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業協會於2018年12月25日組織召開第一次證券基金行業首席經濟學家季度例會,來自申萬宏源證券楊成長、中泰證券李迅雷、中信證券諸建芳、湘財證券李康、東方證券邵宇、新時代證券潘向東、大成基金姚餘棟、富國基金袁宜等8位首席經濟學家以及5家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參加會議。
1月31日,協會刊登了根據會議情況形成的《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報告》。與會首席經濟學家認為,當前,受外部環境變化和國內需求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挑戰。面對經濟下行壓力,2019年的宏觀經濟政策應當更加積極,但過分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引發房地產泡沫。因此,積極的政策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能過於保守,保持弱刺激力度。
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1、發達經濟體增速放緩,新興經濟體增長面臨巨大壓力
美國是三大發達經濟體中率先進入產出缺口為正的國家,其他發達經濟體的產出缺口也在轉正。產出缺口為正說明該國已經進入經濟高漲階段,通常情況下,該國通貨膨脹壓力會上升,經濟上升周期逐漸接近尾聲。美國二季度GDP增速一度達到4.2%,第三季度實際GDP增速只有2.83%,說明美國經濟已經過了繁榮鼎盛期。一系列指標表明,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都已處於經濟上升周期的末端,未來步入滯漲或衰退的可能性增加。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出現分化,除了東南亞諸國相對穩定外,其他新興市場國家都面臨經濟下行壓力。
2、發達經濟體開始加息、縮表,全球流動性趨於收縮
美國繼續推進「加息+縮表」的收縮進程。歐洲央行維持三大利率不變,且明確表示2019年夏天之前不會加息,超出市場預期。日本央行維持超額準備金-0.1%,將10年期國債收益率保持在零左右,且維持全年80萬億日元的資產購買規模。美聯儲縮表、歐洲央行退出QE大約需要三年左右時間完成。但由於退出時間點不同,主要發達國家央行資產負債表收縮的時間可能長達十年。全球流動性收縮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一是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低迷;二是導致國際貨幣發行國的本幣升值。在全球流動性普遍收縮情況下,土耳其、巴西、印度及印度尼西亞等新興國家貨幣均較難維持穩定。
3、新興市場國家需求增速下滑,存在螺旋式下降風險
新興市場國家需求約佔全球總需求一半左右。由於全球貿易一體化,新興市場國家需求增速大幅下降,發達國家經濟勢必受到衝擊;發達國家經濟下行同樣也會對新興市場國家造成不利影響。兩者循環影響,可能導致全球經濟出現螺旋式下降風險。
挖掘內需潛力,繼續發揮基建投資在穩增長中的重要作用
1、我國出口形勢仍然十分嚴峻
2019年我國外貿發展環境嚴峻複雜,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增大,貿易保護主義威脅繼續加深,貿易摩擦對我國外貿發展影響繼續顯現。從第124屆廣交會出口成交額情況看,成交額同比下降1%。中美兩國通過談判解決貿易爭端意向較為明確,通過談判達成一致意見概率較大。
2、基建投資具有逆周期性,應成為短期內穩定經濟增長的主要抓手
國內房地產銷售已經出現下行趨勢,地產投資較高速度增長難以維繫。製造業投資與出口之間存在一定關聯關係,出口增長低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製造業投資回升。基礎建設投資是唯一具有逆周期性的投資領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基礎設施和信息科技基礎設施投資,擴大專項債發行,鼓勵PPP模式在清理基礎上繼續發展,加速重大項目審批力度和速度,穩住基礎設施投資。
3、關注人口結構變化,繼續挖掘人口紅利
中國傳統意義上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勞動力人口佔比下滑,新生人口增速下降,勞動力成本繼續上升,人口老齡化正在加速。但是我國勞動力素質正在快速提高,勞動人口結構正在優化,人力資源市場和配置效率正在快速提高,工程師紅利正在顯現。我國人口基數大,中等收入人口快速上升,消費絕對水平低,消費結構差異大,消費和服務市場潛力巨大。只要我們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努力挖掘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很好結合起來,適應消費升級,加大消費引導,推動公共服務供給體制改革,激發居民在醫療、教育、文化體育、養老、保障住房、就業培訓等領域的需求,我們就能建立強大的國內市場,穩住經濟增長。
高度關注新時代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結合方式的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增長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市場配置資源優勢的疊加,是兩股力量共同推進的結果。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結合所產生的疊加效應正在減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發揮路徑和方式需要新的探索。
1、政府投資和企業投資的疊加效應正在減弱
與西方經濟學理論認為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會有相互擠出效應不同,從中國過去發展經驗看,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是相互拉動的。政府集中投資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為社會投資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硬環境,引領工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快速發展。兩種投資疊加優勢在投資主導型發展階段發揮得淋漓盡致。然而當前我國經濟增長已經從投資主導轉向消費主導,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的疊加效應正在減弱。
2、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傳統手段正在受到挑戰
過去經濟發展主要靠工業和房地產,政府主要靠規劃、土地資源、基礎設施、稅收政策和相關配套資金來推動經濟發展。現在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是數字經濟、現代服務業,發展要素靠人才、技術、信息、數據和商業模式等動產要素。政府繼續用過去的手段推動新經濟發展的效應就下降了,地方政府和企業這兩個發動機的契合度也下降了。
3、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兩者之間在發展上的互推互補動力有所下降
過去國有企業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投資周期長、風險大、資本消耗大的基礎設施和能源資源採掘加工領域,這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了基本要素和基礎產業的配套環境,包括能源資源、交通物流、信息數據、金融服務等,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形成良性互補關係。近年來兩者在產業分工、業務合作、信用關係等方面的關係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惡化,亟待矯正。此外,民營企業本身制度問題較為突出。民營企業最大制度問題是沒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缺乏投資風險分擔機制。現代市場經濟要求企業產權要多元,風險能分散,經營要專業,財務要透明,企業要社會化。因此,要矯正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發展關係,推動民營企業加速制度變革。
4、推動金融市場由不動產要素為基礎,轉向動產要素為基礎
過去我國金融市場的基礎是不動產,是將土地、房產和企業固定資產貨幣化,通過不動產抵押形成巨大債務性金融資產。隨著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土地、房產、能源資源的重要性有所下降,經濟發展開始轉向以動產要素為核心,技術、人才、數據、信息、商業模式、產權等越來越重要,如何將這些動產要素轉變為新的金融市場基礎,是我國金融市場發展面臨的重大任務。我國正在加速推進科創板落地,正是適應了這樣的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嚴峻複雜,經濟學家們提出了如下宏觀政策建議:
(一)宏觀經濟政策應當更加積極,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能過於保守,財政減稅力度應當加大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2019年的宏觀經濟政策應當更加積極。但過分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引發房地產泡沫。部分經濟學家指出,積極的政策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能過於保守,保持弱刺激力度。貨幣政策應繼續穩健,著力疏導傳導機制。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要加大減稅力度,用好個稅政策,簡化優化個稅申報和抵扣流程。適度提高中央政府槓桿率,鼓勵民營企業技改投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優化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的發展關係。
(二)重視製造業發展,加大科技投入,推動產業加快升級
從國際經驗來看,大國經濟的發展一般都需要在製造業發展的基礎上,促進服務業發展。沒有製造業的基礎,單純發展服務業和金融產業,經濟轉型就很容易陷入空心化陷阱。要加大研發投入,尤其是基礎科學和關鍵技術研究方面的投入。貿易摩擦表明,主要依靠引進技術、模仿技術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必須堅持原創為主,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著力疏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疏導需要進行體制性調整。目前銀行層面流動性充裕,銀行間資金價格下降,但資金無法進入實體經濟。銀行向中小微企業放貸意願不強,主要原因是銀行要考核風險覆蓋及資金安全性。政府要適度分擔銀行對中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加大擔保機制的建立,擴大中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確保銀行能按照市場規律擴大中小微企業貸款,不搞運動式、一陣風。
(四)加大扶持民營企業政策力度,調動民營企業積極性
一是加大對民營企業資本保護,特別是產權保護,提高民營企業家的社會地位。二是繼續「放管服」改革,堅決破除不必要的管制,打破行業和地區壟斷。三是根據需要設立政府性專項基金,支持民營企業技術改革和產業轉型,支持民營企業解決股權質押問題,支持民營企業走向國際市場。
(五)疏導產業政策傳導機制,更好發揮政策效用
2018年以來國務院發布的相關政策,在社會上引起了一些討論,對股市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如新能源汽車補貼調整、光伏產業補貼調整、「五險一金」徵管方式調整等。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溝通,充分考慮政策調整對民營企業的負面影響。政策制定和調整要充分聽取各界意見,做好社會預期管理,給足充分時間讓企業和市場來消化吸收。要更加注重產業政策的穩定性和持久性,穩定政策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