎,提倡以「實心」、「實理」、辦「實事」,充滿了崇實、務實的民族精神。雖然古代實學觀念已經成為歷史,但其元典精神卻深深紮根於我們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之中,是我們實事求是研究社會發展狀況,推進對外開放和改革事業的銳利思想武器,對於我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對於實現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社長許寶健指出:中國實學大會的主題為「新實學新實踐」,很切合當下中國的實際需求,很切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迫切需要,很切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迫切要求。我們要用新實學思想服務當代治國理政和經濟社會發展,將新實學理念融入社會生活,實現實學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強調實幹興邦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聯繫,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靠實幹,基本實現現代化要靠實幹,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靠實幹」。這表明,堅持實幹興邦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根本途徑。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我們從一窮二白的落後狀態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人類歷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蹟。靠的是什麼?是實幹。正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帶著群眾艱苦奮鬥、苦幹實幹,才使中華民族煥然一新,迸發出蓬勃生機。

  「吾非千裡馬,然有千裡志。旦旦而為之,終亦成騏驥。」為與不為、幹與不幹,結果大不相同。現在,決勝全面小康重任在肩,打贏脫貧攻堅戰時不我待,民族復興的夢想漸行漸近。越到緊要關頭,越要堅定必勝的信念,越要有一鼓作氣攻城拔寨的決心,將實幹進行到底。宋人陸九淵雲,「千虛不博一實。吾平生學問無他,只是一實。」為學如此,幹事更應如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不受虛言,不聽浮術」, 「不採華名,不興偽事」,天下事,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工作要的是踏踏實實的奉獻,事業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成果,搞學問、抓工作、出政績、幹事業,關鍵都在一個「實」字。倡導實學,提倡實幹,就是要倡導「腳踏實地、知行合一」的工作作風,倡導求真務實的思想品德和學以致用的工匠精神。實幹出真知,實幹長才幹,只有實幹才能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實幹如同園丁的鋤頭,砸向大地就能花香襲人;實幹也似農人的犁鏵,深入泥土就有春華秋實。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事業,非自我革命不足以成其事,無抖擻精神不足以發其新。我們只有沉下心來,撲下身子,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用求實的學風,用實幹的作風,把理論落實到行動上,通過實幹,摸清規律,找對路子,走好方向,求得發展,才能給這個偉大的時代、給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目前我們前行的道路上依然充滿風險和挑戰,繼續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啃下改革的「硬骨頭」,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一個個重大歷史任務仍然需要億萬中國人民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指引,擼起袖子加油幹。從遼闊海天到大漠戈壁,從機關單位到田間地頭,從創新創業創造到脫貧攻堅一線……今天的中國,為我們搭建起了大顯身手的舞臺,提供了人生出彩的廣闊空間,我們要做的,就是抓住機遇,實幹興邦,突出一個「實」字,狠抓一個「實」字,落實一個「實」字,理解改革要實,謀劃改革要實,落實改革也要實,把「實學」「實幹」精神貫穿到我們生活、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中,融化到我們的日常習慣裡,樹立起強烈的責任感和陣地意識,立足本職崗位、做好本職工作,把對祖國的熱愛體現在每一滴奮鬥的汗水裡、每一步奮進的足跡中,只有這樣才能書寫無愧於祖國、無愧於時代的絢麗篇章。

  我衷心地希望,中國大地上更加彭勃地興起踏踏實實、實幹興邦的喜人局面。這是中國信心的源泉,也是中國發展不斷創造奇蹟的秘訣。衷心地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把實學實幹、求真務實作為座右銘,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事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實學研究會會長、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王傑指出:「實學」就像先秦的子學、魏晉的玄學、宋明的理學一樣,是中國文化發展長河中特別是儒學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從歷史上看,「實學」有廣義、中義、狹義之分。廣義之實學是指自先秦以來注重現實、經世致用的學問,這個特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主流思想傾向,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和思想基礎。而中義、狹義之實學則肇始於北宋中葉、昌盛於明末清初,與理學、心學並行。明清時期,「實學」主要表現為儒家的訓詁考據之實學、修養踐履之實學、自然科技之實學及國計民生之實學等。明清實學與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及近代新學一道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在不同歷史時期發展的主要表現形態。明清時期,實學思想還從中國傳到朝鮮(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後,形成了東亞實學,成為東亞人民共有的精神財富。

  實學思潮一直延續到近現代。光緒年間,有一張報紙叫《實學報》,《實學報》在光緒23年、也就是1897年創刊,所載的「實學」即新知識,都譯自英、法、日等國外文報刊,也刊登一些國內學者的自然科學研究心得;大家到黃埔軍校的舊址展覽館參觀,可以發現清末成立的「廣東實學館」是近代廣東經濟、軍事等實業興起的萌芽;現代有一個出版社叫實學書局,成立於1942年。

  「實學」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範疇,新時代呼喚新實學、新局面帶來新實踐。新時代新實學在範疇蘊涵、理論架構等方面都應有新發展。新實學首先包含實學傳統在當下的賡續與發展,如對「經世實學」、「實心實學」等思想精髓的傳承與弘揚;還包括對新時代新問題的新探索,在訓詁通經、明道致用兩個層面上都要超越傳統實學,尤其在對現實社會乃至關乎一切人類生存及其命運問題的積極探索及解決過程中實現繼承、創新與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經常強調、倡導「大道至簡、實幹為要」、「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知行合一、躬行實踐」、「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崇尚實幹、狠抓落實」、「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擼起袖子加油幹」、「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這與中國傳統文化所大力倡導的崇實黜虛、腳踏實地、求真務實、知行合一、躬行踐履的精神特質一脈相承、賡續不斷。可以斷言,「實」將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道德修養與文化氣韻的鮮明精神標識。實學會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於「實」的理念指導下,積極貫徹中央關於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件精神,嘗試開展「發現實幹家」以及以實學為主題的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地域文化建設規劃等活動,積極探索實德精神在各界別、各行業的貫徹落地,參與促進新時代精神標識的鍛造形成;在共同研究實學、傳播實學、應用實學、發展實學中,努力建構新時代新實學的理論框架與實踐體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貢獻實學智慧與實德力量!

  大會對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重要講話及中央《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精神,系統總結實學研究新成果,用新實學思想服務當代治國理政,大興實學之風,大興實幹精神,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原載於2020年第2期《前進》雜誌)

[ 責編:武鵬飛 ]

相關焦點

  • 靳諾: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鮮明特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國,面向世界,準確把握時代潮流,自覺順應人民期待,及時回答實踐要求,牢牢把握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緊緊圍繞治國理政這一主線,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奮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形成了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 繼往開來,掌舵揚帆: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四大邏輯
    【特稿•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繼往開來,掌舵揚帆: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四大邏輯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兼哲學部主任 韓慶祥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尤為重要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於實踐、善於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內在邏輯
    韓振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我們要系統掌握這些治國理政思想的基本內容及內在邏輯關係。 一條主線——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
  • 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時代意義暨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作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順應歷史和時代要求,深刻總結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精闢分析我國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圍繞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發表了一系列講話和文章,在進一步深化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問題認識的同時,探索和回答了怎樣治理國家、建設什麼樣的國家治理體系的重大問題,形成了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集中體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治國理念和執政方略
  • 認真總結系統把握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新的理論成果
    原標題:認真總結系統把握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新的理論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了一系列關於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而完整的治國理政思想。這些思想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是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在對我國和整個世界發展的形勢進行科學分析和判斷的基礎上逐步提出的。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講了什麼、怎麼學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出版後,在國內外產生了強烈反響。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推進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又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許多具有原創性、時代性、指導性的重大思想觀點,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理論創新成果。
  • 東方電氣集團黨組舉辦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讀書班
    9月18日至19日,集團公司黨組舉辦了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讀書班,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進一步築牢思想基礎、提高政治能力,切實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應對風險挑戰、推動事業發展的治理能力和工作水平,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 用心用情用力推動森工...
    會議強調,認真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加強黨的建設的重大政治任務,是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必然要求,要在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上下功夫,切實增強學好用好這一新著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全方位推動集團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思想保證。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旭東主持會議並講話。
  • 新時代治國理政的科學思維方法
    黨的十八大以來所提出的一系列引領社會新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說明,無論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保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順利實現,還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經濟新常態、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等,都「是從我國發展現實需要中得出來的,從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中得出來的,也是為推動解決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
  • 學講話·悟方法 | 辯證思維:把握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權的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就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論述。在談經濟工作時,他強調「要堅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在闡述生態治理時,他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
  • 堅持馬克思主義方法論 不斷提高治國理政水平
    我們要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體現的科學工作方法,努力解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中的新矛盾、新問題,不斷提高治國理政的水平。  一、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的基石。
  • 「學好用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把對三大規律的認識提高...
    【學好用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把對三大規律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任俊穎《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生動展現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原創性貢獻,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提供了思想之旗、精神之魂。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這個理念分量很重
    新華網記者 張敏彥【學習進行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結晶,對於推動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重要意義。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高頻詞彙之一。
  • 雲南抓實長江大保護促進高質量發展
    中國環境報記者 蔣朝暉 1月12日昆明報導 記者從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今日召開的雲南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五周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五年來,雲南省標本兼治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突出重點推進生態環境系統修復、破舊立新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健全機制凝聚共抓大保護合力,全省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新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
  • 學思踐悟 精業篤行——市審計局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
    以學為基,原原本本全面學。及時組織《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的徵訂和發放,黨員幹部人手一冊,要求全體黨員幹部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作為案頭卷和必讀書。巧用微信工作群開展「治國理政金句每日學」活動,定期選取言近旨遠、催人奮進的精彩話語,製作系列「金句」摘編,推送供全局幹部職工交流學習,引導帶動廣大黨員幹部持之以恆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促進實現黨員幹部全覆蓋,學習全覆蓋。  以上率下,領導幹部帶頭學。
  • 以智庫化媒體助力「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實踐證明,智庫建設不僅可以成為媒體轉型融合的「發動機」、提升新聞輿論水平的「推進器」,而且可以為助力「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打造匯聚真招實策的「智慧庫」、加強科學決策的「監督臺」。 《建議》強調「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如何將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各領域,從而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亟待更加深入的理論探討與實踐探索。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十三專題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黨的十九大以來關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4篇重要文章: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係,實質上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總書記指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重要的發展理念,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一科學理念,深刻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闡明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關係。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
    首先,新型舉國體制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和實踐的有益因素。中華文明的重要特質是數千年大一統的延續性,即大國政治、大國規模的統一性為文明之常態。這一傳統的舉國體制是建立在農業文明基礎上的,無論是在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的軍事行動、治理洪水的水利工程,還是在平衡南方與北方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統籌農業與商業、資本的本末關係等方面,國家和政府均起著主導作用。
  • 人民日報:五大發展理念彰顯科學方法論
    治國理政新理念的產生,既是準確把握科學世界觀和認識論的結果,也是嫻熟運用科學方法論的結晶。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不僅實現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升華,實現了我們黨治國理政思想理論的新飛躍,而且成為今日中國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_新華報業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這「五個堅持」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實踐經驗的升華,是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對於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