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與改革

2021-01-10 人民網
《馬克思主義哲學十講》(黨員幹部讀本) 第七講 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與改革

三、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發展

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過程中,生產力是整個運動過程的起點,即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的變革,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作為經濟基礎的生產關係的變革又必然推動上層建築變革,從而引起社會關係和社會形態的變革。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過程,以及社會關係和社會形態的重大變革,都根源於生產力,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

作為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生產力不僅直接決定著社會的物質生活,而且規定和制約著社會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無論經濟實力的增強,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還是政治文明的提高,思想文化的進步,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等,最終都取決於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因此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從根本上說,一部社會發展史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後生產力的歷史。

正因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所以,對於任何一個社會來說,發展生產力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生產力更具有特殊意義。馬克思早就指出:共產主義的實現,需要「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沒有「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鬥爭,全部陳腐汙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社會主義的實踐一再證實了馬克思這一觀點的真理性和巨大的前瞻性。正是在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實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要求。中國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遺留的基礎上開始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這就決定了我們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只能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發展生產力。因此,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對於我們這樣一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最大的特點是發展,根本的任務也是發展,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體現的是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那麼消滅剝削、共同富裕體現的則是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朝著消滅剝削、共同富裕這個目標邁進,否則就背離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同時,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價值目標的實現,必須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把消滅剝削、共同富裕建立在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否則就違背了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

先進生產力對整個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先導性,體現了整個生產力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在當代中國,發展生產力最重要的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生產力,首先必須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人是生產過程中唯一的能動因素,勞動者始終是生產過程的設計者、發動者、控制者,再發達的「電腦」,也是由「人腦」設計、改進和掌控的。勞動者是首要的生產力。其次,必須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20世紀中葉以來,科學技術與生產活動的結合日益緊密,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發生了質的變化,即決定著生產力發展的方向,主導著生產活動,並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突破口、生長點。我們要善於發現生產力發展的突破口、生長點,善於把在突破口、生長點上取得的成果迅速地擴展到整個生產力的發展中,以實現生產力發展的跨越。再次,必須改革管理體制,提高管理水平,從而優化人與物的結合方式,以最少的人力、物力的消耗,生產出更多更好更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

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在當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經濟建設為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沒有經濟建設,其他方面的建設就缺乏物質條件;政治建設為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提供政治保障,沒有政治建設,其他方面的建設就不能順利進行;文化建設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沒有文化建設,其他方面的建設就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的精神支撐;社會建設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提供有利的社會條件,沒有社會建設,其他方面的建設就很難具備良好的社會環境;生態文明建設既是經濟建設持續發展的前提,又是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必要條件。我們要深刻理解唯物主義歷史觀,全面把握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辯證關係,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責編:萬鵬、謝磊)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焦點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社會形態和基本特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不是過渡性的權宜之計,而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是社會主義社會形態在當代中國的具體體現,具有獨立的社會形態和基本特徵。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含義  黨的十七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內涵作了科學的界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 社會主要矛盾轉變與社會政策創新發展
    [摘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對社會政策創新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為背景,以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視角,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新時代我國民生需求的新變化與社會福利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出了社會政策創新發展目前的重點是以緩解當下最迫切的民生問題為突破口,長遠目標是立足國情並借鑑國際經驗,構建中國的發展型社會政策,實現社會政策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在更高水平的發展中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 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此後,歷次黨代會都要重申社會主要矛盾問題。同時,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和社會各方面的進步,從十六大開始,在重申的同時語境有了一些變化。基本都要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發展中具有了一些新的階段性特徵,然後在社會主要矛盾前面加上「仍然是」,或者在後面綴上「沒有變」。
  • 專家:毛澤東社會矛盾理論的當代意義
    原標題:毛澤東社會矛盾理論的當代意義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是什麼?社會矛盾具體有哪些類型?不同類型的社會矛盾如何有效化解?從1956年春起,毛澤東對社會矛盾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獨立、深入思考,寫下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光輝著作。
  • 十九大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論斷的依據和意義
    1981年,《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寫道:「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表述正確認識和把握了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成為36年來我們一貫的表述,從黨的十三大報告到黨的十八大報告都是如此。 從那時起,我們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和任務都是為了集中解決這一社會主要矛盾。
  • 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創造者
    4.下列各項屬於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的基本內容的有  A.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B.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C.經濟基礎內部各方面之間的矛盾  D.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運動  5.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 從哲學上思考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實際上,僅從改革開放算起,我們黨就毫不動搖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了舉世罕見的連續40年的平穩高速發展,經濟、社會、民生等持續發生深刻變革,使原來的社會主要矛盾逐漸緩和,直到不再成為重要的矛盾。 當原有的社會主要矛盾內部雙方的對立不再尖銳,如果不及時調整政策、仍然把主要力量集中到解決原有矛盾上時,不僅不能再產生發展的內動力,還會產生負面效果,加劇新的社會主要矛盾。
  •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根源、條件與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的判斷,堅持歷史邏輯、緊扣發展現實、充分體現辯證統一規律,深刻凝練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為全黨全社會準確把握新時代工作重心和主線提供了基本的戰略遵循和實踐依據。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理論實踐依據及其政策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正確認識和把握這個新的重大政治判斷, 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分析、闡釋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的依據。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歷史性變化
    【學原文 悟原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他強調,要深刻學習領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及其影響。
  • 十九大報告認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關係全局」,是「歷史性...
    從這一表述中可以看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這一根本性、歷史性的變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主要標誌。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因此,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當然,社會主要矛盾要真正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最為重要的,還是要看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方式方法。只有方式方法得當,社會主要矛盾才能真正轉化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
  • 純乾貨:「四史」知識小題庫(社會主義發展史篇)
    即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整個歷史階段。中共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驗的總結和概括。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
    這既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基本國情、主要矛盾、國際地位「三個沒有變」的概括總結,又提出了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我國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的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抓住重點帶動面上工作,強調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提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是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在當前的具體化,是這一主要矛盾在當前表現出來的階段性特徵。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應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要。
  • 新時期新世紀中國社會文化的結構、特點和發展方向
    「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勝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國完成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轉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國家需要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一定的發展,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也必然出現不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這就不能不發生限制和反限制的鬥爭。
  • ...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 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能力,努力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的本領。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尤為重要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毫不動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勇於實踐、善於創新,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
  • 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哲學方法與實踐基礎
    這一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包含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立場,體現了鮮明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對《矛盾論》《實踐論》觀點的繼承和發展。《矛盾論》指出,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突出了矛盾問題(辯證法)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意義,因此把握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矛盾及其變化,也就把握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蘊含著矛盾分析方法,體現了《矛盾論》的基本觀點和唯物辯證法的立場。  事物發展過程中並存著許多矛盾,這些矛盾可以劃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 ...新視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深刻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生產力有了巨大提升和飛躍,「落後的社會生產」已經成為過去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科學研判世界經濟格局和增長趨勢,結合新一輪科學技術發展,全面深化對生產力的認識和布局,提出「穩中求進」的經濟工作總基調,同時要不斷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 政治關鍵詞·社會主義改造|中國何時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此時,我國還不是社會主義社會。1953年,中國共產黨正式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一方面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另一方面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 十六、提高解決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的本領——關於科學的思想方法和...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既要看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沒有變,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每個階段呈現出來的新特點,從而使主觀世界更好符合客觀實際,按照實際決定工作方針,這是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的工作方法。   第二,學習掌握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不斷強化問題意識,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聯繫的實質內容和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