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二季度經濟學人問卷調查:「穩住」最重要,貨幣護預期、財政...

2020-11-28 手機鳳凰網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 實習記者 張宇 唐元起穩住!要穩住經濟,面臨的挑戰很多:啟動消費,如何擴大居民收入?如何在去槓桿和穩增長之間取得平衡?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如何配合?

穩增長是二季度中國經濟的關鍵詞。穩住既是對今年一季度經濟和股市來之不易的修復的鞏固,同時也是對經濟結構調整和下行壓力的長期準備。

經濟學人調查由《經濟觀察報》發起,每季度進行一次。受訪者包括投行、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的權威經濟學家。本期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78份。

「穩住」最重要

本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2%的經濟學家認為2019年二季度GDP增速為6.3%,27%認為是6.2%;69%認為經濟尚未觸底。在對經濟觸底時間的判斷上,35%認為是今年三季度,20%認為是四季度,15%認為是2020年上半年,12%認為是2020年下半年,同時有18%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觸底在更遠的時間。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表示,經濟觸底要在2020年以後,目前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改革開放等結構性政策應著眼於2020年,不能寄希望短期內解決經濟存在的問題。

重陽投資總裁王慶也表示,經濟政策要在長期改革和短期穩增長之間取得平衡,重視長期改革目標的同時也要兼顧短期穩增長。

2018年7月3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穩」,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當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進一步推進六穩,提振市場信心。

2019年一季度GDP增速達到6.4%,與2018年四季度持平,這也被看作是穩增長相關政策發揮作用,經濟開始企穩。但是,二季度前兩個月的宏觀數據則出現反覆,4月底PMI回落、製造業負增長、民間投資持續走低;受水果和豬肉價格快速上漲影響,5月CPI創下15個新高,企業中長期貸款佔全部新增貸款的比重進一步下滑至21%,反映了企業中長期融資需求的疲弱。

穩增長與穩預期,對於當前的宏觀經濟來說,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二季度CPI同比增速2.2%(佔比45%),最大的影響因素是豬肉價格(54%),下半年豬肉價格繼續上漲(58%);二季度PPI同比增速0.3%(佔比31%)。

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二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6%以下,各有22%經濟學家選擇的增速是5.8%、5.9%,投資最集中的領域是大型基礎設施(佔比61%),房地產(34%);進出口增速0-5%(45%);消費同比維持8%以上的增速(68%),影響消費的最大因素是收入(61%)。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靈靈表示,2019年上半年出現了消費意願和儲蓄意願同時上漲的現象,這表明主動消費意願未能兌現為消費支出的現實增長,反而被動轉化為儲蓄行為;不過中國消費升級趨勢並未在總量上被外部風險阻斷,正處在結構上新老交替階段。

「應該嚴控房價,降低居民槓桿。」周靈靈說。

本次調查顯示,78%的經濟學家認為房價過高已經對消費產生了抑制作用,16%認為「不好說」。

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中美貿易摩擦不僅增加了經濟增長的外部壓力,也會給部分地區帶來就業風險。

華寶基金副總經理李慧勇也表示,應該關注就業情況,以及結構性減稅能否拉動消費增長。

地方債務與金融風險

2010年國發19號文公布,開始規範城投公司融資;2014年國發43號文要求剝離城投公司的政府性融資職能,2017年六部委聯合印發50號文進一步規範城投融資,以劃清城投債務和地方政府債務。地方政府舉債融資的嚴格監管與地方政府債務快速增長、債務之下金融風險累積密切相關。

地方債務仍然是債務風險監控的重點。本次調查顯示,地方債務是經濟學家最擔心的,佔比56%;民營企業22%,國有企業16%,居民負債6%。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資深經濟學家周景彤就認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尤為關注地方政府債務。中誠信國際研究院宏觀金融研究部總經理、首席分析師袁海霞也表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除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上行,信用風險特別是民企信用風險也要密切關注。

減低債務風險,就要去槓桿,這也是避免金融風險的最直接路徑。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的《2019年一季度中國槓桿率報告》顯示,包括居民、非金融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實體經濟槓桿率由2018年末的243.70%上升至248.83%,增長了5.1個百分點;從結構上來看,非金融企業的槓桿率反彈最大,從153.6%升至156.9%,僅一個季度就上升了3.3個百分點;居民部門和地方政府槓桿率的增幅也很明顯,前者上升了1.1個百分點。

本次的問卷調查顯示,與上一季度相比,40%的經濟學家認為債務風險增加,14%認為債務風險減小,另有46%表示「不好說」。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優化金融結構就是要克服期限錯配、權益錯配、服務對象錯配這三個扭曲;權益錯配與當前的債務過高、槓桿過高是相對應的。

去槓桿對資本市場的影響,也是當前穩定預期不能忽視的問題。

近日A股再次失守3000點,中國市場學會金融學術委員、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表示,科創板開板對現有A股資金有影響;6月底上交所表態註冊制嚴格問詢,也使得有瑕疵的公司的半年報數據會大打折扣;此外,流動性目前確實大幅擴張的基礎。

本次調查顯示,2019年下半年股市會在3000-3500點(佔比68%),2500-3000點(20%),3500-400點(6%)。但是,39%的經濟學家認為下半年股市波動會加大。

「此前數輪的量化寬鬆給資本市場留下了不小的風險,不確定性增加。」付立春說。

房價則可能在保持相對平穩的同時,出現小幅回落。本次調查顯示,56%的經濟學家認為2019年一線城市房價會出現10%以內的降幅,三四線城市則會有5-10%的下降。

對於普遍關心的房地產稅,50%的經濟學家認為兩年內不會徵收,17%認為會徵收,33%則表示不確定。

逆周期調控加碼

經濟下行壓力不減,「逆周期調控」頻繁提及。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及「逆周期調控」,2019年4月2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指出,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加大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

「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當前的流動性如何?本次問卷調查顯示,53%的經濟學家認為較為寬鬆,28%認為當前正合適,15%認為偏緊。此外,經濟學家認為貨幣政策要重點考量的是穩增長(佔比37%),防風險(25%),調結構(20%),抑泡沫(8%),去槓桿(8%)。

「最近關於去槓桿的討論很多,到底還要不要去槓桿?我覺得槓桿還是要去的。」李揚說。

參加本次問卷的經濟學家在「當前應該去槓桿還是穩槓桿」這個問題上,給出了明確態度:53%認為應該結構性去槓桿,37%認為要穩槓桿,6%表示應該加大去槓桿力度,4%表示「不好說」。

「在保持經濟動能的前提下,還是要堅持結構性去槓桿。」沈建光說。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近期密集的宏觀會議傳遞的信號是,未來宏觀政策基調不變,逆周期調控應該讓財政政策加力提效,貨幣政策空間並不大。

祝寶良建議,貨幣政策要與9.5%左右的名義經濟增速匹配,下半年開始社融規模、信貸規模、M2要適度寬鬆;要做好預期管理,以免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監管政策被市場過分解讀。財政政策方面,則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強化財政的民生功能。

「股市需要信心,股市穩健發展有助於通過權益價值的上升來降槓桿、通過財富效應來促消費、通過託賓Q效應來促進投資,也有助於匯率穩定。」祝寶良說。

祝寶良還強調,在增值稅減稅效果沒夠發揮出來之前,要通過「穩基建投資」來穩增長。

對於當前減稅的重點,本次問卷調查顯示,企業稅負佔比46%,整體宏觀稅負佔比41%,個稅13%。與此相對應,激發民企活力則要更多依靠擴大改革開放(佔比42%),融資保障(20%),產權激勵(23%)。

當前的結構性改革,則需要多面出擊:國企改革(佔比42%),金融改革(31%),土地改革(14%),化解過剩產能(9%),價格改革(4%)。

2019年的宏觀經濟還面臨外部風險的挑戰。在外部因素中,經濟學家認為最影響最突出的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68%),地緣政治(15%),資金流出(15%)。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中國的優勢體現在消費市場巨大,產業配套比較完整,易於形成商業模式和使用技術,由商業模式創新拉動技術創新;最大的短板是基礎研究滯後。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熵一資本首席經濟學家何帆表示,當前製造業投資下滑過快,應該對製造業進一步減稅降費,增加對技術改造的投入。

相關焦點

  • 經濟觀察報經濟學人問卷調查:2019年中國經濟三大考題是什麼?
    經濟觀察報經濟學人問卷調查顯示,40%的經濟學家認為2018年四季度GDP增速為6.4%,30%的經濟學家認為2019年GDP增速為6.3%;在中國經濟當前遇到的最主要問題中,佔比最高的是外部風險和民企融資受限,各佔比30%;在推進最快的改革中,對外開放佔比54%,行政審批佔比29%,金融體制佔比13%,財稅體制佔比4%。
  • 管濤:斷言貨幣政策收緊尚早 實現財政赤字顯性化更重要
    8月3日,央行召開下半年工作會議;8月6日,央行發布《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央行一周之內三次強調目前貨幣政策的核心: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結合5月份央行打擊資金空轉、二季度經濟數據出現顯著恢復,外界紛紛判斷:貨幣政策最寬鬆的時刻已經過去。這一判斷是否準確?下半年降準降息的空間是否顯著收窄?
  • 經濟學人二季度調研:預判2019年全年GDP增速為6.3%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 在2019年GDP增速預期目標為6%-6.5%的情況下,2019年GDP增速將是多少?2019年6月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期刊《 China economi st》發布2019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學人熱點調研」結果顯示,預判2019年全年GDP增速為6.3%,相比一季度預判數值下降0.1個百分點。並且,經濟學人預判經濟增速放緩,外貿形勢較為嚴峻,通脹壓力增加,就業形勢平穩。
  • 經濟學人智庫:2019全球生活成本調查報告(附下載)
    報告下載:添加199IT官方微信【i199it】,回復關鍵詞【2019全球生活成本調查報告】即可!
  • 經濟學人調查顯示:中國經濟運行良好 已基本走出疫情影響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期刊《China Economist》發布2020年三季度「中國經濟學人熱點調研」結果。本次調查發現經濟學人預判經濟增速有望繼續回升,外貿形勢總體趨於改善,2020年三季度經濟增速為5.2%。  經濟學人預判經濟增速有望繼續回升。
  • 中國經濟學人:國民經濟已經走出疫情影響 預計2020全年經濟增速3.7%
    本次調查發現,經濟學人預判四季度經濟增速有望繼續回升,外貿形勢總體持續改善,幾個主要數據都創近期新高。經濟學人預判2020年四季度經濟增速為5.4%左右,全年經濟增速為3.7%左右。據介紹,此次調研共收集有效問卷109份,其中五成來自於高校教師。經濟學人預判,經濟增速有望繼續回升。
  • 機構調GDP增速預期 全年可能低於7.5%
    眾多機構看空中國經濟,很多都下調了今年GDP增速預期,不乏將預測值降至7.5%的官方目標以下者。日信證券報告稱,二季度開始經濟繼續下行,今年後三個季度的GDP增速將分別為7.6%、7.5%和7.3%,全年經濟增速為7.5%,2014年將降至7.1%。
  • 中國經濟學人熱點調研:預計三季度經濟增速將達5.2%
    本期中國經濟學人經濟景氣指數為68,比上季度調查上升了51個點,已經為2018年二季度以來的新高。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經濟數據顯示,兩大重磅指標的同比增速實現年內首次「由負轉正」。1~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0.4%,累計同比增速在年內首次實現由負轉正。
  • 調查顯示:群眾和企業對上半年經濟運行狀況的
    對於我國長期經濟發展前景,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二季度,居民表示「非常有信心」和「比較有信心」的合計佔83.7%,四大地區居民表示有信心的比重均接近或超過八成,西部地區居民信心相對更強。57.7%的受訪群眾對當前本地就業形勢表示滿意,61.6%的對就業形勢預期樂觀。
  • 年初劃定重點工作 財政貨幣政策保持連續更趨精準
    積極的財政政策將「精準有效」,財政支出保持適當強度,持續推進減稅降費,重點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在促科技創新、經濟結構調整、調節收入分配等方面主動作為。穩健的貨幣政策將向常態化回歸,但力度不會驟然收緊,尤其是針對小微企業的政策將體現連續性,不排除更多創新工具推出。  就財政政策而言,「提質增效」「精準有效」「更可持續」成為2021年積極財政政策的關鍵詞。
  • 英國《經濟學人》:這是2019年最重要的事
    參考消息網12月31日報導 英媒稱,2019年最首要的故事莫過於貿易——更準確地說,是貿易戰。英國《經濟學人》網站12月25日的報導對2019年的回顧集中在「貿易」一詞上。文章稱,由於中國崛起、科技創新、最重要的是美國總統川普的貿易保護主義,一些企業被迫重新考慮供應鏈構成,尤其是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內。
  • 廣發宏觀鍾林楠: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釋放的七個信號
    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內含央行對宏觀經濟的判斷以及下一階段貨幣政策的基調,對比(與上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相比)解讀,能更好判斷現階段貨幣流動性環境在未來是否會發生變化。第一,對於宏觀經濟的判斷,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延續了二季度的觀點:經濟增長好於預期,且將向潛在經濟增速回歸;物價漲幅下行,存在短期擾動,但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 經濟學人智庫料新風險評級系統今年將令內房市場震蕩
    原標題:經濟學人智庫料新風險評級系統今年將令內房市場震蕩   1月6日,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 發表報告預期,2021年中國GDP的強勁復甦將會淡化國內經濟面臨的一些挑戰
  • 2020年全球央行年會探討貨幣政策框架調整
    到21世紀初,全球許多央行都採用了通脹目標制的貨幣政策框架。儘管具體特徵存在差異,但核心框架都是明確地將通脹目標作為貨幣政策主要目標。通脹目標制還與央行強化溝通和提高透明度聯繫在一起,反映了一種新的認識,即政策只有在清晰地傳遞給公眾時才最有效。
  • 8位首席經濟學家把脈中國經濟:過分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引發房地產...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2019年的宏觀經濟政策應當更加積極,但過分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引發房地產泡沫。因此,積極的政策不能大水漫灌也不能過於保守,保持弱刺激力度。歐洲央行維持三大利率不變,且明確表示2019年夏天之前不會加息,超出市場預期。日本央行維持超額準備金-0.1%,將10年期國債收益率保持在零左右,且維持全年80萬億日元的資產購買規模。美聯儲縮表、歐洲央行退出QE大約需要三年左右時間完成。但由於退出時間點不同,主要發達國家央行資產負債表收縮的時間可能長達十年。
  • 獨家調查30+最佳私募,一致預期和分歧...
    當前股、債分別處於什麼階段,2021年投資邏輯會如何變化?上市公司分化是否還會繼續?有哪些風險點需要注意?投資者又該如何挑選金融產品?作為金融領域最市場化的投資機構,私募基金對市場走勢有著敏銳的感知度,他們對市場的預判,有重要參考意義。
  • 獨家調查30+新財富最佳私募,一致預期...
    當前股、債分別處於什麼階段,2021年投資邏輯會如何變化?上市公司分化是否還會繼續?有哪些風險點需要注意?投資者又該如何挑選金融產品?作為金融領域最市場化的投資機構,私募基金對市場走勢有著敏銳的感知度,他們對市場的預判,有重要參考意義。
  • 財經57號|「央媽」最新季度報告中的貨幣政策傳遞了這些信號|貨幣...
    曾剛認為,「內外部均衡」是指,在多個主要經濟體已經採取寬鬆貨幣政策的情況下,我國要平衡外部寬鬆政策的輸入性影響,保持貨幣政策獨立性;「長短期關係」則是指,要平衡好上半年應對疫情所使用的短期貨幣政策工具與我國長期的貨幣政策基調。「三季度報告對跨周期政策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從二季度報告中的『完善跨周期設計和調節』,進一步轉為『搞好跨周期政策設計』。」
  • 疫情反彈下 英國財政和貨幣政策面臨雙重挑戰
    在此背景下,需要英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持續支持。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英國財政支持政策力度在未來可能會有所減弱,英國央行的貨幣政策空間也受到明顯的限制,英國經濟復甦或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為應對疫情的強勢反彈,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已經宣布了實施新一輪嚴格的限制措施,以期控制疫情的再度蔓延。而這一輪全面限制措施可能為期六個月。
  • 調查30+最佳私募 一致預期和分歧點都...
    當前股、債分別處於什麼階段,2021年投資邏輯會如何變化?上市公司分化是否還會繼續?有哪些風險點需要注意?投資者又該如何挑選金融產品?作為金融領域最市場化的投資機構,私募基金對市場走勢有著敏銳的感知度,他們對市場的預判,有重要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