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局: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

2020-12-01 中國政府網

改革開放鑄輝煌 經濟發展譜新篇
——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
國家統計局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抉擇,開啟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新時期。35年來,面對國內外環境的複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黨中央、國務院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勇氣,攻堅克難,銳意推進改革,堅持不懈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煥發蓬勃生機和活力,我國經濟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一、經濟發展大跨越,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歷史性巨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國民經濟蓬勃發展、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的35年,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由弱變強的35年,也是成功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向上中等收入國家跨越的35年。

    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年均經濟增速高達9.8%。1979-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只有2.8%。我國高速增長期持續的時間和增長速度都超過了經濟起飛時期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新奇蹟。

    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12年的518942億元。其中,從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萬億元用了8年時間,上升到1991年的2萬億元用了5年時間,此後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萬億元,2001年超過10萬億元大關,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萬億元,2006年超過20萬億元,之後每兩年上升10萬億元,2012年已達到52萬億元。

    經濟總量居世界位次穩步提升,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1978年,我國經濟總量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過德國,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份額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成為帶動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20%。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不斷提高,成功實現從低收入國家向上中等收入國家的跨越。1978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有381元,1987年達到1112元,1992年達到2311元,2003年超過萬元大關至10542元,2007年突破2萬元至20169元,2010年再次突破3萬元大關至30015元,2012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8420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增長16.2倍,年均增長8.7%。人均國民總收入也實現同步快速增長,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已經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上中等收入國家,對於我國這樣一個經濟發展起點低、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能夠取得這樣的進步確實難能可貴。

    國家財政實力明顯增強,政府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調控能力日益增強。1978年國家財政收入僅1132億元,1985年翻了近一番,達到2005億元,1993年再翻一番,達到4349億元,1999年跨上1萬億臺階,達到11444億元,2007年超過5萬億元,達到51322億元,2011年再次超過10萬億元,2012年,我國財政收入達到117254億元,比1978年增長103倍,年均增長14.6%。財力的增加對我國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社會保障、減小城鄉差距、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類衝擊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外匯儲備大幅增長,實現從外匯短缺國到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的巨大轉變。1978年,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幣不足1塊錢。隨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壯大,經常項目貿易盈餘不斷積累,外匯儲備的短缺迅速成為歷史,1990年外匯儲備超過百億美元,達到111億美元,1996年超過千億美元,達到1050億美元,2006年超過1萬億美元,達到10663億美元,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超過3萬億美元,2012年達到33116億美元,連續七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二、經濟結構深刻變化,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趨於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化的35年,是經濟結構在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中不斷調整的35年,也是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的35年。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35年來,三次產業在調整中均得到長足發展,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強化,工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1979-2012年,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實際分別增長4.6%、11.3%和10.8%。三次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調整為2012年的10.1:45.3:44.6。與1978年相比,2012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8.1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2.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20.7個百分點。

    需求結構明顯改善。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總量小,基礎設施落後,對外開放程度低,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波動較大,需求結構很不穩定。1981年甚至出現了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3%的局面,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也經常為負值。但隨著經濟實力提高,融資方式多樣化,對外開放程度提高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投資和淨出口對經濟拉動作用大幅提高,2007年消費、投資、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9.6%,42.4%和18.0%。近年來,在國家擴大內需戰略的帶動下,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尤其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內需的強勁增長有效彌補了外需的不足,對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2012年,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55.0%、47.1%和-2.1%。

    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改革開放以來,按照鄧小平同志關於「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和「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我國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起來。2000年,東部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佔比比1985年上升了8.3個百分點,西部僅上升0.4個百分點,中部和東北則分別下降4.2和4.5個百分點。新世紀以來,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政府相繼作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重大戰略決策。特別是近年來,區域發展戰略向縱深推進,區域間產業梯度轉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潛力不斷釋放,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2012年,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佔全國的比重分別為23.5%、24.1%和11.1%,分別比2000年提高6.0、5.0和2.7個百分點。

    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上升了34.7個百分點,年均上升1.0個百分點。城鎮總人口年均增加1586萬人,鄉村總人口年均減少435萬人。城鎮化水平的提升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有利於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並不斷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吸納就業的能力也不斷增強。城鎮就業人員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23.7%上升到2012年的48.4%,鄉村就業人員佔比從76.3%下降51.6%。

    三、供給能力大提高,商品和服務實現了由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的產業體系逐步建立的35年,是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大為增強的35年,也是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躍升到世界前列的35年。

    農產品供給不僅解決了佔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還為工業化快速推進提供了重要支撐。3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農業生產放在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千方百計促進農業生產,穩定糧食產量,不僅成功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實現了人民生活水平質的提高,而且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2012年,糧食產量達到58958萬噸,比1978年增長93.5%,2004年以來實現「九連增」,連續6年穩定在5億噸以上的水平;棉花產量684萬噸,比1978年增長2.2倍;油料產量3437萬噸,增長5.6倍;糖料產量13485萬噸,增長4.7倍;水果產量24057萬噸,增長35.6倍;水產品產量5908萬噸,增長11.7倍。肉類產量8387萬噸,比1979年增長6.9倍。2011年,穀物、肉類、籽棉、花生、茶葉、水果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列第二、三、四位。從人均水平看,2012年人均糧食產量達到436.5公斤,比1978年增長36.9%;人均棉花、油料、糖料、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5.1公斤、25.4公斤、99.8公斤和43.7公斤,分別增長1.2倍、3.7倍、3.0倍和8.0倍。

    工業生產能力迅速提高,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進程迅速啟動,工業化水平明顯提高,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迅猛增長。2012年,原煤產量達到36.5億噸,比1978年增長4.9倍;粗鋼7.2億噸,增長21.8倍;水泥22.1億噸,增長32.9倍;汽車1928萬輛,增長128.3倍;家用電冰箱由1978年的2.8萬臺增加到2012年的8427萬臺;彩色電視機由0.4萬臺增加到1.3億臺。移動通信手持機和微型電子計算機從無到有,2012年產量分別達到11.8億臺和3.5億臺。35年來,我國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長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比重已達到17.6%。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我國在7個大類中名列第一,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迅速成長起來。2013年大陸企業進入《財富》世界500強達89家(含香港),比2002年增加78家,總數位列美國之後居世界第二位。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扶持和帶動下,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

    第三產業不斷發展,日益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1978年前我國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偏低,發展相對滯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塊「短板」。隨著國家對發展服務業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逐漸深化,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加快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服務業不斷發展壯大。2012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231407億元,1979-2012年年均實際增長10.8%。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年均實際增長9.5%,批發和零售業年均實際增長10.5%。在傳統行業持續增長的同時,金融、房地產、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等新興服務業迅速發展壯大。金融業增加值由1978年的68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28723億元,年均實際增長12.8%;房地產業由80億元增加到29006億元,年均實際增長11.3%。近年來,信息、物流、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增強。

    四、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大發展,經濟發展的支撐條件顯著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發展取得質的飛躍的35年,是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頸制約不斷緩解的35年,也是逐步建立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體系並形成比較優勢的35年。

    能源生產能力不斷提高。隨著工業化的推進,我國逐漸成為能源消費大國,與此同時,能源生產能力也不斷提升,能源自給率保持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國家經濟安全。2012年,我國能源生產總量達到33.2億噸標準煤,比1978年增長4.3倍,年均增長5.0%。同期,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增長5.6%,與能源生產增速的差距不大,能源總自給率達到90%以上。能源生產結構不斷優化,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產量在能源生產總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12年的10.3%。

    交通運輸設施日益完善。35年來,我國交通網絡不斷完善,運輸能力不斷增強,運輸效率不斷提高,有力地支撐了各項產業的發展。2012年,我國鐵路營業裡程達到9.8萬公裡,比1978增長88.8%,居世界第二位;公路裡程424萬公裡,增長3.8倍;民用航空航線裡程328萬公裡,增長21.0倍;輸油(氣)管道裡程9萬公裡,增長9.9倍;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66.5億噸,增長32.5倍,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一些現代化交通運輸設施從無到有,增長迅猛。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尚無高速公路,2012年,我國高速公路裡程達到9.62萬公裡,位居世界第二。高速鐵路飛速發展,生產出時速高達350公裡的動車組,標誌著我國鐵路運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2年,高鐵運營裡程達9356公裡,居世界第一位。

    郵電通信業突飛猛進。35年來,我國郵電通信業規模不斷擴大,服務種類不斷豐富,推動我國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郵政營業網點由1978年的5.0萬處擴張到2012年的9.6萬處,增長92.6%;郵路總長度由1985年的142萬公裡提高到586萬公裡,增長3.1倍;2012年,全國通郵的行政村比重達到99.1%。固定長途電話交換機容量由1978年的0.2萬路端提高到2012年的1580萬路端,增長8479倍;局用交換機容量由406萬門提高到43749萬門,增長106.8倍。固定電話用戶由192.5萬戶提高到2.8億戶,增長143.5倍;電話普及率由1978年的每百人0.38部提高到2012年的每百人103.10部;行動電話業務從無到有,手機已由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奢侈品變為現在的生活必需品,2012年普及率達到每百人82.50部,幾乎達到了所有成年人人手一部的水平。網際網路設施迅猛發展,網際網路普及率由2002年的4.6%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42.1%。

    五、對外經濟大飛躍,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日益融入國際市場、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的35年,是我國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國抓住全球化機遇一躍成為世界貿易大國的35年。

    對外貿易總量不斷攀升。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對外經濟交流活動十分有限,再加上國內市場化水平不高,造成了與國際市場相對隔絕的狀態。197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1988年突破了1000億美元,1994年突破了2000億美元,1997年突破了3000億美元,2004年又突破了1萬億美元大關,2012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已達到38671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86倍,年均增長16.6%,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貨物出口總額20487億美元,增長209倍,年均增長17.0%,居世界第一位;貨物進口總額18184億美元,增長166倍,年均增長16.2%,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我國貨物出口總額和進口總額分別佔世界的11.2%和9.8%。

    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出口商品以初級產品為主,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出口商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國際競爭力大為提升。出口總額中初級產品所佔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2年的4.9%,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則由49.7%上升到95.1%。同時,進口商品構成也隨國力和開放程度的變化而演變。工業製成品進口額佔進口商品總額的比重迅速由1980年的65.2%提高到1985年的87.5%,之後直到2003年這一比重基本保持在80%以上,反映了我國消費能力的提高。此後,國內產業體系的升級逐漸拉低了製成品進口額比重,2003年以來製成品進口額比重呈現明顯的下降走勢,至2012年已下降到65.1%。綜合來看,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對外貿易方式主要是以初級產品換製成品,1980年初級產品淨出口21.6億美元,製成品淨進口40.5億美元;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以製成品換初級產品的格局逐漸定型,2012年,初級產品淨進口5344億美元,製成品淨出口7647億美元。

    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活動日益頻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充分發揮了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優勢和巨大的潛在市場優勢,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熱土,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外商直接投資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1979-2012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2761億美元,1984-2012年以年均18.0%的高速度增長。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世界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近些年來,隨著我國企業實力的提升,「走出去」的步伐開始加大。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淨額由2007年的265億美元快速提高到2012年的878億美元,2012年末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5319億美元。

    六、人民生活大改善,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性跨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歷史上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5年,是城鄉居民生活實現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並向全面小康邁進的35年,也是社會保障事業從低層次到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進的35年。

    就業規模持續擴大。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就業問題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後,根據人口結構和就業形勢發生的深刻變化,實施了就業優先的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緩解了就業矛盾。1978-2012年,我國就業人員從40152萬人增加到76704萬人,年均增加107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長期保持基本穩定。與此同時,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有序轉移。2012年,我國農民工數量達到2.6億人。

    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35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效率和公平兼顧,確保了城鄉居民收入和財富的快速增長。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長71倍,年均增長13.4%,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4%;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增長58倍,年均增長12.8%,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5%。城鄉居民擁有的財富顯著增加。2012年末,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餘額39.96萬億元,比1978年末增長1896倍,年均增長24.9%。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居民擁有的財產性收入從無到有,2012年佔人均全部年收入比重上升到2.6%。

    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極大改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16674元,比1978年增長52.6倍,年均名義增長12.4%;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5908元,增長49.9倍,年均名義增長12.3%。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明顯優化。2012年,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6.2%,比1978年下降21.3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9.3%,下降28.4個百分點。居住條件極大改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32.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6.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7.1平方米,增加29.0平方米。消費領域不斷拓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彩電、電冰箱、空調、電話等耐用消費品逐步普及,汽車、電腦等高檔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提高。2012年末,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行動電話、計算機和家用汽車擁有量分別為212.6部、87.0臺和21.5輛,分別比2000年末增加193.1部、77.3臺和21.0輛。

    社會保障事業全面推進。35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經歷了一個從低層次到制度建立完善再到全面推進的演變過程。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按照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積極推進社會保障事業建設,截至目前已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2012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0426.8萬人,比1989年末增加24716.5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人數分別為19861.3萬人和15224.7萬人,分別比1994年增加19486.7萬人和7256.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48369.5萬人;2566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3%;2143.5萬城市居民和5344.5萬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扶貧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從1978年到2012年,我國先後採用過不同的農村貧困標準。根據1978年標準,1978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約2.5億人,約佔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2007年下降為1479萬人,平均每年脫貧811萬人。按照2008年標準,2007年農村貧困人口為4320萬人,2010年下降為2688萬人,平均每年脫貧544萬人。按照2010年制定的新扶貧標準,2010年農村貧困人口為16567萬人,2012年為9899萬人,不足全部人口的10%,平均每年脫貧3334萬人。

    七、社會事業大進步,呈現出由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的35年,是我國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的35年,是社會和諧穩定得到鞏固和發展的35年,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的35年。

    教育事業成績顯著。30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取得了一系列成績。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國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2年提高到2012年的8.9年。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人數689萬人,比1978年增長16.1倍;在校生2391萬人,增長26.9倍;畢業生625萬人,增長36.9倍,較好地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

    科技事業成果豐碩。30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準、激勵機制和轉化機制,我國科技事業取得豐碩的成果。2012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到10298億元,比1995年增長28.5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98%,上升1.4個百分點;發明專利申請授權21.71萬件,增長63倍。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建成了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大科學工程,秦山、大亞灣核電站併網發電成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不斷升級並全部研製成功。近年來,我國在載人航天、載人深潛、基因工程、高性能計算機、新材料、量子信息、3D列印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為成功轉型為創新型國家奠定良好基礎。

    公共衛生事業成效明顯。30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完善國民健康政策,深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進展順利,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2012年末,全國共有衛生機構95萬個,比1978年增長4.6倍;衛生技術人員668萬人,增長1.7倍;醫院和衛生院床位527.1萬張,增長1.9倍。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強化,初步建成全民醫保體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機制,基本建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機制,妥善應對了「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情,愛滋病、血吸蟲病、結核病、肝炎等重大傳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傳染病的防治取得積極進展。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10年的74.8歲。

    文化事業長足發展。30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012年末,全國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7321個,比1978年增長1.3倍;公共圖書館3076個,增長1.5倍;博物館3069個,增長7.8倍;檔案館4067個,已開放各類檔案7957萬卷(件),分別比1991年增長13.9%和2.8倍;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7.51%和98.20%。2012年,生產故事影片745部,而1978年僅生產46部;出版各類報紙482.3億份,各類期刊33.5億冊,圖書79.2億冊(張),分別比1978年增長2.8倍、3.4倍和1.1倍。

    體育事業連續跨越。1984年,新中國首次參加在洛杉磯舉辦的夏季奧運會,實現了中國奧運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在2000年雪梨夏季奧運會上,首次進入奧運會金牌榜前三名,金牌總數位居第三,取得了歷史性突破;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了第29屆夏季奧運會,首次名列奧運會金牌榜首位,實現了中國人的百年夢想,極大地擴大和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1978-2012年,我國運動員共獲得世界冠軍2752個,創超世界紀錄1076次。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體育和健身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民間體育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投入到強身健體的體育運動和鍛鍊中,國民體質明顯增強。

    總之,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走過了35年極不平凡的光輝歷程,35年改革成果豐碩,35年開放成就非凡。這一筆筆鮮活的統計數據正是最好的見證。當然,中國的改革開放並非一路坦途,35年來,我們也曾經受考驗,艱辛探索。在每一次危機的挑戰前,在每一次風險的歷練下,黨中央、國務院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接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這充分證明,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

    取得的成就已載入史冊,更加艱巨的任務正擺在面前。黨的十八大確立了「兩個百年」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會描繪未來的改革藍圖,我們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未如此之近。只要我們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我們就一定能夠順利實現轉型升級,一定能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個文明富強民主的嶄新中國就一定會屹立於世界東方。中國經濟提質增效的「第二季」將會更加精彩! 

相關焦點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歷史性變化
    之所以如此強調,是由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它對黨和國家工作會提出許多新要求。社會主要矛盾,在本質上就是圍繞需要和供給之間的矛盾關係來確定的。馬克思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就是在揭示人們的生活和生產、需要和供給之間的關係及其內在矛盾運動過程中發現的。
  • ...說歷史性跨越——統計數據展現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 題:「數」說歷史性跨越——統計數據展現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新華社記者陳煒偉國家統計局27日發布的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顯示,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實現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革。
  • 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解讀2019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
    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是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結構調整、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了2019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閭海琪就指數特徵進行了解讀。一、2019年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比上年增長23.4%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修訂結果以及部分指標最新數據,對2015-2019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進行測算,數據顯示,2015-2019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分別為124.8、159.1、204.1、269.0和332.0,分別比上年增長24.8%
  • 綜合國力的歷史性跨越——共和國經濟發展成就巡禮
    70年,在人類發展史上只是彈指一揮間。但中國人民在這個時間段內,創造了波瀾壯闊、驚天動地的歷史。  這是經濟規模連上臺階的70年——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
  • 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三大特徵凸顯
    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能轉化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三大特徵凸顯國際機構看好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穩健風險可控10月10日,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領域進展成就。
  • 2014.12: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及其轉換
    進入「十二五」(2011—2015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轉型發展新階段,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傳統動力出現一定衰減,新生動力加快孕育成長,新舊動力正處在轉變之中。主要表現在:一是需求動力由投資出口帶動逐步向消費帶動轉變,二是供給動力由要素規模擴張帶動向質量提升帶動轉變,三是產業動力由工業帶動向服務業帶動轉變,四是區域動力由東部帶動向協同發展轉變。
  • 「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時代背景
    1648年歐洲「三十年戰爭」結束後確立的以主權國家為中心並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已維持將近四百年,在當今新興經濟體群體性崛起、國際格局多極化加速發展的趨勢下將面臨更多的挑戰。自近代以來,世界權力首次開始向非西方世界轉移擴散,一大批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世界經濟中心向亞太轉移。
  • 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如何增強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風險的能力?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中國要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繼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從生產到消費都要考慮碳排放約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擘畫宏偉藍圖「習近平主席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中國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 統計局: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出現新變化 不確定性有所增加
    中國網財經12月14日訊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18年12月14日(星期五)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毛盛勇介紹2018年11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並答記者問。
  • 蔡榕碩:氣候變化加劇沿海地區社會經濟風險
    二、氣候變暖對我國沿海地區的影響氣候變暖也正在加劇我國沿海地區面臨的全球變化綜合風險。隨著我國經濟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功,大量的人口、經濟產業和社會財富快速聚集於沿海地區,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因此遭受海平面上升和(超)強颱風等氣候致災事件的災害損失程度趨於增大。
  • ——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經濟社會指標佔世界的比重持續提高,居世界的位次不斷前移,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特別是自2006年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居世界第一位。
  • 我國GDP2020年將破百萬億 經濟復甦深化
    2020年中國經濟在疫情阻擊戰的基礎上實現了V形反彈,二季度以來的逐季回暖保證了中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裡率先步入穩定復甦道路,為開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戰略契機,也為2021年持續復甦打下堅實基礎。去年四季度以來,供需兩旺,出口給力,亮點頻現,經濟增長動能正由政策驅動向內生動能轉換。
  • ——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八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立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將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生態文明建設全面發力,不斷深入,取得積極進展,揭開嶄新的一頁。
  • 2020年中國人口老齡化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養老金壓力巨大【組圖】
    ,我國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近年來,我國社會老齡化進程加快,按照聯合國標準(65歲以上人口比率超過了14%就被稱為"老齡社會"),我國已經快進入"老齡社會"了。人口老齡化加劇一方面意味著勞動力人口比重下降,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同時也意味著勞動力的養老負擔加劇,養老問題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已經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  我國人口出生率快速下滑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落實,中國人口生育水平不斷下降。人口出生率由1978年的18.3‰下降到2010年的11.90‰。
  • 單位數量快速增長 市場活力不斷激發——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
    來源:國家統計局法人單位(以下簡稱單位)是構成社會經濟活動的最主要單元,也是社會經濟信息的主要載體,是指有權擁有資產、承擔負債,並獨立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組織,包括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法人、社會團體等。單位的數量和結構變化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特點。
  • 國家統計局:一季度經濟數據需全面客觀看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 毛盛勇:因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而且影響很大,不能簡單地去比,所以我們還是要以平常心看待一季度的經濟增長。一是要看到疫情的嚴重衝擊影響,新冠疫情實際上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大、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對這麼大的疫情,黨中央堅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擺在第一位,所以我們採取了非常強有力的防控措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比較好地控制住了疫情的傳播,應該說減少了起碼數以百萬計的感染,挽救了大量同胞的生命,所以當然我們也不得不付出了一些短期的經濟代價。
  • 2017年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比上年增長34.1%
    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   為全面監測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變動情況,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在《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監測制度(試行)》和經濟發展新動能指數統計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採用定基指數方法,初步測算了
  • 十九大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論斷的依據和意義
    這也是改革開放後我國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自1981年以來,有關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的首次改變。
  •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根源、條件與基礎
    「物質的抽象,自然規律的抽象,價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話,一切科學的(正確的、鄭重的、非瞎說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5年,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高度概括和反映了新的歷史方位下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需要的時代性變化、滿足需要的約束性要素。
  • 國家統計局回應
    我國人口規模大,人戶分離的現象非常明顯,如何來確保我們這次人口普查能夠獲取到真實準確的人口信息呢?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人口問題與經濟社會發展息息相關,人口總量、結構、分布等狀況,是國家宏觀決策的重要參考。隨著社會經濟活動更加複雜多樣,人口流動頻繁,社會公眾的自我信息保護意識在增強,全面摸清人口底數的任務十分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