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 實習記者 張宇 唐元起穩住!要穩住經濟,面臨的挑戰很多:啟動消費,如何擴大居民收入?如何在去槓桿和穩增長之間取得平衡?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如何配合?
穩增長是二季度中國經濟的關鍵詞。穩住既是對今年一季度經濟和股市來之不易的修復的鞏固,同時也是對經濟結構調整和下行壓力的長期準備。
經濟學人調查由《經濟觀察報》發起,每季度進行一次。受訪者包括投行、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的權威經濟學家。本期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78份。
「穩住」最重要
本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2%的經濟學家認為2019年二季度GDP增速為6.3%,27%認為是6.2%;69%認為經濟尚未觸底。在對經濟觸底時間的判斷上,35%認為是今年三季度,20%認為是四季度,15%認為是2020年上半年,12%認為是2020年下半年,同時有18%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觸底在更遠的時間。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首席經濟師祝寶良表示,經濟觸底要在2020年以後,目前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改革開放等結構性政策應著眼於2020年,不能寄希望短期內解決經濟存在的問題。
重陽投資總裁王慶也表示,經濟政策要在長期改革和短期穩增長之間取得平衡,重視長期改革目標的同時也要兼顧短期穩增長。
2018年7月3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六穩」,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當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進一步推進六穩,提振市場信心。
2019年一季度GDP增速達到6.4%,與2018年四季度持平,這也被看作是穩增長相關政策發揮作用,經濟開始企穩。但是,二季度前兩個月的宏觀數據則出現反覆,4月底PMI回落、製造業負增長、民間投資持續走低;受水果和豬肉價格快速上漲影響,5月CPI創下15個新高,企業中長期貸款佔全部新增貸款的比重進一步下滑至21%,反映了企業中長期融資需求的疲弱。
穩增長與穩預期,對於當前的宏觀經濟來說,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二季度CPI同比增速2.2%(佔比45%),最大的影響因素是豬肉價格(54%),下半年豬肉價格繼續上漲(58%);二季度PPI同比增速0.3%(佔比31%)。
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二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6%以下,各有22%經濟學家選擇的增速是5.8%、5.9%,投資最集中的領域是大型基礎設施(佔比61%),房地產(34%);進出口增速0-5%(45%);消費同比維持8%以上的增速(68%),影響消費的最大因素是收入(61%)。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靈靈表示,2019年上半年出現了消費意願和儲蓄意願同時上漲的現象,這表明主動消費意願未能兌現為消費支出的現實增長,反而被動轉化為儲蓄行為;不過中國消費升級趨勢並未在總量上被外部風險阻斷,正處在結構上新老交替階段。
「應該嚴控房價,降低居民槓桿。」周靈靈說。
本次調查顯示,78%的經濟學家認為房價過高已經對消費產生了抑制作用,16%認為「不好說」。
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中美貿易摩擦不僅增加了經濟增長的外部壓力,也會給部分地區帶來就業風險。
華寶基金副總經理李慧勇也表示,應該關注就業情況,以及結構性減稅能否拉動消費增長。
地方債務與金融風險
2010年國發19號文公布,開始規範城投公司融資;2014年國發43號文要求剝離城投公司的政府性融資職能,2017年六部委聯合印發50號文進一步規範城投融資,以劃清城投債務和地方政府債務。地方政府舉債融資的嚴格監管與地方政府債務快速增長、債務之下金融風險累積密切相關。
地方債務仍然是債務風險監控的重點。本次調查顯示,地方債務是經濟學家最擔心的,佔比56%;民營企業22%,國有企業16%,居民負債6%。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資深經濟學家周景彤就認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尤為關注地方政府債務。中誠信國際研究院宏觀金融研究部總經理、首席分析師袁海霞也表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除了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上行,信用風險特別是民企信用風險也要密切關注。
減低債務風險,就要去槓桿,這也是避免金融風險的最直接路徑。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的《2019年一季度中國槓桿率報告》顯示,包括居民、非金融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實體經濟槓桿率由2018年末的243.70%上升至248.83%,增長了5.1個百分點;從結構上來看,非金融企業的槓桿率反彈最大,從153.6%升至156.9%,僅一個季度就上升了3.3個百分點;居民部門和地方政府槓桿率的增幅也很明顯,前者上升了1.1個百分點。
本次的問卷調查顯示,與上一季度相比,40%的經濟學家認為債務風險增加,14%認為債務風險減小,另有46%表示「不好說」。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優化金融結構就是要克服期限錯配、權益錯配、服務對象錯配這三個扭曲;權益錯配與當前的債務過高、槓桿過高是相對應的。
去槓桿對資本市場的影響,也是當前穩定預期不能忽視的問題。
近日A股再次失守3000點,中國市場學會金融學術委員、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表示,科創板開板對現有A股資金有影響;6月底上交所表態註冊制嚴格問詢,也使得有瑕疵的公司的半年報數據會大打折扣;此外,流動性目前確實大幅擴張的基礎。
本次調查顯示,2019年下半年股市會在3000-3500點(佔比68%),2500-3000點(20%),3500-400點(6%)。但是,39%的經濟學家認為下半年股市波動會加大。
「此前數輪的量化寬鬆給資本市場留下了不小的風險,不確定性增加。」付立春說。
房價則可能在保持相對平穩的同時,出現小幅回落。本次調查顯示,56%的經濟學家認為2019年一線城市房價會出現10%以內的降幅,三四線城市則會有5-10%的下降。
對於普遍關心的房地產稅,50%的經濟學家認為兩年內不會徵收,17%認為會徵收,33%則表示不確定。
逆周期調控加碼
經濟下行壓力不減,「逆周期調控」頻繁提及。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及「逆周期調控」,2019年4月2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指出,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加大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
「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當前的流動性如何?本次問卷調查顯示,53%的經濟學家認為較為寬鬆,28%認為當前正合適,15%認為偏緊。此外,經濟學家認為貨幣政策要重點考量的是穩增長(佔比37%),防風險(25%),調結構(20%),抑泡沫(8%),去槓桿(8%)。
「最近關於去槓桿的討論很多,到底還要不要去槓桿?我覺得槓桿還是要去的。」李揚說。
參加本次問卷的經濟學家在「當前應該去槓桿還是穩槓桿」這個問題上,給出了明確態度:53%認為應該結構性去槓桿,37%認為要穩槓桿,6%表示應該加大去槓桿力度,4%表示「不好說」。
「在保持經濟動能的前提下,還是要堅持結構性去槓桿。」沈建光說。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近期密集的宏觀會議傳遞的信號是,未來宏觀政策基調不變,逆周期調控應該讓財政政策加力提效,貨幣政策空間並不大。
祝寶良建議,貨幣政策要與9.5%左右的名義經濟增速匹配,下半年開始社融規模、信貸規模、M2要適度寬鬆;要做好預期管理,以免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監管政策被市場過分解讀。財政政策方面,則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強化財政的民生功能。
「股市需要信心,股市穩健發展有助於通過權益價值的上升來降槓桿、通過財富效應來促消費、通過託賓Q效應來促進投資,也有助於匯率穩定。」祝寶良說。
祝寶良還強調,在增值稅減稅效果沒夠發揮出來之前,要通過「穩基建投資」來穩增長。
對於當前減稅的重點,本次問卷調查顯示,企業稅負佔比46%,整體宏觀稅負佔比41%,個稅13%。與此相對應,激發民企活力則要更多依靠擴大改革開放(佔比42%),融資保障(20%),產權激勵(23%)。
當前的結構性改革,則需要多面出擊:國企改革(佔比42%),金融改革(31%),土地改革(14%),化解過剩產能(9%),價格改革(4%)。
2019年的宏觀經濟還面臨外部風險的挑戰。在外部因素中,經濟學家認為最影響最突出的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68%),地緣政治(15%),資金流出(15%)。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中國的優勢體現在消費市場巨大,產業配套比較完整,易於形成商業模式和使用技術,由商業模式創新拉動技術創新;最大的短板是基礎研究滯後。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熵一資本首席經濟學家何帆表示,當前製造業投資下滑過快,應該對製造業進一步減稅降費,增加對技術改造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