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論斷的依據和意義

2020-11-24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科學判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並據此確定黨的工作重點任務和奮鬥目標,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基礎和前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作出的實事求是的重大判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把握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矛盾是事物運動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正確判斷和處理社會主要矛盾,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不斷深化。

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探索,始於黨的八大。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是對當時國情的一個基本判斷,也為當時確定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提供了依據。

1979年,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指出,「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

1981年,《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寫道:「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表述正確認識和把握了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成為36年來我們一貫的表述,從黨的十三大報告到黨的十八大報告都是如此。

從那時起,我們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和任務都是為了集中解決這一社會主要矛盾。這也是改革開放後我國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自1981年以來,有關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的首次改變。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深刻總結,是黨的十九大的重大理論創新和歷史貢獻。

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論斷的依據

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社情、民情不斷發生新的變化,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也應與時俱進。從黨的八大至今60多年,改革開放也近40年,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論斷具有充分的現實依據。

首先,我國社會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主要經濟社會總量指標佔世界的比重持續提高。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總體上實現小康。2012年至2016年,人均國民總收入由5940美元提高到8000美元以上,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

我國已成世界製造大國,有些領域,例如高鐵、航天、鋼鐵、道路、橋梁、高樓建築、計算機、通訊、天文觀測等,已走在世界前列。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已積累雄厚的物質文化基礎,社會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諸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基本擺脫了原來落後的社會生產狀況。用「落後的社會生產」來概括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顯然已經不符合當今實際。

其次,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11億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黨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當前我國總體上已經達到小康水平,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43元增長到2016年的3361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34元增長到2016年的12363元。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

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商品供應極大豐富,文化生活日益多彩。可以說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尤其是物質需要已經得到滿足,人民生活水平發生歷史性變化。

第三,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的需要有不同的層次,在基本物質文化需要得到滿足後,人會有更高層次的需要。馬克思在需求方面曾指出人有「生存、享受、發展」等方面的需求。中國人民的生活從貧困時代到溫飽時代、從基本小康邁向全面小康,追求更高水平的發展、更加美好的生活自然成為了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人民群眾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對優質教育資源、文化、住房、家政、養老、健康等需求日益強烈。而現實情況是,人民群眾在吃飽穿暖層次的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滿足後,高質量的經濟需求,以及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需求還沒有得到充分滿足。

第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日益凸顯。我們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是發展存在的各類短板。我國人均GDP在世界上排名70多位;人群之間不平衡,人民收入各個地區差距較大,還有4300多萬人,渴望走出深度貧困;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平衡,發展落差仍然存在;人民的需求還不能完全滿足,供給結構存在較大問題,比如,一方面我們產能過剩,另一方面老百姓到日本搶購馬桶蓋、電飯煲;我國產品質量、服務質量、食品藥品安全質量等問題仍十分突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中國製造需要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升級;環境汙染、生態破壞問題很突出;民生領域還有短板,特別體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

儘管我國落後的社會生產已經實現質的飛越,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但是我們的發展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日益凸顯。

事實說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三、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論斷的意義

社會主要矛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變化性。能否正確認識和把握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改革開放近40年,我國之所以能夠創造人類歷史上的發展奇蹟,就在於準確抓住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十九大報告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判斷,牢牢把握住了新時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需要我們及時調整工作的著力點。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全面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我國經濟發展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不再是追求高速度增長的階段。這是為了更好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大力推動人的全面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著眼於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著眼於改善人民生活的社會環境,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第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10月19日上午在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強調,「我們必須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完善發展戰略和各項政策,推進和落實各項工作。」

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需要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儘管經濟建設仍是中心工作,但在新時代更要注重抓全面發展,而不是單純的「生產力」增長。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第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及其引起的工作著力點調整,對世界形勢和格局,也將產生積極意義。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高鐵的輸出、「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亞投行的運行,已經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隨著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會持續推動全球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帶動其他國家地區經濟發展和設施完善,推動新型外交關係建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要把握「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和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繼續奮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標誌,我們一定要牢牢抓住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不忘初心,砥礪奮進,奮力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作者:周文彰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蔣元濤 國家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

成都《先鋒》雜誌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主要矛盾的變化,反映的是由較低層級供需矛盾向中高層級供需矛盾的轉變,從「數量短缺型」供需矛盾向「優質不足型」的供需矛盾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依據,也是新時代的重要特徵。
  • 解讀十九大:十九大重新定義主要矛盾 意味著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論斷。「貧窮生活想吃肉,小康生活愛喝粥」。這是北京一家粥鋪的店語,反映了「與食俱進」的風趣的生活態度,也反映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不僅關注有沒有,吃不吃得到,而且更加關注好不好,吃得健不健康。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恰恰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例如,春節是中國最傳統節日。近年來,人們關於如何過好春節網上也發出了不少的呼聲。
  • 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哲學方法與實踐基礎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指出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華社發  1、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契合了新時代的特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繼承和發展了《矛盾論》的觀點,契合了新時代的特點。
  • 十九大報告認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關係全局」,是「歷史性...
    摘要:根據十九大報告精神以及世界範圍內尤其是已經完成現代化轉型國家的經驗,可以認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基層為原點、以集體主義為紐帶,是化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中國方案  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界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根源、條件與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的判斷,堅持歷史邏輯、緊扣發展現實、充分體現辯證統一規律,深刻凝練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為全黨全社會準確把握新時代工作重心和主線提供了基本的戰略遵循和實踐依據。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理論實踐依據及其政策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正確認識和把握這個新的重大政治判斷, 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分析、闡釋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的依據。
  • 浙大專家:十九大提的主要矛盾轉變,有其內在的必然邏輯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繼1956年黨的八大及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規範表述以來,執政黨對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的再次改變。
  • 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學習心得體會:所蘊含哲學原理
    10月18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面對全國人民的期待、面對國際社會的關注,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鄭重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認識理解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論斷?如何用這一科學論斷武裝頭腦、指導工作、提升發展?
  • 充分認識黨的十九大的歷史地位重大意義 奮力開創西藏長足發展和...
    習近平同志在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強調,要深刻學習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論斷,深刻學習領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深刻學習領會分兩步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目標,深刻學習領會黨的建設的新要求,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開拓進取,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
  • ...新視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深刻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原標題:【十九大·理論新視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深刻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2018-01-26 16:00宣講家網評論盧江我要評論0  摘要:正是基於對「變」與「不變」的準確把握,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 張異賓:從認識論和方法論高度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
    強調「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堅決改變管黨治黨寬鬆軟狀況」,這是五年來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事實。  兩個重大政治論斷。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五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報告作出第一個重大政治論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歷史性變化
    【學原文 悟原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他強調,要深刻學習領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及其影響。
  • 中共十九大:中國共產黨人立起新坐標
    1982年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發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號召。35年後,習近平在十九大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論斷,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個論斷是對發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是對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準確把握。新時代標定了我們新的歷史方位和歷史擔當。
  • 十九大報告的七大「新表述」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3萬多字報告縱觀歷史、展望未來,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所作的十九大報告大氣磅礴、內涵豐富,3萬多字的報告縱觀歷史、展望未來,濃縮了5年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經驗與啟示,描繪了從現在到2020年乃至本世紀中葉的宏偉藍圖。報告中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提法、新舉措受到廣泛關注,引發強烈反響。
  • 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認識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重大意義和戰略考量
    高長武關於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重大意義和戰略考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對《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作了高度概括。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講話的精神實質和深刻意蘊,深入理解和把握我們黨召開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重大意義和戰略考量,必須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作出分析和思考。
  • 如何理解新時代、新矛盾、新思想、新方略、新任務
    黃平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變,這一判斷符合社會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有哪些不平衡呢?
  •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深刻認識新思想
    八大決議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論述可以說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學說的創造性發展,也可以說是我們黨在1981年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的雛形。這個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是我們黨作出黨和國家工作重點必須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基本依據。
  • 從哲學上思考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判斷和把握,表明我們黨推動發展的能力不斷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指導推動作用。 二 黨的十九大提出,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專家:毛澤東社會矛盾理論的當代意義
    原標題:毛澤東社會矛盾理論的當代意義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是什麼?社會矛盾具體有哪些類型?不同類型的社會矛盾如何有效化解?從1956年春起,毛澤東對社會矛盾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獨立、深入思考,寫下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光輝著作。
  • 社會主要矛盾轉變與社會政策創新發展
    [摘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對社會政策創新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為背景,以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視角,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新時代我國民生需求的新變化與社會福利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出了社會政策創新發展目前的重點是以緩解當下最迫切的民生問題為突破口,長遠目標是立足國情並借鑑國際經驗,構建中國的發展型社會政策,實現社會政策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在更高水平的發展中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