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印度經濟的持續惡化,三大國際評級機構不久前分別對印度主權信用評級進行了下調。穆迪下調印度主權信用評級至Baa3,為22年來首次下調。穆迪上次下調印度評級是在近22年之前,該公司曾在1998年6月19日印度核試驗後下調其等級。此次穆迪將印度的信用評級從Baa2降低Baa3,與標準普爾和惠譽的等級相同。惠譽將印度的信用等級定為BBB-,即最低投資等級。不過,事情又有了最新進展。
據印度媒體6月11日報導,惠譽日前稱,下一個財政年度印度經濟將增長9.5%。該評級機構補充說:在全球危機之後,印度的GDP增長可能會回到比'BBB'類同檔最高的水平。不難看出,惠譽繼此前對印度主權信用評為最低投資等級後,似乎突然反轉式地看好印度經濟。對此,有印度網友提出疑問:印度下個財年如果數據是經濟增長9.5%,那將會是怎樣計算出來的呢?
事實上,印度網友的這一疑問是不可避免的,畢竟過去幾年印度經濟一直深陷增長數據被指造假的漩渦之中。而許多西方媒體也一直為印度經濟鍍金。其背後的邏輯正是為華爾街利益集團在印度剪羊毛提供便利。例如,對於印度經濟2014年至2018年持續出現的高增長現象,印度斯坦時報報導,前印度央行行長Raghuram Rajan表示懷疑,他指出,當創造的就業崗位不足時,印度經濟增長率為7%,並表示目前的GDP數據必須通過任命一個公正的機構來查看數據。
而曾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的拉詹表示,他不知道目前印度的統計數據是什麼,需要弄清楚印度經濟真正的增長率是多少。拉詹在接受CNBC採訪時稱,「我知道印度聯邦一位部長說過,我們怎麼能以7%的速度增長示人?嗯,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印度的實際增長率不是7%。」印度國會高級發言人阿南德沙瑪也曾表示,過去幾年,印度的經濟是「喘息」,而不是「飛馳」。路透社根據一項調查顯示,對於印度幾年前公布的經濟數據,47%的經濟學家表示,他們沒有信心。
事實上,對於西方一些媒體此前曾一度將印度經濟描繪成亞洲經濟奇蹟背後,印度經濟數據過去一些年或存在造假現象,BWC中文網百家號也曾獨家提及,印度在2015年時調整了GDP的計算方式,計算GDP的基準年份從2005年後移至2012年,生產成本計價也改為市場計價。此舉當時就令印度經濟在2013-2014年GDP增速從4.7%修正至6.9%。緊接著,印度通過改變統計方法,印度GDP一夜間幾乎倍增。而對於外界的爭議,印度聯邦在四年前表示:新算法的調整是為了「更符合國際慣例」。
通過上述多方分析,印度此前對經濟數據造假的騙局或正在被揭開,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全球風險加劇的情況下,印度經濟應對風險的能力非常脆弱,自2019年以來,就出現了增長的持續大跌。那麼,對於本文前面提及的惠譽又是憑藉什麼樣的依據,來預測印度經濟下一財年可能會出現9.5%的增長呢?
據悉,惠譽解釋稱,在本財政年度收縮之後,如果印度經濟能夠避免金融業進一步惡化,明年印度經濟有望以9.5%的大幅反彈。也就是說,惠譽對印度經濟下一財年大反彈的預測,是建立在印度經濟本財年嚴重倒退,惡化的情況之下的某種反彈。不僅如此,這還是建立在印度聯邦大幅削減財政政赤字背景之下。顯然,這樣的增長預期景象對於印度經濟而言,並不現實。
加拿大皇家銀行曾表示,借貸能力有限的經濟體,應對風險的能力非常脆弱,而印度和越南就非常明顯。就印度而言,在其無力應對大流行的當下,也暴露出外匯儲備嚴重不足,抵禦風險的脆弱性。例如,印度央行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印度外匯儲備為4900.44億美元,但據經濟學人雜誌報導,截止2019年底,該國公共債務就增加到了1.17萬億美元,佔外儲的250%。顯然,印度的外債與外儲呈現出嚴重的倒掛模式。
或正是對自身不具備寬廣外匯儲備護城河的擔憂,以及無力應對大流行帶來的風險,印度經濟自身似乎也失去了信心。早在今年3月時,印度當局就提出,該國經濟或存在倒退21年的可能。事實上,印度經濟近年一直是以急於求成的心態來發展各個領域,這就導致該國經濟近乎於「空心」狀態。
就以印度製造為例,自2014年印度提出旨在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的印度製造計劃後,截至目前,印度似乎找不到響噹噹的製造類商品。以「印度高鐵」為例,自去年印度國產最快列車「致敬印度」首次運行後,就事故頻發。值得注意的是,「致敬印度」號並不能夠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高鐵,因為它的最高試驗時速是180公裡,而實際最高運營時速160公裡,因此被稱為「半高鐵」。曾有印度人調侃,印度需要先解決了火車的安全問題,再考慮更高層面的高鐵吧。
英國《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皮林認為,印度製造追趕中國製造或許是不現實的,印度在製造業方面沒有良好的聲譽。就連印度人自己也看不起本國產品,印度製造所謂的「拼湊式創新」是物資稀缺的產物—印度人把零件用膠帶、顏料和祈禱拼湊在一起,印度製造名字取得響亮,但印度製造和印度經濟卻像是「海市蜃樓」。」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消費者對印度製造的商品絲毫沒有興趣,反而越來越離不開中國製造。
例如,《印度斯坦時報》稍早前援引一份接受8973名印度消費者的調查報告稱,如下圖,有83%的印度消費者表示青睞購買中國產品,而非印度商品,報告稱,印度消費者表示在同類商品中,中國產品的價格和質量的雙重優勢,無可替代,離不開中國貨,無法忍受沒有中國貨的日子。而《印度教徒報》曾報導稱,在印度教的重大節日(「點燈節」)期間,市場上銷售的諸如燈具、薰香、煙花、神像等相關產品,也幾乎都是產自中國。
基於上述多個跡象,BWC中文網百家號獨家分析認為,印度經濟或很難在下一財年實現大規模的增長。印度經濟的許多方面或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