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孫楠
前不久,一則「國家已低調廢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的傳聞在網上流傳,一時間一石激起千層浪。雖然官方隨即予以否認,但人才培養模式、科研經費分配的巨大懸殊、就業難等高校敏感問題引起熱議。
實際上,高校綜合改革貫穿2014年,從2014年年初6所大學的大學章程第一批通過教育部審批,到9月出臺全國高等教育招生考試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再到12月北大、清華和上海市的「兩校一市」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發布,國家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啟動。
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在改革方案中都提出了「建立完善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和治理體系」目標和方向。北京大學採取本科小班教學,碩士強調重在應用,擬取消部分專業的學術碩士。
在這一輪改革的熱潮中,高校氣象人才培養面臨哪些問題,又是如何應對的?
擴招和重科研的負面效應
高等教育綜合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需要改的多是重大問題和敏感問題。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王欣認為,重大問題和敏感問題很多就集中在「結構性矛盾」上。
「一些高校不顧社會需求,盲目追求學科專業『大而全』,開設很多專業,追求博士點、碩士點的設置數,但從招生到畢業分配都出現困難。高校綜改主要針對的就是就業問題。」王欣說。
氣象人才培養高校同樣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物理學院副院長楊軍並不否認1998年後高校擴招所帶來的影響:學生多,師資力量跟不上,造成一段時間教學質量下降。
除此之外,楊軍認為社會對大學的排名也影響了招生和教學。除了教育部認證的排名之外,很多社會機構也進行排名,這些排名往往側重於簡單量化的科研指標。「想要好的社會影響力,就要在科研上下功夫,教師科研壓力很大。」楊軍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並不是個案,《中國高校青年教師調查報告》顯示,作為近九成擁有博士學位的高知群體,高校青年教師對科研任務很無奈。72.3%的受訪者直言「壓力大」,其中36.3%的人認為「壓力非常大」。絕大多數高校把職稱和職務晉升與發表論文數、出版專著數、申請課題數等量化指標直接掛鈎,因此科研任務是最大壓力源。
「大學的首要任務還是教書育人,要把氣象科學知識教授給學生,讓他們知道如何運用這些知識,特別要將先進的科研成果充分融入專業教學。」楊軍說。
科研和教學不是死對頭
科研考核在給予教師壓力的同時,也提供了動力。
目前,高校從事氣象專業教學的老師,半數都是年輕老師,研究的課題都很前沿,這也帶動了學生們對氣象科學研究的熱情。
導師制的小班教學越來越為氣象本科人才培養所青睞。楊軍介紹,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物理學院每年招收本科生200多人,六七十個專業老師都會帶領學生成立小組。「增加師生交流就會增加學生對氣象科學的興趣。隨著導師培養的深入,學生們會逐步認識自己所學知識如何運用,最後便可解決一些有意思的新課題。」楊軍說。
的確,在氣象人才培養方面,高校不會一刀切地把學生分類為科研類或業務類。氣象是建立在數學、物理上的學科,教師們都知道,紮實的數理基礎對氣象專業學習十分有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院長蔣勇說,整體而言,氣象本科生培養並不是以學術研究為主,但氣象學科需要科學研究能力,因此,高校也會努力培養一批學術基礎紮實的學生。
2009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採用學生自願、學校考核的辦法,從數學與統計學院選拔出40名同學,開設了大氣科學數理班。在一年的數理基礎課學習後,這批學生轉學大氣科學課程。「他們在學習大氣科學的同時,仍可以參加數學與統計學院的各類課外小組,他們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都得到了鍛鍊。」蔣勇介紹, 2013年,這40名學生已經畢業,其中75%都考取了研究生。
在業務實踐和科研教學間架橋
「大部分同學一整天都泡在實驗室裡,最晚到宿舍鎖門前10分鐘才踩點進宿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研究生趙燦說。
該校博士生戴偉同樣坦言壓力不小,基本沒有周末和寒暑假。
碩士至少發表一篇北大核心期刊論文;博士3篇學術論文,其中至少發表一篇SCI期刊或不少於兩篇權威期刊論文……畢業的硬性指標敦促著學生們一邊學習一邊「搞科研」。
王欣坦言,很多高校的學術碩士就是搞基礎性科研,與實際社會工作聯繫並不緊密,就會引發找工作難等問題。
氣象本身就是科技含量高、偏學術的學科。但光仰望星空不行,還要腳踏實地,讓學生所學知識在業務平臺上落地生根。
「導師是重要因素。」王欣認為,在業務崗位上工作過的老師和直接從學校出來的老師差別很大。在教學和科研指導方面,有過業務工作經驗的老師都更有實踐性。例如,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130多位老師中的一半都在中國氣象局業務單位任職,大多數導師都承擔著業務工作。「導師可以根據業務研究方向、行業發展,靈活培養,以滿足社會需求。」王欣說。
儘管氣象人才培養高校積極開展綜合改革,但一些氣象業務用人單位反映,目前還存在招不到實用人才的現象。
一些高學歷人才認為氣象科學是陽春白雪、不接地氣的純方程和公式,很難在一些實際業務崗位運行。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5年1月22日三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