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發展
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過程中,生產力是整個運動過程的起點,即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的變革,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作為經濟基礎的生產關係的變革又必然推動上層建築變革,從而引起社會關係和社會形態的變革。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過程,以及社會關係和社會形態的重大變革,都根源於生產力,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
作為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生產力不僅直接決定著社會的物質生活,而且規定和制約著社會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無論經濟實力的增強,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還是政治文明的提高,思想文化的進步,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等,最終都取決於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因此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從根本上說,一部社會發展史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後生產力的歷史。
正因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所以,對於任何一個社會來說,發展生產力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生產力更具有特殊意義。馬克思早就指出:共產主義的實現,需要「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沒有「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鬥爭,全部陳腐汙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社會主義的實踐一再證實了馬克思這一觀點的真理性和巨大的前瞻性。正是在深刻總結社會主義實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要求。中國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遺留的基礎上開始建設社會主義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這就決定了我們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只能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發展生產力。因此,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對於我們這樣一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最大的特點是發展,根本的任務也是發展,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如果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體現的是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那麼消滅剝削、共同富裕體現的則是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朝著消滅剝削、共同富裕這個目標邁進,否則就背離了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同時,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價值目標的實現,必須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把消滅剝削、共同富裕建立在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否則就違背了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
先進生產力對整個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先導性,體現了整個生產力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在當代中國,發展生產力最重要的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生產力,首先必須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人是生產過程中唯一的能動因素,勞動者始終是生產過程的設計者、發動者、控制者,再發達的「電腦」,也是由「人腦」設計、改進和掌控的。勞動者是首要的生產力。其次,必須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20世紀中葉以來,科學技術與生產活動的結合日益緊密,科學技術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發生了質的變化,即決定著生產力發展的方向,主導著生產活動,並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突破口、生長點。我們要善於發現生產力發展的突破口、生長點,善於把在突破口、生長點上取得的成果迅速地擴展到整個生產力的發展中,以實現生產力發展的跨越。再次,必須改革管理體制,提高管理水平,從而優化人與物的結合方式,以最少的人力、物力的消耗,生產出更多更好更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
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在當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經濟建設為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沒有經濟建設,其他方面的建設就缺乏物質條件;政治建設為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提供政治保障,沒有政治建設,其他方面的建設就不能順利進行;文化建設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沒有文化建設,其他方面的建設就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的精神支撐;社會建設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提供有利的社會條件,沒有社會建設,其他方面的建設就很難具備良好的社會環境;生態文明建設既是經濟建設持續發展的前提,又是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必要條件。我們要深刻理解唯物主義歷史觀,全面把握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辯證關係,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責編:萬鵬、謝磊)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