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毛澤東社會矛盾理論的當代意義

2020-11-29 人民網

原標題:毛澤東社會矛盾理論的當代意義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是什麼?社會矛盾具體有哪些類型?不同類型的社會矛盾如何有效化解?從1956年春起,毛澤東對社會矛盾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獨立、深入思考,寫下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光輝著作。這些思想對辯證看待、科學對待我國當前的社會矛盾,具有重要啟發意義、啟示價值。

承認社會矛盾的客觀存在是正確解決社會矛盾的基本前提

毛澤東最早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是在1956年4月《人民日報》發表的經中央政治局討論、他親自修改的《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一文中。隨後,他在《論十大關係》、《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中,從不同維度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矛盾的思想。特別是他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明確指出,要正確處理、有效化解社會矛盾,首要的是對社會矛盾有深刻體認、辯證認知:「許多人不承認社會主義社會還有矛盾,因而使得他們在社會矛盾面前縮手縮腳,處於被動地位,不懂得在不斷地正確處理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將會使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的統一和團結日益鞏固。」在這裡,毛澤東實際上表達了兩層含義:其一,社會矛盾的客觀存在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規定性;其二,社會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與重要「推手」,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的過程實質上是實現社會有效整合的過程。歷史事實反覆證明:不要懼怕社會矛盾,社會矛盾本身具有兩面性,處理得好,有助於推動社會向前發展;處理得不好,小矛盾衍化為大矛盾,局部性矛盾發展成全局性矛盾,致使矛盾不斷激化升級,最終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

我國正處於改革攻堅期、社會急劇轉型期,不僅歷史上積累起來的深層次社會矛盾日益凸顯,而且還出現了許多新的不確定的社會風險和社會問題,新舊社會矛盾交織、疊加、聚合。這是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深刻變革中難以完全避免的現象。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使命,其基本出發點是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著眼國內外形勢變化,實事求是地承認並逐步化解目前我國存在的社會矛盾。

相關焦點

  • 《實踐論》《矛盾論》與百年中國曆程
    值此重要歷史節點,回顧既往,關注當代,展望未來,將有助於我們更清醒地認識中國成功開創的自主發展道路,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建構的卓有成效的制度保障,以及使這一切得以實現的中華文化根基,更自覺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 當代社會價值衝突,是利益衝突還是觀念衝突
    2017年1月10日,由華東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和當代中國政治發展與戰略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當下中國的價值衝突與秩序建構」圓桌會議在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舉行。來自華東師範大學、東華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浦東幹部學院、上海商學院、《探索與爭鳴》等多所院校和雜誌社的3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
  • 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哲學方法與實踐基礎
    《矛盾論》指出,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突出了矛盾問題(辯證法)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意義,因此把握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矛盾及其變化,也就把握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蘊含著矛盾分析方法,體現了《矛盾論》的基本觀點和唯物辯證法的立場。  事物發展過程中並存著許多矛盾,這些矛盾可以劃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社會價值論的理論定位及意義
    因此,深入開展價值論研究,進一步發揮價值論應有的社會指導作用,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社會價值論是價值論研究在社會歷史領域的深入,今日刊發的關於社會價值論的文章,希望有助於推進對這方面問題的研究。社會價值論的研究內容和理論定位 價值是標誌主客體之間意義、效應和狀態的範疇。
  • 人民內部矛盾學說的開山之作
    原標題:人民內部矛盾學說的開山之作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以下簡稱《正處》)的發表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這篇經典文獻中,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社會人民內部矛盾學說,在當時黨內、知識界以及國際社會等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 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當代西方的理論效應及其當代價值
    在他們看來,如果說在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資產階級維繫其統治主要是依靠政治暴力的話,那麼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則是包含政治暴力統治和文化意識形態統治在內的「總體統治」,其政治暴力統治越來越讓位於文化意識形態統治,使得無產階級和當代西方人的內心世界越來越被資產階級文化意識形態所支配,體現在工人階級階級意識的危機和當代西方人自主意識的喪失,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表現形式已體現為社會發展總體化、一體化與個人個性化自由發展之間的矛盾
  • 《實踐論》《矛盾論》的指導作用永放光芒
    那是在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關鍵時期,1937年7、8月間,就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硝煙戰火中,毛澤東同志在陝北的窯洞中寫下名篇巨著:《實踐論》《矛盾論》。悠悠歲月,正道滄桑。80年過去了,但歷史的年輪並沒有磨滅《實踐論》《矛盾論》的思想理論光輝。回望過去、展望未來,我們由衷感到「兩論」作用巨大,將永放光輝。
  • 第七講 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與改革
    《馬克思主義哲學十講》(黨員幹部讀本) 第七講 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與改革 三、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發展 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過程中,生產力是整個運動過程的起點,即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的變革
  • 十九大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論斷的依據和意義
    科學判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並據此確定黨的工作重點任務和奮鬥目標,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基礎和前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作出的實事求是的重大判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啟示
    毛澤東在1945年4月就提出一個口號,「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鬥爭」。到1950年代中期以後,人們講得比較多的是實現工業化,把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為先進的工業國,進而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即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這個提法,至今保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當中。
  • 張全景:毛澤東是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歷史巨人
    毛澤東思想不僅惠及當代,而且惠及後人;不僅惠及中國,而且惠及世界。他雖然逝世幾十年了,但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地位卻越來越高,連一些極力反毛的頭面人物都承認95%的群眾擁護毛澤東。我們只有理解了毛澤東改造世界的理論,才能真正理解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  王志剛:您的這個觀點比較獨到。您如何理解毛澤東改造世界的理論與實踐?
  • [馬克思]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歷史生成和當代延展
    [馬克思]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歷史生成和當代延展 2016年01月23日 09:33 來源:《理論與改革》2015年第6期 作者:劉勇 字號 內容摘要: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辯證汲取了先前思想家有機體學說的思想養分
  •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根源、條件與基礎
    全面把握、理解、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新表述,對於在新的歷史起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具有重要意義。一、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歷史根源社會主要矛盾是一個社會系統運行中居於主導地位的矛盾,影響和決定其他社會矛盾的產生、發展與消亡,貫穿於全社會的各領域、各方面。
  • 18句習總引用過的毛澤東名言
    出處:毛澤東《毛澤東選集》  習總原文:  現代社會是一個多樣化的社會,由於社會分工日益精細,社會各方面的差異日益突出,不同部門、不同地區的發展情況和重點各自不同。  出處: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習總原文:  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過一個重要論斷:「用民主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這一重要論斷對於我們今天考察基層民主與社會和諧的關係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基層既是產生社會矛盾的「源頭」,同時也是疏導各種矛盾的「茬口」。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理論實踐依據及其政策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正確認識和把握這個新的重大政治判斷, 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分析、闡釋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的依據。
  • 社會理論:理性思考與現實關懷
    如何將社會理論的理論邏輯與現實需求的應用邏輯結合起來,成為中國社會理論界必須接受的挑戰。英國著名社會理論家吉登斯的社會理論建構,恰好在某種意義上給我們以極具針對性的啟發。  社會結構理論力圖將社會理論的理論邏輯與政治需求邏輯對接起來  吉登斯是一個力圖將社會理論的理論邏輯與政治需求邏輯對接起來的思想家。他的社會構成論思想使他在當代社會理論的發展譜系中佔有一席之地。
  •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方法中所固有的歷史空間辯證法精神出發,從反思批判當代西方社會科學理論方法視域局限入手,在與當代西方哲學、心理學、語言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地理學、生態學等交流交鋒及問題域重構中把握當代社會空間化現實的現象與本質規律。這種理解既印證著馬克思主義依舊繁盛的當代生命力,也為科學地看待中國一百多年來的道路探索歷程提供了一種有益的方法論視角。
  • 延安時期的學習熱潮:毛澤東勤奮鑽研哲學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在毛澤東的倡導和帶動下,掀起了空前規模的學習哲學的高潮,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有力地促進了黨的理論建設。其經驗,在今天仍頗有借鑑意義。毛澤東同志除了插話,都是在最後講自己的看法。議論的中心圍繞軍事辯證法問題較多。實際上是對紅軍在10年土地革命戰爭中的經驗教訓進行理論上的探討。」並且非常認真地探討有關問題,如對艾思奇《哲學與生活》中的「差別不是矛盾」的說法提出異議,致信說:「其中有一個問題略有疑點,請你再考慮一下,詳情當面告訴。今日何時有暇,我來看你。」
  • 浙大專家:十九大提的主要矛盾轉變,有其內在的必然邏輯
    浙江大學頭條號特別開闢【啟真新論】 板塊,收錄浙江大學各領域專家學者獨家觀點。本期,我們推出的是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同舫的《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背後的必然邏輯》一文。觀點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zdxmt@zju.edu.cn。
  • 孫佔元: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和建設基本問題的探索和回答
    毛澤東提出的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的理論,強調黨的建設是一項偉大的工程的思想,與武裝鬥爭一起,構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他倡導的實事求是、堅持群眾路線和奉行獨立自主,是貫穿於其思想的活的靈魂。毛澤東提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和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深刻闡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性質、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領導者與同盟軍以及中國革命的發展前途問題,強調以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推進到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和社會。毛澤東的這些探索,實現了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偉大創新。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開創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完成了近代以來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