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一篇名為《九省市高中名校學生論文涉嫌造假 或涉自主招生黑幕》的文章在網上迅速流傳,爆出自主招生的論文造假問題,並且涉及的九所學校均為當地重點高中,口碑與實力均在各省市中位列前排,一時間高中自主招生看論文這件事被推上風口浪尖。
目前,全國90所具備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約一半認可考生提供的發明專利、論文出版等材料,要求報考的學生須「在刊物上發表文章或論文「,學生一旦入圍自主招生名額,高考可降20分-40分。誘人的降分福利,使得大批學生與家長趨之若鶩,排著隊求發論文。
但由於高中生大多在學習文化課的階段,對論文可謂是丈二長的和尚——摸不著頭腦。許多考生便打上抄襲論文的主意。據悉,此次事件中,共有九名學生捲入這場抄襲風波當中,並且抄襲手段不是直接抄襲、多文拼湊就是明顯匪夷所思的聯合署名。
其中,以聯合署名獲得第一作者的方式,造假的實際證據最難被掌握,被查出學術不端的機率幾乎為零,可一個高中生發表的論文話題竟然涉軍涉密內容,這就有點匪夷所思了吧。
一位考生的家長在接受採訪還發表了「天下論文一大抄「的言論,受到各路網友的實名diss。不過仔細一想,我國當今的學術論文抄襲現象確實存在,還有愈演愈烈的態勢。
2017年4月,教育部下發《關於嚴格高校自主招生資格審查和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嚴格自主招生資格審查和考核工作,嚴厲打擊自主招生中的專利、論文買賣和造假等行為。一經查實存在材料弄虛作假的考生,自主招生資格將被取消,並取消其參加高考資格。可看出教育部此舉並非空穴來風,多年前,就有研究報告稱,我國論文買賣甚至已形成產業,規模可達10億多元,學術造假在我國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中國發布了全球最多的論文,也貢獻了最多的撤稿
過去二十年,中國的科技論文數量快速增長,與之伴隨的還有論文的撤稿數量。論文撤稿背後反映的是科學誠信與學術道德面臨的挑戰,這將直接影響到我國整體科學生態的構建乃至科技創新的潛力。
有數據顯示:近5年,中國學者撤稿量為1437篇,於2017年達到高峰(400篇);2018年已收穫112篇撤稿。2010和2011年,中國均有超過2000篇的撤稿量,並於2011年創下了至今無人打破的世界紀錄。被撤稿的論文中,接近四分之三的稿件是由於學術不端而被撤回,其中剽竊最眾,欺詐(編造、篡改結果)次之,虛假同行評議第三。
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執行總編在《自然》發表文章稱,「中國某期刊檢測出31%的投稿中有抄襲現象」,這個數字刺痛了中國科研人員的神經,甚至是自尊。
沒進學術門先學會了「門道」,高中生論文抄襲成風
高校自主招生要求高中生寫論文,出發點是好的,但不實用,處在應試教育壓力下的高中生,很少有閒暇思考,高校突然要求報名條件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論文,確實是強人所難了,研究生寫一篇像樣的論文都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這種要求下 ,只會給孩子種下從小弄虛作假的根子。
校園曾被喻為一片淨土,莘莘學子曾經被贊為單純儒雅,然而,在如今更加開放的環境中,世故與功利卻開始侵蝕這個群體,交納數百元乃至上千元,就能在期刊上發表一篇論文,甚至論文的撰寫都可以有人代筆,這在高校學生中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高中生借著抄襲的論文升學,說明高考無疑還是當下最公平的方式之一。這並不是否認自主招生的合理性,只是在論文造假嚴重,且已經蔓延至中學的前提下,應該有基本的警惕。否則投機取巧者一路暢行,輕鬆敲開名校之門,對那些埋頭苦學的學生,太不公平了。
一切指標看論文」的考核評價體系需更正
職稱評定、申請立項要看論文,如今,踏入美好大學校園也一紙論文來評定,國內「唯論文導向」不僅不能完全體現科研成果的水平和價值,還會遮蔽和抑制優秀人才的出現和成長。
「當論文與現實利益緊緊掛鈎時,發論文就有些『變味』了。」曾在北京某研究所讀博士並擔任過兩年助理研究員的張然對此深有感觸。淡化論文發表評價,擺脫「唯論文」化,應當是我國學術評價改革的方向,別讓畸形的「論文一刀切」耽誤了我國的人才發展與科學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