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英語發科研論文的本科生為何不多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能用英語發科研論文的本科生為何不多

  上海、北京和香港五年英孚英語熟練度指標

  2012英語熟練度指標 上海:51.19 香港:53.65 北京:52.96

  2014英語熟練度指標 上海:53.75 香港:52.50 北京:52.86

  2015英語熟練度指標 上海:53.93 香港:52.70 北京:53.49

  2016英語熟練度指標 上海:55.54 香港:54.29 北京:53.56

  2017英語熟練度指標 上海:56.76 香港:55.81 北京:53.83

  -----------------------------------------

  年末將至,各高校開始評比各種年度本科生優秀獎,其中清華和復旦的成績單令人振奮。

  11月7日,2017年清華本科生特等獎答辯會上,16位本科生分別亮出自己的成績單,其中,物理系胡耀文發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論文7篇,材料學院袁之泉發表SCI論文2篇,交叉信息研究院本科生喬明達在國際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4篇,另有2篇在投論文,而化學工程系本科生鍾玲發表SCI論文1篇。

  10月30日,復旦大學本科學術科技創新獎公布了12名本科生入圍名單。其中,物理學系謝品臣有4篇署名第一作者的研究論文發表於EPL、JCP等物理和交叉學科期刊上;大數據學院陳驍禹以第一作者發表3篇SCI論文,其中一篇被ESI資料庫評為高被引論文;高分子科學系劉潤澤有3篇高水平SCI論文,其中第一作者1篇,影響因子11.8(一區);附屬中山醫院曹奕凡共發表SCI論文7篇,總影響因子36,以一作身份發表SCI論文4篇,影響因子21,其中一篇發表於國際外科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外科學》(JAMA Surgery),影響因子7.96。

  無獨有偶,清華和復旦是兩所最早(2011年)為了培養本科生發表科研論文而開展學術英語教學的高校。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要求「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的創新團隊」。筆者認為,國際水平這裡有兩個層次的意義:一是科技成果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二是青年科技人才要具有國際競爭力。兩者之間關係密切。

  語言是思想存在的唯一形式。任何創新思想不用語言記錄和寫下來是不存在的。但是選擇用什麼語言表達卻涉及創新思想和科研思想傳播的範圍和速度。2014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Ronen科研團隊通過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9年到2011年期間所組織翻譯的、涉及150個國家1000多種語言約220萬冊書籍的調查,勾勒出人類知識傳播的全球語言網絡。結果發現,用英語直接撰寫或被翻譯成英語的知識,傳播速度最快範圍最廣,也就是說英語處在世界知識傳播網絡的中心。根據Ronen團隊構建的世界語言網絡圖,漢語則處在世界知識網絡最邊緣,也就是說採用漢語傳播創新思想和科研成果,能夠被國際同行了解的概率是很低的。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關鍵就是培養我國大學生——未來的科技人員在他們各自領域裡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話語權,就是要像清華和復旦一樣,幫助大學生在國際上發表他們的創新思想和科研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高校的公共英語教學正承擔著新的歷史使命。

  前不久英孚教育在上海發布了第七版英孚英語熟練度指標報告。這項針對80個母語為非英語國家和地區的100萬成人英語學習者測試報告顯示,科技創新和英語能力具有極大的正向關係:

  第一,如果科技人員英語水平薄弱就無法閱讀他們學科的國際頂級期刊。以SCI為例,覆蓋醫學、物理、化學、數學、農業、生物、獸醫學、工程技術等176個學科的5000多種頂級期刊,用英語撰寫的佔到了95%。如不能閱讀這些刊物,大學生的創新思想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份報告還發現:中國這幾年發表的科技論文和著作中,只有15%引用了國際刊物上最新的發展和研究,而比利時、丹麥和瑞典等國家,雖然發表論文的總量不及中國,但引用國際刊物上最新的發展和研究則超過了50%。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閱讀本領域國際期刊中的短板和問題。

  第二,如果科技人員學術英語能力低就無法在他們學科的共同體裡具有話語權。任何一個學科,如法律、醫學、電子工程等理論和知識的構建、傳播及交流,其語篇結構、修辭手段和句法形式都是因學科而異的。即使是母語為英語者,要在其學習工作的學科領域裡進行有效的交流,在各自共同體中有發言權,除了專業知識和專業詞彙,還必須學習其領域的語篇方式、修飾結構和語言特徵。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 中國區出版總監Stuart Govan曾在2011年評論中國科技人員論文:他們在IET提交的論文在各國中排名第一。但是,提交量和最終發表量的比率很低,拒稿率甚至高於韓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科技人員不按學科範式和規範撰寫論文。

  今天的本科生和當年的大學生不能同日而語:藉助網際網路,他們能迅速接受國際前沿學科信息;藉助高校的重點實驗室,他們可以進行實驗收集數據;藉助一大批傑出的高校科學家,他們可以參加課題組的項目。這些條件為他們的創新思想打下了前所未有的基礎。在非985、211高校,我們發現不少科研潛力很大的學生:

  濟南大學本科生逯學曾的科研論文發表在影響因子3.4的SCI著名學術期刊上。

  周口師院生命科學系的4名本科生劉嚴、康靜敏、馬曉萌、傅露露在影響因子為2.12的SCI期刊《Plant Disease》發表關於大葉黃楊白粉病菌河南菌系的論文。

  常熟理工學院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大四學生陳杰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影響因子為1.28的磁學國際專業雜誌上發表論文,同時另有3篇SCI論文他是第二作者。

  上海理工大學本科生朱俊安將其論文發表在影響因子為1.48的《Optics Communications》。

  ……

  但是,必須承認這種能夠用英語把自己的創新思想和科研成果發表出來的本科生,在全國的比例還是很低的:他們有數據有發現有創新思想,但苦於自己能力不足沒法寫成達到發表水平的英語科研論文。高校英語教育的矛盾已轉變為大學生要求把他們創新思想用英語表達出來的強烈欲望和我國公共英語教學不能充分滿足他們需求的矛盾。

  學科領域裡的英語讀寫能力就是學術英語能力,即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和研究的語言能力。這種能力不是打基礎的通用英語能力的自然延伸,而是必須進行專門學習的。英孚教育發布的第七版英孚英語熟練度指標報告顯示:中國成人英語熟練水平比去年提高了1.51,達到了52.45 (2016年為50.94),排名也上升了3位,列第36位,但仍處在低熟練度水平,再次排在同處亞洲的韓國(55.32)和越南(53.43)等國家和地區後面。

  但是上海卻連續4年領跑全國,達到中熟練度水平(即能夠用英語從事專業學習)。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上海高校從2013年起開始實施大規模的學術英語教學,明確提出大學英語教學定位是為本科生的專業學習需求和專業人才培養總目標服務的。在上海市教委的領導下,上海30多所高校從新生開始就學習學術英語,開始培養學生國際期刊論文的讀寫能力,並從2015年起連續3年舉辦大學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要求學生寫出正式論文(含有摘要-引言-方法-結果-討論-參考文獻),並在大會分組平行會上宣讀論文(25分鐘)。

  正是得益於這種專門訓練,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創新力的大學生在上海大量湧現。如筆者所教授的學術英語課,2013屆本科生單立人和2014屆本科生彭思佳帶著數據到學術英語班上,課程結束就在他們信息工程和化學的SCI期刊上發表了論文。據復旦大學教務處統計,從2014年到2017年,復旦大學45位本科生在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達到84篇,而此前的9年,即2005年~2013年,這一數目為137。

  有些人認為絕大多數的高校本科生無法做到這一點。但是我們的調查卻不認同這一點:即使最一般高校的大學生也都具有很強的科技創新欲望和潛能,阻礙他們發表的,是語言。作為英語教育工作者是沒有理由推卸責任,說他們是小雞不是雄鷹的料,再訓練也無法飛起來。

  筆者相信:只要用訓練雄鷹的方法訓練他們,給他們插上學術英語的翅膀,他們一定能在各自學術領域裡衝向世界舞臺。

  (蔡基剛 作者為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教授、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相關焦點

  • 32篇SCI、EI論文、多項發明專利、本科生科研導師
    來源 | 華南理工大學、新華網編輯 | 學術君不愛逛街、不愛打遊戲,但醉心科研,發表32篇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論文,擁有9項授權發明專利、44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另外60餘項專利在受理中……這個「大神」就是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關偉鵬。
  • 本科生不寫畢業論文,行嗎?
    摘要 中青快評 回答本科生能不能不寫論文的問題,先要問高校是否做好準備。 最近,「如何評價中山大學新規『本科生畢業論文不能寫綜述類論文』」的話題引發網絡熱議。
  • 如果研究生真的不用寫論文,那跟本科生有什麼區別?
    學生們寫論文有多崩潰,導師們改論文就有多「受罪」, 被論文支配的恐懼,這位「90後」老人也扛不住: :不發論文,怎麼體現研究生的「身份」?
  • 本科生參與科研能碰撞出什麼「火花」——蘭州大學管理學院「成功...
    本科生參與科研能碰撞出什麼「火花」——蘭州大學管理學院「成功計劃」科研育人探索與實踐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李欣瑤10月29日,一場本科生學術論壇在蘭州大學管理學院舉行。經過前期評審,10篇優秀本科生論文在論壇展示,並接受評委評審。為本科生舉辦學術論壇,在蘭大管理學院是頭一次,但是本科生參與科研的傳統,在這個學院由來已久。據該院統計,截至2019年底,該院本科生累計申請院內科研項目1628項,立項支持972項,參與本科生達8319人次。如此龐大的科研人群,也為該學院成功培育出了很多國家級本科生學術競賽獎項。
  • 環境與規劃學院本科生在JCR一區發表科研論文
    近日,環境與規劃學院2016級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本科生唐希穎同學,在崔耀平教授的指導下,以第一作者在《Remote Sensing》發表了題目為:Human Activities Enhance Radiation Forcing through Surface Albedo Associated with Vegetation in Beijing的研究論文。
  • 本科生發表14篇SCI論文,一作9篇發在一區top期刊
    一位本科生如何取得這樣的科研成績?近日,他講述了在南科大的學習和科研經歷 在南科大探索 胡啟錕 2016級本科生 最近剛剛發表了兩篇論文,又收穫了國獎,對我來說是幸運的一件事情。
  • 南科大本科生接連以第一作者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科研成果
    化工醫藥原料搜索,用化學加百科專業 導讀 本科生科研是南科大的一大亮點。南科大鼓勵本科生科研,也為他們提供了寬鬆的學術氛圍和良好的科研條件。
  • 廣州大學本科生在國際期刊發表七篇論文—新聞—科學網
    廣州大學大四本科生邱燕璇(右)在董文教授指導下做實驗
  • 本科畢業論文該不該取消?本科生四年學習怎麼測量合適
    日前,某大學教授的一條微博上了熱搜,該老師認為:本科生寫論文真的沒有太大意義,贊同取消。  巧合的是,記者日前也收到了一位大學教授的來信,直指當下本科生畢業論文已很難發揮原本的價值功能,未必能真正測度出一個本科生攻讀四年專業後的理論水平與應用能力。  本科畢業論文,到底該不該取消?又該拿什麼測度本科生四年學習所得?
  • 從本科生科研中發現興趣與志向
    【數讀】  學術論文、畢業設計、學術競賽,哪些因素在本科階段對學生的未來選擇施加影響從本科生科研中發現興趣與志向作者:範皚皚 王晶心 張東明(分別系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副編審所以,本科生在選擇碩士類型時即體現了其潛在的對未來職業發展的選擇和取向。本科教育應該如何促進學生對自我興趣的認知,促進學生職業發展的成熟度?除了專業課程的學習,「本科生科研」是一個重要的抓手。我國研究型大學在借鑑國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試行並推廣本科生科研計劃,本科生科研活動逐步得到重視。
  • 本科畢業也變難 多所高校嚴查本科生論文
    近日,部分高校發通知,從嚴檢查本科生論文!高校動真格!5月5日,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官網發布了《歷史文化學院2015級本科生畢業論文質量專項檢查及優秀畢業論文收錄工作規範》(以下簡稱《規範》)。《規範》提到,今年起,學校進一步完善本科生畢業論文收錄製度,收錄範圍為已通過畢業論文答辯,並獲得畢業資格的全部本科生畢業論文。
  • 2019年研究生畢業難度加大,就連本科生論文都要求盲審,畢業延期
    ,說明了這所高校對本科畢業生的高要求,通過往年的本科生論文管理制度,華中科技大學很早就對本科生論文進行盲審考核,而在2019年在盲審的基礎上加大了對本科生的要求,要求所有本科畢業生首先自己審核論文再提交盲審,如果一次盲審不合格僅有一次修改的機會,如果首次檢測未通過的論文的復檢在首次檢測公布結果兩周後進行。
  • 河南大學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JCR一區發表科研論文!
    近日,河南大學環境與規劃學院2016級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本科生唐希穎同學,在崔耀平教授的指導下,以第一作者在《Remote Sensing》發表了題目為:Human Activities EnhanceRadiation Forcing through Surface Albedo Associated with Vegetation in Beijing的研究論文。
  • 真的好厲害:南昌大學本科生,在頂級期刊《JACS》發表論文!
    作為國際頂級期刊,在《JACS》上發paper是很多化學人的夢想之一,不僅很多博士、教授都很難在上面發一篇文章,而最近,南昌大學的本科生們卻在該期刊發表了論文,厲害不厲害!)為題發表論文。本文是在國際有序物質科學研究院、高等研究院、化學學院的協同指導下,由我校高等研究院本科生楊陳凱、陳旺楠、丁燕婷、王靜、饒崟共同完成。論文報導的是通過分子基團的修飾,首次實現了高溫多軸分子鐵電體的精準設計。
  • 88名本科生發表32篇高水平論文,我電的這個學霸年級厲害了!
    截至6月30日,全年級88人共發表32篇高水平論文,包括ACMMM、NIPS、ICLR、ICML、IJCAI、ECCV、SIGKDD、SIGIR、ICC、IoT、TVT等一系列國際頂級會議或期刊。學院本科生獲得多媒體領域頂級會議ACMMM最佳論文獎;本科生在國際頂級期刊ICLR上發表論文,均實現了我校本科學子在這一領域的首次突破。
  • 本科生論文答辯,大段抄襲被老師指出後反駁:請不要故意為難我
    本科生答辯,該學生完全就是照搬別人的東西,連論文封面都是別人的標題,PPT內容也有部分抄襲後未改動之處,給指出後學生大言不慚說自己粗心,問及其他問題完全不知道不說態度還極其惡劣,好像是覺得老師故意要為難他,表現出不讓他過就不行的架勢。討論後我個人仍然堅持不讓過,其中一位老師就說不要這麼狠,能過就過幹嘛給自己找事情。
  • 大連理工大學本科生論文被ACM Multimedia錄用
    大連理工大學本科生論文被ACM Multimedia錄用 2018-07-05 0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舟子:本科生和碩士生沒有必要寫畢業論文
    本碩不讀博無法從事科研工作,寫畢業論文已失去意義  最近我到南方一所大學做關於學術腐敗和學術規範的報告,在互動時間一個學生問我
  • 交大密西根學院本科生摘取2019年度ACM科研競賽全球桂冠
    Logic Synthesis》(DALS:面向電路延時優化的近似計算邏輯綜合)名列本科生組全球第一名,成為該項年度賽事自2006年啟動以來首位來自國內高校的冠軍得主。周壯壯(中)在ACM設計自動化領域的學生科研競賽本科組金獎頒獎典禮ACM學生科研競賽由ACM主辦,並獲得美國跨國科技巨頭微軟公司贊助,分為研究生組和本科生組。
  • 為何要破?誰能受益?新體系公正嗎?——教育科研領域破除評價體系...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題:為何要破?誰能受益?新體系公正嗎?——教育科研領域破除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透視新華社記者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