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勳:高校在服務過程中人才培養最重要

2020-11-30 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12月16日電 (唐心怡)人民網2017大學校長論壇今日在天津市東麗區舉行。本次論壇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以「新時代,新使命」為主題。來自多所高校的書記、校長匯聚一堂,就「高校內涵式發展」、「雙一流建設」、「人才培養」、「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等展開討論,為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建言獻策。在主題為「高校如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分論壇上,雲南大學校長林文勳表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雲南大學重點推進的工作,對雲南大學來講人才培養是最重要的。

林文勳在會上分享了他對大學如何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幾點認識。林文勳稱,第一,大學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發展是既重要又必要的。只有大學融入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融入時代發展的潮流。第二,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既要有高度又要有限度。每所大學要服務好地方經濟發展就要選擇好切入點,發揮出優勢,體現出服務的高度和水平。第三,學術是高校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大學術就是大服務,小學術就是小服務,沒有學術就不可能進行服務。第四,大學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大的服務就是培養高素質人才。學校一定要堅持立德樹人,牢固樹立教學宗旨,把人才培養的質量著力抓上去。第五,對於綜合性大學來說,高校要發揮好思想庫的作用,要著力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建設,通過智庫建設為社會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思想,發揮好引領作用。

「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是找準結合點,要堅持需求導向、堅持問題導向。」林文勳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且關鍵的問題。目前高校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主要面臨兩個問題:第一,信息不對稱。從高校角度來反思,目前高校的開放辦學力度還不夠,應進一步開放辦學、調整學科專業結構。第二,體制機制不暢。雲南大學雖有學科、人才培養的優勢,但是學科鏈、人才鏈與社會上的產業鏈、市場鏈不能完全進行有效地對接。如何理順高校、政府、社會之間的關係,真正實現高效、便捷、快速地推進高校成果的轉化,這是雲南大學目前需要思考和下大力氣做好的一項工作。

(責編:馮粒、袁勃)

推薦閱讀

圖解:一張"教育成績單」 看砥礪奮進的五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教育事業取得了歷史性進展,總體發展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提高了全民族素質,推進了科技創新、文化繁榮,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 【詳細】

「雙一流」建設名單落地:非新無以為進,非舊無以為守這次「雙一流」高校遴選採取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的方式,是認定「雙一流」建設高校,而不是確定「雙一流」身份。「雙一流」建設,從方案設計之初就強調不是終身制,不是固化的。【詳細】

相關焦點

  • 雲南大學校長林文勳:「雙一流」建設要走特色發展之路
    雲南大學校長林文勳:「雙一流」建設要走特色發展之路 雲南大學校長林文勳。全國人大代表、雲南大學校長林文勳說,雲南大學地處祖國西南邊陲,「雙一流」建設要走特色發展之路,在空間上打特色牌,時間上打梯隊牌,實現錯位發展。林文勳介紹,雲南大學「雙一流」建設的總目標是建設成為一所立足祖國西南邊疆,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綜合性、國際性、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學。雲南是一個邊疆欠發達省份,與很多省份相比,最大的短板就是高層次人才缺乏。
  • 訪雲南大學校長林文勳代表:培養一流大學師資
    雲南大學校長林文勳代表認為,在建設一流大學的新形勢下,培養和造就一支一流的師資隊伍,既是雲南大學一流大學建設的需要,也是雲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林文勳代表說,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需要高水平人才。高等教育要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真正走向內涵式發展,首先要抓的工作就是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  他認為,一流學科建設需要一流人才。一流學科需要高層次人才,特別是戰略性領軍人才。
  • 雲南大學黨委書記林文勳一行訪問復旦大學
    11月8日,雲南大學黨委書記林文勳率團訪問復旦大學。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在逸夫科技樓會見林文勳一行,並就兩校部省合建對口合作的相關工作開展座談交流。希望兩校進一步深化合作,提升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地方發展的能級,把握歷史機遇,在推進中國特色「雙一流」建設的道路上互相支持、共同進步。
  • 推動行業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旋轉門」
    除了常規校園招聘外,生源地實習機制也在該局應屆生招聘過程中發揮了作用。南信大大氣科學專業應屆畢業生聶道洋,就是在實習後與市氣象局籤了約。  「他在氣象臺實習了一個月,基本了解了氣象預報、服務等全過程,如怎樣做預報、參考哪家模式預報準確率會更高、應怎樣服務等。我們彼此也進一步了解,互有意向,便一拍即合。」撫州市氣象臺臺長蔡小琴介紹。
  • ...高校人才培養、思政工作、科技創新情況[圖文直播] - 中華人民...
    「十三五」期間,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堅持立德樹人、服務需求、提高質量、追求卓越,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取得新成效。  首先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不斷深化。  第一,全面完成研究生教育「十三五」規劃重要指標。
  • 面對綜改,高校如何培養氣象人才?
    雖然官方隨即予以否認,但人才培養模式、科研經費分配的巨大懸殊、就業難等高校敏感問題引起熱議。  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在改革方案中都提出了「建立完善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和治理體系」目標和方向。北京大學採取本科小班教學,碩士強調重在應用,擬取消部分專業的學術碩士。  在這一輪改革的熱潮中,高校氣象人才培養面臨哪些問題,又是如何應對的?
  • 北京高校開設奧運專業「三段式」培養複合人才
    他告訴記者:「這次服務奧運會的經歷對個人成長非常有益,我能近距離地觀察到全世界最為優秀、最為敬業的新聞工作者的工作狀態。」奧運會是一項國際性、綜合性的體育賽事。小到一張入場券的設計,大到整個賽事的日程安排,都需要專門人才。我國一些高校把準奧運脈搏,開設出一些針對奧運的新專業,培養了既懂專業又通外語的複合型人才,為北京奧運培養了人才。
  • 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
    當前,眾多國家及其大學都將推動學生的國際交流作為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舉措,以強化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以此服務本國、本地區的發展戰略。早在1987年,歐盟國家便共同制定了「伊拉斯謨計劃」,鼓勵歐洲學生走向世界,到其他國家從事研究和深造活動;後來提出的「博洛尼亞進程」,更是在整合歐洲高教資源,實現高等教育一體化,推動歐盟高校間的開放與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
  • 紮實做好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
    只有將德育教育貫徹到新時代人才培養的全方位、全過程中,走出「重教書輕育人、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誤區,把對人才的價值觀培養放在教育的重要位置,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才能真正培養出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的有用之才。 培養具有出眾才學的人。才學,指的是一個人所掌握的實際本領和學問。
  • 應用型人才該如何培養
    圍繞地方性、應用型辦學定位,形成「四注重、四突出」的人才培養思路  2000年創辦、2005年升本的安徽新華學院,是一所在高等教育大眾化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時代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民辦高校。在辦學過程中,該校較早確定了地方性、應用型的辦學定位,將根植地方、融入地方、服務地方,作為生存發展的基礎;將培養應用型人才,增強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作為創建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的首要任務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根本途徑。
  • 優選校·高校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引領復語複合特色人才培養之路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學校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和人才優勢,是首都第一批前往防疫一線的志願者服務隊,提供語言服務、翻譯重要文件,北二外專家還對疫情防控中的酒店運營管理、對消費者旅遊安全等提出對策建議,向國家部委和北京市提交多部研究報告。可以說,在國家重大活動、事件中,全體二外人都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弘揚精神,這種責任擔當,就是二外的文化傳承和精神血脈。
  • 突出區域特色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在結合區域優勢、學科特色與適應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如何發揮大學在區域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引領和示範作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學校內涵式發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2012年,廣西大學召開第八次黨代會,校黨委做出了實施「面向工程、面向應用、面向社會、全程互動」(以下簡稱「全程互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戰略部署。
  • 湖北大學:服務地方治理現代化 探索「卓越治理人才」培養模式-光明...
    作為以公共利益、公共價值為導向,為地方黨政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公共部門培養政務管理和服務人才的湖北大學公共管理類專業,以服務地方治理現代化需要為宗旨,探索並實踐「1+2+3+4」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耦合和人才自我發展與滿足社會需要的共贏。
  • 圖靈獎得主、神經網絡之父等在華開班,培養高校人工智慧人才
    4月3日,中國高校人才國際培養計劃啟動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中國高校人才國際培養計劃啟動儀式現場。該培養計劃由教育部指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和北京大學聯合主辦。2018年分為「高校教師人工智慧培訓班」和「高校學生DeeCamp人工智慧訓練營」兩部分,計劃培養100名教師和300名學生。
  • 教育部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
    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本科生是高素質專門人才培養的最大群體,本科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最重要基礎。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人才培養是本,本科教育是根。
  • 徐雷:對新文科人才培養的一些思考
    1 傳統文科優勢學校的新文科人才培養 文科有「守正創新」兩重任務,傳統文科優勢高校在守正方面做的好些,但創新略顯不足。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後,對人文、社會科學人才的能力素養要求與20-30年前變化很大。
  • 探索建立氣象專業學位 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但從目前統計數據來看,截至2018年年底,研究生學歷的人數只佔總量的16%左右;高校年均進入氣象部門的碩士畢業生僅500人左右,而氣象行業對碩士生的需求,年均近1000人。同時,隨著氣象服務範疇的擴大,其他行業對氣象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求也越來越大。
  • 華科副校長張新亮專訪:為人才培養、前沿交叉創新和服務國家
    《光學界》:請張校長介紹一下自己一直以來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思路和做法。張新亮:我自己很喜歡人才培養的工作,也喜歡和學生接觸。我的《光纖通信技術》課程就是國家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我先後合作培養或直接培養的研究生有80多位,其中有1人獲全國百篇優博論文,2人獲全國百篇優博論文提名,6人獲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
  • 產學深度融合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從人才供需關係看,產學深度融合是以產學深度合作為依託,全方位融合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結構要素,將企業的需求與願景、技術與產品、人力與資金、環境與平臺等多元要素融入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在結構、質量與水平上的高度契合[1],提高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行業企業技術進步以及學習者創造價值的能力[2]。
  • 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教務部(處)長聯席會在中國農業大學召開
    11月20日,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教務部(處)長聯席會在中國農業大學涿州教學實驗場(農業科技園)召開。副校長兼本科生院院長林萬龍、北京理工大學教務部部長慄蘋、中央音樂學院教務處處長湯瓊、中央美術學院教務處處長孫韜、中央戲劇學院教務處處長蔣瑛、中央民族大學教務處處長馮金朝、中國人民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李向前、延安大學教務處副處長董慶來、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生院培養處處長何志巍等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成員單位領導出席會議。會議由慄蘋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