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老賴」現象頻發,過河拆橋,是否會賴掉美元債務?有進展

2021-01-11 BWC中文網

BWC中文網百家號多次提及,印度信用危機正在發生,印度經濟信用已癱瘓。一是因為印度經濟本身已債務高企,二是儘管印度經濟試圖通過發展製造業等振興經濟,但是由於其對太空、月球等高處不勝寒的事物經常做出不符合實際能力的幻想,因此,實際用在印度經濟領域的錢少之又少。我們通過印度經濟無力應對大流行,就可以看出,印度經濟並不務實的真實寫照。

這樣一來,印度經濟就需要通過吸引全球資金和知名企業對其投資,來應對各種風險。然而,全球資金和實體企業此時對於印度經濟,卻並不買帳。事情的一個新進展是,據印度報導,日本豐田公司日前表示,該公司不會在印度進一步擴張。外媒稱,這對印度經濟來說是一個打擊,畢竟印度正試圖吸引全球企業,以緩解無力應對新冠疫情導致的嚴重經濟低迷。

對此,豐田汽車印度子公司的副董事長謝卡爾維斯瓦納坦說,印度當局對汽車和摩託車的徵收的稅額如此之高,以至於企業很難建立規模。他說,高額稅收也使許多消費者買不起車,銷量會隨之下降,這意味著工廠閒置,無法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

據報導,在印度機動車輛稅率(包括汽車、摩託車以及多功能運動車)已經高達28%。之外,根據汽車的類型、長度或發動機大小,還會徵收從1%到22%不等的額外稅費。一輛4米長、發動機排量超過1500cc的SUV,稅率將高達50%。維斯瓦納坦稱,這種懲罰性的稅收挫傷了外國投資,侵蝕了汽車製造商的利潤,使推出新產品的成本高得令人望而卻步。

顯然,這一稅收比例與印度經濟試圖大舉發展製造業的願景顯得格格不入。而日本企業不會在印度進一步投資,這背後正是印度經濟多年來,在許多方面,長期失衡的體現。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幾大汽車企業巨頭近年也都紛紛對在印度投資生畏,甚至出現大幅退出的現象。

比如,通用汽車公司於2017年退出了印度,福特汽車公司在苦苦爭取買家20多年後,於2019年同意將其在印度的大部分資產轉移到與馬恆達的合資企業中,這意味著,福特實際上終結了在印度獨立運營企業的做法。這進一說明了,印度經濟營商環境,並不受全球投資者的青睞。而根據我們前面提及的,印度經濟信用也是其難以吸引到全球大量資金和企業巨頭的一個桎梏。

我們依然以汽車製造業巨頭為例,日本製造的代表企業日產公司在2017年時向國際仲裁機構尋求幫助,以敦促印度支付拖欠的超過7.7億美元的補貼資金。對於向印度正式提起仲裁,日產發言人說,公司「致力於與印度一起找出解決之道!」事實上,印度經濟信用已經讓這家日本製造企業走向了無需再忍的地步。

來龍去脈是這樣的:2008年,印度向日本拋出橄欖枝,承諾如果日產同意到印度坦米爾納德邦設廠,就向該公司支付巨額獎勵金以作為印度的政府補貼。於是雙方一拍即合。然而,工廠落定了,也解決了相當一部分印度人就業後,印度卻一直有意逃避此前的承諾。到了2015年,日產終於坐不住了,開始多次向印度官員請求支付這筆所謂的「補貼」無果後,2016年3月,日產公司董事長卡洛斯-戈恩親自出馬,這一次搬出了印度總理,希望印度儘快支付獎勵金,然而,這次讓日產方面再次失望,依然沒有給予積極的解決。

情急之下,日產在2016年7月向印度發出法律公函,希望引起印度方面的高度重視,但鐵了心的印度依然玩烏龍,據悉,印度多個部門的官員與日產高管方面進行過長達十幾次的會談,並保證一定會支付這筆補貼,但是,也僅僅是口頭上的告白。到了2017年8月,日本方面向印度發出最後通牒依然無果。出於討債之路的種種無奈和心酸,日本方面終於向國際仲裁機構提起對印度的仲裁請求。

應該說,日本企業巨頭在印度的遭遇和艱辛的討債歷程,正是印度經濟信用堪憂,經常「過河拆橋」的註腳。亦如一位在印度做生意的網友曾在社交媒體稱,印度人做生意,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得隴望蜀」!大部分人都知道,印度人喜歡砍價格,得隴望蜀用來比喻印度人得寸進尺,貪心不知滿足,貪得無厭。在做生意過程中,印度人往往提出一個不合理的價格,給予一個誇大的需求量,想著就是最後拿到一個低價,卻只能給出小量的訂單...

在印度經濟體系中,類似於印度老賴這樣的現象,似乎成為許多印度經濟對待全球投資者的常見方法。近年,一些國際資本或國際企業針對印度經濟信用問題而提起的國際仲裁案居世界首位,包括德國電信、荷蘭沃達豐集團、俄羅斯電力運營商Sistema、TCI賽普勒斯集團、日本日產公司等國際知名企業,針對追溯稅款、支付糾紛等一系列問題,都曾向印度提起過仲裁。不僅如此,印度公司破產周期過長,致使印度「老賴」現象頻發,已為印度整個國家經濟信用蒙上陰影,印度也因此而成為最難做生意的國家之一。

事情的另一面,全球許多資本對印度經濟的償債能力感到懷疑,因此,在突發風險加劇時,越來越多的資金正加速從印度撤離。IMF報告顯示,印度是所有新興市場中債務率最高的國家,並預計,印度將是主要經濟體中,增長下調幅度最大的國家。而加拿大皇家銀行曾指出,借貸能力有限的經濟體,應對風險的能力非常脆弱,印度和越南就非常明顯。

數據顯示,印度的債務總額達到1.17萬億美元(包括各邦的債務),而印度的外匯儲備僅約為5000億美元億美元,這還是創紀錄的水平。外債與外儲呈現出嚴重的倒三角結構,這就好比一個家庭,長年累月靠借債維繫良好的生活狀態,顯然不可長久。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上述債務,大多都是美元債務,面對信用存疑的印度經濟,不知此時華爾街那些美元資本集團是否也會擔憂,印度經濟會不會存在賴帳的可能呢?(完)

相關焦點

  • 印度經濟或倒退25年,羅傑斯發出狙擊印度經濟號令後,事情又有進展
    印度央行上周發表的一篇報告預測,印度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已進入歷史性的技術性衰退。而就在這個時候,印度經濟高外債,低外儲的脆弱情況依然還在加劇。據印度央行的最新數據,印度外匯儲備為5000億美元,但印度的外債從5年前的4744億美元增至5585億美元。印度外債與外匯儲備之比高達111.7%,而這僅僅是印度聯邦的債務。
  • IIF:全球債務或創255萬億美元的紀錄,印度越南加拿大債務風險加劇
    不僅如此,根據美國銀行最近計算,自雷曼兄弟倒閉以來,全球的政府債務增加了30萬億美元,企業債務增加了25萬億美元,家庭債務增加了9萬億美元,金融債務增加了20萬億美元。基於此,如下圖示意,摩根史坦利的數據顯示,2020年將使全球復甦「不平衡」。那麼,在全球龐大的債務體系中,哪些經濟體的債務較為明顯呢?我們例舉了幾個較典型的債務現象。
  • 印度經濟或成「玻璃之國」,羅傑斯再發出狙擊印度經濟信號,有新進展
    也就是說,美元或將風險轉嫁"玻璃十國",儘管部分經濟體過去一度取得了較為亮眼的指數增長,但由於高外債、低外儲的脆弱模式,隨時面臨美元資本抽離後,美元荒的現象。其中,印度經濟就非常明顯。無獨有偶,事情有了最新進展。印度國家統計局(NSO)周五發布的數據證實,印度經濟已連續兩個季度萎縮,陷入衰退。
  • 印度會否成為下一個委內瑞拉?羅傑斯:他們根本不懂經濟,推手出現
    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經在今年7月發布的報告表示,印度是所有新興市場中債務率最高的國家,今天有更多的跡象表明印度正在醞釀將爆發一場債務經濟風暴,這意昧著使得整個印度經濟或進入比經濟數據下跌更慘的情景。
  • 印度推出67億美元製造業計劃,外媒:印度製造像海市蜃樓,或騎虎難下
    六年前,印度經濟提出「印度製造」的世界工廠計劃,試圖通過振興該國製造業,實現經濟的飛速發展。然而時至今日,印度製造業依然止步不前,甚至由於印度製造生產能力的嚴重不足,導致印度經濟無力應對大流行,許多印度人依然得不到充足的防護用品。這也是印度製造或提前失敗的一個縮影。無獨有偶,事情又有了最新進展。
  • 厄爾尼諾現象頻發,是否為世界末日前兆,NASA出面解釋!
    厄爾尼諾現象頻發,是否為世界末日前兆2011年是比較特殊的一年
  • 印度製造或失敗,像海市蜃樓,越南無法成世界工廠,或成下一個印度
    無獨有偶,事情又有了最新進展。專欄作家DAVID HUTT稱,越南製造根本不會取代中國製造。該分析援引專家稱,例如,2017年,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產值中所佔份額超過28%,而越南僅為0.27%。而2018年越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中國小55倍,而中國至少15個省的GDP都要高於整個越南。此外,專家稱,中國大約有8億製造業工人,而越南只有5500萬。
  • 老賴百態:自殘、失聯…… 老賴有100種「賴皮」的方法
    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法院的執行法官助理徐東澤精心地為自己編造了一份簡歷,他準備將這份簡歷作為誘餌,引多次聯繫無果的欠薪老賴上鉤。  失信被執行人,俗稱「老賴」,他們欠人錢財卻賴著拒不履行法院的生效判決。
  • 印度「鎖國」21天後,再延長20天,外媒:印度經濟正朝著「ICU」邁進
    不出所料,事情的新進展是,據CNBC4月14日報導,印度聯邦表示,對於始於3月25日,為期21天的全國封鎖儘管已經到期,但繼續延長至5月3日,也就是說,再延長至少20天,印度經濟「鎖國」至少為41天。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短短四天內,印度感染新冠病毒確診數量由6000多例跳升至1萬多例。
  • 老賴電話不接、微信不回、又不能打罵,有什麼招數可以用嗎?
    何為老賴,言外之意欠錢不還,不還是還不起,還是不想還,還不起,另當別論,不能為賴。有錢不還才是老賴。怎樣對付欠債不還的老賴?面對」老賴「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其實我認為欠債不還的」老賴「哪裡都有,也幾乎每個人都會有機會遇到,不過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可能有的」老賴「欠的錢很少,我們可能不計較,然後就忽略了,也有人認為,畢竟不值什麼錢,如果老去追討又覺得不值罷了。可是有些情況是,如果」老賴「欠我們的錢比較多或者說這筆錢對我們非常重要,我們不得不要時,就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怎樣向老賴追討欠債?
  • 債務惡性循環、不平等加劇 疫情將給世界經濟留下瘡疤
    來源:新浪財經世界經濟在擺脫疫情困擾的同時,會發現自己面臨著債務猛增和不平等加劇的局面,從長遠來看可能阻礙增長。這是在已於周二結束的美國經濟協會年度會議上,經常被討論的話題之一。人們普遍預計,隨著疫苗接種人數增加,全球增長會增強,但在這個為期三天的線上會議上,頂級經濟學家們聚焦於疫情所暴露出的明顯不平等現象以及應對和抗擊新冠病毒行動的後果。「近些年來,我們總是用更激進的央行寬鬆政策和更大的槓桿--既包括公共也包括民間,應對每一次危機,」前印度央行行長Raghuram Rajan表示。「真正的問題是: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嗎?
  • 美媒:中國或清零美債,美國不敢賴掉美債,事情又有新進展
    BWC中文網百家號三周前獨家分析提及,隨著美元價值不斷減弱,美債或面臨無人接盤的困境。不出所料,事情果然又有了最新進展。美國金融網站Zerohedge當地時間12月1日報導,在過去的一年中,美國聯邦已舉債超過4.2萬億美元。
  • 債務飆升和不平等加劇仍困擾全球 2021年金價破2300美元不是夢?
    來源:匯通網1月6日(周二),市場分析師Rich Miller撰文指出,世界經濟將在擺脫疫情的過程中受到債務大幅增加和不平等加劇的拖累,從長期來看,這可能會阻礙經濟增長。實際上,這也是美國經濟協會年會上的主題之一。該年會為期三天,於1月5日正式結束。
  • 印度經濟下財年將增長9.5%?外媒:海市蜃樓,印度人:離不開中國貨
    此次穆迪將印度的信用評級從Baa2降低Baa3,與標準普爾和惠譽的等級相同。惠譽將印度的信用等級定為BBB-,即最低投資等級。不過,事情又有了最新進展。據印度媒體6月11日報導,惠譽日前稱,下一個財政年度印度經濟將增長9.5%。該評級機構補充說:在全球危機之後,印度的GDP增長可能會回到比'BBB'類同檔最高的水平。
  • 印度太空人去俄羅斯學習!印度太空飛船故障頻發,付出了很多代價
    俄羅斯希望印度太空人成功進入太空,這有利於自己準備的太空旅遊計劃,會賺取大量的利潤。印度還是希望讓自己的航天設備進入太空,這才有了雙方的合作。印度太空飛船事故頻發‍印度加快了太空飛船的研製,這來源於俄羅斯的幫助,印度使用俄羅斯提供的零件,打造了一款太空飛船。俄羅斯的相關公司日前表示,他們為印度的太空飛船設計太空衣、應急用品等等裝備。不過在俄羅斯積極幫助的背景下,印度製造的太空飛船依然事故頻發,讓印度的太空計劃變得撲朔迷離。
  • 2021年平南第一批「老賴」名單出爐!
    2021年平南第一批「老賴」名單出爐!1人是「 老 賴 」近年來「老賴」人數的激增除了民間借貸糾紛以外還有網際網路金融的興起由於借錢的門檻相對較低導致很多人養成不好的消費習慣部分無力償還債務的人深陷泥潭繼而成為「失信被執行人」
  • 中國老賴人數超一千五百萬,每百人就有一個?
    來源:金融八卦圈2019年的經濟整體增速都在放緩,雖然沒有前幾年的高增速,但是對於目前的中國來說,這樣的經濟增速還是保持在穩定範圍內的。但是2019年整體的市場環境可能沒有那麼好,這一點我們從暴增的老賴人數就可以得知,5年內人數激增180倍,你想像不到中國的老賴人數有多少!
  • 全國老賴黑名單排行發布 福建尷尬獲第一
    廈門最老「老賴」88歲根據排行榜,廈門最老的「老賴」88歲,廈門最小的「老賴」19歲。此外,這個排行榜目前僅為測試版,數據是否全面尚不得而知。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人民網稱,因數據龐大,格式差異較大,為具可比性,該排行榜對數據做了技術性處理,主要是:失信被執行人涉案金額只計主要金額部分,未計入利息、違約金、訴訟費、保全費等。舉例而言,排行榜上廈門失信金額最高的黃某輝的失信金額為7000萬,但是在實際情況中,金額要比這個多。
  • 美國人均背18.6萬美元債務,若主要買家大幅拋售美債,意味什麼?
    「新債王」Jeff Gundlach曾一語道破美國債務經濟的本源,如果不是債務增長,美國經濟將是負增長。而事情的一個進展是,據美聯儲最新一次關於美國總債務的統計數據顯示,美國總債務已激增至55.9萬億美元(美國聯邦的26.5萬億美元包括在內),這其中還不包括金融債務,僅限於非金融債務。
  • 印度經濟持續大跌,經濟奇蹟騙局或被揭開,印度人:離不開中國製造
    印度「金人」在6年前用25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一件用3.5千克黃金製作的純金T恤/ 圖片Wanano黃金佔據了印度進口中很大的比重,使得該國經常帳戶赤字負擔沉重,印度是全球黃金需求僅次於中國的大國,但近幾年該國政府一直在限制黃金進口,那麼,印度再對黃金白銀進口進行限制,這背後正在折射什麼?一直以來,印度一度被稱為全球經濟的增長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