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成就回眸

2020-11-25 人民網

原標題:用好「指揮棒」 讓活力奔湧

  人才培養需要不拘一格,人才評價呼喚科學制度。

  2015年,浙江廣泛開展企業、行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在浙江特瑞思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工作3年、年僅29歲的彭江海收穫了意外之喜——「工程師」職稱。不考計算機、不拼英語,彭江海當上工程師憑的是硬實力,靠的是對企業的貢獻度。

  鄭州市銀河路小學教師王琳同樣收穫了驚喜。直到拿到聘書,她才相信,自己是高級教師了。她1990年參加工作,1999年就評上小學高級職稱。「當時感覺已經到頂了,想不到現在沾了改革的光,又往前進了一步。」

  彭江海、王琳是眾多專業技術人才中的成員,他們的收穫,得益於人才評價方式的改革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人才發展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發揮好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讓作出貢獻的人才有成就感、獲得感。人才工作高舉改革創新大旗,人才評價制度改革步伐堅實有力,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被充分激發,職業發展空間不斷拓展。

幹什麼評什麼

「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

  十八大以來,各地積極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開展分類評價,量化評審條件,將非公單位納入職稱評審範圍,下放評審權……各地各部門的改革實踐,不僅給人才送去了大禮包,更為進一步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積累了寶貴經驗。

  2015年9月,《關於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出臺,在中小學教師職稱系列設置正高級職稱。中小學教師首次擁有了和教授、研究員同樣的職業發展空間,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船到碼頭車到站」的職業倦怠。

  同年,《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的指導意見》出臺,明確不再將論文、職稱外語等作為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申報的「硬槓槓」。

  術業有專攻。隨著科技領域的不斷延伸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人才評價體現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規律特點,成為用人主體和各行業人才的渴望。

  2015年,廣東省實施《關於進一步改革科技人員職稱評價的若干意見》,科技人才只要研究開發高新技術並成功實現轉化,即使沒有論文,也有很大機會申報正高職稱。隨著實踐探索的深入,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幹什麼、評什麼」的人才評價方式在神州各地生根發芽。

  評價方式的轉變,回應了人才呼聲,增強了基層崗位吸引力,攪活了幹事創業「一池春水」。教師上講臺、醫生到臨床、工程師到實驗室和廠房工地、農業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在火熱的基層一線建功立業」成為廣大人才的心聲。

不講「三唯」看實力

破除論資排輩論文崇拜

  北京昌平區,中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新地標」——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碩果纍纍。幾年裡,該所在國際頂尖科學刊物上發表高水平論文30多篇,躋身國內外同類領域研究機構第一方陣。

  短暫時間裡何以取得傲人成績?「別的單位招人唯職稱、唯論文、唯出身,我們就看人,看潛力」,所長王曉東揭示了奧秘。同時,北生所對實驗室實行每5年一次的國際同行評估。王曉東認為,所裡最大的體制創新在於評價體系的改革,「選人沒有框框,不在意是否從過名師,有好背景,只有一條標準--能不能幹」。

  正是有了不看文憑看水平、不看資歷看業績,不看年齡看素質,不看數量看質量的人才評價導向,專注幹事、潛心鑽研的人才如魚得水、脫穎而出。

  體制機制順,則人才聚、事業興。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人才鬆綁,充分釋放了人才的創造活力。

  2016年,醞釀多時的《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正式出臺,提出要堅持德才兼備,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

  《意見》同時提出,要加快建立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的人才評價制度。基礎研究人才以同行學術評價為主,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突出市場評價,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強調社會評價。

  百花齊放,就得允許春蘭秋菊各擅勝場。中國科技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主任陸亞林認為,「這樣的調整,既是對我國傳統人才評價標準的回歸,也是評價標準、方法上的與時俱進。」

創新職稱評價機制

暢通人才職業發展通道

  改革沒有完成時,制度創新無終點。

  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是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重要一環,也是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生動體現。2017年1月,《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正式公布,職稱這一涉及7300多萬專業技術人才切身利益的制度迎來重大改革,「指揮棒」如何用好,成為廣大專業技術人才關注焦點。

  ——健全制度體系,完善職稱系列,補齊層級設置,打通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

  ——評價標準堅持把品德放在首位,注重職業操守,突出對創新能力的評價,突出對工作實績的考核,解決論文、外語、計算機「一刀切」問題。

  ——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業內評價機制,注重社會和業內認可;打通非公領域人才評審通道,讓非公領域人才享有職稱評審同等待遇。

  ——發揮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科學界定、合理下放職稱評審權限。推動高校、醫院、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業單位按照管理權限自主開展職稱評審。

  一系列有針對性、含金量高的舉措,有力破解了職稱制度體系不夠健全、評價標準不夠科學、評價機制不夠完善、管理服務不夠規範配套等存在已久的問題。

  放權鬆綁的改革舉措在各地引起了熱烈的響應。目前,已有廣東、山東、陝西、廣西、安徽、河南、上海、福建、北京、江蘇、雲南等省份明確對職稱外語不作統一要求或不作為職稱評審必備條件。

  「《意見》明確提出創新職稱評價機制,有助於進一步完善職稱評價機制,建立科學化、規範化、社會化的職稱制度。」中國人才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沈榮華表示。

  職稱制度改革,有力打破專業技術人才的「天花板」,暢通各領域人才的職業發展通道。隨著《意見》落地,我國人才供給水平將不斷提升,人才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將迎來有力人才支撐。

人才活力放中來

權力「減法」換來創業「乘法」

  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鬆綁,是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方向。在職稱制度改革持續深入推進的同時,十八大以來,職業資格制度改革邁出新步伐。

  「要讓創業者、就業者和眾多轉崗人員今後心裡踏實,不再為一紙『證書』所困擾,切實讓利於民。」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的話直抵廣大人才心坎,擊中職業資格制度改革要害。

  人才活力放中來。從中央到地方,各地各部門勇於自我革命,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大刀闊斧推進簡政放權。2013年開始,人社部牽頭開展減少職業資格許可認定工作。2014年以來,共七批取消了434項國務院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其中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取消154項,技能人員職業資格取消280項。至此,國務院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已取消70%以上。

  「法無授權不可為」, 人社部研究制定了《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目錄之外一律不得許可和認定職業資格,目錄之內除準入類職業資格外一律不得與就業創業掛鈎,有力地管住亂設職業資格的「手」。

  行政權力的「減法」換來創新創業的「乘法」,萬眾創新、大眾創業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與此同時,職業資格實施監管進一步加強。集中整治「掛證」問題,督促「掛證」問題突出的行業主管部門斬斷利益鏈,開展職業資格清理整頓專項督查活動,嚴格落實職業資格考培分離、鑑培分離,……一項項專項工作的開展,為職業資格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生態。

  一方面,政府職能「減」,一方面,管理和服務要跟上來。近年來,行業組織承接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具體認定工作穩步推進,行業組織將有序承接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能人員水平評價,為職業資格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人才興,事業興;人才強,國家強。十八大以來,我國人才評價體制機制改革不斷破冰,無數人才由此受益,釋放出的巨大人才紅利,將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大業早日實現。

相關焦點

  •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開放的重要特徵
    黨的十八大閉幕後,習近平總書記在與中外記者見面時就明確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70頁。〗他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強調,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 「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輝煌成就
    問:「十二五」時期中央對文化建設有哪些重大部署,文化建設取得的最顯著的成就是什麼?答:「十二五」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文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成就綜述
    新華社北京10月4日電 題:堅定文化自信 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成就綜述新華社記者周瑋、白瀛、史競男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宣傳文化戰線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緊緊圍繞文化小康目標,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
  •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繁榮發展成果述評
    原標題:延續中華文脈 鍛鑄中國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繁榮發展成果述評每一個時代都有獨特的文化表情;每一個個體都有珍重的文化記憶。一個個具體而微的場景,構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生動豐富的時代文化景致;一個個愉悅心靈的瞬間,折射了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文化建設戰略地位的高度重視,對健康向上的社會主義文化生態的著力培育,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共享發展理念。把目光投射得足夠遼遠,更能讀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繼往開來的文脈延續和無比堅定的文化自信。
  •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事記_新聞_騰訊網
    編者按:為迎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寫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大事記》。11月16日 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召開第一次會議,對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進行研究部署,要求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大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任務上來,為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鬥目標和工作任務而奮鬥。同日 胡錦濤、習近平出席中央軍委擴大會議。
  •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印發〈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的通知》,創新人才評價機制,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現就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見。一、總體要求和基本原則(一)總體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落實新發展理念,圍繞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學分類為基礎,以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為目的,加快形成導向明確、精準科學、規範有序、競爭擇優的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人才評價機制,建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相適應的人才評價制度,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
  • 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工作六個...
    河北新聞網訊 日前,河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推進教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推進醫療衛生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推進技術技能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和《關於加快推進企業、基層一線和青年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
  •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事記--人民網海南頻道--人民網
    原標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大事記   2014年1月   1月7日—8日 中央政法工作會議舉行。習近平強調,要把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作為基本任務,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核心價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作為根本目標,堅持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強和改進政法工作。
  •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
    發展無止境,改革無窮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進程氣勢如虹、波瀾壯闊,取得了歷史性偉大成就。今後,我們在改革道路上還有許多硬骨頭要啃,還有許多難關要攻克。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評論,與讀者一起探討如何推動新發展階段改革取得更大突破、展現更大作為。
  • 學習《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筆談
    ——在改革力度上,由「立柱架梁」進入「內部裝修」新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多次強調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作出系統部署。
  • 人民日報頭條梳理十八大來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不止步
    理論創新,不忘改革初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觀察之一《人民日報》(2016年10月05日01版)「因循守舊沒有出路,畏縮不前坐失良機。
  • 【學四史】回眸上海監獄歷史(四):體制改革劃時代,上海監獄再出發
    【學四史】回眸上海監獄歷史(四):體制改革劃時代,上海監獄再出發 2020-07-28 08: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話語權實現路徑研究述評
    黨的十八大以來,學術界對中國話語權的實現路徑進行了多方面的闡述,主要包括提升國家實力、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問題導向、重視話語形式、加強理論宣傳和隊伍建設等,反映出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重視以及研究內容的廣泛性。但是在現有的成果中,也存在著諸如理論性和實證性失衡等問題。關注、分析、汲取這些成果,有助於學術界深化對中國話語權的研究。
  • 黨的十八大以來選人用人巡視檢查工作成效顯著
    黨的十八大以來,選人用人巡視檢查工作成效顯著    選出好幹部 用上真人才(砥礪奮進的五年·全面從嚴治黨)  「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選人用人問題是關係黨和國家事業成敗的關鍵性、根本性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反覆強調要大力整治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著力發現是否存在買官賣官、拉票賄選、突擊提拔幹部等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行為。  好風憑藉力,揚帆正當時。選人用人檢查納入中央巡視工作總體部署,統一開展、同步推進、同時反饋、一併整改,這是新形勢下加強幹部監督工作又一重要實踐創新,也為巡視工作「黨之利器」再添一把利劍。
  • 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解說詞(第九集):黨的自我革新
    一個長期執政的大黨如何保持生命力?這是一道世界性的考題。   這道考題,中國共產黨也繞不過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自我革命的勇氣,解決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的問題。
  • 2018黨的建設大事記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激勵廣大黨員幹部奮發有為,全面提升各領域黨建工作水平,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梳理2018年黨的建設大事記,盤點一年以來我們在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方面的重要部署。
  • 致敬70年氣象成就系列報導二十一·氣象人才篇
    「改革潮湧,萬象更新」與「人才強局戰略」1978年到1984年,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黨中央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一聲聲春雷為氣象事業標定了新方位,也為氣象人才發展帶來新的生機。
  • 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第九集《黨的自我革新》解說詞
    一個長期執政的大黨如何保持生命力?這是一道世界性的考題。  這道考題,中國共產黨也繞不過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自我革命的勇氣,解決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的問題。  破藩籬,去頑疾,立規矩,建制度,正風氣,全面深化黨的建設領域改革大幕由此拉開。
  •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我部組織力量研究制定了《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教學指導綱要》,就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教學中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提出指導性意見。十八大報告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回顧和總結了過去五年的工作和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奮鬥歷程及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確立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提出了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對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全面部署,對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提出了明確要求。
  • 習近平:防止空喊改革口號、照搬中央文件、機械式考核
    他強調,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要對標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繼續打硬仗,啃硬骨頭,確保幹一件成一件,為全面完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改革任務打下決定性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