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2018-04-03 14:44 來源:澎湃新聞
由圖靈獎得主約翰·霍普克羅夫特(John Hopcroft)、神經網絡之父Geoffrey Hinton、創新工場CEO李開復、北京大學王立威教授等著名專家聯合開班指導,將在中國培養出怎樣的人工智慧人才?4月3日,中國高校人才國際培養計劃啟動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
中國高校人才國際培養計劃啟動儀式現場。該培養計劃由教育部指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和北京大學聯合主辦。2018年分為「高校教師人工智慧培訓班」和「高校學生DeeCamp人工智慧訓練營」兩部分,計劃培養100名教師和300名學生。
據《人民日報》此前報導,中國人工智慧的人才缺口超過500萬。針對2018年就業市場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人工智慧方向的應屆碩博畢業生,最高年薪可達50萬至70萬元。另一方面,中國頂尖人工智慧人才稀缺。國際人工智慧協會(AAAI)27年間一共評選出208位院士中,中國籍僅佔4席。
人才匱乏也使得高校師資力量受到制約。近年來,受到企業高薪酬、大數據研究條件的誘惑,高校人工智慧師資流失率不斷加劇,在美國市場尤為嚴重。
「中國高校人才國際培養計劃」應此需求誕生。根據規劃,項目將在五年內培訓頂尖高校至少500位AI教師、5000位AI學生,並幫助這些老師返校開設AI課程,培養更多AI人才。開創「教師+學生」同步培養模式,暑期的教師培訓6周與學生培訓5周相重疊,參與教師培訓的100位老師將作為300位學生培訓的分組助理學術導師。
霍普克羅夫特作為導師代表進行了發言。他認為,農業革命進行了數千年,工業革命進行了數百年,眼下的信息革命進展得更快,快到個人和社會可能無法及時作出反應。他開玩笑說,他的小孫女用蘋果手機用得比他熟練多了。隨著更多職業被自動化,人工智慧人才的缺口日益明顯。霍普克羅夫特提到,現在美國高校畢業生中,計算機專業只佔10%,各高校仍需進一步擴招來滿足就業市場的需求。
華中科技大學的何琨教授作為2018高校教師人工智慧培訓班的學員代表發言,她說:「希望通過本次培訓,增強對人工智慧領域基礎理論和最新研究的了解,促進高校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開設高質量的機器學習、人工智慧課程提供素材和指導。」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許濤透露,通過該項目,教育部希望進一步建設完善中國高校人工智慧學科體系,正在研究設立人工智慧專業,推動人工智智能一級學科建設。
下一步,教育部計劃以「中國高校人工智慧人才國際培養計劃」為基礎,進一步拓展中美合作:一是研究設立「中美大學人工智慧人オ合作培養計劃」,為中國高校師生提供赴美在人工智慧領域學習和研修的專項獎學金;二是聯合美國相關高校成立「中美高校人工智慧人才培養聯盟」,推動雙方在課程建設、師生交流、人才引進、聯合科研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