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經濟學家前瞻2021:中國經濟將持續復甦

2020-11-30 天天基金網

  全球疫情步入下半場,中國經濟在全球最先走上復甦之路後,明年又將怎樣?

  日前,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CFV)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6位獲獎CFV首席經濟學家通過視頻對2021年全球和中國經濟進行了前瞻。他們普遍認為,明年中國經濟將持續復甦,實現一個較高的經濟增速,重要因素之一是消費等需求的拉動。隨著經濟穩步復甦,貨幣政策將逐漸常態化,並維持穩健。

  與此同時,經濟學家們提醒,需要警惕中國經濟復甦過程中的債務可持續化問題,以及全球大放水下捲土重來的通脹和資產泡沫衝擊等。

  需求拉動經濟持續復甦

  在經濟學家們看來,面對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黑天鵝」,中國應對得當,經濟在全球率先復甦,並將有望持續復甦。

  「應對比預測更為重要,在我們看來,中國做出了最為正確的選擇。」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表示,中國經濟有望在全球率先走出危機。摩根史坦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也認為,中國控制疫情總體迅速給力,經濟在全球率先復甦。

  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分析稱,中國採取社交隔離、大規模檢測等嚴格舉措,疫情控制比較有效,復工復產較快,供給復甦快於需求。相較之下,美國等發達國家疫情控制不理想,儘管經濟刺激力度很大,對中小企業、失業人員進行了大規模財政救濟,但生產受到較大影響,需求恢復快於供給。明年兩大經濟體將共振復甦,中國的復甦將是需求加速追趕供給。

  消費等需求被認為是拉動明年中國經濟復甦的重要因素之一。邢自強表示,明年復甦的勢頭會深化,GDP增速有望升至近9%。經濟復甦的主要推動力來自於消費,來自於製造業的投資和出口。尤其疫情以來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境外消費加速回流,在促消費政策推出,本土供應鏈優勢和企業研發提升,以及新式營銷手段下,預計未來每年中國有高達1萬多億元的境外消費將回流國內。

  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稱,明年全年經濟增長有望實現7.5%,主要的拉動因素是出口和消費,前者因國際市場的復甦,後者則因收入和就業市場的好轉。

  美國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喬虹預測,在今年低基數的影響下,以及隨著服務業逐步恢復,明年經濟增長有望在2020年實現2.0%增速的基礎上,進一步達到8.5%左右。

  警惕債務等問題

  在經濟持續復甦的背景下,姜超認為,應急性的寬鬆貨幣政策將逐漸退出。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顏色表示,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中國都不會出臺大的貨幣和金融政策,例如降準降息。貨幣政策將維持相對穩健,既不會「大水漫灌」,防止形成過松的預期,也會繼續保持流動性和市場利率穩定。

  「因為全球疫情仍在持續蔓延,全球經濟可能面臨長期低迷,對國際金融市場造成比較嚴峻的一些影響,有可能波及國內。同時,我們落實全年金融讓利實體經濟1.5萬億元,持續降低融資成本,貨幣政策也不宜收縮過緊。此外,中美利差目前處於歷史新高,如果過於收緊貨幣政策,利差可能進一步升高,對人民幣將造成持續升值的壓力,不利於我們的出口。」顏色稱。

  不過,隨著經濟刺激逐步淡出,姜超亦提醒,由於此前美國等普遍採取放水的模式應對危機,其結果必然是貨幣的普遍超發,必將導致通脹的捲土重來以及資產泡沫的再度出現。

  彭文生表示,未來經濟復甦進程中,中國主要面臨的將是債務可持續問題,而美國是通脹預期導致長端利率上升。中國在應對疫情時,信貸擴張帶來企業債務增加,隨著明年債務、還本付息負擔加重,可能成為經濟復甦的制約,甚至出現債務違約增加的情形。美國隨著通脹預期上升,以及經濟政策框架從通脹目標制改為平均通脹目標制,長端利率受此影響可能上升,十年期美債收益率可能從現在的0.9%升至明年底的近2%,風險資產和新興市場波動可能由此加大。

  汪濤則認為,雖然中國貨幣政策不再那麼寬鬆,但明年企業盈利會隨著經濟增長有明顯反彈,從而支持股市,同時海外資金也會進一步繼續流入中國市場,尤其是債市。人民幣對美元有望溫和升值,達到6.5。

  喬虹還擔憂,進入第四季度,海外疫情出現惡化,而且之前的刺激措施力度開始削減,在此情形下,2021年可能註定不能一帆風順。中長期的增長壓力、通脹乏力的狀況將為主要經濟體提出更多挑戰。貨幣政策基本已經彈盡糧絕,財政赤字的永久化、長期化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打造雙循環的兩大支柱

  明年也是中國「十四五」規劃的首年,此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發布,讓外界看到了更多新契機。

  喬虹表示:「在一些產業政策,特別是科技自主創新方面,可能會帶來新的投資機會。我相信2021年將是一個不錯的開局之年,將為到2035年GDP翻番打下良好基礎。」

  面對「十四五」的到來,因應依舊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中國已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邢自強分析稱,雙循環格局重點將是打造兩大支柱,一個支柱是新型的數字城市化和產業鏈升級,另一支柱是人民幣國際化,雙支柱齊頭並進。

  其中,人民幣國際化將使得2021年到2030年間,中國年均外資流入量達2000億至3000億美元,人民幣資產的國際化邁向快車道,全球貨幣體系趨於多元化,人民幣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佔比有望到2030年時達到10%左右。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責任編輯:DF524)

相關焦點

  • 德銀首席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復甦將「令人印象深刻」_《參考...
    參考消息網6月10日報導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6月8日刊載題為《德意志銀行:中國經濟復甦可能「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但美國是絆腳石》的報導稱,德意志銀行一名經濟學家說,中國經濟正在改善,可能會出現「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增長——但美國是可能破壞這種復甦的最大風險。
  • 五大首席看2021:宏觀經濟將這樣表現
    申萬宏源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宏觀調控著力長遠問題2020年,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2021年,宏觀經濟又將如何演繹?申萬宏源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指出,要充分肯定疫情後我國經濟恢復取得的成果,諸如疫情防控、「六穩六保」等一切措施使得中國經濟率先得到恢復。
  • 喆薦|首席經濟學家眼中的2021全球和中國經濟九大特徵
    疫苗功效不明、新冠變異、美國政局動蕩……,在一系列並不具備喜慶意味的關鍵詞圍繞下的2021年,全球和中國經濟會出現哪些變壞,在動蕩之下危險與機遇並存的時代,我們還有那些機會。原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主任連平教授從9個方面談了他對2021年的看法和觀點。
  • 我國GDP2020年將破百萬億 經濟復甦深化
    2020年中國經濟在疫情阻擊戰的基礎上實現了V形反彈,二季度以來的逐季回暖保證了中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裡率先步入穩定復甦道路,為開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戰略契機,也為2021年持續復甦打下堅實基礎。去年四季度以來,供需兩旺,出口給力,亮點頻現,經濟增長動能正由政策驅動向內生動能轉換。
  • 連平:四重因素將產生共振效應 協同支持2021年中國經濟穩步回升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範子萌)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今日在2021年宏觀經濟展望報告發布會上表示,全球疫情很可能在明年年中前後出現拐點;四重深層次因素將產生共振效應,協同支持中國經濟穩步回升。  展望明年全球經濟走勢,連平表示,全球疫情很可能在明年年中前後出現拐點。
  • 民生加銀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鍾偉:2021年,穩利率、強匯率、緊信用
    2020年11月26日,民生加銀基金2021年度投資策略會在雲南成功舉辦。來自保險公司、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信託公司的管理人員共聚一堂,深入探討境內外環境變化對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共同展望未來資本市場新機遇與新發展。
  • 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中國經濟明年或增長8.2%,內需回暖成...
    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中國經濟明年或增長8.2%,內需回暖成關鍵因素 本文來源 《財經》新媒體 2020-11-25 16
  • 一財首席調研:今年GDP增速預測均值8.81%,「雙循環」新格局料將...
    新時代證券潘向東表示,2021年經濟復甦進入第二階段,在此前政策刺激、出口拉動下,居民的收入增速快於消費增速,經濟好轉,居民的消費傾向上升,居民支出有可能加快,與此同時,需求旺盛,企業盈利增速上升,生產經營預期改善,企業也將加大資本開支,這些都意味著經濟內生動力增強,國內大循環動力充足。雖然在基數效應下,中國經濟增速從2021年一季度逐級下降,但剔除基數效應後,經濟可能也不差。
  • 國際機構看好中國經濟 為世界經濟復甦增添新動能
    大部分國際機構與國際媒體也認為,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將為世界經濟復甦增添新動能。中國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報告預計,2020年中國經濟將增長1.9%,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明年有望達8.2%;世界銀行的預測顯示,中國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1.6%,在2021年增速將達7.9%。
  • 高頻數據走高 「劇透」經濟復甦熱度
    11月份以來,鋼鐵、水泥等諸多工業品價格上漲,主要行業開工率創近年來新高,汽車消費持續火爆,居民出遊出行活躍……種種高頻監測數據都表明:國內生產活動加快,需求日趨回暖,經濟恢復加速。     近期工業生產穩步恢復態勢不改。
  • 光大首席經濟學家:股市虹吸效應成復甦最大障礙
    今日,統計局發布了2014年的宏觀經濟數據。2014年4季度GDP同比增長7.3%,與3季度增速持平,略高於我們7.2%的預期。2014年全年GDP增速7.4%,達成了年初定下的「7.5%左右」的增速目標。儘管如此,這一全年增速還是創下了1991年以來的新低。
  • ...市場教父等六大海外資管巨頭押注A股2021:中國科技、清潔能源...
    以上就是《紅周刊》獨家專訪的新興市場教父、Mobius Capital Partners聯合創始人馬克·麥樸思,富蘭克林鄧普頓股票總監史蒂芬·多佛,哈裡斯聯合公司美國股票首席投資官比爾·尼格倫,TPW投資首席信息官傑伊·佩洛斯基,盛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投資官斯蒂恩·雅各布森和普信亞太區多元資產解決方案策略師沈文婷前瞻2021年市場時的「基本判斷」。
  • ...新興市場教父等六大海外資管巨頭押注A股2021:中國科技、清潔...
    以上就是《紅周刊》獨家專訪的新興市場教父、Mobius Capital Partners聯合創始人馬克·麥樸思,富蘭克林鄧普頓股票總監史蒂芬·多佛,哈裡斯聯合公司美國股票首席投資官比爾·尼格倫,TPW投資首席信息官傑伊·佩洛斯基,盛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投資官斯蒂恩·雅各布森和普信亞太區多元資產解決方案策略師沈文婷前瞻2021年市場時的「基本判斷」。
  • ...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達2%,比6月初預計的1%上調1個百分點。報告...
    世行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①世界銀行28日發布的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形勢報告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達2%,比6月初預計的1%上調1個百分點。報告預測,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經濟今年將增長0.9%,這將是1967年以來的最低增速;該地區除中國外的其他經濟體今年將萎縮3.5%;②世行東亞和太平洋地區首席經濟學家馬圖當天在一場媒體電話會上表示,疫情還將導致今年東亞和太平洋地區500萬人重新陷入貧困境地。馬圖表示,儘管該地區許多國家成功控制了疫情,但要實現復甦與增長仍需努力;③世行報告還顯示,東亞和太平洋地區2021年的經濟前景將好於今年。
  •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20-2021)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院長劉偉,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徵,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聯席主席楊瑞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 展望2021:貨幣寬鬆經濟復甦 看多美股A股人民幣
    2021年美國社會分裂的修復過程,伴隨著貨幣寬鬆與經濟復甦,將推高通脹。通脹預期,配合經濟復甦後原油需求反彈,以及抗通脹資金對原油的被動配置,疊加OPEC+能夠維持減產,原油價格可能經歷趨勢性復甦,建議關注相關原油基金、原油石化類股票。
  • 邢自強:2021年中國經濟展望
    來源:《財經》雜誌2021年中國經濟展望在消費和製造業投資等內生動力支持下,中國經濟增長率有望從今年的2.3%躍升至明年的9%,徹底走出疫情影響,拉動全球復甦。隨著明年二季度通脹溫和復甦,政策刺激將順勢退出,預計社融增速和廣義財政赤字將比今年回落,宏觀槓桿率企穩圖/法新文 | 邢自強2020年,中國經濟在全球新冠疫情中率先復甦,供給恢復快,建築施工和出口兩大板塊強勁復甦,總產出已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 德銀:中國市場復甦勢頭強勁 宏觀政策正常化持續推進
    財聯社(上海,記者 孫詩宇)訊,據德意志銀行研究團隊預計,隨著經濟增長加速、人民幣走強以及利率正常化,2021年中國經濟將保持強勁復甦的步伐,並有望自2021年起開啟疫後經濟的長期綠色復甦。德意志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熊奕指出,中國強勁的增長前景為宏觀政策正常化奠定了基礎。
  • ...將重回內生波動,投資要抓三條主線五大主題!中金公司如此展望2021
    展望2021年,這個世界會好嗎?我們的資產和財富又應如何管理?日前,中金公司舉辦了2021宏觀策略會,對2021年的投資策略進行了展望。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部負責人彭文生指出,新冠疫情作為全人類的災難,在過去的一年中衝擊了很多習慣性認識。展望明年,疫情造成的外生衝擊有望逐步消退,供給創造需求下的乘數效應,可能會將經濟重新推回內生的周期波動軌道。
  • 多家機構預測2021年世界經濟走向復甦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 世界銀行5日發布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說,由於新冠疫情持續蔓延,2021年上半年世界經濟仍將處於低迷狀態,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中國經濟將增長7.9%。其他多家金融機構近期也陸續發布經濟展望報告,對2021年世界經濟走勢作出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