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中國經濟明年或增長8.2%,內需回暖成關鍵因素
「新冠疫情之後,全球的經濟變革被放大。未來的一段時間,可能產業鏈重構是雙向的,有一部分企業還是會考慮到種種原因搬到國外,另外有一部分企業更多轉移到國內,服務國內的市場。」瑞銀亞洲經濟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表示。
汪濤提醒,在影響企業產業鏈的諸多因素中,政治因素的作用正在增加。「通過我們的企業調查發現,政治因素在增加,很多企業並不想搬,但是迫於本國的政治壓力,而且因為科技封鎖或關稅種種原因,可能會面臨一些政治壓力,所以會用搬遷降低風險,未來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汪濤認為短期來看,在今年、明年及後年,中國的經濟復甦會非常強勁,預測明年將增長8.2%,國內消費需求的回暖應會成為拉動增長的最主要因素。
以下為發言實錄:
主持人:接下來還有兩位外資金融機構的嘉賓,第一位是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博士,有請汪濤通過視頻發表他的看法。
汪濤:謝謝《財經》的邀請,前面幾位嘉賓講的都非常全面,我簡單講,主要集中在產業鏈重構。其實新冠疫情之後,全球的經濟變革被放大了,會加速,其中有幾個加速比較多的:第一,全球化受阻,產業鏈重構的壓力在增強。在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化的速度就已經下降,中國雖然在全球市場的份額是增加的,但是新冠疫情之前的幾年也已經出現了停滯,最近幾年全球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之後,產業鏈的安全,各國的政治壓力,再加上地緣政治風險的考量,已經對企業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新冠疫情之後,這個壓力上升了。我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瑞銀做的企業財務總監的調查,從2018年開始,中美貿易戰之後做了幾輪,發現產業鏈的轉移已經發生,當時我們調查的企業中大約1/3想轉移到國外,主要是出口較多的一些製造業企業。貿易戰之後,這個意願已經上升到60%,我們最近今年九月做的調查,這個意願上升到70%。而且40%多的企業,都認為新冠疫情的發生增加了他們轉移的意願,聽起來這還是讓人比較擔心的。但同時,我也想提到另外一個方面,前面幾位嘉賓講到了,國內的廣大市場也會吸引不少企業,以服務中國市場為主的企業,會把產業鏈更多的轉移到中國來。我們最新的調查裡,發現有30%已經在國外生產的中國企業,考慮是不是把一些生產鏈轉移到國內來。所以我們的判斷是,未來的一段時間,可能產業鏈重構是雙向的,有一部分企業還是會考慮到種種原因搬到國外,另外有一部分企業更多轉移到國內,服務國內的市場。
我們之前考慮的產業鏈轉移,往往是從成本,從經濟要素考慮,考慮到中國的產業鏈是在全球難得的健全、全面,而且非常有韌性,如果從轉移的角度來說,很多企業都可能因為成本的因素並不願意轉移出去。但是,通過我們的企業調查發現,政治因素在增加,很多企業並不想搬,但是迫於本國的政治壓力,而且可能因為科技封鎖或者關稅種種原因,可能會面臨一些政治壓力,所以會搬遷,用搬遷降低風險,未來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前面的嘉賓講到了國內市場的龐大,這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做的一個長期的預測是,我們認為未來10年中國實際GDP的增長可以達到年均4.5%,到2030年中國GDP可以達到26萬億到28萬億美元。而且,消費佔整個GDP的比重會逐漸上升,到2030年有望實現17萬億美元以上。這10年中消費的淨增量絕對是世界第一,這肯定會對全球的很多企業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所以雙向的產業鏈重構是很重要的趨勢。
在產業鏈重構的壓力下,怎麼能夠發揮我們長期潛在的增速,潛在的吸引力?剛才前面幾位都講到改革雙循環策略,無外乎幾點,一個是讓國內的市場更加有吸引力。這個更加有吸引力,1、繼續推動擴大內需,讓我們的市場更加廣大;2、降低制度成本、交易成本、交通成本,從基建,從市場化的改革方面,繼續推進。3、擴大對外開放,降低準入,使得更多的外資企業覺得在中國經濟上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所以,我們的雙循環策略對於減弱脫鉤的壓力,產業鏈重構的壓力是至關重要的。
新冠疫情發生之後一個新的趨勢也在抬頭,那就是科技競爭和科技封鎖。我們國家在過去幾十年的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在很多技術上都有追趕,尤其是在工業行業;也有一些已經取得了優勢,比如行動支付、AI、網際網路等等;同時也要意識到有很多產業,我們離先進國家有相當大的差距,所謂的卡脖子技術。在中國經濟跟全球的循環或者融合過程中,剛才有提到我們的進口有很多是消費品,石油等等,但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我們進口的第三大塊,比消費品更重要的是資本品和中間產品。而這些資本品和中間產品,我們沒有的話就很難生存,生產很難進行,所以我們的融合是高度依賴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在這裡頭,未來的挑戰,是美國已經把中國作為戰略競爭者,這個態勢不會因為總統換人而出現大的改變,我們在雙循環的策略中講到了科技的自立,是非常重要的。在科技自立方面,一方面我們繼續對外開放,學習先進技術,另外一方面是怎麼能夠改革我們的科技創新的體制,怎麼能夠進一步保護智慧財產權,怎麼樣能夠增加研發投入,包括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使得我們能夠在未來的數年逐步追趕、逐步彌補一些科技的短板和空缺,這可能是未來我們長期發展能夠可持續、繼續產業升級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
我們的優勢是我們的市場非常大,任何創新可以很快的貨幣化,獲得回報非常大,人才也很多。主要是我們在科技體制上、市場化體制上如何能夠更多的發揮這方面的作用,剛才嘉賓也提到了產業政策怎麼能夠順應市場的力量,這些可能是我們未來要做文章的地方。
最後簡單講一下,我們對未來一兩年的展望。長期的增長,我們對中國還是相當有信心的,對2035年達到發達國家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我們覺得是可以實現的。短期來說,今年、明年、後年,這段時間中國的經濟復甦會非常強勁,我們的預測,明年增長是8.2%,主要是由國內消費和出口拉動。全球的增長,在疫苗的快速發展情況下,我們判斷明年年底大概全球差不多一半人會獲得免疫能力,明年年中的時候,主要發達國家的新增病例會大幅下降。美國經濟明年預測增長4%,歐元區增長6%,全球經濟增長6%左右。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從今年開始產業鏈的韌性已經體現出來了,中國的出口仍然會保持強勁,明年會有11%到12%以上的增速。出口加上國內消費需求的回暖,應該是拉動明年增長最主要的因素。同時,我們判斷政策支持會逐步淡出。李揚院長講到了槓桿的問題,明年我們判斷會實現去槓桿。今年的宏觀槓桿率,我們的估算是上升了25個點,債務佔GDP的比重上升了25個點,明年會下降兩個點。在這個過程中,對資本市場,尤其是信用市場,可能會有一定的挑戰:一方面是企業營收大幅反彈,另一方面,流動性會趨緊,在這個過程中,怎麼能夠管理好、不出現一些信用事件,也考驗央行和監管者的智慧。
我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編輯:鄭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