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報導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無論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還是治國之經史典籍,都在講述著這樣的道理:人才是基礎,是事業成敗的關鍵。
70年來,新中國氣象事業發展史,是一代代氣象工作者用擔當和熱血所譜寫的,無疑也是一部氣象人的光輝奮鬥史。在氣象強國徵程中夯實人才基礎,也是一屆屆中國氣象局黨組的不懈追求。
「楚才晉用,終非了局」與「夯基鑄本,教育為先」
「祖國已經統一,氣象事業將大發展,盼儘快回國。楚材晉用,終非了局……」
1949年底,一封信讓身在美國的葉篤正、謝義炳心如潮湧。他們婉辭西方師友的挽留,積極準備回國,投身新中國氣象事業建設。
這封信,是時任中央軍委氣象局局長涂長望先生,同趙九章先生一起寫的。新中國建立初期,幹部人才極端缺乏,成為氣象事業起步面臨的主要困難。落實周恩來總理要求,號召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是解決氣象人才不足問題的途徑之一。
除了葉篤正和謝義炳以外,收到這份「號召書」的還有當時身居海外的顧震潮、郭曉嵐、朱和周等。在祖國的感召下,葉篤正、謝義炳、朱和周先後從美國分別回到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物理系和中央軍委氣象局工作。顧震潮則放棄了即將獲得的博士學位和進一步深造的機會,從瑞典回到祖國。彼時的中國氣象事業,可謂「大家雲集」。
氣象工作是全國一盤棋的大團隊事業,需要大量觀測人員、預報人員及各種氣象儀器保養人員,也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基層臺站領導幹部。新中國成立之前,全國只有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清華大學和浙江大學等少數院校設置氣象專業,每年招收的學生數量很少,難以滿足新中國氣象事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難題的破解之法,就在培訓和教育上。中央軍委氣象局通過提請調配幹部、舉辦培訓班等途徑,先後在南京、北京、成都、長春、蘭州等地舉辦氣象幹部培訓班,開始大規模培訓氣象專業技術人員。1950年至1956年,全國氣象部門通過短期訓練,共培養初級氣象技術人員1萬多人,基本滿足了當時臺站網建設的需要。
這些培訓班,有的由各大軍區氣象處自辦,有的與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辦,涂長望、謝義炳、顧震潮、陶詩言、謝光道、曾廣瓊等親自授課。1950年11月,中央軍委氣象局與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聯合組建聯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簡稱「聯心」,承擔中央氣象臺天氣預報業務,對全國天氣預報進行指導。「聯心」集聚了來自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中央軍委氣象局的一流氣象學家,培養了新中國第一批天氣預報業務人才,也開創了沿用至今的集體預報會商制度。此外,我國還與社會主義國家開展雙邊科技合作,派遣留學生前往蘇聯學習。
高等教育,則解決了氣象人才的「前端」問題。從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開始,北京大學等綜合性大學先後設立了氣象專業。1952年12月,北京氣象專科學校在原軍委氣象局氣象幹部學校的基礎上成立。1955年,經國務院主管部門批准,北京、成都、湛江氣象學校先後建立。1960年,在原中央大學氣象系基礎上,擴建為南京大學氣象學院,開辦了研究生班;同年,涂長望在重病中籌建南京氣象學院,1963年正式建成,也就是現在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至1966年,氣象院校培養中專生約兩萬人,大學本科生2000餘人,大專和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員佔隊伍總量的35%,業務技術水平較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了較大提高。
「改革潮湧,萬象更新」與「人才強局戰略」
1978年到1984年,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黨中央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一聲聲春雷為氣象事業標定了新方位,也為氣象人才發展帶來新的生機。
氣象部門以1982年進行的管理體制改革為契機,在各級氣象部門管理結構、業務結構、領導班子、人才隊伍建設及教育培訓等多方面深入探索改革,讓人事人才工作邁上新起點。
氣象部門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選人用人,破除論資排輩觀念,從高校、各級氣象部門甚至世界氣象組織選拔了一批年富力強、具有深厚氣象業務科研背景、善於管理的優秀幹部充實到各級領導崗位。
大力發展教育,依舊是彼時長遠改善氣象人才結構的關鍵環節。
按照「兩個大力加強——大力加強高層次人才培養,大力加強在職人員培養」的思路,氣象部門大力推進教育培訓體系建設。1978年2月,國務院批准南京氣象學院列入全國重點高等院校,同年教育部批准成都氣象學校擴建為成都氣象學院,恢復北京氣象專科學校及一批中等氣象學校。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也紛紛恢復、新建中專氣象學校,北京氣象專科學校擴建為北京氣象學院。同時,其他部屬和省屬高等院校的氣象類專業都有了較大發展。1978年國家恢復培養研究生制度後,高校相繼招收研究生,並陸續獲得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
到1999年,氣象部門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人數比例為19.2%,比改革開放初期的1983年提高了10.1個百分點。
伴隨著開放的腳步,氣象部門加強高層次人才引進,周秀驥、丁一匯、醜紀範、顏宏等一批至今仍耕耘在氣象領域的專家院士,在那個時期先後來到氣象部門。我國氣象事業不斷與世界接軌,業務科研骨幹得到更多出國留學、培訓的機會,有的到日本學習計算機網絡,有的到歐洲學習數值預報,有的到美國學習氣象衛星技術,形成了「一人出國,多人受益;一團出國,全國受益」的局面。
進入21世紀,氣象現代化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氣象部門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強化黨管人才措施,全面實施人才強局戰略,採取了加快選拔、培養、引進優秀人才的一系列措施,大力實施「323」人才工程、「雙百計劃」「青年英才培養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突出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使用,積極開展大規模領導幹部培訓和新技術、新方法培訓,著力提高氣象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加快氣象人才體系建設。《中國氣象局黨組關於進一步加強黨管人才工作的意見》《中國氣象局關於加強氣象人才體系建設的意見》《氣象部門人才發展規劃(2013—2020)》等一系列頂層設計和相應的人才管理、崗位管理等實施辦法先後出臺,在不同年代發揮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全國氣象部門本科以上學歷佔比84.5%,具有碩博士學位人員佔21.6%,人才隊伍知識結構明顯改善。氣象專家葉篤正、秦大河、曾慶存先後獲得國際氣象組織獎。全國氣象部門有兩院院士9人;入選國家人才工程(獎勵或項目)人選近130人。氣象部門重點人才計劃人選140餘人;氣象部門青年英才約60人。在國家氣象科技創新工程三大核心技術領域和颱風暴雨強對流天氣預報、地面觀測自動化、氣象衛星資料應用新技術研究與開發等氣象事業發展重點領域、急需領域,組建了多支不同層級的創新團隊。3個重點領域創新團隊獲得國家科技計劃支持或表彰。擁有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此外,入選地方和領域人才工程的高層次專家累計150餘人。
「新時代新要求」與「解放人才、解放生產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擺到更加突出位置。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吹響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全國組織工作會議明確了集聚愛國奉獻的各方面優秀人才是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的重要內容。
進入新時代,面對新要求,中國氣象局黨組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積極推進人事人才各項工作。
2019年,按照黨中央對人才工作的有關要求,結合氣象人才實際,中國氣象局黨組出臺《新時代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計劃實施辦法》。該計劃又稱氣象「十百千」人才計劃,是在統籌優化氣象部門原有人才計劃的基礎上,強化新時代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的重大頂層設計。計劃進一步完善了人才發現培養評價激勵機制,著力培養打造優秀高層次氣象科技創新人才梯隊,力圖通過幾年的努力,形成定位清晰、覆蓋重點、梯次設置、有序銜接的氣象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支持體系。
埋下人才培養的「種子」,也需要不斷優化人才成長成才環境的「土壤」。
隨著黨中央、國務院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出臺的旨在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鬆綁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出臺,2017年,《中共中國氣象局黨組關於增強氣象人才科技創新活力的若干意見》出臺,從頂層設計上明確了深化氣象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發揮科研項目資金的激勵引導作用、促進氣象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完善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激勵機制、完善氣象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機制、健全人才發展和科技創新保障機制等舉措。
在隨後的兩年中,黨中央、國務院和相關主管部門在前期改革的基礎上,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人才發展改革,對深化「三評」改革、提升科研績效、賦予人才和科研機構更大自主權等提出了明確要求。中國氣象局黨組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要求,於2019年10月制定印發《中共中國氣象局黨組關於進一步激勵氣象科技人才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對進一步激發人才活力進行整體設計,從人才發現、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全鏈條,全方位打造激勵氣象人才幹事創業良好環境。
不僅如此,從2017年以來,氣象部門持續深化職稱制度改革、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二級崗位管理改革,出臺《中國氣象局氣象科技骨幹人才出國訪問進修管理實施辦法》《2019—2023年全國氣象部門幹部培訓教育培訓規劃》等十餘項人事人才政策文件,在進一步強化黨管人才、夯實人才基礎性作用上體現了新擔當、展現了新作為。
70年光輝歷程,中國氣象局黨組在人才領域的深耕厚植,收穫了一支愛國奉獻、愛崗敬業、專業素質不斷優化的氣象人才隊伍,為全面推進氣象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撐。在氣象強國建設的徵程中,這支隊伍將在黨的領導下,繼續成長、壯大,為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和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再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