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 實習記者 吳培源 經過2018年的劇烈調整,中國宏觀經濟在2019年會聚焦在三個問題上:如何穩住基建投資,如何調整去槓桿的方向和節奏,如何真正落地改革。
2018年4月,中國宏觀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發生了變化。在此之前,2018年開年的第一個季度,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加快結構性去槓桿步伐,加強金融監管;但是進入4月以後,中美貿易摩擦擴大、民營企業頻現信用風險、基建投資下滑、股市下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市場預期突然變化。
2018年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六個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這次會議傳遞出的信息非常清晰:在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後,保持國內經濟平穩成為首要問題。
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首次明確提出了「宏觀政策強化逆周期調節」。毫無疑問,2019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在逆周期調節上會有更大的動作。
經濟觀察報經濟學人問卷調查顯示,40%的經濟學家認為2018年四季度GDP增速為6.4%,30%的經濟學家認為2019年GDP增速為6.3%;在中國經濟當前遇到的最主要問題中,佔比最高的是外部風險和民企融資受限,各佔比30%;在推進最快的改革中,對外開放佔比54%,行政審批佔比29%,金融體制佔比13%,財稅體制佔比4%。
經濟學人調查由《經濟觀察報》發起,每季度進行一次。受訪者包括投行、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的權威經濟學家。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77份。
國家統計局將於2019年1月21日舉行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公布2018年四季度的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全國居民收支等宏觀數據。
穩基建,遇兩難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基建投資的過快下滑已經引起了擔憂。
2018年中國前三季度GDP增速分別為6.8%、6.7%和6.5%,相比於經濟的逐步降速,基建投資的下滑速度顯然超出了預期。數據顯示,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2018年下降了2個百分點,基建投資則從去年初的16.1%降至了5.7%(截至2018年11月)。
基建下滑過快,除了依靠投資拉動經濟的效果逐漸減弱之外,還與正在進行金融風險防範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處置有關。金融防風險縮減了金融體系對各類債務的融資途徑,再加上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終身追責制的設立,地方政府舉債小心謹慎。
本期經濟觀察報經濟學人問卷調查顯示,對於2018年四季度固投增長,累計有66%的經濟學家認為固投會維持在5-5.5%的增速;對比來看,四季度投資最集中的領域佔比最高仍然是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佔比高達67%,房地產佔比為20%,消費5%,金融和能源均為4%。
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在2019年的經濟展望報告中做了這樣的判斷:基建投資見底了,因為上半年基建財政政策要發力,下半年有可能基建投資可能會做反彈。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下行壓力主要體現在上半年,而隨著宏觀政策效果顯現,下半年將趨好轉,2019年基建投資將增長10%,成為拉動投資的關鍵力量;與此同時,房地產開發投資和製造業投資增長可能放緩,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增5.8%。
2018年12月6日至目前的一個多月中,發改委批覆了全國各地多個基建項目,投資總金額超過1萬億元,多數為軌道交通項目。
但問題也出現了。
「處置地方隱性債務與穩定基建投資處於兩難境地,處理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和解決基建投資資金來源成為多年來難以解決的難題之一。」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說。
祝寶良進一步解釋,在「穩增長」和「惠民生」的驅使下,不少地方政府依託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產業投資基金等渠道,通過明股實債、購買服務、擔保等手段,大規模融資用於基建投資,政府隱性債務數量可觀,支撐債務償還能力的地方財政收入也存在虛高問題,地方政府的債務率和償債率被低估;在2019年年初把規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作為去槓桿的重點任務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融資受到制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開始下降。
另外兩項與基建相關的問卷結果印證了祝寶良提及的「基建與債務兩難」問題:74%的經濟學家認為擴大基建會增加國企債務、85%的經濟學家認為基建投資會加重地方財政負擔。
方正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楊為斆表示,擴大基建在短期內會影響地方債務去槓桿,要關注2019年的地方債發行速度,關注基建投資和就業。
經濟觀察報經濟學人問卷調查顯示,40%的經濟學家認為2018年四季度GDP增速為6.4%,19%認為是6.5%,9%認為會達到6.6%;30%的經濟學家認為2019年GDP增速為6.3%,22%認為是6.5%,24%認為會達到6.6%及以上,15%認為是6.2%及以下。
「高 質量經濟」的直接觀測指標,排在第一位的是產能利用率(佔比40%)、能耗(34%)、金融去槓桿(11%)、經濟增速(3%)。
明確去誰的槓桿
去槓桿是觀察2018年經濟的一條重要線索,而2019年去槓桿跟以往不同的是,應該更加明確到底要去誰的槓桿,這樣的變化也會成為宏觀政策調整的重要一環。
本期的經濟觀察報經濟學人問卷調查顯示,在當前經濟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中,佔比最高的是外部風險和民企融資受限(佔比均為30%),債務壓力(19%),房地產泡沫(14%)。
應對外部衝擊和民企融資受限,從2018年年中以後,相關政策陸續公布;對債務風險和房地產泡沫的處置則是最近兩年的重點,一直到2018年底,對債務風險仍然處於高度警惕狀態,房地產調控也沒有明確的放鬆信號。
最新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央企業收入、利潤創歷年最好水平,平均資產負債率降至65.7%。但居民儲蓄卻在一路下滑,據IMF預測,在2022年之前,中國國民儲蓄率將持續下降至接近40%的水平。
國金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邊泉水表示,去槓桿要明確去誰的槓桿,要從分子端入手而非分母端,同時要把握去槓桿的節奏。一德期貨首席經濟師郭世英建議,2019年去槓桿要變成穩槓桿,不能操之過急。
對於2019年的房價和房地產調控政策,本期的經濟學人問卷調查顯示:66%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半年一線城市房價會出現10%以內的降幅,47%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半年三四線城市房價也會下跌10-20%;77%的經濟學家認為2019年按揭貸款會出現放鬆,68%的經濟學家認為房地產調控也有所放鬆。
此外,48%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兩年房地產稅不會落地,17%認為會回落,35%表示「不好說」。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目前房地產市場已經明顯降溫,緊縮的調控政策已經取得效果,後續可以根據情況適度放鬆,加大對剛需的支持力度;同時要加快推出共有產權房、租賃房的速度,遏制地方政府土地坐莊的行為。
不過祝寶良也提醒,要防止去槓桿與地方債務發生共振。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對去槓桿給出的建議是,一方面要債務減記、市場出清,另一方面要提高經濟增長潛力,注重效率;在這一過程中還要關注貨幣。
從投資收益來看,2019年投資收益較高的投資品種依次為:黃金(佔比38%)、債市(24%)、美元(17%)、房地產(9%)、股票(6%)、大宗商品(6%)。對於2019年股市,63%的經濟學家認為股市會處在2500-3000點,28%認為是2000-2500點,9%認為是3000-3500點。
本期的經濟學人問卷調查還顯示,67%的經濟學家認為,未來半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區間為6.5-7,33%認為是7-7.5。此外,70%的經濟學家認為2019年美聯儲會加息2次,24%認為加息1次,6%認為加息3次。
真改革,加速落地
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首次明確提出了「宏觀政策強化逆周期調節」。會議指出,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預調微調,穩定總需求;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解決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祝寶良對「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的理解是,財政要更加積極,對貿易摩擦造成是失業問題要有財政預案;貨幣要改善傳導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例;匯率上則是加強資本管制,保持中國貨幣政策獨立性。
本期的經濟學人問卷調查顯示,貨幣政策考量的重點應該是穩增長(佔比45%)、防風險(25%)、調結構(15%)、抑泡沫(10%)、去槓桿(5%)。2019年上半年去槓桿的重點領域是:地方債務(45%)、國有企業(39%)、居民負債(13%)、民營企業(3%)。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與政策主管周景彤表示,各類成本居高不下,民營企業經營困難,這會影響企業信心。北京大學海上絲路研究中心主任何帆表示,要疏通「貨幣-信貸」渠道,關注需求變化,通過改革釋放新的活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提醒,要防控金融風險壓力增大,上市公司股權質押融資、企業債券違約風險仍然處於頻發高發期。
2019年,對宏觀經濟更大的考驗是如何加速改革有效落地。
本期的經濟學人問卷調查顯示,推進較快的改革分別是:對外開放(佔比54%)、行政審批(29%)、金融體制(13%)、財稅體制(4%)。同時,當前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依次為:49%(國企改革)、土地改革(25%)、金融改革(18%)、價格改革(4%)、化解產能過剩(3%)、其他(1%)。
而從外部因素來看,2019年對中國影響會更加突出的是:貿易保護住一抬頭(佔比69%)、資金流出(17%)、地緣政治(9%)、其他(5%)。
針對財稅問題,一個樂觀的判斷是,62%的經濟學家認為2019年地方債務不會引發局部金融風險;但對中地財稅改革來說,主要的障礙還是事權和支出責任不清,佔比64%,在上一季度的調查中,這一選項的佔比是50%。
在減稅紅利方面,經濟學家認為,最主要會體現在企業稅負的減輕(佔比43%),整體稅負也會改善(31%),包括個稅(26%)。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於如何激發民企活力,最為有效的手段依次為:擴大改革開放(35%)、產權激勵(28%)、融資保障(21%)、其他(4%)。75%的經濟學家認為鼓勵民企的政策落地會加快。
「財政政策應該更加積極。」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指出,一隻手減稅另外一隻手增列赤字、增發國債,第一資源配置格局沒有發生變化,感覺上稅收減了,但是明年要支付債務利息,這不是降成本而是增成本,只不過是增加的是遠期成本,目前減稅降費的目標應該是降成本。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曹遠徵表示,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就是中國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的故事,如何支持居民可持續增長是下一輪改革開放的核心命題。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現階段是大半個商品市場,半個要素市場,仍然是一個較低水平、不完善的市場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要建立一個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的市場經濟。
經濟觀察報經濟學人問卷調查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