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旅遊業轉型加速 2021年「破疫」復甦可期

2021-01-09 騰訊網

正值寒冬,靜候花開。在中國旅遊研究院的院子裡,玉蘭已經孕育芽苞,為迎春開放積蓄力量。正如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口中當下的旅遊業一樣。

新舊交替之際,戴斌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說,剛剛過來的一年,旅遊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大考,也在積聚新的動能,一系列新需求和新供給正在形成,旅遊業正在轉型陣痛中穩步向前。

展望未來,戴斌對2021年旅遊經濟運行持相對樂觀預期,並對行業高質量發展充滿期待。他指出,根據保守預測,明年我國旅遊業就能恢復到疫前的正常水平。到「十四五」末期,將會形成一個百億人次、十萬億元消費的國內旅遊大市場。

危中育機 陣痛中穩步向前

談及旅遊業發展,2020年的經歷是繞不開的話題。「在過去的一年裡,新冠肺炎疫情對旅遊消費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旅遊需求側出現了斷崖式下降,旅遊供給側同時承受了生存、轉型和創新的多重壓力。」戴斌說,預計全年國內旅遊人次和旅遊收入同比下降五至六成,入出境旅遊市場幾乎全面停擺。

他同時指出,但是,國民消費為基礎的大眾旅遊從未消失,數位化驅動的智慧旅遊一直在創新。「哪怕是有組織的旅遊活動全面停止的第一季度,散客出遊和休閒消費仍然以本地、近程、自駕、研學等形式頑強地存在著。出不了遠門,人們就在近程休閒,欣賞身邊的美麗風景,體驗日常的美好生活。參加不了旅行團,城鄉居民就選擇和家人一起自駕出行。」

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的專項調查表明,受訪者對「疫情過後計劃和誰一起出遊」回答是:42%選擇和家人一起出遊,23%選擇與好友結伴旅遊,22%願意和單位、班級、社團等集體出遊,11%計劃獨自旅遊或與驢友一起自助遊。

在戴斌看來,旅遊市場一系列新需求和新供給正在形成。康養旅遊、近郊旅遊、親子旅遊、自駕旅遊等旅遊消費新業態快速擴張。疫情的倒逼和催化下,一個終端消費驅動,現代產業導向的智慧旅遊新時代已經走到了我們的面前。

與此同時,旅遊企業也在加速擁抱線上化和智慧化,在困境中尋求新的突破,在轉型陣痛中穩步向前。

「破疫」復甦 轉型升級加速

新年伊始,利好不斷。戴斌認為,隨著「十三五」勝利收官,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正式實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管理效果顯現,旅遊經濟將從全面復工復業走向消費、投資全面復甦。

「在新的一年裡,我們有理由對2021年旅遊經濟運行持相對樂觀的預期,對推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充滿信心。」戴斌表示,在大眾旅遊新階段、小康旅遊新時代,旅遊消費升級愈發明顯。

這一趨勢也為行業的轉型升級按下了「快進鍵」。戴斌指出,全面小康時代的旅遊,將面臨旅遊需求個性彰顯、組織方式日漸離散、產業供給更加多元的全新挑戰,融合化和數位化正在成為包括旅遊在內的現代服務業的雙重特徵。

戴斌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旅遊業拓展了新空間,也為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今天,國民大眾的旅遊需求已經從『有沒有』走向了『好不好』,從『缺不缺』走向『精不精』,從『美好風景』走向『美好生活』。」

在他看來,旅遊行業要滿足這些新的需求,進而抓住新的市場機遇,就要推進智慧旅遊,加強關鍵技術應用,營造外來遊客和城鄉居民共享的生活空間和消費場景,推動5G、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此基礎上,還要創新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研學旅遊、專項旅遊等產品體系,增加有效供給、優質供給、彈性供給,完善旅遊公共服務,提升旅遊服務質量。

戴斌還強調,隨著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戰略的推進,廣大農村居民開始成為日漸增長的包括自駕、休閒、研學和親子旅遊市場的新興消費力量。市民下鄉旅遊帶來的外來消費,農民進城和本地休閒拉動的內生需求,共同構成鄉村旅遊市場的基礎,也成為影響未來五年市場結構和供給模式的鄉村旅遊發展大趨勢。

未來可期 更大市場空間將啟

展望未來,新動能的快速積聚,正在為旅遊業開啟更大市場空間。戴斌表示,根據保守預測,明年我國旅遊業就能恢復到疫前的正常水平。到「十四五」末期,將會形成一個百億人次、十萬億元消費的國內旅遊大市場。到2035年,按照發達國家居民每人每月出遊一次的頻率,城鄉居民現在每個季度才出遊一次的頻率,至少有三倍左右的成長空間。

他還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旅遊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沒有路標的創新環境。2019年中國GDP佔全球16.3%,研發投入已經接近經合組織(OECD)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在新型舉國科研創新體系的推動下,市場主體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戴斌進一步分析,無論是「旅遊+」,還是「+旅遊」,5G、物聯網、北鬥導航、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生物科技、清潔能源、先進位造、現代服務、登陸月球、火星探測等領域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及其衍生成果,都應當也可以在旅遊市場找到應用場景。科技與旅遊的融合,將帶來全新的服務革命,有效提升全員勞動生產率,企業會更有生機和活力。

戴斌認為,疫情穩定以後,入境旅遊振興有期,繁榮可待。「承載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正在成為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世界各國各地區遊客到訪美麗中國的新型比較優勢。受益於科技創新和智慧旅遊的發展,一個國內旅遊市場為主體、國際國內旅遊市場雙循環相互促進,旅遊需求和旅遊供給雙升級相互激勵的新時代已經來臨。」他說。(記者 王文博 實習生 唐思遠 北京報導)

相關焦點

  • 新動能快速積聚 旅遊業開啟更大市場空間
    在中國旅遊研究院的院子裡,玉蘭已經孕育芽苞,為迎春開放積蓄力量。正如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口中當下的旅遊業一樣。  新舊交替之際,戴斌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說,剛剛過來的一年,旅遊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大考,也在積聚新的動能,一系列新需求和新供給正在形成,旅遊業正在轉型陣痛中穩步向前。
  • 「康養」為休閒旅遊高質量發展賦能,2020中國(廈門)國際休閒旅遊...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以《開創小康時代旅遊休閒新格局》為主題,分別從疫情中反思、疫情後展望、疫後振興戰略等方面,對旅遊業高質量發展進行深刻的分析及論述。戴斌院長指出,在傳統旅遊市場裡,存在著外來遊客和本地居民消費市場的二元分割、資源驅動型發展模式導致旅遊發展動能長期得不到更新、「政府主導、適度超前」的目的地建設思路無法適應當代旅遊經濟發展形勢、陳舊的旅遊話語體系無法支撐旅遊大國地位等弊端。
  • 淬火彌堅春遲花繁 中國旅遊業寒冬中鍛造韌性
    一場突發疫情,讓高度依賴市場的旅遊業暫時停擺,也給旅遊業未來的發展帶來複雜影響。前路艱辛,更需謀劃。如何早日迎來疫後市場振興,中國旅遊業探索前行。救市之策保障穩定「人民有需要,市場有供給,政策有支撐,暫時的困難不算什麼。」
  • 中國旅遊鍛造韌性
    黃曉慧 袁永東攝挺過「寒冬」,是這個春天裡中國旅遊業界共同的目標。一場突發疫情,讓高度依賴市場的旅遊業暫時停擺,也給旅遊業未來的發展帶來複雜影響。前路艱辛,更需謀劃。如何早日迎來疫後市場振興,中國旅遊業探索前行。救市之策保障穩定「人民有需要,市場有供給,政策有支撐,暫時的困難不算什麼。」
  • 馬蜂窩旅遊陳罡:做好內容是旅遊業復甦的原動力
    如何在疫情之後重建遊客的旅遊消費信心,提高疫後旅遊消費決策效率的密鑰在哪裡,中國旅遊業還應為全球旅遊的重啟做好哪些準備,國內旅遊又該如何抓住出境遊暫停的窗口期迅速打開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陳罡給出的答案是——深耕旅遊內容。陳罡認為,在疫後全新的旅遊市場下,內容將成為連結供需兩端最有效的通路,也是新旅遊價值鏈閉環的關鍵所在。
  • 「第二波疫情」甚囂塵上,全球旅遊業復甦有望在2022-2023年?
    在瑞士,疫情對旅遊行業的全方位影響不僅僅波及旅行社和導遊,很多奢侈品品牌、手錶品牌的中國員工至今沒有復工。瑞士很多私立醫院等,由於中國很多大客戶出不來,也開始轉型開發了一些自己可以賣的產品,並逐步完善網絡診療、網絡諮詢等。疫情這幾個月來,有些醫院在網絡化上面逐步走上軌道,開始同不可或缺的中國市場對接。
  • 全球43家航司破產倒閉 航空業與旅遊業未來怎麼辦
    日前,在文旅部主辦的中國-亞非旅遊航空論壇上,各路專家齊聚上海,為航空和旅遊業的未來出謀劃策。中國是目前全球航空、旅遊業恢復最快的國家。「中國經驗」在論壇上受到各國專家的廣泛關注。四是著眼後疫情時代行業復甦,開展大規模線上培訓,打造新的旅遊產品和線路。封立濤提出倡議,在中國-亞非國家航空公司、旅遊公司間建立一個常態化合作機制,搭建信息共享的平臺,為疫後遊客雙向往來提供便利。此外,他建議航空和旅遊業者之間加強協作,航空業可以主動參與旅遊市場的開放、推廣;旅遊業則積極促進航空公司開通新的航線、增加航班航點。
  • 前瞻在線旅遊產業全球周報第42期:日韓力促旅遊業復甦!遊樂園最多...
    :遊樂園最多打四折,溫泉旅館轉型5月28日,隨著日本和韓國的疫情趨緩,日韓商家紛紛推出優惠打折等舉措,力促行業復甦。其中,據韓聯社報導,韓政府已將6月20日-7月19日定為「特別旅遊期」,屆時各大旅遊景區、酒店將推出「史無前例」的優惠項目吸引遊客。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長官樸良雨:全國遊樂園最多可打折60%,深度遊優惠40%,釜山、慶北、全北、仁川等地區的旅遊產品也有不同力度的折扣。受疫情影響,日本旅遊業也處境艱難,老字號酒店謀求轉型,開始恢復營業的遊樂場也出臺規定來防範疫情。
  • 全球旅遊業的變革和走向,7位國內外大咖這麼說
    鄉村旅遊發展源於體驗式旅遊的興起。通過它,消費者尋求與人和大自然的深入接觸。2020年發生的大事加速了這一進程,這不僅僅因為長途旅行成為新的奢侈,而是因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正在尋求更負責任的旅行方式。旅遊業未來最強大的消費力量——千禧一代,正在拒絕大眾遊,轉而尋求原真性的旅遊體驗。
  • 國內旅遊復興大數據報告:傳統旅遊模式消減,主題旅遊時代來臨!
    近日,中國旅遊研究院、攜程旅遊大數據聯合實驗室聯合發布「重新體驗中國之美:2020國內旅遊復興大數據報告」。報告顯示,依託國內超級大市場,我國旅遊經濟已經進入疫情防控常態情境下全面復工復產復業階段。
  • 2021 站在復甦的地平線上——專訪每經研究院院長李凱
    如今的A股,經歷著開市30年以來最深刻的變化。2020年即將落幕,梳理過去一年A股的運行脈絡;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展望未來一年A股可能的演進路線,是冬春交替之時最重要的事。2021年度投資特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與每經研究院院長李凱進行了深度交談。股生態發生質變NBD: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2020年的A股,您會用哪個詞?
  • 旅遊業者廈門共探「休閒旅遊的復興」
    中新網廈門8月30日電 (黃詠綢 楊伏山)29日,第十六屆海峽旅遊博覽會和2020第六屆中國(廈門)國際休閒旅遊博覽會配套活動——2020中國(廈門)國際休閒旅遊論壇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辦。來自國內各省市旅遊局的領導代表,文旅產業專家學者,旅遊行業業者、展商代表等參加了論壇。論壇以「休閒旅遊的復興」為主題。
  • 如程與勝景旅遊達成戰略合作,為傳統旅行社線上轉型提供樣本
    據了解,勝景旅遊是中國最大的澳新及南太平洋地區出境遊批發商及包機運營商,在超級自由行和橫向區域整合、目的地推廣等方面具有獨到的能力與優勢。在深耕澳新日本及南太平洋出境遊領域十二年來,勝景旅遊更是創立了無數個業界第一,目前已形成年平均組團赴澳新人數超25000人的規模,是國內為數不多既是澳大利亞旅遊局、又是紐西蘭首選合作夥伴的中國旅行社,歷年來運作了澳洲,紐西蘭,斐濟,大溪地多次獨家包機項目。
  • 中國人出國旅遊滿意度排名:日本進入前十
    圖為一名中國遊客(左)在萬鴉老學習潛水。新華社記者李曉渝攝參考消息網1月13日報導 外媒稱,中國旅遊研究院日前發布的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公民對出國旅遊的滿意度高於國內旅遊,滿意度指數為78.88,達到「基本滿意」水平。新加坡在中國遊客出國旅遊目的地中排名全球第四,滿意度位列加拿大、法國和紐西蘭之後。
  • 第十六屆海峽旅遊博覽會圓滿收官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還在廈門發表了主旨演講。通過參與展會的各項交流活動,交流發展經驗,共同見證文旅行業復甦的一大盛事。二、文旅推介豐富,共拓發展機遇以展會期間市民遊客朋友們齊聚為契機,各省市共計舉辦了近40場文旅推介展演,面向現場觀眾進行旅遊目的地營銷。與往屆相比,今年的推介展演更加注重文旅融合,形式內容式也更加豐富。
  • 旅遊復甦加速 馬蜂窩、攜程等力推「安心遊」釋放什麼信號?
    新變化:疫後旅遊經濟復甦 安心為先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指出,疫情期間,旅遊業表現出以下特點:一是「雲旅遊」。馬蜂窩、飛豬等在線旅遊平臺通過視頻、直播、在線互動等方式,給消費者帶來在線旅行體驗。二是直播帶貨。
  • 現代院報告:新冠疫情加速世界百年變局演進
    世界面臨「六失」(疫情失控、經濟失速、社會失常、治理失能、美國失治、世界失序)之際,中國應該如何有所作為?12月29日,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簡稱「現代院」)在北京舉辦年度學術盛會——「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回顧與前瞻2020/2021」,並正式對外發布該院第20本年度戰略黃皮書《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評估2020/2021》,為上述世界難題提供中國答案。
  • 展望2021年:中國能否躍升世界第一大零售國?
    展望2021年,中國消費市場能否扭轉局面,躍升為世界第一大零售國?中美疫後消費復甦有何不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中美居民消費出現顯著下滑。例如,在疫情最嚴重的階段,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下降20.5%,創有記錄以來的新低;在美國疫情大暴發的4月份,美國零售增速下滑亦達到19.5%。
  • 從服貿會看旅遊業復甦
    首日觀展人數讓人們看到了旅遊業復甦的力量,服貿會成為旅遊業復甦的「風向標」。 服貿會上做科普,出行安全有保障。出行安全不安全,是疫情下旅遊人群最關心的問題。疫情對旅遊業造成重大打擊,但旅遊業不會一蹶不振,疫情之下孕育著新機遇,也會讓旅遊業浴火重生----實現產業的全新轉變。疫情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後,我國國內旅遊業逐漸復甦,定製遊快速上升,反映出旅遊行業的應急應變能力。途牛數據顯示,7月的定製遊環比6月增長了300%,定製遊也許成為旅遊業的新趨勢。
  • 券商:2021年A股牛途可期 看好三條主線
    摘要 【券商:2021年A股牛途可期 看好三條主線】2020年A股呈現震蕩上漲態勢,截至12月30日收盤,三大股指均實現了兩位數漲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