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三大特徵凸顯

2020-12-04 中國政府網

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能轉化
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三大特徵凸顯
國際機構看好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穩健風險可控

10月10日,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領域進展成就。寧吉喆表示,過去五年,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能轉化等經濟發展新常態特徵更加明顯,支撐著我國經濟。近期,世行、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等多家權威國際機構紛紛表示,看好中國經濟未來發展。

專家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全球經濟弱復甦背景下,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難能可貴。更為重要的是,伴隨著新舊動能加快轉換,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將更高,經濟增速將更具韌性。

轉變 經濟新常態呈現三大特徵

寧吉喆表示,經濟發展新常態,第一個特徵是經濟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變為了目前的中高速增長。過去四年,我國經濟平均增長率為7.2%,仍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增速。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增速連續8個季度穩定在6.7%-6.9%的區間。

第二個特徵是結構優化。寧吉喆表示,首先從投資和消費的比例上看,消費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近幾年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均為50%以上,對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其次從產業結構來看,在農業基礎得到加強,工業水平上升的同時,服務業成為了最大的產業。與此同時,在工業產業內部,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裝備製造業五年來連續保持接近10%甚至超過10%的增速。這些都反映了新動能加快成長,工業發展水平在提高。

數據顯示,2016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1.6%,比2012年提高6.3個百分點。2013至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0%,比GDP增速高0.8個百分點。2013至2016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55%,高於資本形成貢獻率8.5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4%。

「新常態的第三個特徵就是動能轉化。」寧吉喆表示,工業技術改造、製造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速快於整體投資,說明技術改造步伐在加快,反映了企業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和提升自身素質,努力改造升級。代表著新動能的「三新」(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在加快成長。據國家統計局測算,2015年,反映「三新」的經濟增加值佔到了全國GDP的14.8%,2016年數據總趨勢比前一年更好。

「在看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還要看就業、物價、環保等其他方面。近幾年來,就業形勢非常好,物價低於預期水平,生態環境在改善。」寧吉喆表示,綜合這些指標,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完全是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的。

認同 多家國際權威機構看好中國經濟

中國在經濟領域取得的進展成就,以及穩中向好不變的大趨勢也得到了多家國際權威機構的認可。近日,世行、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等機構紛紛表示,看好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世界銀行在近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報告中將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從6.5%上調至6.7%。而除了世行外,亞洲開發銀行、花旗銀行、東協與中日韓(10+3)宏觀經濟研究室(AMRO)也分別於近期上調了對2017年中國經濟的增速預期。

美國著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表示,私人消費持續強勁增長,抵消了投資和出口增長放緩的負面影響,因此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仍能保持在6%至7%的增長區間。拉迪還強調,中國並不存在信貸快速擴張造成的金融風險。中國決策層已經將控制金融風險視為優先事項,監管當局也在著力打擊高風險行為。中國的新增貸款更多流向家庭部門,其槓桿率更低。這意味著中國的金融風險或在降低而非升高。

長期跟蹤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美國榮鼎諮詢公司聯合創始人丹尼爾·羅森近日表示,創新佔中國經濟產出的份額增長迅速,對中國經濟的推動作用意義重大。如果中國能夠保持當前的創新速度,創新活動在中國經濟總產出中的比重將在18個月後超過美國。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權威機構外,國外多家媒體也於近日刊文,盛讚中國以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已成全球創新領跑者。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在「雙創」計劃激勵下,中國新生代企業家思想活躍,勇於創新,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中國產品逐漸擺脫「山寨」標籤,在新型服務和商業模式方面領先世界。此外,中國的競爭環境為國內企業提供保護,有利於降低風險,鼓勵大膽實踐。這些成為了中國飛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而英國《經濟學人》周刊則刊文稱,中國年輕一代企業家具備創新精神、冒險家精神和全球視野,他們正在引領新一輪的世界工業和消費潮流。短短十年來,中國搖身一變,已成為全球創新的領跑者,電子商務、數位化物流、包羅萬象的社交媒體平臺等發展速度令人瞠目。

前景 經濟增長質量更高增速更具韌性

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13至2016年,全球經濟處於弱復甦,在此背景下,中國經濟能維持相對的中高速增長難能可貴。根據IMF統計,2013至2016年,中國經濟對於全球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依然維持全球第一的地位,也就是說,中國經濟仍是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民生金融智庫首席宏觀研究員朱振鑫也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橫向來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能保持這麼高的增速實屬不易,不僅遠遠超過主要發達經濟體,甚至還超過了一些體量比我們小很多的新興經濟體。縱向來看,連續保持30多年的7%以上增速已是奇蹟,現在雖然放緩至7%以下,但我們這樣平穩換擋的國家也是非常少見。「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經濟增長的質量,速度對我們來說已經足夠,不必再苛求。」 朱振鑫說。

「雖然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增速略有放緩,但經濟增長質量更高。」章俊指出,這主要反映在新舊動能轉換上。舊動能通過產業升級煥發新的潛力,湧現了一批新的增長點。另外,傳統上驅動經濟增長的出口行業通過產業升級,從過去主要依靠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向出口相對中高端的高端機械裝備、電子產品以及服務業轉變。而在固定資產投資中,雖然傳統上的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依然維持相當比重,但製造業投資近兩年增速企穩回升,反映了製造業通過資本開支進一步實現產業升級。

朱振鑫告訴記者,經濟結構向消費、服務業傾斜是進入中等收入階段之後的一種積極變化,消費在三駕馬車中是最穩定、最具持續性的。過去依靠出口和投資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衝擊,現在的經濟增速會更具韌性。而服務業的佔比上升則大幅提高了經濟增長的就業吸納能力,現在GDP雖然增速放緩,但吸納的就業其實是在上升的,這都是經濟更加健康的表現。

「經濟結構的變化意味著我們看經濟的視角也要變,過去比較關注宏觀的總量指標,現在微觀的結構指標可能更值得關注。比如統計局統計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佔比,2016年可能已經超過15%,不出意外的話,到2020年可能達到20%-30%,這意味著新經濟的增量將對衝相當一部分傳統經濟的下行,從這個角度上說我們應該對中國經濟樂觀。」朱振鑫表示。

章俊也認為,伴隨著新舊動能加快轉換,預計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依然能保持中高速增長,這也能有力地保障中國能夠順利跨越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記者 林遠 班娟娟)

相關焦點

  •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的重要特徵
    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實踐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望,堅定不移地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制定全面推進改革開放事業的宏偉藍圖,顯著增強了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展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壯麗畫卷。準確把握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的重要特徵,對於順利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輝煌成就
    答:「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十八大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高度,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任務。
  •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繁榮發展成果述評
    原標題:延續中華文脈 鍛鑄中國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繁榮發展成果述評每一個時代都有獨特的文化表情;每一個個體都有珍重的文化記憶。一個個具體而微的場景,構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生動豐富的時代文化景致;一個個愉悅心靈的瞬間,折射了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文化建設戰略地位的高度重視,對健康向上的社會主義文化生態的著力培育,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共享發展理念。把目光投射得足夠遼遠,更能讀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繼往開來的文脈延續和無比堅定的文化自信。
  • 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
    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國際影響力明顯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之二 原標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就,主要經濟社會總量指標佔世界的比重持續提高
  •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成就綜述
    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 題:堅定文化自信 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成就綜述新華社記者周瑋、白瀛、史競男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宣傳文化戰線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緊緊圍繞文化小康目標,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 讓一江清水綿延後世、惠澤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綜述
    這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2020年11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省南京市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為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指明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三次座談會聚焦長江經濟帶發展。中華民族母親河煥發新顏,長江經濟帶正在奏響高質量發展的新樂章。
  •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事記_新聞_騰訊網
    編者按:為迎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寫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大事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出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 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站在更加廣闊的視角再次闡明了這一新的重大判斷,並強調要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我們要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特徵,從而準確領會當今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 大金融板塊逆勢崛起!券商真龍頭四大特徵凸顯 如何挑選基金參與?
    摘要 【大金融板塊逆勢崛起!券商真龍頭四大特徵凸顯 如何挑選基金參與?】3月10日,A股三大股指大幅震蕩,盤中翻紅,券商、銀行、保險板塊逆勢領漲。
  •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話語權實現路徑研究述評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術界對中國話語權的實現路徑進行了多方面的闡述,主要包括提升國家實力、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問題導向、重視話語形式、加強理論宣傳和隊伍建設等,反映出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重視以及研究內容的廣泛性。但是在現有的成果中,也存在著諸如理論性和實證性失衡等問題。關注、分析、汲取這些成果,有助於學術界深化對中國話語權的研究。
  •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論述
    【理上網來·喜迎十九大】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論述  作者:唐愛軍 (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理想信念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尤其是著眼於如何堅定理想信念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則和具體要求。
  •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事記--人民網海南頻道--人民網
    原標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大事記   2014年1月   1月7日—8日 中央政法工作會議舉行。習近平強調,要把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作為基本任務,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核心價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作為根本目標,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強和改進政法工作。
  • 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成就回眸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人才發展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揮好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讓作出貢獻的人才有成就感、獲得感。人才工作高舉改革創新大旗,人才評價制度改革步伐堅實有力,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被充分激發,職業發展空間不斷拓展。
  • 經濟發展要應對的三大不確定性因素
    中國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充滿著許多不確定因素。一是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點在哪兒?我們都知道,經濟發展的動力來自於三駕馬車:投資、進出口、消費。現在,投資怕通貨膨脹、怕經濟過熱,進出口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而我們的內需總是拉不起來。二是未來中國經濟中最大的風險到底是什麼?
  • 第十八屆臺交會輻射龍巖機電製造業 經濟共發展
    第十八屆臺交會將於4月12日至4月15日在廈門市會展中心召開。作為海峽兩岸規模最大的機電產品交易盛會,自1997年創辦起,臺交會持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境內外企業參展,憑藉平臺品牌優勢,表現出越來越顯著的聚集效應,已然成為兩岸商貿溝通的黃金橋梁,也有力促進了機電產業的技術創新與進步。
  • ——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八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立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將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生態文明建設全面發力,不斷深入,取得積極進展,揭開嶄新的一頁。
  • 【光明網專論】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
    經過四十年的快速發展和對國際體系的主動融入,中國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蹟,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穩定器和動力源,現行國際體系的受益者、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中國與世界的命運也早已融為一體,緊密相連。中國已經成為人類更好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及發展理念的探索者、開拓者和引領者,得到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可和支持。
  • 三大趨勢凸顯,我國無人機產業發展情況一覽
    無人機產業發展,不僅是衡量國家軍事實力、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水平的重要標誌,同時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促進人民更好生活的關鍵支撐。無人機產業發展,不僅是衡量國家軍事實力、科技創新和高端製造水平的重要標誌,同時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促進人民更好生活的關鍵支撐。那麼截至目前,我國無人機產業具體處於何種水平呢?未來其又將呈現出怎樣的發展呢?今天,我們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
  • 新就業形態的類型特徵與發展趨勢
    根據勞動關係的「新」和勞動方式的「新」,新就業形態可劃分為三大基本類型:以「去僱主化」為典型特徵的新就業形態(I型)、以「多僱主化」為典型特徵的新就業形態(II型)、以標準勞動關係下勞動方式的新型化為特徵的新就業形態(III型)。新就業形態亟待克服的主要短板是由勞動關係的「新」所導致的,其中最為突出表現是I型新就業形態中的「去僱主化」帶來的勞動者法律身份認定和權益保障問題。
  • 統計局: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
    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份額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