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首席經濟學家把脈中國經濟:過分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引發房地產...

2020-12-03 界面新聞

中國證券業協會於2018年12月25日組織召開第一次證券基金行業首席經濟學家季度例會,來自申萬宏源證券楊成長、中泰證券李迅雷、中信證券諸建芳、湘財證券李康、東方證券邵宇、新時代證券潘向東、大成基金姚餘棟、富國基金袁宜等8位首席經濟學家以及5家基金公司投資總監參加會議。

1月31日,協會刊登了根據會議情況形成的《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報告》。與會首席經濟學家認為,當前,受外部環境變化和國內需求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挑戰。面對經濟下行壓力,2019年的宏觀經濟政策應當更加積極,但過分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引發房地產泡沫。因此,積極的政策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能過於保守,保持弱刺激力度。

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1、發達經濟體增速放緩,新興經濟體增長面臨巨大壓力

美國是三大發達經濟體中率先進入產出缺口為正的國家,其他發達經濟體的產出缺口也在轉正。產出缺口為正說明該國已經進入經濟高漲階段,通常情況下,該國通貨膨脹壓力會上升,經濟上升周期逐漸接近尾聲。美國二季度GDP增速一度達到4.2%,第三季度實際GDP增速只有2.83%,說明美國經濟已經過了繁榮鼎盛期。一系列指標表明,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都已處於經濟上升周期的末端,未來步入滯漲或衰退的可能性增加。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出現分化,除了東南亞諸國相對穩定外,其他新興市場國家都面臨經濟下行壓力。

2、發達經濟體開始加息、縮表,全球流動性趨於收縮

美國繼續推進「加息+縮表」的收縮進程。歐洲央行維持三大利率不變,且明確表示2019年夏天之前不會加息,超出市場預期。日本央行維持超額準備金-0.1%,將10年期國債收益率保持在零左右,且維持全年80萬億日元的資產購買規模。美聯儲縮表、歐洲央行退出QE大約需要三年左右時間完成。但由於退出時間點不同,主要發達國家央行資產負債表收縮的時間可能長達十年。全球流動性收縮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負面影響:一是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低迷;二是導致國際貨幣發行國的本幣升值。在全球流動性普遍收縮情況下,土耳其、巴西、印度及印度尼西亞等新興國家貨幣均較難維持穩定。

3、新興市場國家需求增速下滑,存在螺旋式下降風險

新興市場國家需求約佔全球總需求一半左右。由於全球貿易一體化,新興市場國家需求增速大幅下降,發達國家經濟勢必受到衝擊;發達國家經濟下行同樣也會對新興市場國家造成不利影響。兩者循環影響,可能導致全球經濟出現螺旋式下降風險。

挖掘內需潛力,繼續發揮基建投資在穩增長中的重要作用

1、我國出口形勢仍然十分嚴

2019年我國外貿發展環境嚴峻複雜,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增大,貿易保護主義威脅繼續加深,貿易摩擦對我國外貿發展影響繼續顯現。從第124屆廣交會出口成交額情況看,成交額同比下降1%。中美兩國通過談判解決貿易爭端意向較為明確,通過談判達成一致意見概率較大。

2、基建投資具有逆周期性,應成為短期內穩定經濟增長的主要抓手

國內房地產銷售已經出現下行趨勢,地產投資較高速度增長難以維繫。製造業投資與出口之間存在一定關聯關係,出口增長低迷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製造業投資回升。基礎建設投資是唯一具有逆周期性的投資領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基礎設施和信息科技基礎設施投資,擴大專項債發行,鼓勵PPP模式在清理基礎上繼續發展,加速重大項目審批力度和速度,穩住基礎設施投資。

3、關注人口結構變化,繼續挖掘人口紅利

中國傳統意義上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勞動力人口佔比下滑,新生人口增速下降,勞動力成本繼續上升,人口老齡化正在加速。但是我國勞動力素質正在快速提高,勞動人口結構正在優化,人力資源市場和配置效率正在快速提高,工程師紅利正在顯現。我國人口基數大,中等收入人口快速上升,消費絕對水平低,消費結構差異大,消費和服務市場潛力巨大。只要我們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努力挖掘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很好結合起來,適應消費升級,加大消費引導,推動公共服務供給體制改革,激發居民在醫療、教育、文化體育、養老、保障住房、就業培訓等領域的需求,我們就能建立強大的國內市場,穩住經濟增長。

高度關注新時代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結合方式的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增長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市場配置資源優勢的疊加,是兩股力量共同推進的結果。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政府力量和市場力量結合所產生的疊加效應正在減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發揮路徑和方式需要新的探索。

1、政府投資和企業投資的疊加效應正在減弱

與西方經濟學理論認為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會有相互擠出效應不同,從中國過去發展經驗看,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是相互拉動的。政府集中投資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為社會投資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硬環境,引領工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快速發展。兩種投資疊加優勢在投資主導型發展階段發揮得淋漓盡致。然而當前我國經濟增長已經從投資主導轉向消費主導,政府投資和社會投資的疊加效應正在減弱。

2、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傳統手段正在受到挑戰

過去經濟發展主要靠工業和房地產,政府主要靠規劃、土地資源、基礎設施、稅收政策和相關配套資金來推動經濟發展。現在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是數字經濟、現代服務業,發展要素靠人才、技術、信息、數據和商業模式等動產要素。政府繼續用過去的手段推動新經濟發展的效應就下降了,地方政府和企業這兩個發動機的契合度也下降了。

3、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兩者之間在發展上的互推互補動力有所下降

過去國有企業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投資周期長、風險大、資本消耗大的基礎設施和能源資源採掘加工領域,這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了基本要素和基礎產業的配套環境,包括能源資源、交通物流、信息數據、金融服務等,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形成良性互補關係。近年來兩者在產業分工、業務合作、信用關係等方面的關係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惡化,亟待矯正。此外,民營企業本身制度問題較為突出。民營企業最大制度問題是沒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缺乏投資風險分擔機制。現代市場經濟要求企業產權要多元,風險能分散,經營要專業,財務要透明,企業要社會化。因此,要矯正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發展關係,推動民營企業加速制度變革。

4、推動金融市場由不動產要素為基礎,轉向動產要素為基礎

過去我國金融市場的基礎是不動產,是將土地、房產和企業固定資產貨幣化,通過不動產抵押形成巨大債務性金融資產。隨著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土地、房產、能源資源的重要性有所下降,經濟發展開始轉向以動產要素為核心,技術、人才、數據、信息、商業模式、產權等越來越重要,如何將這些動產要素轉變為新的金融市場基礎,是我國金融市場發展面臨的重大任務。我國正在加速推進科創板落地,正是適應了這樣的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嚴峻複雜,經濟學家們提出了如下宏觀政策建議:

(一)宏觀經濟政策應當更加積極,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能過於保守,財政減稅力度應當加大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2019年的宏觀經濟政策應當更加積極。但過分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引發房地產泡沫。部分經濟學家指出,積極的政策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能過於保守,保持弱刺激力度。貨幣政策應繼續穩健,著力疏導傳導機制。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要加大減稅力度,用好個稅政策,簡化優化個稅申報和抵扣流程。適度提高中央政府槓桿率,鼓勵民營企業技改投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優化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的發展關係。

(二)重視製造業發展,加大科技投入,推動產業加快升級

從國際經驗來看,大國經濟的發展一般都需要在製造業發展的基礎上,促進服務業發展。沒有製造業的基礎,單純發展服務業和金融產業,經濟轉型就很容易陷入空心化陷阱。要加大研發投入,尤其是基礎科學和關鍵技術研究方面的投入。貿易摩擦表明,主要依靠引進技術、模仿技術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必須堅持原創為主,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著力疏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疏導需要進行體制性調整。目前銀行層面流動性充裕,銀行間資金價格下降,但資金無法進入實體經濟。銀行向中小微企業放貸意願不強,主要原因是銀行要考核風險覆蓋及資金安全性。政府要適度分擔銀行對中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加大擔保機制的建立,擴大中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確保銀行能按照市場規律擴大中小微企業貸款,不搞運動式、一陣風。

(四)加大扶持民營企業政策力度,調動民營企業積極性

一是加大對民營企業資本保護,特別是產權保護,提高民營企業家的社會地位。二是繼續「放管服」改革,堅決破除不必要的管制,打破行業和地區壟斷。三是根據需要設立政府性專項基金,支持民營企業技術改革和產業轉型,支持民營企業解決股權質押問題,支持民營企業走向國際市場。

(五)疏導產業政策傳導機制,更好發揮政策效用

2018年以來國務院發布的相關政策,在社會上引起了一些討論,對股市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如新能源汽車補貼調整、光伏產業補貼調整、「五險一金」徵管方式調整等。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溝通,充分考慮政策調整對民營企業的負面影響。政策制定和調整要充分聽取各界意見,做好社會預期管理,給足充分時間讓企業和市場來消化吸收。要更加注重產業政策的穩定性和持久性,穩定政策預期。

相關焦點

  • 首席經濟學家前瞻2021:中國經濟將持續復甦
    日前,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CFV)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6位獲獎CFV首席經濟學家通過視頻對2021年全球和中國經濟進行了前瞻。他們普遍認為,明年中國經濟將持續復甦,實現一個較高的經濟增速,重要因素之一是消費等需求的拉動。隨著經濟穩步復甦,貨幣政策將逐漸常態化,並維持穩健。
  • 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宏觀經濟政策組合均衡發力,結構性轉型...
    每經記者:王硯丹 每經編輯:何劍嶺圖片來源:攝圖網11月22日,在《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9中國證券業高峰論壇」上,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總裁助理伍戈博士發表了名為《實體與貨幣展望》的主旨演講
  • 中國三季度GDP增速6% 四季度貨幣政策風向會怎麼變?
    剖析三季度經濟動能變量針對三季度的GDP表現,摩根史坦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對記者表示,其實經濟動能在9月有所回暖。9月官方製造業PMI雖然仍連續第五個月位於50以內,但由8月的49.5改善至49.8。三季度PMI均值為49.7,較二季度上升0.1個百分點。就細分項而言,此次數據顯示地產收縮節奏較為溫和,好於各界預期。
  • 喆薦|首席經濟學家眼中的2021全球和中國經濟九大特徵
    變異病毒傳染性更強,引發病症的嚴重程度並無變化。如果不加強控制以減緩其傳播,將對當前已承壓的醫療系統產生更大影響。同一天下午,履新還不到4個月的日本首相菅義偉宣布,東京都及周邊的神奈川縣、埼玉縣和千葉縣從1月8日起實行緊急狀態。而這位日本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平民首相」,不久前還因為抗疫不利,其支持率就從78%暴跌至38.6%,刷新了日本政壇支持率下跌最快幅度最大的記錄。
  • 經濟學家鄧海清:貨幣政策究竟如何看?
    事實上,當時預期中國貨幣大幅寬鬆的,和現在預期中國貨幣大幅緊縮的,可能是同一批人:「聽風就是雨」、「神經過敏、反應過度」,市場極端化、情緒化的看待政策,與政策層的本意或許並不相符。   今年1-3月基建投資和房地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速較1-2月提高,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同比增速比1-2月份提高3.8個百分點,但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速回落;國有控股投資增速上升,但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這表明一季度融資可能主要進入了基建和房地產領域,進入了國企、房企和城投。
  • 湘財證券首席李康:過度看空中國經濟沒說服力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陸續採訪了一批行業首席分析師、經濟學家等,回顧2019年市場,展望2020年行情。今天刊發的是對湘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副總裁兼研究所所長李康的專訪。再從可能性來看,2020年經濟雖然存在下行壓力,但仍然存在一些邊際改善的積極因素,同時我們管理層也仍具有充足的政策工具箱。積極因素來看,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籤訂可能意味著短期內全球貿易環境的改善,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海外主要經濟體也在進行逆周期調節政策,包括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擴張的財政政策,近期消息稱川普準備出臺新一輪的減稅政策,這也有利於促進全球經濟的見底復甦。
  • 一財首席調研:今年GDP增速預測均值8.81%,「雙循環」新格局料將...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一財首席調研:今年GDP增速預測均值8.81%,「雙循環」新格局料將加速成形經濟學家們預計未來政策將偏向於「穩貨幣」「穩信用」,2021年存款基準利率、一年期LPR利率以及存準水平變化的可能性較小。
  • 五大首席看2021:宏觀經濟將這樣表現
    申萬宏源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宏觀調控著力長遠問題2020年,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2021年,宏觀經濟又將如何演繹?申萬宏源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指出,要充分肯定疫情後我國經濟恢復取得的成果,諸如疫情防控、「六穩六保」等一切措施使得中國經濟率先得到恢復。
  • 在深V趨勢之後 房地產市場會向左轉還是向右轉?——房地產市場半年...
    在金融政策方面,上半年央行實施了適度寬鬆的貨幣金融政策,大幅釋放流動性,同時「嚴格防範資本流入房地產業」,從土地收購到開發再到銷售,嚴格監管各環節資金使用,特別是個人商業貸款和個人消費貸款。至於樓市政策,受疫情影響,當地經濟和財政收入都承受巨大壓力。一些地方政府試圖通過放寬購房限制和降低首付來刺激房地產市場,但很快就被叫停了。
  • 2020年中國宏觀經濟展望:GDP大概率保6無憂 貨幣政策有空間
    回顧2019年,外部經濟環境波雲詭譎,國內經濟轉型已然啟動,展望即將到來的2020年,中國宏觀經濟走勢將呈現何種走勢?CPI高位何時來臨?貨幣政策是否邊際放鬆?M2增速或在8.5%,LPR有下降空間M2增速既反映了貨幣供需的鬆緊情況,同時也一定程度體現出監管層的政策意圖。針對2020年M2增速,7家機構預測值均值為8.5%。民生證券預計,2020年M2、信貸和社融增長呈「前高后低」走勢。
  • 李迅雷:近年來貨幣政策與股價呈「弱相關性」
    作者|李迅雷 唐軍「中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李迅雷系首席經濟學家」  文章|《中國金融》2017年第17期  貨幣政策調整會影響貨幣的流動性,即改變貨幣的流量和流向,進而擾動商品和資產的價格。通常說,貨幣政策趨松,則貨幣供應量增速加快或利率下行;貨幣政策趨緊,則貨幣供應量增速放緩或利率上行。一般而言,前者有利於股市上漲,後者則會促使股市下跌。  不過,研究貨幣政策對股價的影響存在一定難度,原因在於貨幣政策總是逆周期的,貨幣政策寬鬆是因為經濟下行壓力大,貨幣政策收緊是因為經濟已經企穩回升。
  • 展望2021:貨幣寬鬆經濟復甦 看多美股A股人民幣
    摘要:2021年全球維持疫情後經濟復甦趨勢,貨幣政策偏寬鬆,經濟恢復上行,股強於債,看多美股,尤其人民幣升值背景下,看多A股。耶倫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託賓、斯蒂格利茨,長期研究勞動經濟學,其丈夫是著名經濟學家阿克爾洛夫,研究問題包括貧困、家庭、犯罪、歧視、貨幣政策等。2014年2月耶倫就任美聯儲主席後,2014年10月,美聯儲宣布退出量化寬鬆政策,在穩就業與穩通脹問題上選擇了前者。
  • 李奇霖:房地產是決定經濟復甦強度的最關鍵因素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粵開奇霖研究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李奇霖粵開證券首席固收研究員鍾林楠1上半年金融市場的交易邏輯唯一存在在明顯不同的是,中國經濟恢復最早,中國央行更加鷹派,在5月份便開始退出非常規的貨幣政策,而美聯儲則一直在擴表買債,維持著非常寬鬆的貨幣環境。因此,即使中美兩國均存在相同的復甦預期,但美債受寬鬆的貨幣政策牽引,繼續保持在低位。
  • 更趨精準 貨幣政策將保持連續性
    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近日在《中國金融》撰文指出,下一步,宏觀層面要搞好貨幣政策跨周期設計;微觀層面要健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如對於需要長期支持的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直達實體經濟的長效機制,疏通金融體系流動性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渠道。
  • 德銀首席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復甦將「令人印象深刻」_《參考...
    參考消息網6月10日報導 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6月8日刊載題為《德意志銀行:中國經濟復甦可能「令人印象非常深刻」——但美國是絆腳石》的報導稱,德意志銀行一名經濟學家說,中國經濟正在改善,可能會出現「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增長——但美國是可能破壞這種復甦的最大風險。
  • 2019年二季度經濟學人問卷調查:「穩住」最重要,貨幣護預期、財政...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 實習記者 張宇 唐元起穩住!要穩住經濟,面臨的挑戰很多:啟動消費,如何擴大居民收入?如何在去槓桿和穩增長之間取得平衡?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如何配合?穩增長是二季度中國經濟的關鍵詞。
  • 發達經濟體非傳統貨幣政策的退出
    本課題歸納全球主要央行非傳統貨幣政策的內涵、傳導機制及特點,判斷以美聯儲為主的發達經濟體央行退出政策的工具選擇及風險所在,簡析外部政策的不穩定性對中國貨幣政策的影響,並探討其對中國貨幣政策的啟示。而股市的繁榮,一方面增加了金融資產,財富效應使消費支出增加;另一方面,房價深度調整後,長期利率極低,投資者開始入市購房,帶動房地產復甦和投資增加,從兩個方面推動美國經濟的復甦與增長。然而,一旦美聯儲貨幣政策失當,股市下跌,利率上升必然影響房地產市場復甦,從而影響消費支出增加和經濟復甦。  第三,美聯儲需防範自身風險。
  • 準確判斷當前經濟形勢 增強宏觀調控靈活性
    央行在日前發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談到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時表示,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並強調要「密切監測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發展變化,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和節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鞏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加強系統性風險防範
  • 太平洋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太平洋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肖立晟博士在2019FICC論壇上表示,全年經濟的主要矛盾是去槓槓背景下的政策取向;短期消費下降主要源於經濟周期波動和居民債務約束影響,消費升級的趨勢不會中斷;棚改退出貨幣化置換,房地產銷售將繼續下降,投資不足會進一步降低政策空間,貨幣與財政政策會繼續寬鬆;基建發力有限,金融監管對
  • 十位權威專家把脈疫後中國經濟走向
    十位權威專家把脈疫後中國經濟走向 2020-03-12 14:01:10 來源:中國青年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一些地方已經出現鬆綁房地產調控政策苗頭,重回依賴房地產的老路會斷送近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金融增加流動性是疫情之下的應急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