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科副校長張新亮專訪:為人才培養、前沿交叉創新和服務國家

2020-09-05 華科深圳校友服務中心

高速大容量和高效低功耗的光電子器件與集成晶片

《光學界》:首先請張校長談一談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工作。
張新亮:我個人從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信息光電子器件與集成。信息光電子器件是實現信息獲取、傳輸、交換、計算、存儲等功能的信息系統的基石,高速大容量、高效低功耗是器件研究中關注的主要問題,集成是光電子器件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主要做三個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方面主要是針對全光信號處理的光電子器件以及集成晶片。全光信號處理可避免光-電-光轉換,可充分發揮光的並行性特點,提高信息處理量,降低功耗。半導體光放大器中的非線性效應比較豐富,被廣泛用於全光信號處理中。在器件設計建模方面,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的應用需求,基於能帶工程對半導體光放大器中的非線性效應進行選擇性調控;在集成晶片研究方面,我們發展了半導體光放大器、延時幹涉儀、陣列波導光柵等9個功能性器件集成的單片集成晶片,可實現4信道50Gb/s信號的同時光信號處理;同時也研究出多個半導體光放大器、延時幹涉儀集成的單片集成晶片,成功實現40Gb/s速率下兩路信號的所有邏輯最小項產生。在半導體光放大器研究方面,我應該是國際上發表相關論文最多的研究者,我們基於半導體光放大器實現多種邏輯門功能的工作中,工作原理和實驗結果都被國際上流行的《Fiber-Optic Communication Systems》教材直接引用。
第二個方面主要是面向光通信網絡多維復用光傳輸的矽基集成晶片。矽基光子學器件具有與CMOS工藝兼容的特點,可望大規模製造並降低成本。我們在矽基高速探測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鍺矽探測器的帶寬可以到70GHz,同時也研究了高飽和功率的探測器和雪崩光電二極體。我們的工作被《Laser Focus World》專題報導過兩次。同時,我們在突破光纖與集成晶片高效耦合、偏振控制和偏振旋轉、混頻、高速Ge/Si探測器等核心技術基礎上,和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實現400Gb/s矽基相干接收晶片。針對器件小型化、更大帶寬的需求,最近我們在結合表面等離激元狹縫波導研究一些帶寬可到太赫茲的高速矽基發射器、調製器和探測器。
第三個方面主要是面向高速測量的光電子器件與系統。這方面我們主要是想在我們從事光電子器件和光信號處理功能研究基礎上,發展一些針對特殊測量需求的測試儀表,能夠實現一些現在儀器儀表實現不了的測試功能。我們現在承擔的一個基金委重點項目主要是做快速的光譜測量,發展出了目前測量速度最快的光譜分析系統,其中涉及到高效率的非線性波導以及孤子光頻梳方面的研究工作。另外承擔的一個科學儀器研製項目,主要是想發展一種測量幀率達50MHz的太赫茲頻譜分析系統,其中涉及到高速的探測器、帶寬達太赫茲的光調製器等。
三個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光信號處理研究方面,我們希望研製出不斷演進的光計算機原型機;矽基光子集成晶片方面,我們希望和器件公司合作推動在通信系統中的實際應用;高速測量的光電子器件與系統方面,希望能發展出針對特殊場合應用的高端儀器儀表。

「將2800名本科生放在心裡,有壓力。怎麼培養好?」
《光學界》:請張校長介紹一下自己一直以來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思路和做法。
張新亮:我自己很喜歡人才培養的工作,也喜歡和學生接觸。我的《光纖通信技術》課程就是國家精品課程和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我先後合作培養或直接培養的研究生有80多位,其中有1人獲全國百篇優博論文,2人獲全國百篇優博論文提名,6人獲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培養的學生中已有4人獲得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的資助,有20多名畢業的研究生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從事光子器件研發工作。
在擔任國家試點學院院長期間,我面對的實際問題是學生較多,教育資源有限。如何把原來30多人試點班的教學改革舉措面向700多本科生進行推廣?我們的做法是抓住核心課程。首先我們要求將20多門核心課都按照精品課程來建設,每個核心課程都有科研訓練的內容。同時我們建設有完整的實踐教育體系,針對每個不同方向,設計實驗課、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和科研訓練等環節,希望學生在模塊化基礎知識學習基礎上建立起不同光電系統的整體概念。我們還與上海光機所、成都光機所合作,與光電子信息園區企業合作,將更多的學科產業資源引入,轉化為人才培養的資源。我們收到的效果是培養的學生專業基礎很好,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動手能力也很強。
對課程的嚴格要求當然給教師也增加了壓力。但是我們注重激勵,有導向性地考核教師的工作,通過各種手段激發教師的積極性。我們引進了很多優秀的年輕教師,「傑青」、「優青」等等。這些為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
基於核心課程群,依託優質學科平臺和產業資源,探索麵向群體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這些就是我作為第一完成人獲2018年度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的主要內容。

「高等學校培養人是第一位的」
《光學界》:從「華中理工」到「華中科技大學」,從成果卓著的研究者、悉心教授學生的教師到學術平臺的引領者,請張校長談一談對我們國家基礎科教、創新研究、產業應用的思考。
張新亮:高等學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方面的職能,但我認為最核心的功能應該是培養人,培養有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的人,其他幾個方面的功能是可以通過培養人的過程來實現的。但人才培養和單純的教學活動並不是畫等號的,高等學校當然要做自己的研究,不做研究也培養不了做研究的人、有創新能力的人。
這些年,隨著國家科教投入的增大,大量的海外高水平人才的引進,使得國內的創新研究水平提升很快。但也有觀點認為,高校中科學研究過分追求論文的發表,沒有關注實際問題的解決。由於我們國家的科技、工業發展現狀還沒有達到歐美國家完全工業化的水平,國家的創新體系還沒有建立完善,有創新能力的企業還不足夠多,高等學校還要承擔為國家、企業進行核心技術攻關以及產品研發的任務。高校承擔了太多不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就像我們國家現在面臨很多卡脖子的技術問題,我個人覺得責任不全在高校。隨著國家創新體系的逐步完善,產業技術瓶頸的問題最終還是需要企業自己來解決,高校應該培養更多有紮實基礎和創新能力的人,這些人去企業幫助解決技術瓶頸問題,這應該是比較理想的一種生態。此時高校的科學研究就需要不斷前移,要偏向於基礎問題的突破、引領性、交叉性的研究。至於該不該發表論文,是否論文發表多了,我想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其實是發展中的問題,學術共同體有它自身的規則,這些年學術評價其實在不斷進步、不斷變化。

「100」期——為人才培養、為前沿交叉創新和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貢獻力量
《光學界》:在不平凡的2020,國際交流和科研互動隨著疫情也走向了新的空間。請張校長給我們介紹一下近來影響廣泛的「光子學公開課」、「神奇光子在線講壇」等活動。
張新亮:疫情造成了空間的隔離,但讓學術交流更便捷,學術的免費獲取逐漸成為趨勢。我所在的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功能定位中就包含學術交流中心和知識傳播中心,我們建設有不少的品牌學術交流活動,如武漢光電論壇、POEM、PIBM等國際會議等。
2020年,我們新開始了神奇光子在線講壇,主要是面向學術前沿、學術與產業融合、學術新秀,希望給校內外、國內外光電子領域的學者一個展示自己研究工作的舞臺。通過和蔻享學術平臺合作,每期有1000到2000多人在線收看,受益面更大,而且報告視頻全部共享在網上,觀眾可以隨時隨地學習。
光子學公開課則是在中國光學學會的大力支持下,國內的一些學術同行共同做的一種探索,是想把國內外的優勢研究單位的優勢資源讓全國的研究工作者共享,希望能凝聚集體智慧,在新的形勢下提升我國人才(特別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為提升國內光子學領域的研究水平貢獻一點力量。這個倡議提出後,得到包含北大、清華、浙大、復旦等20多所兄弟高校的積極響應和支持。通過和蔻享、Bilibili等不同的直播平臺合作,目前光子學公開課每次有近1萬人在線收看,反響很好。
光子學公開課我們設計了20個專題,計劃連續舉辦100期。每期講座時長2個小時左右,希望主講人能夠把前沿研究問題中的基礎理論知識講清楚,可以讓研究生建立起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和實際的科研問題之間的聯繫。我想這種方式對想進入某一個研究領域的研究者來說非常有幫助,可以迅速了解這個領域的研究現狀和所需要的基礎理論知識。目前我們專題的課程設置中,先邀請一個國際上該領域的領軍人物做一個全面的綜述,再邀請一些一線的優秀研究人員分別對該領域涉及的不同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前期羅徹斯特的張希成教授、復旦大學的周磊教授、渥太華大學的姚建平教授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的講座,後面我們也邀請到斯坦福的崔屹教授、加州理工學院的汪立宏教授給我們講課。很幸運,這個公開課得到大家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我們計劃邀請的人都很欣然接受我們的邀請,秘書組的青年教師們也是不計任何報酬的在付出,這是我們堅持做下去的動力來源。



領軍人物:



張新亮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71年10月生於湖北省黃梅縣,1992年在華中理工大學獲學士學位,2001年6月在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理工大學)獲物理電子學博士學位。


先後入選武漢市青年晨光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湖北省傑出青年基金、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中組部萬人計劃創新領軍人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7)等計劃。美國光學學會Fellow。


現任中國光學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儀器儀表學會理事長、國務院光學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和教育部」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分教指委副主任。


擔任《Frontiers of Optoelectronics》期刊共主編、《Photonics Research》和《Photonics Journal》副編輯。


2012年6月至2019年1月曾任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院長,2016年3月至2019年1月曾任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副主任,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


長期從事光電子器件與集成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國家863計劃、973計劃課題、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基金委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基金委重點基金項目、基金委重大科學儀器研製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發表國際主流期刊論文350篇以上,發表論文被Web of Science引用超過6000次,Google Scolar統計引用超過8000次。先後主持和參與獲得省部級自然科學一等獎4項,授權發明專利16項,合作出版專著《半導體光放大器及應用》。

相關焦點

  • 服務國家戰略助力草業人才培養 我校成立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
    同時要充分發揮優勢,與國內外有關研究機構和單位加強合作,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力爭將學院和學科建設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草學學術高地和能為我國草原生態文明建設獻計出力的機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為我國草學人才培養、學術研究、技術推廣應用做出無愧於時代的貢獻。
  • ...副部級官員是西政培養的博士」——專訪西南政法大學副校長嶽彩申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大道2020年10月15日,西南政法大學副校長嶽彩申在接受上遊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作為新中國最早建立的高等政法學府、國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多措並舉積極落實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近年來,西南政法大學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拓寬國際學習交流平臺。學校先後與與英國考文垂大學、美國凱斯西儲大學合作舉辦法學本科教育項目和法律碩士研究生教育項目,系全國率先同時取得法學本科和法律碩士研究生中外合作辦學教育項目的高校。
  • 畢業年薪百萬,26歲當上副教授,華科的人才生產力何為如此兇猛?
    一方面,外界感嘆華科的人才產出力,從華為「天才少年」計劃的最高201萬年薪入選者,到26歲博士生受聘湖南大學副教授……另一方面,華科官宣的字裡行間,也展現著不拘一格培養人才的態度,比如近期披露的10篇SCI本科生,不僅直博斯坦福,其導師的鼓勵和稱讚更是羨煞旁人:「學術水平已達到博士畢業生水平」。
  • 構建科學教育新體系 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
    論壇以「科學教育與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為主題,從科學教育的理論與方法、應用與實踐以及新工科建設出發,交流科學教育研究成果,分享國際科學教育優秀案例,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重大需求,促進我國科學教育研究水平的提升,推動科學教育發展。
  • 以鋼鐵強國為己任 放科技創新之異彩 --專訪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袁國
    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棟為學術帶頭人的RAL是我國軋制技術及其自動化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軋制技術乃至鋼鐵全流程的科技創新上一直非常活躍,並且成績突出,為我國軋制技術的發展和鋼鐵工業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 《人才創新的邏輯》解碼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
    當今世界,創新人才最稀缺、最珍貴。然而,我們應當怎樣認知人才?人才如何創新?創新人才怎麼培養?「錢學森之問」應怎樣繼續追問?怎樣破解創新之痛?《人才創新的邏輯》這本新著,系統研討了人才創新與創新人才培養問題。該書最近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發行,作者為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院、南京郵電大學研究員苗成斌。
  • 華科在線 | 專訪胡杰:華山醫院功能神外亞專業發展概況
    以患者為中心,使患者得到最佳治療是我們亞專科發展的宗旨。 未來發展和應用 神外前沿:功能神經外科是神經外科發展比較快的亞專業,各個中心都很重視。貴亞專業未來在手術量、病種或者技術上有什麼新的打算嗎?,上海電生理與康復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神經監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童志鋒:以地方需求為導向培養「非訴」法律人才
    近來年,該院依託學校經管類學科優勢,在築牢法學理論基礎上,紮實推進經濟法學和民商法學學科建設,並融合社會學,注重實務人才培養、服務地方法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據浙江財經大學法學院院長童志鋒介紹,該院設有浙江省法學類唯一的省級新型高校智庫「浙江省地方立法與法治戰略研究院」,並以此為依託,積極開展社會服務。
  • ...如何培養強農興農的新農科人才?——專訪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
    如何在助力脫貧攻堅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農科院校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為此專訪了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不斷提升農科院校服務國家戰略的貢獻力《瞭望》:農林類高校天然肩負著強農興農的使命,請介紹一下華中農大在擔負這一使命中的貢獻和特色。
  • 放棄美國國籍,為國家培養頂尖人才,施一公和姚期智用行動在證明
    ,最離不開的就是科技,創造這些科技的人才是一個國家的重要財富。近日,一場特殊的科學家座談會在北京召開,7位科學家代表作了發言,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將為國家編制「十四五」規劃提供參考。這兩個班級裡面,集中了很多奧賽金牌得主和各省狀元,有一種說法是「全國半數人才在清華,清華半數人才在姚班和智班」。
  • 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的難點與突破——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
    【摘要】近年來,國內高校的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工作取得一些突破,但仍然存在「單科生」思想、目標模糊、導師缺乏等問題。跨學科研究生創新人才培養,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和方法,但以專業基礎為根本,鼓勵不同學科交叉和融合的創新思維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 考文垂大學榮獲TEF金獎 為全球工業創新培養中國人才
    該評選重點考量的指標包括以學生為導向的教學質量與反饋、學生服務水平、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及就業能力,考文垂大學因其卓越的教學質量、激發學生潛力、優質學生服務以及顯著的學生發展成果等獲得金獎。同時,根據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的數據,考文垂大學的國際合作為學生和員工在海外學習和工作提供了絕佳機會,使得在這兩年的「國際學生體驗」排名中蟬聯全英第一。
  • 重磅,又一批新基地名單公布,本次僅有華科、吉大等六所高校入圍
    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自2011年設立,該基地的設立旨在推進並加強人權理論研究、教育培訓、資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工作,更好服務於中國人權事業和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人大擁有8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8個國家重點二級學科,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均居全國第一;擁有5個北京市重點一級學科,4個北京市重點二級學科,1個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擁有13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名列全國高校第一;擁有5個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擁有3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 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將任南科大校長!曾給中央...
    薛其坤是凝聚態物理學領域的知名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表面物理學、自旋電子學、拓撲量子物理和高溫超導電性等,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獲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陳嘉庚數理科學獎、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菲裡茲·倫敦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等獎勵,入選「萬人計劃」傑出人才。
  • 徐雷:對新文科人才培養的一些思考
    如何在新發展階段,在百年未遇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復興大局這兩個大局下,做好文科人才培養,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教授認為應充分把握文科的特徵,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傳統文科優勢學校的新文科人才培養 文科有「守正創新」兩重任務,傳統文科優勢高校在守正方面做的好些,但創新略顯不足。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後,對人文、社會科學人才的能力素養要求與20-30年前變化很大。
  • 23年深耕不輟,北林大生物學理科基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作為全國林業院校中唯一的生物學國家理科基地,23年來,走出了一大批具有紮實森林生物學基礎知識、全面科學素養、寬廣世界胸懷和深厚家國情懷的拔尖創新人才。生物學國家理科基地班的建設模式有何特點?在生物科學、生物技術人才培養方面積累了哪些經驗?記者日前採訪了北京林業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林金星。培養高端人才 既要頂天也要立地「學院的定位就是培養高端人才。」
  • 南科大迎來第三位院士校長,為清華副校長
    圖源:澎湃新聞而就在前不久的深圳第四個「人才日」上,薛其坤曾作主題演講,寄語深圳加速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在高等教育領域也能成為特區和示範區,擔負起培養高質量人才的歷史使命。薛其坤說,「越是基礎的,越是顛覆性的,越具有前瞻性。開展跨學科研究是取得重大創新成果的重要途徑。
  • ...百年河大出新彩 ——訪河南大學學術副校長王學路 -河南大學...
    」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務院生物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生物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9年12月受聘為河南大學「傑出人才特區支持計劃」第二層次特聘教授,2020年4月擔任河南大學學術副校長。
  • 「2020年前沿交叉科學與未來立體交通」全國博士後學術成果論壇在...
    (濟南)承辦的「前沿交叉科學與未來立體交通」全國博士後學術成果論壇在濟南舉辦。濟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桂英,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基金管理處處長陳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兵器工業二〇一研究所研究員毛明,北京理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龍騰,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人才開發處處長褚國良,山東省科學技術廳高新技術處主任王金輝,濟南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李濤,濟南高新區創新谷發展中心主任陳曉勇,北京理工大學校長助理閻豔出席論壇。
  • 湖北大學:服務地方治理現代化 探索「卓越治理人才」培養模式-光明...
    作為以公共利益、公共價值為導向,為地方黨政機構、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公共部門培養政務管理和服務人才的湖北大學公共管理類專業,以服務地方治理現代化需要為宗旨,探索並實踐「1+2+3+4」型公共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耦合和人才自我發展與滿足社會需要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