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保持樂觀」——國際社會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2020-12-06 中國青年網

  近日,位於天津濱海新區空港保稅區內的空中巴士總裝線以及龐巴迪等航空製造類企業相繼復工,特斯拉重啟了在上海的超級工廠。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各地復工復產有序推進。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各國專家學者和經濟界人士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雖然對中國經濟帶來影響,但這種影響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空間充足,各類針對性政策的出臺將為戰勝疫情和恢復生產提供支撐,中國經濟的前景依然光明。

  「中國發展前景不會因為當前的疫情而改變」

  「中國經濟具備戰勝風險和挑戰的良好條件,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我們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保持樂觀,並相信經歷此次疫情後,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將變得更加健康。」日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默頓對中國醫務工作者抗擊疫情付出的努力,以及中國為世界經濟增長所作努力表示肯定和感謝。

  路透社最新調查結果持相同觀點。受訪的40位亞太和歐美地區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前景表示樂觀,認為中國經濟第二季度就會迅速反彈。

  普華永道在其分析報告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是短暫的。當疫情結束後,經濟增長將很快回到由基本面決定的正常軌道上來。西班牙《經濟學家報》預計,隨著疫情傳播速度逐漸放慢及中國企業逐漸復工復產,中國經濟活動將很快恢復正常。

  「中國經濟基礎牢固,發展充滿活力,我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菲律賓財政部長多明格斯表示,菲方將始終同中方站在一起,共克時艱,願同中方加強溝通協調,確保將疫情對兩國間正常人員、貨物往來及重要合作項目的消極影響降到最低。

  「中國發展前景不會因為當前的疫情而改變。」在比利時澤布呂赫港高管文森特看來,澤布呂赫港的未來「與中國經濟,尤其是中國航運業的發展密切相關」,期待「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作出更多貢獻」。

  「中國政府擁有足夠的政策空間和迴旋餘地」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等採取多方面措施,加大逆周期調節強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穩定市場信心和預期。中國政府通過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支持企業共渡難關,為市場注入強大動力。

  許多國際權威機構近日也相繼發聲,表達對中國經濟克服短期挑戰、長期向好的信心。

  對於中國政府出臺的政策舉措,經合組織中國經濟政策研究室專家馬吉特·莫娜爾表示肯定。「中國的經濟政策方向明確、針對性強,特別是對民營和中小企業的幫扶作用更為明顯。」

  美國摩根大通公司近期發布的一份報告預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和地區經濟增速將放緩,但第二、三季度將回升。報告認為,在金融領域,疫情僅是「短期波動的來源」,不會對全球股市產生很大負面影響。從目前情況看,這次疫情並未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實質性的持續虧損」。

  世界銀行發表聲明說,相信中國有防控疫情、保持經濟韌性的政策空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日前在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得召開的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期間表示,中國政府正通過危機應對措施、流動性供應、財政政策和金融支持,努力減輕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在上述政策和措施有效防控疫情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將在第二季度恢復正常,未來全球經濟受影響的程度可能較小,持續時間可能較短。

  IMF新聞發言人蓋裡·萊斯表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具有極強的韌性和潛力,「中國政府擁有足夠的政策空間和迴旋餘地來提振經濟」。

  「這次疫情是一次危機,同時也是一次激勵中國再前進的發展機遇」

  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外商投資企業,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吉人表示,40多年來,正大見證並參與了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這次疫情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是階段性、暫時性的。疫情過後,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勁更足、動力更強。

  「中國各地在全力以赴進行疫情防控的同時,正有序推動復工復產,努力把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阿聯通訊社執行社長穆罕默德·裡希說。

  阿根廷經濟學家、科恩金融集團投資分析師迭戈·法爾科內援引集團數據分析說,到目前為止,市場對本次疫情的反應都處於合理範圍內,短期內股價等會因為疫情而波動,但未來隨著疫情得到控制,更多企業恢復生產,與中國有關的貿易和投資都將恢復正常。

  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成長,也在對衝疫情給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莫娜爾認為,疫情在對一些傳統行業形成壓力的同時,也為中國經濟社會的數位化發展提供了機遇。

  「對中國而言,這次疫情是一次危機,同時也是一次激勵中國再前進的發展機遇。」謝吉人坦言,疫情為下一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新課題,包括商業和經濟環境的改革。疫情過後,中國的社會組織、經濟形態、商業模式、銷售渠道等可能出現新的轉變,「中國經濟可能迎來一輪新的發展高潮」。

  (本報北京、華盛頓、曼谷、布魯塞爾、開羅2月23日電 記者俞懿春、吳樂珺、趙益普、鄭彬、劉慧)

相關焦點

  • 中國社科院發布經濟藍皮書: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增長約7.8%
    12月14日,《經濟藍皮書:2021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發布。在發布會上,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李雪松表示,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7.8%左右。李雪松稱,這是受今年經濟增長基數較低的影響,同時考慮到宏觀調控的跨周期設計與調節以及國內外的不確定性做出的預計。
  • 西浦國際商學院教師淺談中國經濟前景
    西浦國際商學院(IBSS)的洪惠専博士應邀作為嘉賓演講,與30多位嘉賓一同出席了此次聚會。Kari Hakanen先生便對三位嘉賓以及在場的參會者表示了熱烈的歡迎,隨後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題:疫情和脫鉤背景下的中國經濟前景。
  • 外界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經濟增長可能高達9%
    分析人士表示,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可能高達9%,從疫情後的經濟衰退中迅速反彈,可能有助於中國經濟在10年左右的時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但是由於對中國創紀錄的債務水平感到擔憂,北京可能會取消一些經濟刺激措施。
  • 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三大特徵凸顯
    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能轉化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三大特徵凸顯國際機構看好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穩健風險可控10月10日,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領域進展成就。
  • 【新華社:中國經濟增長的長周期,正是長期看好人民幣的重要意涵】1...
    【新華社:中國經濟增長的長周期,正是長期看好人民幣的重要意涵】1月3日以來,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上漲迅猛。人民幣此番升值已引起倫敦這一世界上最大外匯交易中心廣泛關注。分析人士認為,短期看符合市場邏輯,而中國經濟前景則是決定人民幣長期走勢的重要依據。聚焦中國經濟增長前景比關注短期人民幣匯率走勢更有意義。
  • 機構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5%以上
    機構樂觀預測  明年全球經濟增速或超6%  相對於2020年全球經濟的負增長,各大機構都展現出樂觀預期。最樂觀的是摩根史坦利的分析師,他們預計明年全球經濟將增長6.4%,並維持其V形復甦的預期。花旗集團的經濟學家則沒那麼有信心,他們預計全球經濟將增長5%。
  • 未來15年國際經濟格局變化和中國戰略選擇
    認清形勢、把握方向,做好對未來國際經濟格局變化趨勢及其對中國影響的研判,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未來,國際經濟格局將呈現「十大變化」趨勢,外部環境的這些重大變化,將給中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和新挑戰。中國需順應自身比較優勢變化,把握好國際經濟格局變化新趨勢,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趨利避害。
  • 中國與全球經濟發展新展望
    在全球金融危機後的六七年間,經濟復甦疲軟,表現不盡如人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過去六年裡連續下調了對全球增長的預期。然而,今年中國、日本、美國和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回升提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中國2017年的增長預期也從今年4月份的6.6%上調至6.8%,2018年的預測也從6.2%調高至6.5%。今年一年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4次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這充分說明,中國和全球經濟正在持續向好。
  • 義大利學者:外貿數據增長反映中國經濟具有強大韌勁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宋承傑):海關總署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超過29萬億元,同比實現1.8%的增長。義大利經濟發展部前副部長,寧波諾丁漢大學教授傑拉奇認為,中國外貿的恢復歷程對眼下仍受疫情影響的世界各國具有示範作用。「在當前充滿危機和緊張的時刻,這些外貿數字無疑是個好消息,不僅對中國,也對世界經濟起到了鼓舞作用。這是一個積極信號,預示了疫情緩解後經貿恢復正常的可能。」
  • 國際機構看好中國經濟 為世界經濟復甦增添新動能
    大部分國際機構與國際媒體也認為,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將為世界經濟復甦增添新動能。中國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報告預計,2020年中國經濟將增長1.9%,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明年有望達8.2%;世界銀行的預測顯示,中國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1.6%,在2021年增速將達7.9%。
  • 感知中國經濟的溫度——國研中心專家聚焦2021年經濟社會熱點
    新華社北京1月9日電 題:感知中國經濟的溫度——國研中心專家聚焦2021年經濟社會熱點新華社記者鄒多為2021年,「十四五」開局。站在歷史新起點,面對當前新形勢,中國經濟怎樣邁好第一步、如何持續穩定恢復和推動高質量發展?
  • 中國與國際社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共促綠色經濟發展
    現在採取的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是一項投資,將在未來產生收益,而繼續不作為將產生災難性的全球變暖和更大的成本。同樣,未能投資於增強我們的經濟和社會抗氣候變化的能力,會損害我們未來的增長和福祉。根據全球適應氣候變化委員會(Global Commission on Adaptation)的計算,在建設氣候適應能力上每投入1美元,就可以帶來2美元至10美元的淨經濟效益。」IMF表示。
  • 越南經濟呈現 J型復甦態勢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越南隨即提出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並重的目標,並對國內中低風險地區採取相對寬鬆的防控措施,儘量避免對全社會經濟、生活造成更多衝擊。  為使除國際旅遊業外的各行業生產逐步恢復增長,越南陸續推出了多項經濟刺激措施。對金融、財政、社會保障、電價、電信等重要領域分別及時予以補貼,以保證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同時,越南加大公共投資力度,通過推動交通基礎設施等諸多項目的實施拉動經濟增長。
  • 中國經濟正增長,印度經濟卻負數至此
    2020年,百年難遇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面對肆虐的疫情,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於12月初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經合組織預測2020年全球實際GDP將下降4.2%,但2021年將增長4.2%。
  • 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經濟的信心來自哪裡
    在國際上,許多外企負責人看好中國經濟前景;投資機構將中國列入投資首選目的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一眾機構紛紛上調對中國經濟增速預期;在中國國內,市場預期明顯改善。3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重回擴張區間,比上月上升1.3個百分點;一季度,消費者信心指數為124.6,比上年第四季度提高3.2。
  •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劉偉等:2020-2035年中國經濟增長與基本實現...
    由此可見,2020-2035年是中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時期,也是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在此階段,中國經濟需要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為到2050年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堅實的基礎。當前,中國已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長速度不再是經濟發展所追求的唯一目標。
  • 中國經濟新動能|中國未來高質量發展要實現「雙重城市化」
    一方面,國際國內發展環境越來越錯綜複雜,一系列支撐傳統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逐漸衰弱,給中國經濟的下一步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的巨大挑戰。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具有非常大的增長改進空間和潛能釋放空間,城市化進程推進、所有制結構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壟斷壁壘破除、土地制度改革……未來在發展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對這些「改革短板」進行破解,則可以帶來高質量發展的巨大空間和潛力。
  • 《經濟藍皮書》發布: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有望實現4%至5%的增長
    12月14日,《經濟藍皮書:2021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發布。藍皮書指出,預計2020年四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實現3%左右的增長;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有望實現4%至5%的增長,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將進一步加強。
  • 2021年中國宏觀經濟發展前景如何?這些大咖作出預測
    近日,由全國政協常委、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帶領的宏觀預測課題組,與包括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吳曉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華夏銀行行長張健華,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能源基金會執行長兼中國區總裁鄒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副教授曹靜,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院綜合經濟研究部副主任馮煦明在內的多位業界頂級大咖共同做出的一份對
  • 2021年,如何挖掘中國經濟的內生增長潛力?
    2021年,中國需要在經濟結構改革、總需求管理、對外開放等多方面的政策上做出調整,挖掘內生增長潛力,保持經濟平穩運行,讓社會大眾更充分地分享經濟增長紅利。結構改革政策:讓3億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經濟增長是個正反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