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李一鵬 通訊員 林雯 陸豔
高校人才培養和行業需求存在一定脫節,是我國很多行業多少都存在的現象。對於氣象行業來說,由於開設氣象專業的高校少、分布不均,畢業生人數遠不能滿足部門和行業需求,更是此現象的一個縮影。
如何讓應屆畢業生儘快滿足氣象行業需求,有效充實行業人才隊伍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以下簡稱南信大)與各省氣象局試點建立的生源地實習機制,正在為這一難題尋找解決途徑。
瞄向一個難點
今年,江西省撫州市氣象局順利招到了急需的大氣科學專業應屆畢業生。除了常規校園招聘外,生源地實習機制也在該局應屆生招聘過程中發揮了作用。南信大大氣科學專業應屆畢業生聶道洋,就是在實習後與市氣象局籤了約。
「他在氣象臺實習了一個月,基本了解了氣象預報、服務等全過程,如怎樣做預報、參考哪家模式預報準確率會更高、應怎樣服務等。我們彼此也進一步了解,互有意向,便一拍即合。」撫州市氣象臺臺長蔡小琴介紹。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一直致力於解決高校如何更好地向行業輸送人才這個難題,一方面與教育部聯合出臺關於加強氣象人才培養工作的指導意見,從頂層設計上強化氣象操作技能培養和實習實訓、推動高校畢業生到氣象行業就業;另一方面,則通過4個月的崗前培訓和持證上崗機制,幫助新任預報員、觀測員等適應現代天氣預報業務需要。
「最關鍵還是解決氣象人才『前端』基礎薄弱的問題,就是以現代氣象業務的要求、理念,引導高校加強和改進氣象高等教育,讓學生儘快了解氣象業務實際。」中國氣象局人事司培訓處處長董章杭認為,通過系統地開展崗前實習,有希望縮短到氣象局後的培訓時間,降低成本,同時還能培養應屆生和實習單位的感情,關口前移、促進就業。
以在四川省為例,25名四川籍學生到省、市、縣三級氣象部門11各單位業務一線進行輪崗,熟悉各類預報崗位及職責、規章制度和工作流程,進一步鞏固和學習了MICAPS4、SWAN等基本操作以及精細化預報平臺及其他業務系統使用;了解天氣氣候背景,學會了應用衛星雷達自動站資料製作短時臨近預報的技術。在縣氣象局,他們還深入了解氣象觀測項目、氣象環境保護、儀器維護等工作內容,進行測報跟班。
「通過實習,我有機會真實體驗到一線氣象工作者的日常工作狀態和流程,並向他們學習在課堂上接觸不到的知識和經驗,進而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全方面提高。」南信大大氣科學專業四川籍應屆生餘諳迪說。
圖為南信大學生開展實習。南信大供圖
建立一種機制
實際上,氣象部門一直在推動氣象高校學生的實習實訓。生源地實習,則為有效提高實習質量提供了一種可參考方式。
「原來往往通過一些組織行為或應屆生在畢業前自己聯繫實習,但整體上不太系統,組織性和計劃性都有欠缺,實習效果也不易保證,這是高校普遍存在的情況。」南信大教務處處長郭冰介紹,2017年,該校啟動「合縱連橫」工程,推進與氣象部門和行業的深度融合,切實提升共建成效。生源地實習就是「合縱連橫」工程的重要舉措之一。
根據「合縱連橫」方案,南信大在2018年與四川、江西、黑龍江、遼寧、陝西等5省氣象局試點實施生源地實習,由學校和氣象部門共同商定實習計劃,配置專門培養老師,設定考核機制,提高實習針對性;除做好必要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外,學校為全體實習學生購買了意外傷害保險,加強組織管理;首批實習結束後,還以問卷調查和座談會等方式與學生進行了充分交流,進一步總結經驗和完善措施,以便下一年度更好地實施和推廣。
「我先後在四川省氣象臺、樂山市氣象局、峨眉山市氣象局進行了實習,通過學習熟悉了氣象業務整體流程,學到氣象實際工作的初步經驗和基本技能,培養了獨立工作的能力,熟悉基本氣象儀器的操作使用和維護,也提高了對氣象事業的興趣。」 大氣探測專業應屆生胡蘇蔓說。
四川省氣象局局長彭廣認為,生源地實習的機制既可以讓學生了解家鄉氣象事業,提前培養對氣象事業熱情和激情,用人單位也可以提前了解考察高校學生情況,摸清學生就業需求,提升用人進人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利於廣泛吸納人才。另一方面,由於高校教學內容和實踐工作存在一定差異,通過開展實習工作,學生可以提前了解工作情況,加速角色轉變,高校也可根據學生實習後反饋的有關情況,有目的地調整教學內容,提升理論學習對實踐的指導效用。此外,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回家鄉就業,並為他們創造好的就業條件和環境,有利於建設穩定的氣象幹部隊伍,也有利於氣象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輸送一批人才
鑑於氣象事業的科技性特點,真正紮根行業,往往需要碩士博士階段的學習。生源地實習除培養學生對當地的感情外,也讓學生對氣象行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建立起對自己生涯和職業發展的思考,對於氣象部門和行業來說無疑是很大的利好。
來自大氣科學專業的應屆生趙博文考上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他表示,在實習中切實感受到實際需求能提高研究動力,「對於普通預報員來說最重要的是數值模式預報,所以該方向的研究更加實際一些,因此對於這方面也更感興趣。」
「通過實習感受到,在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的同時,也要努力增強科研與創新能力,不要成為數值預報的奴隸,要有獨立分析、思考與判斷的能力。」該校大氣科學專業應屆生呂純月說。
郭照冰介紹,目前學校也希望在試點基礎上總結經驗,逐步推廣到全國各省局,也希望從全國層面讓生源地實習制度化、規範化,建立常態化運行機制。「比如我們希望今年能再拓展到更多省氣象局,最終實現全覆蓋;同時在專業上進行拓展,擴大學生的覆蓋面。另一方面,我們也計劃將生源地實習與畢業論文結合起來,將一線業務導師走進來和學生走出去做得更細,將實習基地導師與校內導師資源進一步共享,發揮雙方資源優勢,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資源。」
董章杭表示,目前中國氣象局正在推進實訓基地建設,支持高校學生到氣象部門實習,同時也在商討出臺在全國層面的制度化保障性舉措,進一步提高高校學生實習質量和效益。
(責任編輯:顏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