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配套習題
一、單選題
1.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是
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規律
B.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C.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D.階級鬥爭規律
2.社會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於
A.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
B.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
C.人民群眾和各種敵對分子之間的矛盾
D.人口眾多和資源貧乏之間的矛盾
3.在社會生活中,上層建築對於社會發展作用的性質取決於
A.國家政權的階級屬性B.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
C.社會意識形態的性質D.社會生產力的性質
4.「蒸汽、電力和自動紡織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這一論斷的含義是
A.科技革命是對統治階級的極大威脅
B.科技革命對變革社會制度具有直接、決定作用
C.濫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會對人類造成「危險」
D.科技革命會導致政治革命
5.20世紀50年代,北大荒人煙稀少、一片荒涼。由於人口劇增,生產力水平低下,吃飯問題成為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於是人們不得不靠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經過半個世紀的開墾,北大荒成了全國聞名的「北大倉」。然而由於過度開墾已經造成了許多生態問題。現在,黑龍江墾區全面停止開荒,退耕還「荒」。這說明
A.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終以恢復原始生態為歸宿
B.人們發行自然的一切行為都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
C.人在自然界面前總是處於被支配的地位
D.人們應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
6.在人的自覺活動和社會發展規律的關係問題上,宿命論的錯誤在於
A.否認人的自覺活動,誇大社會規律的必然性
B.否認社會規律的必然性,誇大人的自覺活動
C.否認人的自覺活動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統一
D.承認社會規律的必然性
7.由於社會歷史是有意識有目的活動著的人創造的,因此
A.社會規律是由人所創造的
B.人們可以改造或消滅社會規律
C.社會發展規律只能通過人的自覺活動起作用
D.人的活動都體現社會規律
8.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
A. 唯物主義者都承認
B. 只有馬克思主義者承認
C. 無神論者都承認
D.某些唯心主義者也承認
二、不定項選擇題
1.「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展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這段話說明
A.生產力的發展是促使社會形態更替的最終原因
B.一種生產關係的產生需要客觀的物質條件
C.無論哪一種社會都不能使生產力充分發展
D.社會形態總是具體的、歷史的
2.生產關係長久地落後於生產力的增長,必然導致
A. 嚴重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B. 經濟建設發展遲緩,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C. 背離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D.國民經濟不能正常運行
3.判定某種上層建築是先進的還是落後的,主要是看它
A.是否與自己的經濟基礎相適應,是否能幫助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
B.是否能限制與自己不同性質的經濟基礎的發展
C.是否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D.是否能幫助適合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係的發展和鞏固
4.下列各項屬於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的基本內容的有
A.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B.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C.經濟基礎內部各方面之間的矛盾
D.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運動
5.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是因為這兩對矛盾
A.制約和決定其他一切社會矛盾
B.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
C.決定整個社會的面貌,決定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
D.囊括了人類社會一切矛盾
6.馬克思主義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適用於
A.分析一切社會現象
B.分析階級社會的一切現象
C.分析階級社會的一切階級和階級鬥爭現象
D.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切階級鬥爭現象
7.我國的改革也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但不屬於社會革命的範疇,因為
A.改革是自覺調節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
B.改革不觸及生產關係
C.改革只在上層建築領域中進行
D.改革不是變革現有的根本經濟、政治制度
8.科技發展與「全球問題」的關係是
A.對科技的使用不當是造成「全球問題」的重要原因
B.科技越發展,「全球問題」越嚴重
C.科技發展為解決「全球問題」創造了條件
D.要把科技發展同變革、調整社會關係、社會組織管理、更新觀念結合起來,綜合解決「全球問題」
9.古人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這是
A. 肯定了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B. 肯定了普通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C. 重視普通個人創造歷史的積極性
D. 說明每個人都要有歷史責任
10.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有
A.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的原理
B.人民群眾和傑出人物共同創造歷史的原理
C.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個別的認識過程原理
D.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人類認識總規律原理
11.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是
A.他們是歷史事件的直接參與者、策劃者、指揮者
B.他們是歷史任務的發起者和完成歷史任務的組織者
C.他們是歷史進程的重大影響者
D.他們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能改變歷史發展的趨勢
12.下列各條規律中,屬於一切社會形態共有的規律有
A.生產關係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
B.通過暴力革命實現社會形態更替的規律
C.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和社會意識反作用社會存在的規律
D.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
三、辨析題
1.上層建築只要適合自己的經濟基礎就能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
2.「全球問題」是以天災形式表現出來的人禍。
3. 任何個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4.在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中,「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四、分析題
1.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說:「人類社會發展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後生產力的歷史進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有關原理分析說明這一論斷的意義。
2.分析下列材料對於我們深刻認識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的原理有哪些啟示。
材料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1987年黨的十三大明確概括和全面闡發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制定了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我們經歷了「六五」的起步,國民經濟迅速崛起,全國人民看到改革的光輝前景;我們經歷了「七五」的困惑,新舊體制交替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讓大家認識到發展改革的艱巨性;我們經歷了「八五」期間的調整,改革向縱深發展,經濟增長保持強勁勢頭,人們堅定了改革的信心;我們戰勝了「九五」期間的亞洲金融危機,創造了「風景這邊獨好」的經濟發展奇蹟。1978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3624億元,2000年達到8.6萬億元,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我國城鎮居民生活開始進入小康水平。
《人民日報》
3.結合實際,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原理說明「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4.試述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
5.試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有關原理,說明江澤民「三個代表」思想的相互關係及重大意義。
6.「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始終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分析這一論斷的理論基礎及其創造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