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70年氣象成就系列報導二十一·氣象人才篇

2021-01-09 中國天氣網

中國氣象報報導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無論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還是治國之經史典籍,都在講述著這樣的道理:人才是基礎,是事業成敗的關鍵。

70年來,新中國氣象事業發展史,是一代代氣象工作者用擔當和熱血所譜寫的,無疑也是一部氣象人的光輝奮鬥史。在氣象強國徵程中夯實人才基礎,也是一屆屆中國氣象局黨組的不懈追求。

「楚才晉用,終非了局」與「夯基鑄本,教育為先」

「祖國已經統一,氣象事業將大發展,盼儘快回國。楚材晉用,終非了局……」

1949年底,一封信讓身在美國的葉篤正、謝義炳心如潮湧。他們婉辭西方師友的挽留,積極準備回國,投身新中國氣象事業建設。

這封信,是時任中央軍委氣象局局長涂長望先生,同趙九章先生一起寫的。新中國建立初期,幹部人才極端缺乏,成為氣象事業起步面臨的主要困難。落實周恩來總理要求,號召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是解決氣象人才不足問題的途徑之一。

除了葉篤正和謝義炳以外,收到這份「號召書」的還有當時身居海外的顧震潮、郭曉嵐、朱和周等。在祖國的感召下,葉篤正、謝義炳、朱和周先後從美國分別回到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物理系和中央軍委氣象局工作。顧震潮則放棄了即將獲得的博士學位和進一步深造的機會,從瑞典回到祖國。彼時的中國氣象事業,可謂「大家雲集」。

氣象工作是全國一盤棋的大團隊事業,需要大量觀測人員、預報人員及各種氣象儀器保養人員,也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基層臺站領導幹部。新中國成立之前,全國只有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少數院校設置氣象專業,每年招收的學生數量很少,難以滿足新中國氣象事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難題的破解之法,就在培訓和教育上。中央軍委氣象局通過提請調配幹部、舉辦培訓班等途徑,先後在南京、北京、成都、長春、蘭州等地舉辦氣象幹部培訓班,開始大規模培訓氣象專業技術人員。1950年至1956年,全國氣象部門通過短期訓練,共培養初級氣象技術人員1萬多人,基本滿足了當時臺站網建設的需要。

這些培訓班,有的由各大軍區氣象處自辦,有的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辦,涂長望、謝義炳、顧震潮、陶詩言、謝光道、曾廣瓊等親自授課。1950年11月,中央軍委氣象局與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聯合組建聯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簡稱「聯心」,承擔中央氣象臺天氣預報業務,對全國天氣預報進行指導。「聯心」集聚了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中央軍委氣象局的一流氣象學家,培養了新中國第一批天氣預報業務人才,也開創了沿用至今的集體預報會商制度。此外,我國還與社會主義國家開展雙邊科技合作,派遣留學生前往蘇聯學習。

高等教育,則解決了氣象人才的「前端」問題。從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開始,北京大學等綜合性大學先後設立了氣象專業。1952年12月,北京氣象專科學校在原軍委氣象局氣象幹部學校的基礎上成立。1955年,經國務院主管部門批准,北京、成都、湛江氣象學校先後建立。1960年,在原中央大學氣象系基礎上,擴建為南京大學氣象學院,開辦了研究生班;同年,涂長望在重病中籌建南京氣象學院,1963年正式建成,也就是現在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至1966年,氣象院校培養中專生約兩萬人,大學本科生2000餘人,大專和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員佔隊伍總量的35%,業務技術水平較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了較大提高。

「改革潮湧,萬象更新」與「人才強局戰略」

1978年到1984年,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黨中央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一聲聲春雷為氣象事業標定了新方位,也為氣象人才發展帶來新的生機。

氣象部門以1982年進行的管理體制改革為契機,在各級氣象部門管理結構、業務結構、領導班子、人才隊伍建設及教育培訓等多方面深入探索改革,讓人事人才工作邁上新起點。

氣象部門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選人用人,破除論資排輩觀念,從高校、各級氣象部門甚至世界氣象組織選拔了一批年富力強、具有深厚氣象業務科研背景、善於管理的優秀幹部充實到各級領導崗位。

大力發展教育,依舊是彼時長遠改善氣象人才結構的關鍵環節。

按照「兩個大力加強——大力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大力加強在職人員培養」的思路,氣象部門大力推進教育培訓體系建設。1978年2月,國務院批准南京氣象學院列入全國重點高等院校,同年教育部批准成都氣象學校擴建為成都氣象學院,恢復北京氣象專科學校及一批中等氣象學校。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也紛紛恢復、新建中專氣象學校,北京氣象專科學校擴建為北京氣象學院。同時,其他部屬和省屬高等院校的氣象類專業都有了較大發展。1978年國家恢復培養研究生制度後,高校相繼招收研究生,並陸續獲得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

到1999年,氣象部門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人數比例為19.2%,比改革開放初期的1983年提高了10.1個百分點。

伴隨著開放的腳步,氣象部門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周秀驥、丁一匯、醜紀範、顏宏等一批至今仍耕耘在氣象領域的專家院士,在那個時期先後來到氣象部門。我國氣象事業不斷與世界接軌,業務科研骨幹得到更多出國留學、培訓的機會,有的到日本學習計算機網絡,有的到歐洲學習數值預報,有的到美國學習氣象衛星技術,形成了「一人出國,多人受益;一團出國,全國受益」的局面。

進入21世紀,氣象現代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氣象部門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強化黨管人才措施,全面實施人才強局戰略,採取了加快選拔、培養、引進優秀人才的一系列措施,大力實施「323」人才工程、「雙百計劃」「青年英才培養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突出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使用,積極開展大規模領導幹部培訓和新技術、新方法培訓,著力提高氣象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加快氣象人才體系建設。《中國氣象局黨組關於進一步加強黨管人才工作的意見》《中國氣象局關於加強氣象人才體系建設的意見》《氣象部門人才發展規劃(2013—2020)》等一系列頂層設計和相應的人才管理、崗位管理等實施辦法先後出臺,在不同年代發揮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全國氣象部門本科以上學歷佔比84.5%,具有碩博士學位人員佔21.6%,人才隊伍知識結構明顯改善。氣象專家葉篤正、秦大河、曾慶存先後獲得國際氣象組織獎。全國氣象部門有兩院院士9人;入選國家人才工程(獎勵或項目)人選近130人。氣象部門重點人才計劃人選140餘人;氣象部門青年英才約60人。在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三大核心技術領域和颱風暴雨強對流天氣預報、地面觀測自動化、氣象衛星資料應用新技術研究與開發等氣象事業發展重點領域、急需領域,組建了多支不同層級的創新團隊。3個重點領域創新團隊獲得國家科技計劃支持或表彰。擁有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此外,入選地方和領域人才工程的高層次專家累計150餘人。

「新時代新要求」與「解放人才、解放生產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擺到更加突出位置。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全國組織工作會議明確了集聚愛國奉獻的各方面優秀人才是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的重要內容。

進入新時代,面對新要求,中國氣象局黨組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積極推進人事人才各項工作。

2019年,按照黨中央對人才工作的有關要求,結合氣象人才實際,中國氣象局黨組出臺《新時代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劃實施辦法》。該計劃又稱氣象「十百千」人才計劃,是在統籌優化氣象部門原有人才計劃的基礎上,強化新時代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的重大頂層設計。計劃進一步完善了人才發現培養評價激勵機制,著力培養打造優秀高層次氣象科技創新人才梯隊,力圖通過幾年的努力,形成定位清晰、覆蓋重點、梯次設置、有序銜接的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支持體系。

埋下人才培養的「種子」,也需要不斷優化人才成長成才環境的「土壤」。

隨著黨中央、國務院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出臺的旨在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鬆綁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出臺,2017年,《中共中國氣象局黨組關於增強氣象人才科技創新活力的若干意見》出臺,從頂層設計上明確了深化氣象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發揮科研項目資金的激勵引導作用、促進氣象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完善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完善氣象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機制、健全人才發展和科技創新保障機制等舉措。

在隨後的兩年中,黨中央、國務院和相關主管部門在前期改革的基礎上,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人才發展改革,對深化「三評」改革、提升科研績效、賦予人才和科研機構更大自主權等提出了明確要求。中國氣象局黨組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要求,於2019年10月制定印發《中共中國氣象局黨組關於進一步激勵氣象科技人才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對進一步激發人才活力進行整體設計,從人才發現、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全鏈條,全方位打造激勵氣象人才幹事創業良好環境。

不僅如此,從2017年以來,氣象部門持續深化職稱制度改革、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二級崗位管理改革,出臺《中國氣象局氣象科技骨幹人才出國訪問進修管理實施辦法》《2019—2023年全國氣象部門幹部培訓教育培訓規劃》等十餘項人事人才政策文件,在進一步強化黨管人才、夯實人才基礎性作用上體現了新擔當、展現了新作為。

70年光輝歷程,中國氣象局黨組在人才領域的深耕厚植,收穫了一支愛國奉獻、愛崗敬業、專業素質不斷優化的氣象人才隊伍,為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撐。在氣象強國建設的徵程中,這支隊伍將在黨的領導下,繼續成長、壯大,為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和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再攀高峰。

相關焦點

  • 面對綜改,高校如何培養氣象人才?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王欣認為,重大問題和敏感問題很多就集中在「結構性矛盾」上。  「一些高校不顧社會需求,盲目追求學科專業『大而全』,開設很多專業,追求博士點、碩士點的設置數,但從招生到畢業分配都出現困難。高校綜改主要針對的就是就業問題。」王欣說。  氣象人才培養高校同樣面臨著一系列問題。
  • 新中國氣象事業70年:從地面人工到空天地一體化自動觀測
    9日,在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座談會結束後,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張鵬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1949年12月8日,中國氣象局的前身中央軍委氣象局成立。70年,凌雲志不改。從21人的延安清涼山氣象訓練隊到如今十餘萬之眾的高素質氣象人才隊伍,從觀測預報服務業務基礎薄弱到氣象現代化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從以服務國防為主到走入尋常百姓家……70年新中國氣象事業史波瀾壯闊,盪氣迴腸。
  • 2020年南京市氣象服務中心招聘高層次人才公告
    2020年江蘇南京市氣象服務中心招聘高層次人才公告已公布,報名時間:2020年4月28日至5月10日,報名方式:郵箱報名。江蘇公務員考試網現將其公布如下:   南京市氣象服務中心(南京市氣象影視中心、南京市預警信息發布中心)2020年公開招聘高層次人才公告   為更好地選拔優秀適崗人才,充實人才隊伍,南京市氣象局所屬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南京市氣象服務中心(南京市氣象影視中心、南京市預警信息發布中心)面向社會公開招聘1名編制內高層次人才
  • 探索建立氣象專業學位 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和氣象行業自身發展規律,不斷滿足新需求展現新作為,需要建設一支高質量的氣象人才隊伍。中國氣象局在《氣象部門人才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中明確確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提出要建設一支規模適度、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氣象人才隊伍,確立氣象部門人才競爭比較優勢,不斷提高高層次人才比例。
  • 河北篇:京畿潮湧 氣象遠行
    中國氣象報記者 毛翠輝  70年砥礪奮進,70載波瀾壯闊。伴隨著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和新時代偉大徵程,河北氣象事業在艱難中起步、在探索中前行、在創新中發展。70年來,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在中國氣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幾代氣象工作者的接續奮鬥,河北氣象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科研業務、人才隊伍、技術裝備、黨的建設、氣象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氣象服務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人民福祉安康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譜寫出服務人民、服務發展、服務新時代的壯麗篇章。
  • 氣象現代化成果汛期應用系列報導_中國氣象網
    MICAPS4.0 全國業務化版本推出多項創新成就強大功能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6年05月
  • 世界氣象組織感謝中國對國際區域氣象合作的貢獻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彼得裡·塔拉斯22日表示,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為國際區域氣象合作做出了突出貢獻,世界氣象組織對此表示感謝,並期待與中國的進一步合作。正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第70次屆會期間,中國氣象局和世界氣象組織22日聯合舉辦「一帶一路」氣象合作會議,介紹《中國氣象局與世界氣象組織關於推進區域氣象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意向書》(下稱《意向書》)籤署一年以來的實施成果。會議通過播放「一帶一路」氣象合作宣傳片等方式,介紹了相關合作進展。
  • 全國人大代表銀燕:儘快設置氣象專業學位類別,培養高層次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物理學院院長銀燕,長期從事雲降水物理、氣溶膠及其環境氣候效應的科學研究,履職全國人大代表以來,他為氣象事業特別是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提出一系列有針對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建議。全國人大代表 銀燕作為大氣汙染防治領域的專家,每年全國兩會,銀燕都有提案與此相關。
  • 葉篤正:洞徹氣象風雲
    1948年,葉篤正獲得博士學位。 1949年,一篇博士畢業論文《大氣中的能量頻散》在美國《氣象雜誌》上發表,論文立即引起國際氣象學界的高度重視,被譽為動力氣象學的傑出代表作之一,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氣象業務和科研工作中。這篇論文的作者就是年僅32歲的芝加哥大學中國學生葉篤正。 《大氣中的能量頻散》被國際氣象學界認為是長波理論的第二個裡程碑。
  • 奧運氣象人物系列專訪
    從即日起,中國氣象網推出《奧運氣象人物專訪》欄目,依據採訪的先後順序連續刊發系列文章。這些人物雖然只是參與奧運氣象服務的群體中的一部分,但是氣象人的精神世界是相通的,希望藉此為讀者描繪出一幅濃縮了氣象人氣質精華的精神畫卷。
  • 全國氣象部門2020年度人才招聘會在南京舉辦
    本報訊 20日上午,全國氣象部門2020年度人才招聘會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舉辦。作為氣象行業吸納人才的重頭戲,招聘會共有全國氣象部門及中國氣象谷入住企業等348家單位進場選才,人才需求「漲聲一片」。
  • 氣象系統:「硬核」措施助推「天眼」人才培養
    職業導航鋪路、理論鑄魂引領、專家授課解渴、以老帶新幫帶、一人多崗強能……近日,文昌航天發射場氣象系統在緊鑼密鼓參與高密度發射任務氣象保障的同時,針對崗位和人才實際,討論制定了崗位人才培養「十項措施」,不斷強化人員能力素質,提高氣象保障能力。
  • 各地氣象部門積極開展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
    通訊員肖科麗報導 3月23日,陝西省氣象局舉辦「2012年世界氣象日紀念報告會」,隆重紀念世界氣象日。  節日的臺站彩旗飄揚,標語醒目,「天氣、氣候和水為未來增添動力」是2012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觀象臺副臺長熱情地介紹說:「南郊觀象臺是北京地區氣象觀測站中唯一一個參加全球常規氣象資料交換的臺站,所以一般用觀象臺的觀測資料來代表北京的氣象資料和天氣狀況,它在全國氣象站網系列和天氣圖上的臺站代碼為54511」。
  • 世界氣象日 公眾「在線」了解氣象知識
    本報長沙訊 3 月 23 日是第 60 個 " 世界氣象日 ",主題為 " 氣候與水 "。3 月 20 日下午,根據今年疫情特殊情況,湖南省氣象局採用線上網絡視頻的方式舉辦 2020 年世界氣象日新聞發布會。
  • 無棣:世界氣象日「玩轉氣象」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張春雨報導 3月19日,山東省無棣縣氣象局聯合無棣縣第三實驗小學共同開展氣象科普進校園活動,共慶世界氣象日。活動現場,工作人員為老師同學們發放了各類氣象科普及防災減災材料,組織觀看氣象宣傳片、氣象應急指揮車等裝備模型,並結合今年世界氣象日「太陽、地球與天氣」的主題開設了一節獨特的氣象大講堂,課上通過有獎知識問答、氣象觀測站紙模拼裝等有趣的形式,為同學們生動講解了太陽活動對地球天氣及氣候的影響、氣象觀測的工作過程、氣象災害和預警信號等知識,幫助同學們認識氣象了解氣象。
  • 彰顯錢江情懷 匯集氣象大愛——浙江省氣象局對口幫扶海西氣象部門...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通訊員 安德元 王瑞娟報導)自2017年以來,按照中國氣象局東西部對口支援藏區氣象工作統一部署,確定浙江省氣象局對口幫扶位於青海省柴達木盆地的海西州氣象局和格爾木市氣象局及其所轄的13個國家基層氣象局(站)。
  • ——2016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工作報告(摘編)
    2016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等重要會議精神,回顧2015年氣象工作,總結「十二五」氣象發展,謀劃「十三五」氣象改革發展任務,部署2016年氣象工作。
  • 傳承北極閣文化 書寫江蘇氣象新篇章
    鬱鬱蔥蔥的北極閣,自南北朝時期就與氣象結下不解之緣。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江蘇省氣象局就紮根於此,在中國氣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領導關懷下,一代又一代氣象工作者艱苦奮鬥、開拓進取、創新奉獻,氣象事業從小到大、由點及面、茁壯成長,譜寫了江蘇氣象事業發展70年的壯麗詩篇。70年,艱苦創業,不懈努力。
  • 遼寧:小學生探索氣象奧秘開啟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
    中國氣象報記者周恩澤 通訊員董博 馬曉晨攝影報導  「這是什麼儀器?」3月17日的瀋陽市氣象科普館熱鬧非凡,充滿好奇心的參觀者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世界氣象日期間,遼寧氣象部門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  3月17日,在工作人員的組織下,來自瀋陽農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少年新聞學院遼寧分院的學生及部分學生家長共同走進了瀋陽市氣象科普館,參與探索氣象奧秘活動。
  •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幹部職工收聽收看十九大開幕會
    10月18日,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組織收看十九大開幕會。崔國輝 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報導 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當天上午,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組織全體幹部職工在多個會場收聽收看了大會開幕式。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以此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