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原標題:GDP2020年將破百萬億,經濟復甦深化
供給側修復基本完成,需求側修復進一步提速,經濟增速將進一步向長期中樞水平趨近。
國家統計局將於1月18日發布2020年全年宏觀經濟「成績單」,GDP增速、工業、消費、投資等經濟指標數據將亮相。
2020年中國經濟在疫情阻擊戰的基礎上實現了V形反彈,二季度以來的逐季回暖保證了中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裡率先步入穩定復甦道路,為開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戰略契機,也為2021年持續復甦打下堅實基礎。
去年四季度以來,供需兩旺,出口給力,亮點頻現,經濟增長動能正由政策驅動向內生動能轉換。步入今年,中國經濟增長仍存在許多積極因素,出口和消費將成為主要的拉動因素。
四季度增速或超6%
2020年,中國不僅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GDP總量也將實現歷史性突破。
國家統計局對2019年GDP進行最終核實的數據顯示,2019年GDP現價總量為986515億元,比初步核算數減少了4350億元。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日前接受新華社採訪時預計2020年經濟增速在2%左右,據此初步估算,2020年GDP約為1006245億元,將首次突破百萬億大關。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在參與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調研時表示,2020年面對疫情的巨大衝擊和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大力深化改革開放,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國民經濟呈現穩定恢復態勢,全年經濟預計增長2.3%左右。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也對第一財經稱,預計2020年四季度GDP增速有望達到6.2%,全年實現2.2%的正增長。
王軍分析,在全球經濟風雨飄搖、仍處深度衰退之際,中國經濟能率先企穩、反彈並取得正增長,主要得益於三點:一是成功的防疫舉措有效遏制了疫情蔓延,確保經濟社會生活很快恢復正常運轉。二是靈活適度、精準有效的逆周期宏觀經濟政策有力支撐了「六穩」「六保」目標的實現。三是積極主動、堅定不移的對外開放舉措,穩定了外貿、外資,穩定了供應鏈,穩定國內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正面預期,拓展中國經濟的迴旋餘地。
近期機構紛紛上調對2020年四季度經濟增速的預期,預測數據集中在6%~6.6%之間。國泰君安預計四季度GDP增速將小幅超越此前水平,回升至6.5%附近。浙商證券更為樂觀,認為經濟復甦超出預期,四季度GDP增速或達6.6%。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2020年四季度,不同於全球嚴峻的疫情反彈形勢,中國疫情防控保持總體平穩,供給側修復基本完成,此前相對滯後的需求側修復進一步提速,國民經濟循環趨於正常化。經濟增速將進一步向長期中樞水平趨近。
供需兩旺,出口給力
從先行指標來看,2020年12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1.9%,連續10個月位於臨界點以上,製造業繼續穩步恢復。
王軍表示,預計四季度全國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0%,年度同比增長2.9%。一方面,國內製造業生產旺盛及重化工業高頻數據出現改善跡象;另一方面2019年同期的高基數以及2020年四季度部分地區拉閘限電影響了工業生產的恢復。
需求方面,四季度消費逐步回暖,投資有望延續高增長。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王涵認為,國內疫情控制好,保證了消費的回暖,消費或繼續穩步回升,但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特別是服務消費完全恢復可能要到疫情結束。他預計,12月消費增速將回升至5.9%。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經濟學家汪濤預計,部分受益於2019年同期基數較低和融資支持較強,12月基建投資同比增速可能反彈至8%,而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速可能受高基數拖累放緩至7%左右,不過隨著企業利潤的修復,企業前景和信心仍在改善。再考慮到房地產投資可能依然較快增長,預計12月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可能小幅放緩至8%左右,全年增長3.1%。
外需方面,經歷一季度大幅震蕩後快速回穩,進出口逐季攀升,近幾個月來出口數據遠超預期,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海關總署1月1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32.16萬億元,同比增長1.9%,成為全球唯一實現貨物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其中,出口17.93萬億元,增長4%;進口14.23萬億元,下降0.7%;貿易順差3.7萬億元,增加27.4%。
根據WTO公布的月度主要經濟體貨物貿易數據測算,2020年前10個月,我國進出口、出口、進口國際市場份額分別達到了12.8%、14.2%和11.5%,比歷史最高值分別大幅提升0.8、0.4和0.7個百分點,貨物貿易第一大國的地位更加鞏固。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14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世界經濟有望復甦帶動貿易增長,國內經濟恢復平穩增長也給外貿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但同時也要看到,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外貿發展依然面臨困難和挑戰。2021年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有望保持增長,外貿高質量發展有望取得新的成效。
今年增速有望達8%
進入2021年,我國經濟增長仍存在許多積極因素。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新一輪對外開放(海南自貿區、加入RCEP、外商投資新模式),以及「一帶一路」的紮實推進將穩定和激發外部需求,鞏固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中的地位。
從國內來看,完整的生產體系、完善的配套能力、健全的基礎設施,擁有強大供給能力;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形成超大規模內需市場;9億勞動年齡人口、2億技能勞動者,兼具人口紅利和人才紅利,這些都為2021年經濟打下良好基礎。
2021年1月份「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調研」結果顯示,21位經濟學家對2020年GDP增速的預測均值為2.44%。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回暖,2021年GDP增速將遠遠高於2020年,預測均值為8.81%。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2021年經濟復甦進入第二階段,在此前政策刺激、出口拉動下,居民收入增速快於消費增速,經濟好轉,居民消費傾向上升,居民支出有可能加快。與此同時,企業盈利增速上升,生產經營預期改善,企業也將加大資本開支,這些都意味著經濟內生動力增強,國內大循環動力充足。雖然在基數效應下,中國經濟增速將從2021年一季度逐季下降,但剔除基數效應後,經濟增長並不差。
消費等需求被認為是拉動今年經濟復甦的重要因素之一。摩根史坦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分析,今年復甦的勢頭會深化,GDP增速有望升至近9%。主要推動力來自於消費,來自於製造業投資和出口。尤其疫情以來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境外消費加速回流,在促消費政策推出、本土供應鏈優勢和企業研發提升,以及新式營銷手段下,預計未來每年中國有高達1萬多億元的境外消費將回流國內。
汪濤也認為,今年全年經濟增長有望實現7.5%,主要的拉動因素是出口和消費,前者因國際市場的復甦,後者則因收入和就業市場的好轉。
雖然2021年GDP數據將非常亮眼,但並不是重返高增長軌道。中國經濟基本面良好,但依然面臨著一些短期問題和長期挑戰。祝寶良表示,把2020年和2021年結合在一起看,實際經濟增速仍低於潛在增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業者經營仍然困難,就業壓力仍然較大,金融風險有所積累上升。
王軍告訴第一財經,當前經濟復甦面臨不平衡的問題,相對於投資和出口,消費仍未恢復到常態和均值,各項宏觀經濟政策和資源主要還是集中在投資領域,未來應更多地向穩定消費、擴大居民收入傾斜。
對此,王軍建議,為支持和配合「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加快形成,在經濟循環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四個環節中,應更加重視分配和消費這兩大短板。在供給側應加快推動收入分配體制改革,逐步提高勞動要素的分配比重;需求側管理的著力點是穩步提高居民收入,壯大中等收入群體,為消費的擴大奠定更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