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英語發科研論文的本科生為何不多
上海、北京和香港五年英孚英語熟練度指標
2012英語熟練度指標 上海:51.19 香港:53.65 北京:52.96
2014英語熟練度指標 上海:53.75 香港:52.50 北京:52.86
2015英語熟練度指標 上海:53.93 香港:52.70 北京:53.49
2016英語熟練度指標 上海:55.54 香港:54.29 北京:53.56
2017英語熟練度指標 上海:56.76 香港:55.81 北京:53.83
-----------------------------------------
年末將至,各高校開始評比各種年度本科生優秀獎,其中清華和復旦的成績單令人振奮。
11月7日,2017年清華本科生特等獎答辯會上,16位本科生分別亮出自己的成績單,其中,物理系胡耀文發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學引文索引》)論文7篇,材料學院袁之泉發表SCI論文2篇,交叉信息研究院本科生喬明達在國際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4篇,另有2篇在投論文,而化學工程系本科生鍾玲發表SCI論文1篇。
10月30日,復旦大學本科學術科技創新獎公布了12名本科生入圍名單。其中,物理學系謝品臣有4篇署名第一作者的研究論文發表於EPL、JCP等物理和交叉學科期刊上;大數據學院陳驍禹以第一作者發表3篇SCI論文,其中一篇被ESI資料庫評為高被引論文;高分子科學系劉潤澤有3篇高水平SCI論文,其中第一作者1篇,影響因子11.8(一區);附屬中山醫院曹奕凡共發表SCI論文7篇,總影響因子36,以一作身份發表SCI論文4篇,影響因子21,其中一篇發表於國際外科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外科學》(JAMA Surgery),影響因子7.96。
無獨有偶,清華和復旦是兩所最早(2011年)為了培養本科生發表科研論文而開展學術英語教學的高校。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要求「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的創新團隊」。筆者認為,國際水平這裡有兩個層次的意義:一是科技成果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二是青年科技人才要具有國際競爭力。兩者之間關係密切。
語言是思想存在的唯一形式。任何創新思想不用語言記錄和寫下來是不存在的。但是選擇用什麼語言表達卻涉及創新思想和科研思想傳播的範圍和速度。2014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Ronen科研團隊通過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9年到2011年期間所組織翻譯的、涉及150個國家1000多種語言約220萬冊書籍的調查,勾勒出人類知識傳播的全球語言網絡。結果發現,用英語直接撰寫或被翻譯成英語的知識,傳播速度最快範圍最廣,也就是說英語處在世界知識傳播網絡的中心。根據Ronen團隊構建的世界語言網絡圖,漢語則處在世界知識網絡最邊緣,也就是說採用漢語傳播創新思想和科研成果,能夠被國際同行了解的概率是很低的。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關鍵就是培養我國大學生——未來的科技人員在他們各自領域裡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話語權,就是要像清華和復旦一樣,幫助大學生在國際上發表他們的創新思想和科研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國高校的公共英語教學正承擔著新的歷史使命。
前不久英孚教育在上海發布了第七版英孚英語熟練度指標報告。這項針對80個母語為非英語國家和地區的100萬成人英語學習者測試報告顯示,科技創新和英語能力具有極大的正向關係:
第一,如果科技人員英語水平薄弱就無法閱讀他們學科的國際頂級期刊。以SCI為例,覆蓋醫學、物理、化學、數學、農業、生物、獸醫學、工程技術等176個學科的5000多種頂級期刊,用英語撰寫的佔到了95%。如不能閱讀這些刊物,大學生的創新思想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份報告還發現:中國這幾年發表的科技論文和著作中,只有15%引用了國際刊物上最新的發展和研究,而比利時、丹麥和瑞典等國家,雖然發表論文的總量不及中國,但引用國際刊物上最新的發展和研究則超過了50%。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科技工作者在閱讀本領域國際期刊中的短板和問題。
第二,如果科技人員學術英語能力低就無法在他們學科的共同體裡具有話語權。任何一個學科,如法律、醫學、電子工程等理論和知識的構建、傳播及交流,其語篇結構、修辭手段和句法形式都是因學科而異的。即使是母語為英語者,要在其學習工作的學科領域裡進行有效的交流,在各自共同體中有發言權,除了專業知識和專業詞彙,還必須學習其領域的語篇方式、修飾結構和語言特徵。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 中國區出版總監Stuart Govan曾在2011年評論中國科技人員論文:他們在IET提交的論文在各國中排名第一。但是,提交量和最終發表量的比率很低,拒稿率甚至高於韓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中國科技人員不按學科範式和規範撰寫論文。
今天的本科生和當年的大學生不能同日而語:藉助網際網路,他們能迅速接受國際前沿學科信息;藉助高校的重點實驗室,他們可以進行實驗收集數據;藉助一大批傑出的高校科學家,他們可以參加課題組的項目。這些條件為他們的創新思想打下了前所未有的基礎。在非985、211高校,我們發現不少科研潛力很大的學生:
濟南大學本科生逯學曾的科研論文發表在影響因子3.4的SCI著名學術期刊上。
周口師院生命科學系的4名本科生劉嚴、康靜敏、馬曉萌、傅露露在影響因子為2.12的SCI期刊《Plant Disease》發表關於大葉黃楊白粉病菌河南菌系的論文。
常熟理工學院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大四學生陳杰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影響因子為1.28的磁學國際專業雜誌上發表論文,同時另有3篇SCI論文他是第二作者。
上海理工大學本科生朱俊安將其論文發表在影響因子為1.48的《Optics Communications》。
……
但是,必須承認這種能夠用英語把自己的創新思想和科研成果發表出來的本科生,在全國的比例還是很低的:他們有數據有發現有創新思想,但苦於自己能力不足沒法寫成達到發表水平的英語科研論文。高校英語教育的矛盾已轉變為大學生要求把他們創新思想用英語表達出來的強烈欲望和我國公共英語教學不能充分滿足他們需求的矛盾。
學科領域裡的英語讀寫能力就是學術英語能力,即用英語進行專業學習和研究的語言能力。這種能力不是打基礎的通用英語能力的自然延伸,而是必須進行專門學習的。英孚教育發布的第七版英孚英語熟練度指標報告顯示:中國成人英語熟練水平比去年提高了1.51,達到了52.45 (2016年為50.94),排名也上升了3位,列第36位,但仍處在低熟練度水平,再次排在同處亞洲的韓國(55.32)和越南(53.43)等國家和地區後面。
但是上海卻連續4年領跑全國,達到中熟練度水平(即能夠用英語從事專業學習)。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上海高校從2013年起開始實施大規模的學術英語教學,明確提出大學英語教學定位是為本科生的專業學習需求和專業人才培養總目標服務的。在上海市教委的領導下,上海30多所高校從新生開始就學習學術英語,開始培養學生國際期刊論文的讀寫能力,並從2015年起連續3年舉辦大學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要求學生寫出正式論文(含有摘要-引言-方法-結果-討論-參考文獻),並在大會分組平行會上宣讀論文(25分鐘)。
正是得益於這種專門訓練,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創新力的大學生在上海大量湧現。如筆者所教授的學術英語課,2013屆本科生單立人和2014屆本科生彭思佳帶著數據到學術英語班上,課程結束就在他們信息工程和化學的SCI期刊上發表了論文。據復旦大學教務處統計,從2014年到2017年,復旦大學45位本科生在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達到84篇,而此前的9年,即2005年~2013年,這一數目為137。
有些人認為絕大多數的高校本科生無法做到這一點。但是我們的調查卻不認同這一點:即使最一般高校的大學生也都具有很強的科技創新欲望和潛能,阻礙他們發表的,是語言。作為英語教育工作者是沒有理由推卸責任,說他們是小雞不是雄鷹的料,再訓練也無法飛起來。
筆者相信:只要用訓練雄鷹的方法訓練他們,給他們插上學術英語的翅膀,他們一定能在各自學術領域裡衝向世界舞臺。
(蔡基剛 作者為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教授、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