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中國經濟明年或增長8.2%,內需回暖成...

2020-11-30 財經網

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中國經濟明年或增長8.2%,內需回暖成關鍵因素

本文來源 《財經》新媒體 2020-11-25 16:30:01
字號:

「新冠疫情之後,全球的經濟變革被放大。未來的一段時間,可能產業鏈重構是雙向的,有一部分企業還是會考慮到種種原因搬到國外,另外有一部分企業更多轉移到國內,服務國內的市場。」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

汪濤提醒,在影響企業產業鏈的諸多因素中,政治因素的作用正在增加。「通過我們的企業調查發現,政治因素在增加,很多企業並不想搬,但是迫於本國的政治壓力,而且因為科技封鎖或關稅種種原因,可能會面臨一些政治壓力,所以會用搬遷降低風險,未來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汪濤認為短期來看,在今年、明年及後年,中國的經濟復甦會非常強勁,預測明年將增長8.2%,國內消費需求的回暖應會成為拉動增長的最主要因素。

以下為發言實錄:

主持人:接下來還有兩位外資金融機構的嘉賓,第一位是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博士,有請汪濤通過視頻發表他的看法。

汪濤:謝謝《財經》的邀請,前面幾位嘉賓講的都非常全面,我簡單講,主要集中在產業鏈重構。其實新冠疫情之後,全球的經濟變革被放大了,會加速,其中有幾個加速比較多的:第一,全球化受阻,產業鏈重構的壓力在增強。在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化的速度就已經下降,中國雖然在全球市場的份額是增加的,但是新冠疫情之前的幾年也已經出現了停滯,最近幾年全球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之後,產業鏈的安全,各國的政治壓力,再加上地緣政治風險的考量,已經對企業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新冠疫情之後,這個壓力上升了。我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瑞銀做的企業財務總監的調查,從2018年開始,中美貿易戰之後做了幾輪,發現產業鏈的轉移已經發生,當時我們調查的企業中大約1/3想轉移到國外,主要是出口較多的一些製造業企業。貿易戰之後,這個意願已經上升到60%,我們最近今年九月做的調查,這個意願上升到70%。而且40%多的企業,都認為新冠疫情的發生增加了他們轉移的意願,聽起來這還是讓人比較擔心的。但同時,我也想提到另外一個方面,前面幾位嘉賓講到了,國內的廣大市場也會吸引不少企業,以服務中國市場為主的企業,會把產業鏈更多的轉移到中國來。我們最新的調查裡,發現有30%已經在國外生產的中國企業,考慮是不是把一些生產鏈轉移到國內來。所以我們的判斷是,未來的一段時間,可能產業鏈重構是雙向的,有一部分企業還是會考慮到種種原因搬到國外,另外有一部分企業更多轉移到國內,服務國內的市場。

我們之前考慮的產業鏈轉移,往往是從成本,從經濟要素考慮,考慮到中國的產業鏈是在全球難得的健全、全面,而且非常有韌性,如果從轉移的角度來說,很多企業都可能因為成本的因素並不願意轉移出去。但是,通過我們的企業調查發現,政治因素在增加,很多企業並不想搬,但是迫於本國的政治壓力,而且可能因為科技封鎖或者關稅種種原因,可能會面臨一些政治壓力,所以會搬遷,用搬遷降低風險,未來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前面的嘉賓講到了國內市場的龐大,這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做的一個長期的預測是,我們認為未來10年中國實際GDP的增長可以達到年均4.5%,到2030年中國GDP可以達到26萬億到28萬億美元。而且,消費佔整個GDP的比重會逐漸上升,到2030年有望實現17萬億美元以上。這10年中消費的淨增量絕對是世界第一,這肯定會對全球的很多企業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所以雙向的產業鏈重構是很重要的趨勢。

在產業鏈重構的壓力下,怎麼能夠發揮我們長期潛在的增速,潛在的吸引力?剛才前面幾位都講到改革雙循環策略,無外乎幾點,一個是讓國內的市場更加有吸引力。這個更加有吸引力,1、繼續推動擴大內需,讓我們的市場更加廣大;2、降低制度成本、交易成本、交通成本,從基建,從市場化的改革方面,繼續推進。3、擴大對外開放,降低準入,使得更多的外資企業覺得在中國經濟上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所以,我們的雙循環策略對於減弱脫鉤的壓力,產業鏈重構的壓力是至關重要的。

新冠疫情發生之後一個新的趨勢也在抬頭,那就是科技競爭和科技封鎖。我們國家在過去幾十年的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在很多技術上都有追趕,尤其是在工業行業;也有一些已經取得了優勢,比如行動支付、AI、網際網路等等;同時也要意識到有很多產業,我們離先進國家有相當大的差距,所謂的卡脖子技術。在中國經濟跟全球的循環或者融合過程中,剛才有提到我們的進口有很多是消費品,石油等等,但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我們進口的第三大塊,比消費品更重要的是資本品和中間產品。而這些資本品和中間產品,我們沒有的話就很難生存,生產很難進行,所以我們的融合是高度依賴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在這裡頭,未來的挑戰,是美國已經把中國作為戰略競爭者,這個態勢不會因為總統換人而出現大的改變,我們在雙循環的策略中講到了科技的自立,是非常重要的。在科技自立方面,一方面我們繼續對外開放,學習先進技術,另外一方面是怎麼能夠改革我們的科技創新的體制,怎麼能夠進一步保護智慧財產權,怎麼樣能夠增加研發投入,包括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使得我們能夠在未來的數年逐步追趕、逐步彌補一些科技的短板和空缺,這可能是未來我們長期發展能夠可持續、繼續產業升級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

我們的優勢是我們的市場非常大,任何創新可以很快的貨幣化,獲得回報非常大,人才也很多。主要是我們在科技體制上、市場化體制上如何能夠更多的發揮這方面的作用,剛才嘉賓也提到了產業政策怎麼能夠順應市場的力量,這些可能是我們未來要做文章的地方。

最後簡單講一下,我們對未來一兩年的展望。長期的增長,我們對中國還是相當有信心的,對2035年達到發達國家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我們覺得是可以實現的。短期來說,今年、明年、後年,這段時間中國的經濟復甦會非常強勁,我們的預測,明年增長是8.2%,主要是由國內消費和出口拉動。全球的增長,在疫苗的快速發展情況下,我們判斷明年年底大概全球差不多一半人會獲得免疫能力,明年年中的時候,主要發達國家的新增病例會大幅下降。美國經濟明年預測增長4%,歐元區增長6%,全球經濟增長6%左右。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從今年開始產業鏈的韌性已經體現出來了,中國的出口仍然會保持強勁,明年會有11%到12%以上的增速。出口加上國內消費需求的回暖,應該是拉動明年增長最主要的因素。同時,我們判斷政策支持會逐步淡出。李揚院長講到了槓桿的問題,明年我們判斷會實現去槓桿。今年的宏觀槓桿率,我們的估算是上升了25個點,債務佔GDP的比重上升了25個點,明年會下降兩個點。在這個過程中,對資本市場,尤其是信用市場,可能會有一定的挑戰:一方面是企業營收大幅反彈,另一方面,流動性會趨緊,在這個過程中,怎麼能夠管理好、不出現一些信用事件,也考驗央行和監管者的智慧。

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編輯:鄭雅晨)

相關焦點

  • 首席經濟學家前瞻2021:中國經濟將持續復甦
    日前,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CFV)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6位獲獎CFV首席經濟學家通過視頻對2021年全球和中國經濟進行了前瞻。他們普遍認為,明年中國經濟將持續復甦,實現一個較高的經濟增速,重要因素之一是消費等需求的拉動。隨著經濟穩步復甦,貨幣政策將逐漸常態化,並維持穩健。
  • 2021年中國有望實現8.2%經濟增長 綠色金融將跑出加速度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2021年中國有望實現8.2%經濟增長,綠色金融將跑出加速度隨著主要經濟數據陸續出臺,中國經濟展望愈發清晰。1月12日,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在第21屆瑞銀宏觀經濟專場媒體電話會議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能至近6%,中國經濟則有望實現8.2%的增長。
  • 2021-22年中國宏觀經濟展望
    預計消費和出口帶動經濟活動繼續回暖在基準情形下,我們預計出口和國內消費有望拉動明年中國GDP增速反彈至8.2%。隨著全球經濟逐步走出今年的衰退,再加上疫苗加快研發和上市,我們預計明年中國出口有望增長11-12%。隨著經濟的繼續復甦,居民收入和信心應會進一步好轉,進而提振國內消費。
  • 南國置業年報預喜股價漲停 瑞銀汪濤預測今年部分城市地產上行
    消息面上,1月12日晚間,南國置業發布2020年業績扭虧為盈的業績預告,公司表示2020年其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2000萬元-3000萬元,相對於2019年同期虧損3.55億元,同比增長105.64%-108.46%。同日,格力地產發布公告稱。格力地產子公司珠海太聯最終以總價8.8億、樓面價約9002元/平方米斬獲港珠澳大橋口岸一宗約1.5萬平方米的商務地塊。
  • 我國GDP2020年將破百萬億 經濟復甦深化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在參與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調研時表示,2020年面對疫情的巨大衝擊和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大力深化改革開放,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國民經濟呈現穩定恢復態勢,全年經濟預計增長2.3%左右。
  • 汪濤:中央政治局會議解讀,7月宏觀數據前瞻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汪濤 汪濤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中央政治局會議解讀:政策寬鬆基調延續,但不會進一步加碼我們估計即將公布的7月經濟數據將顯示國內經濟活動繼續回暖。我們估計7月工業生產同比增速在低基數作用下小幅加快至5.2%,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同比穩健增長5%,社會消費品零售同比跌幅繼續收窄至0.5%,出口同比小幅增長0.5%。CPI同比增速可能小幅升至2.8%,而PPI同比跌幅可能收窄至2.5%。整體信貸(社融扣除股票)同比增速可能進一步上行至13.2%。具體參見我們的高頻數據監測和每日經濟活動追蹤。
  • 一財首席調研:今年GDP增速預測均值8.81%,「雙循環」新格局料將...
    本月接受第一財經調研的21位經濟學家對2020年GDP增速的預測均值為2.44%,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回暖,2021年度GDP增速將遠遠高於2020年,經濟學家們的預測均值為8.81%,中位數為8.80%。物價方面,經濟學家們對2021年CPI同比增速的預測均值為1.20%,PPI同比增速預測均值為0.93%。
  • 德銀首席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復甦將「令人印象深刻」_《參考...
    參考消息網6月10日報導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6月8日刊載題為《德意志銀行:中國經濟復甦可能「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但美國是絆腳石》的報導稱,德意志銀行一名經濟學家說,中國經濟正在改善,可能會出現「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增長——但美國是可能破壞這種復甦的最大風險。
  • 喆薦|首席經濟學家眼中的2021全球和中國經濟九大特徵
    疫苗功效不明、新冠變異、美國政局動蕩……,在一系列並不具備喜慶意味的關鍵詞圍繞下的2021年,全球和中國經濟會出現哪些變壞,在動蕩之下危險與機遇並存的時代,我們還有那些機會。原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主任連平教授從9個方面談了他對2021年的看法和觀點。
  • 8位首席經濟學家把脈中國經濟:過分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引發房地產...
    中國證券業協會於2018年12月25日組織召開第一次證券基金行業首席經濟學家季度例會,來自申萬宏源證券楊成長、中泰證券李迅雷、中信證券諸建芳、湘財證券李康、東方證券邵宇、新時代證券潘向東、大成基金姚餘棟、富國基金袁宜等8位首席經濟學家以及5家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參加會議。
  • 五大首席看2021:宏觀經濟將這樣表現
    申萬宏源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宏觀調控著力長遠問題2020年,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2021年,宏觀經濟又將如何演繹?申萬宏源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指出,要充分肯定疫情後我國經濟恢復取得的成果,諸如疫情防控、「六穩六保」等一切措施使得中國經濟率先得到恢復。
  • 經濟觀察:中國外貿「全球第一」是怎樣煉成的?
    14日,中國交出了一份令人意外的成績單:全年進出口總值超過3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出口總值達17.93萬億元,規模均創歷史新高;國際市場份額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成為全球貨物貿易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更加鞏固……   用中國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李魁文的話說,2020年中國外貿
  • 中國社科院發布經濟藍皮書: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增長約7.8%
    12月14日,《經濟藍皮書:2021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發布。在發布會上,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李雪松表示,預計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7.8%左右。李雪松稱,這是受今年經濟增長基數較低的影響,同時考慮到宏觀調控的跨周期設計與調節以及國內外的不確定性做出的預計。
  • 雙循環下的中國經濟——經濟學家程實博士講座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12月18日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MBA2010班有幸邀請到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程實博士為我們呈現了一場精彩的經濟盛宴,本次講座也吸引了很多MF班同學、社會人士的參加,同時全程在線直播,讓無法親臨現場的同學也能觀看到精彩內容。兩個小時,程實博士以「雙循環」為核心論點,結合新冠疫情,分析國內和國際的經濟局勢,探討全球大變局下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 連平:四重因素將產生共振效應 協同支持2021年中國經濟穩步回升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範子萌)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今日在2021年宏觀經濟展望報告發布會上表示,全球疫情很可能在明年年中前後出現拐點;四重深層次因素將產生共振效應,協同支持中國經濟穩步回升。  展望明年全球經濟走勢,連平表示,全球疫情很可能在明年年中前後出現拐點。
  • 湘財證券首席李康:過度看空中國經濟沒說服力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陸續採訪了一批行業首席分析師、經濟學家等,回顧2019年市場,展望2020年行情。今天刊發的是對湘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副總裁兼研究所所長李康的專訪。湘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副總裁兼研究所所長李康。李康認為,2020年的宏觀經濟環境,下行壓力還是存在的,內外部環境也較為複雜。
  • 中國人口紅利將消失 經濟增長率將跳躍式下降
    關於勞動力數量是否達到頂峰,業內還有一個數據,瑞銀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基於聯合國人口署的數據預計,我國全部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在2015年左右見頂。  也就是說,雖然業內在衡量人口紅利的標準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對於目前人口紅利正在消失持相同態度。  對於人口紅利的消失,蔡昉認為,人口紅利期結束並不一定是壞事。
  • 國際機構看好中國經濟 為世界經濟復甦增添新動能
    11月30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11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2.1%,比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中國銀行研究院同期發布的《2021年度經濟金融展望報告》稱,我國經濟在全球率先實現恢復性增長,前三季度GDP增長由負轉正,增速為0.7%,預計全年增長2.1%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