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印度經濟提出「印度製造」的世界工廠計劃,試圖通過振興該國製造業,實現經濟的飛速發展。然而時至今日,印度製造業依然止步不前,甚至由於印度製造生產能力的嚴重不足,導致印度經濟無力應對大流行,許多印度人依然得不到充足的防護用品。這也是印度製造或提前失敗的一個縮影。無獨有偶,事情又有了最新進展。
路透社日前報導,印度啟動了一項66.5億美元的計劃,以提振電子製造業,並表示將首先鼓勵5家全球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在印度建廠或擴大生產。印度技術部長拉維·尚卡爾·普拉薩德稱,智慧型手機行業已經成為印度製造計劃的一個樣板。印度聯邦想把印度打造成一個出口中心。然而,包括印度多位網友都對印度製造的這一新計劃不感興趣,甚至認為其依然將面臨失敗。
據外媒報導,有印度網友表示,金額太少了,也來得太遲了。印度很難為工廠提供充足的電力。例如,豐田汽車公司在印度的工廠一直受這個問題困擾,直到他們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事實上,關於印度製造或已提前失敗的觀點,我們還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跡象說明問題。
以「印度高鐵」為例,自去年印度國產最快列車「致敬印度」首次運行後,就事故頻發。值得注意的是,「致敬印度」號並不能夠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高鐵,因為它的最高試驗時速是180公裡,而實際最高運營時速160公裡,因此被稱為「半高鐵」。曾有印度人調侃,印度需要先解決了火車的安全問題,再考慮更高層面的高鐵吧。
BWC中文網獨家分析認為,印度近年發展製造業的想法以及發展顯得過於急功近利,不切實際。類似上述高鐵現象,曾有印度人調侃,印度需要先解決了火車的安全問題,再考慮更高層面的高鐵吧。英國《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皮林認為,印度製造追趕中國或許是不現實的,印度在製造業方面沒有良好的聲譽。就連印度人自己也看不起本國產品,印度製造所謂的「拼湊式創新」是物資稀缺的產物—印度人把零件用膠帶、顏料和祈禱拼湊在一起,印度製造名字取得響亮,但卻像是「海市蜃樓」。」
而這背後的一個邏輯則是,儘管印度擁有13億多的龐大人口,但其勞動力水平多年以來一直是在不正規經濟模式下工作,這對製造產業和多領域的鏈條式發展構成了阻力。同時,印度勞動力形成的散漫,惰性,以及生產能力上的落伍都與此時全球對生產力水平的高要求相背離。這對製造產業和多領域的鏈條式發展構成了阻力。
對此,美國媒體CNBC稍早前援引貝恩公司副總裁Gerry Mattios表示,全球製造業工廠設施將變得更加分散。東南亞和南亞等地並不會成為世界工廠。值得注意的是,處於南亞的印度並沒有發展製造業完整的產業鏈,因此無法最終成為世界工廠。
而就在印度經濟試圖通過發展製造業的進程中,大多數印度人卻對印度製造表現得毫無興趣。反而是,越來越離不開中國製造。例如,《印度教徒報》曾報導稱,在印度教的重大節日(「點燈節」)期間,市場上銷售的諸如燈具、薰香、煙花、神像等相關產品,也幾乎都是產自中國。就連本文前面提及的印度製造業所需要的太陽能電池類商品大多也需要從中國進口。而《印度斯坦時報》稍早前援引一份接受8973名印度消費者的調查報告稱,有83%的印度消費者表示青睞購買中國產品,而非印度商品,報告稱,印度消費者表示在同類商品中,中國產品的價格和質量的雙重優勢,無可替代。
事實上,印度經濟之所以在製造業領域難以突破,與其資金實力不足,高度依賴美元債務的習慣也息息相關。同時,印度製造與印度經濟或將進入陷入困境的惡性循環中。日前印度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印度經濟在今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僅為3.1%,為40個季度來新低。在另一組公布的數據中,印度8個核心產業的投入在4月份萎縮了38.1%。核心產業佔工業生產指數(IIP)項目權重的40%以上。
基於這些跡象,BWC中文網獨家分析認為,印度經濟提出的67億美元的製造業計劃或失敗的同時,似乎是亡羊補牢,而此時印度經濟之所以還要提出這一計劃,是印度製造六年來提出的口號或已「騎虎難下」。
而這背後還隱含著印度經濟由於不具備寬廣外匯儲備護城河,難以抵禦風險的被動之處。印度央行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印度外匯儲備為4900.44億美元,但據經濟學人雜誌報導,截止2019年底,該國公共債務就增加到了1.17萬億美元,佔外儲的250%。顯然,印度的外債與外儲呈現出嚴重的倒掛模式。對此,加拿大皇家銀行曾表示,借貸能力有限的經濟體,應對風險的能力非常脆弱,而印度和越南就非常明顯。
無獨有偶,伴隨印度經濟的惡化,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日前下調印度主權信用評級至Baa3,為22年來首次下調。值得玩味的是,穆迪上次下調印度評級是在近22年之前,該公司曾在1998年6月19日印度核試驗後下調其等級。此次穆迪將印度的信用評級從Baa2降低Baa3,與標準普爾和惠譽的等級相同。惠譽將印度的信用等級定為BBB-,即最低投資等級。BWC中文網獨家分析認為,這也預示著,全球大量資金或將加速從印度撤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