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4846字,預計閱讀8分鐘
讓我們跟隨全國政協委員視察團的腳步,去西部高校探個究竟。
圖文無關
作者 | 謝靚(人民政協報記者)
2020年11月16日至20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汪永清率全國政協委員視察團赴陝西省,就建設高素質創新型高校教師隊伍開展視察。
視察團深入延安市、西安市各級各類高校,同13所高校的120多名師生代表、學校負責人面對面交流,隨機旁聽授課,赴中共「七大」會址、梁家河村瞻仰學習,並與陝西省委、省政府交換意見。
視察團成員一致表示,建設高素質創新型高校教師隊伍,最根本的是要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真正落到實處,確保取得實效。
要堅持黨對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領導,進一步壓實地方和高校黨委主體責任,進一步抓好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這個根本,進一步加強高校教師專業培訓,進一步加強青年教師培養使用,激發教師創新活力。
要深入領悟紅色精神實質,努力建設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隊伍。
要對陝西和西北地區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有特殊的情懷,對紮根西北的高校教師要特別關愛,予以特殊政策支持、加大幫扶力度。
(一讀EDU編輯部根據《人民政協報》表格重新製作而成)
01
綿延的紅色血脈
每一座革命舊址都閃耀著信仰的光芒,每一處歷史足跡都鐫刻著一段光榮歲月。行走在三秦大地,總會有一種足以滌蕩心靈的感動。
在楊家嶺革命舊居重溫延安精神,在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插隊的梁家河村探訪知青足跡、感悟改革巨變,在延安大學了解紅色精神傳承,在西安交通大學學習「西遷精神」……對於委員們而言,這次視察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禮與升華。
近代的陝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擁有極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而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根本是思想政治建設,師德師風建設,如何繼承好、弘揚好紅色精神,不斷提升高校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視察團一路都在思考與探討。
「1943年至1945年上半年,為建設已有的解放區和大規模開闢新解放區培養人才成為燃眉之急,提到了黨的議事日程。於是,黨中央和西北局對延安幹部學院進行了兩次合併調整,延安大學成為解放區規模最大、專業設置最全的綜合性大學……」
11月17日上午,在延安大學老校區的校史陳列館,講解員正在給視察團講解延安大學的歷史。
這是一所從窯洞裡誕生的大學,如今在延安大學老校區,還保留著依山而建的學生宿舍——數層聯排窯洞。據說,每當夜幕降臨,窯洞內燈火通明,從遠處眺望,如同一座晶瑩剔透的巨大金字塔。如今,學校早已蓋起了環境更好的新宿舍樓,但窯洞依然保存下來,從這些飽經風雨的建築上,能夠直觀地感受那個年代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風貌。
「我家是內蒙古的,來延安大學讀書、留校當老師就是慕名而來,感覺很光榮。」
「這裡不僅用待遇留人,更用事業留人,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弘揚紅色精神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職責。」
「我是教世界近代史的,面對不同的學生群體,我很注重個性化、有針對性地教學,鼓勵學生主動探索,而不是被動灌輸,我覺得這也是實事求是精神的一種體現。」
……
在延安大學圖書館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委員們與延安大學師生們展開交流,從他們熱切的話語中,能感受到紅色精神激發的活力與激情。
一路上,讓委員們特別感動的是,紅色基因已經融入了一代一代奮鬥在三秦大地教學科研一線教師們的血脈之中。
「……2007年8月,他的兒子和孫子在一場車禍中雙雙遇難,但在知悉這一噩耗的第二天,他就回到了辦公室上班;第三天,他站在講臺上,一如往常地給學生們上課。只是下班後,有學生看到老人家背著背包一個人走在回家路上,默默地流著眼淚,抑制著內心深處如洪水般洶湧的悲痛。」
11月19日,在西北大學,視察團聆聽優秀共產黨員、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西北大學博導侯伯宇的事跡。這位科學家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風骨讓在場每一個人無不動容。
當一個人視科學為理想與追求,將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他胸懷大局的家國情懷將賦予他戰勝坎坷的信念與定力,這是委員們共同的感悟。
視察中,大家看到、聽到了很多紮根西部的高校教師的故事,他們濃厚的家國情懷和甘於奉獻的精神為西部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在與陝西師範大學師生們座談時,委員們聽到這樣一件事:參加過抗美援朝的教師楊清源退休後,一直在學校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工作,自己立下「不要課時費、不要紀念品、不要吃請、不要接送」的「四不要」原則,先後給230餘個單位作報告320餘場,直接聽眾11萬餘人次。
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委員們了解到,吳成柯教授、李雲松教授言傳身教帶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教育科研人員。
在西安交通大學,委員們見到「80後」的徐佔伯教授,他放棄了國外待遇優厚的工作崗位來到西安交大任教,將個人事業發展融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中。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對於西北地區這片地理位置特殊、經濟欠發達的土地,高校教師就是人才的主力軍、創新的急先鋒,要讓紅色精神為高校教師「鑄魂」,是視察團共同的期望。
劉偉常委認為,高校教師對紅色精神內涵的理解和貫徹不能是標籤式的,而要更系統、更深入、更有機地融入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讓紅色精神真正能夠入心入腦,而不是成為口號。高校要結合各自的特點不斷創新繼承弘揚紅色精神的一些機制和方法。
「短期效益靠管理,中期效益靠制度,長期效益靠文化」,史衍良委員認為,高校教師隊伍建設長期來看主要靠思想引領,這是「鑄魂」的根本。
趙長祿委員認為,西部的高校要進一步把延安精神物化在辦學實踐中,具體化到高素質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中,形成高校自己的教育特質,形成具有新時代實踐指導意義的個性化精神內涵與表達,更好地傳承紅色血脈。
視察團在延安大學校史館考察。(來源:人民政協網)
02
不發論文也能當教授
「我們對高層次人才的科研工作不再進行量化指標考核,教師們的科研反而做得更好了。」
11月18日下午,視察團與西安多所高校的座談會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查顯友提到了他們的改革,引起委員的關注。
現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對教師隊伍中高層次人才的考核包括兩方面:培養的人才的情況以及承擔的本科教學任務情況。查顯友說,「高校教師不一定是全才,有的喜歡做科研,有的更願意教書育人,這樣的人才評價方式可以讓教師們找自己擅長的領域去發揮作用。對於人才評價,我們只講貢獻,不再以論文作為單一指標。」
他舉例說,學校有一位電磁計算專業的教師承擔了國家相關項目,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位教師沒有發表論文,依然被學校聘為教授,「我們要探索個性化、以貢獻為主的人才評價方式。」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經驗贏得了委員們的點讚。在委員們看來,要激發高校教師的創新活力,就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人才如何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這是高校教師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重點。
「很多學校把能拿國家級課題、在國內外頂級學術期刊發表SCI/EI論文的教師看作高素質創新型教師。但是按照這個標準,實際上是將教師們都擠到了一條獨木橋上。」視察團在西安的西京學院考察時,年輕教師褚鵬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他說,「高校教師中,有擅長過石橋的,有擅長過鋼橋的,還有擅長過高架橋的,但每個人都不得不去擠獨木橋。」褚鵬認為,能發表SCI論文的是高素質創新型教師,能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發明專利的也是高素質創新型教師,或者沒有論文也沒有專利,但教學效果好、受到學生喜歡的也是高素質創新型教師,「改變評價標準,會造就『百花齊放,百花爭豔』的大好局面。」
為了讓高校教師隊伍「百花齊放」,陝西省正嘗試給高校教師更多「自由」,以及更好的待遇。
在與視察團座談時,陝西省副省長方光華說,陝西全面下放省屬高校用人自主權、高校職稱評審權,並擴大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權。2019年為省屬高校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量與2017年相比大幅提高,總體增幅約54%。2020年又再次調整省屬高校績效工資總量,預計與2019年相比增幅約為18%。
但是,評價體系改革要做到不唯論文、不唯帽子,不僅僅是高校自己的事。
「得發表多少論文,得寫多少專著,國家層面對高校教師的評價標準大概就是如此,僅靠我們自己改變很難。」西京學院校長任芳說。
要發揮好評價的「指揮棒」作用,這是視察中不少高校教師共同的意見。
座談中,有教師反映,當前「重教書輕育人,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在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這與「指揮棒」的導向有一定關係。
「西部高校教育水平從高到低都有,所有的高校都採用同樣的評價體系,恐怕不合適。」談到如何激發高校的創新活力,楊衛常委認為,不能「用一個尺子量所有的東西」,要對西部不同類型的高校、不同的教師隊伍情況制定比較適宜、有特色的評價標準。「在評價的時候,下放一定的自主權非常重要,制定什麼政策都不能『縱向到底,橫向到邊』,這樣一刀切必然把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一些『特殊』和『特色』抹殺掉了。」
「我們對高校管得還是太多,活力激發有限,辦法還是老辦法,這個問題需要系統地解決。」談到改革,管培俊委員認為,除了下放自主權,對西部高校教師隊伍建設要給予特殊支持和重點傾斜,通過政策扶持解決短板問題。
在劉偉常委看來,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師隊伍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要科學化,還要「有自信」。「科學化就是實事求是,自信就是你知道幹這個事情的價值和意義在什麼地方。」
劉偉認為,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一直走在時代前列,而在19世紀西方列強堅船利炮衝擊下,中國的高等教育從起步開始就全盤西化,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高等教育又照搬蘇聯模式,「以前我們要麼沒經驗,要麼很落後,真正開始樹立教育自信是從改革開放才開始。」劉偉說,高校教師隊伍乃至高等教育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不能完全照搬國際經驗,而要更多考慮國情及地域特色,要依據時代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地方資源稟賦特點來構建,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發展規律。
03
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是採礦專業的老師,我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創新團隊,團隊裡有3位教授,8位副教授,7位講師。學校給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給我們的辦公場地、實驗室共將近400平方米。6年多來,學校給了我們團隊大約500萬資金,把實驗室做起來了……」
11月18日下午,在與視察團的座談中,西安科技大學青年教師劉浪講述了他的經歷。他說,學校對青年教師的信任與支持是他前進的動力。
西部缺人才,青年人才更缺乏,這是現實。一方面,西部需要國家政策給予更多支持,另一方面,如何自己吸引人才、培養優秀青年教師也是一個亟待突破的課題。
在培養青年教師方面,陝西各高校可謂不遺餘力。
11月17日,視察團來到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講起了他們的經驗:「我們每年舉辦四次『絲綢之路青年學者研討會』,每次報名的不下四五千人。我們再從四五千人當中挑選四五百人,給他們提供路費來參加研討會。通過這種方式吸引人才,就從原來的『求人』變成現在的『挑人』。」
人才吸引來了如何留住?王樹國告訴大家,西安交大與西鹹新區聯合建設了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這是教育部和陝西省政府共同確立的國家級項目,「我們請來的青年學者到創新港一看,有儀器設備,有事業平臺,環境很好,都很感興趣。現在創新港在海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一些國外高校的教授都過來考察,他們看了就回去宣傳,說那地方是充滿了創新活力的平臺,值得去!」
座談時,西安交大36歲的教授徐佔伯說,他就是在參加研討會後決定留在西安交大的。
徐佔伯以前在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現在,他已經在西安交大工作了3年。徐佔伯從事系統工程的理論和研究,他的團隊和上海寶鋼等一些大企業達成合作,還參與了冬奧村的建設,項目做得風生水起。
「學校的人才引進措施做得非常到位。我剛來的時候研究智能建築,需要和信息學科、建築學科、電氣學科等不同學科專業開展合作。在學校和我們學部相關領導支持下,一整棟樓都給了我們做智能電子示範實驗,為我的團隊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徐佔伯說,依託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的國家級科創平臺,他的團隊和陝西省相關方面共同打造了信息物理能源系統的聯合實驗室。「有了這個實驗室,就可以開展很多非常深入的研究,並且把研究的成果植入在自己的實驗平臺進行認證,實現有效的閉環。」徐佔伯告訴視察團。
視察中,委員們了解到,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師佔比60%以上,已成為高等教育事業生力軍。委員們建議鼓勵高校對優秀青年人才破格晉升、大膽使用,強化青年教師引進和培養。
不過,在這方面,陝西有自己的難處。
方光華告訴視察團,雖然縱向比,陝西各高校對教師人才培養特別是青年教師培養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但橫向比,尤其跟東部的發達省份比,差距依然很大。陝西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省份,高校對高層次人才吸引力總體仍不強,近年來與東部省份在人才上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甚至還有所擴大。
「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是陝西各高校普遍的渴求,對此,身為西安財經大學校長的方明委員深有體會。
他建議加強對西北地區建設高素質創新型高校教師隊伍的政策支持,尤其要提供更多對口支援,幫助西北地區高校建立更多事業平臺,開展更多有針對性的定向博士生培養項目。
他說,「我們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過程中,西北地區高校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會越來越多,如果不採取更有效的措施,我們和東部、南方一些高校之間的距離可能越拉越大」。
在內蒙古長大的趙進才委員認為,建設高素質創新型高校教師隊伍,更值得關注的是內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以及寧夏、青海、貴州、廣西等偏遠地區。
「當年我讀書的時候,我們內蒙古大學的老師大部分是從北京大學、南開大學過去的,和留在北大和南開的老師相比,他們的工資收入大概高出15%,因為有地區津貼。那時高校之間也是有差距,但很多方面是可以比較的,現在差距逐漸拉大。」趙進才認為,僅靠地方政府力量很難縮小差距,需要國家層面更多關懷。
趙進才建議重視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書記、校長的培養與調配,同時還要重視競爭性資源的分配,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實驗室等資源以及相關人才計劃也要有所傾斜,「『十四五』時期提高民族地區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應該有相應的政策來配套。」
來源 | 一讀
編輯 | 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