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國兩會,環境保護特別是大氣汙染防治是不少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話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成效,突出依法、科學、精準治汙,深化重點地區大氣汙染治理攻堅。」全國人大代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物理學院院長銀燕,長期從事雲降水物理、氣溶膠及其環境氣候效應的科學研究,履職全國人大代表以來,他為氣象事業特別是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提出一系列有針對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 銀燕
作為大氣汙染防治領域的專家,每年全國兩會,銀燕都有提案與此相關。2018年,他建議加強大氣汙染的區域聯防工作,還參與了"關於修改環境保護法的議案"的討論。去年,他圍繞大氣汙染管控與綜合治理、地方高校教育等建言獻策。
今年,銀燕建議全國實施大氣環境資源的基礎性監測,「利用我們國家現有其它領域的基礎,再加一些能夠監測大氣汙染的設施,對大氣汙染的大氣成分進行更廣泛的監測。」
銀燕介紹,通過近十年的努力,中國的大氣汙染已從超重階段轉向較重階段,汙染物排放控制也從全面減排轉向重點減排。重點區域的大氣汙染治理不僅要從排放控制角度考慮,還要考慮大氣環境自身的特性。汙染物進入大氣後,會經歷擴散、稀釋、清除等一系列過程。相同汙染物排放強度下,這一過程越快,空氣品質會越好。銀燕表示,建立以大氣環境資源為基礎的汙染產業空間布局,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融合大氣汙染防治與經濟可持續增長的科學方法之一,「這涉及到多個部門,所以我們就想提一個議案,或者至少是一個建議報國家層面。」
無論是大氣汙染防治,還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對氣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需求更加緊迫。銀燕的另一個建議是,儘快設置氣象碩士(博士)專業學位類別,改變目前氣象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只有單一學術型研究生培養類別的弊端。「國家現在大氣科學學位,只有兩個二級學位點,一個是氣象學,一個是大氣物理和大氣環境,主要是培養學術型、研究型的人才。」
銀燕調研發現,全國氣象部門5萬多在職人員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只佔16%。隨著氣象服務領域的不斷拓展,未來十年,在農業、交通、航空航天以及公共氣象服務產業等領域,每年氣象類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近6000人。「在新的技術、發明創造這方面,特別是改進實驗、觀測以及一些硬體製造方面,我們能培養相當多的人才。」銀燕表示,人才的供需矛盾,迫切需要改變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獨立設置氣象專業學位類別十分必要。 更多精彩節目,請關注江蘇教育頻道周一至周五每天21點30分播出的《江蘇教育新聞》欄目。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徐華峰 王健安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