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綜改,高校如何培養氣象人才?

2020-11-28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 孫楠 

  前不久,一則「國家已低調廢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的傳聞在網上流傳,一時間一石激起千層浪。雖然官方隨即予以否認,但人才培養模式、科研經費分配的巨大懸殊、就業難等高校敏感問題引起熱議。

  實際上,高校綜合改革貫穿2014年,從2014年年初6所大學的大學章程第一批通過教育部審批,到9月出臺全國高等教育招生考試制度改革試點方案,再到12月北大、清華和上海市的「兩校一市」綜合改革試點方案發布,國家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啟動。

  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在改革方案中都提出了「建立完善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和治理體系」目標和方向。北京大學採取本科小班教學,碩士強調重在應用,擬取消部分專業的學術碩士。

  在這一輪改革的熱潮中,高校氣象人才培養面臨哪些問題,又是如何應對的?

  擴招和重科研的負面效應

  高等教育綜合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需要改的多是重大問題和敏感問題。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王欣認為,重大問題和敏感問題很多就集中在「結構性矛盾」上。

  「一些高校不顧社會需求,盲目追求學科專業『大而全』,開設很多專業,追求博士點、碩士點的設置數,但從招生到畢業分配都出現困難。高校綜改主要針對的就是就業問題。」王欣說。

  氣象人才培養高校同樣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物理學院副院長楊軍並不否認1998年後高校擴招所帶來的影響:學生多,師資力量跟不上,造成一段時間教學質量下降。

  除此之外,楊軍認為社會對大學的排名也影響了招生和教學。除了教育部認證的排名之外,很多社會機構也進行排名,這些排名往往側重於簡單量化的科研指標。「想要好的社會影響力,就要在科研上下功夫,教師科研壓力很大。」楊軍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並不是個案,《中國高校青年教師調查報告》顯示,作為近九成擁有博士學位的高知群體,高校青年教師對科研任務很無奈。72.3%的受訪者直言「壓力大」,其中36.3%的人認為「壓力非常大」。絕大多數高校把職稱和職務晉升與發表論文數、出版專著數、申請課題數等量化指標直接掛鈎,因此科研任務是最大壓力源。

  「大學的首要任務還是教書育人,要把氣象科學知識教授給學生,讓他們知道如何運用這些知識,特別要將先進的科研成果充分融入專業教學。」楊軍說。

  科研和教學不是死對頭

  科研考核在給予教師壓力的同時,也提供了動力。

  目前,高校從事氣象專業教學的老師,半數都是年輕老師,研究的課題都很前沿,這也帶動了學生們對氣象科學研究的熱情。

  導師制的小班教學越來越為氣象本科人才培養所青睞。楊軍介紹,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物理學院每年招收本科生200多人,六七十個專業老師都會帶領學生成立小組。「增加師生交流就會增加學生對氣象科學的興趣。隨著導師培養的深入,學生們會逐步認識自己所學知識如何運用,最後便可解決一些有意思的新課題。」楊軍說。

  的確,在氣象人才培養方面,高校不會一刀切地把學生分類為科研類或業務類。氣象是建立在數學、物理上的學科,教師們都知道,紮實的數理基礎對氣象專業學習十分有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院長蔣勇說,整體而言,氣象本科生培養並不是以學術研究為主,但氣象學科需要科學研究能力,因此,高校也會努力培養一批學術基礎紮實的學生。

  2009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採用學生自願、學校考核的辦法,從數學與統計學院選拔出40名同學,開設了大氣科學數理班。在一年的數理基礎課學習後,這批學生轉學大氣科學課程。「他們在學習大氣科學的同時,仍可以參加數學與統計學院的各類課外小組,他們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都得到了鍛鍊。」蔣勇介紹, 2013年,這40名學生已經畢業,其中75%都考取了研究生。

  在業務實踐和科研教學間架橋

  「大部分同學一整天都泡在實驗室裡,最晚到宿舍鎖門前10分鐘才踩點進宿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研究生趙燦說。

  該校博士生戴偉同樣坦言壓力不小,基本沒有周末和寒暑假。

  碩士至少發表一篇北大核心期刊論文;博士3篇學術論文,其中至少發表一篇SCI期刊或不少於兩篇權威期刊論文……畢業的硬性指標敦促著學生們一邊學習一邊「搞科研」。

  王欣坦言,很多高校的學術碩士就是搞基礎性科研,與實際社會工作聯繫並不緊密,就會引發找工作難等問題。

  氣象本身就是科技含量高、偏學術的學科。但光仰望星空不行,還要腳踏實地,讓學生所學知識在業務平臺上落地生根。

  「導師是重要因素。」王欣認為,在業務崗位上工作過的老師和直接從學校出來的老師差別很大。在教學和科研指導方面,有過業務工作經驗的老師都更有實踐性。例如,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130多位老師中的一半都在中國氣象局業務單位任職,大多數導師都承擔著業務工作。「導師可以根據業務研究方向、行業發展,靈活培養,以滿足社會需求。」王欣說。

  儘管氣象人才培養高校積極開展綜合改革,但一些氣象業務用人單位反映,目前還存在招不到實用人才的現象。

  一些高學歷人才認為氣象科學是陽春白雪、不接地氣的純方程和公式,很難在一些實際業務崗位運行。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5年1月22日三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推動行業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旋轉門」
    中國氣象報記者 李一鵬 通訊員 林雯 陸豔  高校人才培養和行業需求存在一定脫節,是我國很多行業多少都存在的現象。對於氣象行業來說,由於開設氣象專業的高校少、分布不均,畢業生人數遠不能滿足部門和行業需求,更是此現象的一個縮影。  如何讓應屆畢業生儘快滿足氣象行業需求,有效充實行業人才隊伍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以下簡稱南信大)與各省氣象局試點建立的生源地實習機制,正在為這一難題尋找解決途徑。
  • 探索建立氣象專業學位 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但從目前統計數據來看,截至2018年年底,研究生學歷的人數只佔總量的16%左右;高校年均進入氣象部門的碩士畢業生僅500人左右,而氣象行業對碩士生的需求,年均近1000人。同時,隨著氣象服務範疇的擴大,其他行業對氣象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求也越來越大。
  • 氣象系統:「硬核」措施助推「天眼」人才培養
    職業導航鋪路、理論鑄魂引領、專家授課解渴、以老帶新幫帶、一人多崗強能……近日,文昌航天發射場氣象系統在緊鑼密鼓參與高密度發射任務氣象保障的同時,針對崗位和人才實際,討論制定了崗位人才培養「十項措施」,不斷強化人員能力素質,提高氣象保障能力。
  • 全國人大代表銀燕:儘快設置氣象專業學位類別,培養高層次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物理學院院長銀燕,長期從事雲降水物理、氣溶膠及其環境氣候效應的科學研究,履職全國人大代表以來,他為氣象事業特別是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提出一系列有針對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建議。全國人大代表 銀燕作為大氣汙染防治領域的專家,每年全國兩會,銀燕都有提案與此相關。
  • 林文勳:高校在服務過程中人才培養最重要
    來自多所高校的書記、校長匯聚一堂,就「高校內涵式發展」、「雙一流建設」、「人才培養」、「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等展開討論,為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建言獻策。在主題為「高校如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分論壇上,雲南大學校長林文勳表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雲南大學重點推進的工作,對雲南大學來講人才培養是最重要的。
  • 致敬70年氣象成就系列報導二十一·氣象人才篇
    氣象部門以1982年進行的管理體制改革為契機,在各級氣象部門管理結構、業務結構、領導班子、人才隊伍建設及教育培訓等多方面深入探索改革,讓人事人才工作邁上新起點。氣象部門按照德才兼備的原則選人用人,破除論資排輩觀念,從高校、各級氣象部門甚至世界氣象組織選拔了一批年富力強、具有深厚氣象業務科研背景、善於管理的優秀幹部充實到各級領導崗位。
  • ——解讀《氣象部門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高校應屆畢業生管理辦法(試行...
    如何確保公開招聘工作公平、公開、公正?中國氣象局人事司司長胡鵬日前就《管理辦法》進行解讀。  促進氣象部門事業單位人員招聘更加科學化、制度化和規範化  記者:請介紹一下出臺《管理辦法》的背景,中國氣象局如何推行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制度?
  • 從天氣預報,到氣象類高校
    隨著信息獲取手段的日益便利,我們可以不再去整點收看CCTV的《天氣預報》,但同時,我們卻每天不止一次的從手機上查看實時更新的《天氣預報》,我們能夠獲取到的氣象信息也越來越多了,我們想要獲得的氣象信息也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活、工作已經與《天氣預報》、與那些氣象軟體密不可分了……  但是當我們便捷地獲得著這些氣象信息的時候,我們是否想過這些信息是如何得來的?
  • 應用型人才該如何培養
    作者:代玲玲應用型人才該如何培養 ——安徽新華學院「三個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圍繞地方性、應用型辦學定位,形成「四注重、四突出」的人才培養思路  2000年創辦、2005年升本的安徽新華學院,是一所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時代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民辦高校。
  • 清華大學強基計劃五個書院人才培養工作研討會召開
    彭剛指出,書院作為實體單位,沒有自己的學科,沒有自己的專職教師,它全部的目標和宗旨就是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基於這種特殊的設計,清華的書院具備很多有別於其他高校書院的特點。一方面,清華的書院既是育人的主體單位,也是書院教學體系的設計、學生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另一方面,書院又和特定的專業、特定的院系有比較密切的合作配合,相互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 學者:倒逼高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此前,多起畢業論文代寫、抄襲、造假等學術不端事件引發公眾關注,此時正值大四學生畢業論文開題高峰,《辦法》出臺將給畢業生論文寫作帶來哪些影響,又將如何推動高校加強培養過程管理、把好畢業出口質量?抽檢重點是「合格性」考察在指導本科畢業生論文寫作過程中,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李名梁發現,學生的論文寫作水平有待提高,錯別字、語義不通順以及邏輯混亂俯拾皆是。
  • 徐雷:對新文科人才培養的一些思考
    如何在新發展階段,在百年未遇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復興大局這兩個大局下,做好文科人才培養,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教授認為應充分把握文科的特徵,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傳統文科優勢學校的新文科人才培養 文科有「守正創新」兩重任務,傳統文科優勢高校在守正方面做的好些,但創新略顯不足。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後,對人文、社會科學人才的能力素養要求與20-30年前變化很大。
  • 中國氣象局南信大共商大氣科學專業人才培養工作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邢超報導10月10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閔錦忠一行到中國氣象局調研,就《大氣科學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以下簡稱《培養方案》)編制工作聽取中國氣象局領導和專家意見。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出席座談會。
  • 圖靈獎得主、神經網絡之父等在華開班,培養高校人工智慧人才
    圖靈獎得主、神經網絡之父等在華開班,培養高校人工智慧人才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2018-04-03 14:44 來源:澎湃新聞
  • ...高校人才培養、思政工作、科技創新情況[圖文直播] - 中華人民...
    研究型、應用型等各類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長,學科專業結構不斷優化,高等教育多樣化發展體系正在形成。三是中西部高等教育實力不斷增強。持續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中西部高校人才培養、師資隊伍、服務能力、管理水平顯著提升。2020-12-03 10:03:58吳巖:  第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全面升級。
  • 紮實做好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
    要具有世界情懷,堅持融通中外、兼濟天下,在變革的世界中把握人類發展趨勢,在激蕩的時代洪流中抓住機遇,以積極的姿態面對各種挑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只有兼備中國情懷與世界情懷的人才,才能最終肩負起建設祖國的偉大使命,承擔起為世界、為人類作貢獻的責任。
  • 看西部高校如何不拘一格降人才
    而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是思想政治建設,師德師風建設,如何繼承好、弘揚好紅色精神,不斷提升高校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視察團一路都在思考與探討。 「1943年至1945年上半年,為建設已有的解放區和大規模開闢新解放區培養人才成為燃眉之急,提到了黨的議事日程。
  • 北京高校開設奧運專業「三段式」培養複合人才
    小到一張入場券的設計,大到整個賽事的日程安排,都需要專門人才。我國一些高校把準奧運脈搏,開設出一些針對奧運的新專業,培養了既懂專業又通外語的複合型人才,為北京奧運培養了人才。高校大多對「奧運專業」學生採取了「三段式」培養模式。北京大學招收媒體運營方向的「奧運碩士生」,第一階段為課程學習階段,以學校的培養為主,學習專業知識。第二階段是他們的專業實習階段,由北京大學與北京奧組委考核合格後,以實習人員身份參與北京奧組委媒體運行部的工作,為籌備和組織北京奧運會服務。第三階段是返校繼續學習的階段,主要完成學位論文撰寫和學位論文答辯工作。
  • 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教務部(處)長聯席會在中國農業大學召開
    11月20日,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教務部(處)長聯席會在中國農業大學涿州教學實驗場(農業科技園)召開。副校長兼本科生院院長林萬龍、北京理工大學教務部部長慄蘋、中央音樂學院教務處處長湯瓊、中央美術學院教務處處長孫韜、中央戲劇學院教務處處長蔣瑛、中央民族大學教務處處長馮金朝、中國人民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李向前、延安大學教務處副處長董慶來、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院培養處處長何志巍等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成員單位領導出席會議。會議由慄蘋主持。
  • 西石大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多措並舉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未來網高校頻道6月17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侯智)近年來,「農林地礦油」相關專業的報考中,高考學生志願選擇不積極,石油地質相關專業學生中有較大一部分不是第一志願報考;地質類專業學生學術素養提升通道不足、創新實踐能力達不到時代發展的需要;石油行業就業形勢嚴峻下就業低迷期的本科生如何實現高質量就業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