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創造者

2020-12-06 搜狐網

  本章配套習題

  一、單選題

  1.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是

  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規律

  B.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C.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D.階級鬥爭規律

  2.社會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於

  A.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

  B.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

  C.人民群眾和各種敵對分子之間的矛盾

  D.人口眾多和資源貧乏之間的矛盾

  3.在社會生活中,上層建築對於社會發展作用的性質取決於

  A.國家政權的階級屬性B.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

  C.社會意識形態的性質D.社會生產力的性質

  4.「蒸汽、電力和自動紡織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這一論斷的含義是

  A.科技革命是對統治階級的極大威脅

  B.科技革命對變革社會制度具有直接、決定作用

  C.濫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會對人類造成「危險」

  D.科技革命會導致政治革命

  5.20世紀50年代,北大荒人煙稀少、一片荒涼。由於人口劇增,生產力水平低下,吃飯問題成為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於是人們不得不靠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經過半個世紀的開墾,北大荒成了全國聞名的「北大倉」。然而由於過度開墾已經造成了許多生態問題。現在,黑龍江墾區全面停止開荒,退耕還「荒」。這說明

  A.人與自然的和諧最終以恢復原始生態為歸宿

  B.人們發行自然的一切行為都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

  C.人在自然界面前總是處於被支配的地位

  D.人們應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

  6.在人的自覺活動和社會發展規律的關係問題上,宿命論的錯誤在於

  A.否認人的自覺活動,誇大社會規律的必然性

  B.否認社會規律的必然性,誇大人的自覺活動

  C.否認人的自覺活動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統一

  D.承認社會規律的必然性

  7.由於社會歷史是有意識有目的活動著的人創造的,因此

  A.社會規律是由人所創造的

  B.人們可以改造或消滅社會規律

  C.社會發展規律只能通過人的自覺活動起作用

  D.人的活動都體現社會規律

  8.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觀點

  A. 唯物主義者都承認

  B. 只有馬克思主義者承認

  C. 無神論者都承認

  D.某些唯心主義者也承認

  二、不定項選擇題

  1.「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展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這段話說明

  A.生產力的發展是促使社會形態更替的最終原因

  B.一種生產關係的產生需要客觀的物質條件

  C.無論哪一種社會都不能使生產力充分發展

  D.社會形態總是具體的、歷史的

  2.生產關係長久地落後於生產力的增長,必然導致

  A. 嚴重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B. 經濟建設發展遲緩,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C. 背離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D.國民經濟不能正常運行

  3.判定某種上層建築是先進的還是落後的,主要是看它

  A.是否與自己的經濟基礎相適應,是否能幫助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

  B.是否能限制與自己不同性質的經濟基礎的發展

  C.是否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D.是否能幫助適合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係的發展和鞏固

  4.下列各項屬於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的基本內容的有

  A.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B.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C.經濟基礎內部各方面之間的矛盾

  D.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運動

  5.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是因為這兩對矛盾

  A.制約和決定其他一切社會矛盾

  B.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

  C.決定整個社會的面貌,決定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

  D.囊括了人類社會一切矛盾

  6.馬克思主義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適用於

  A.分析一切社會現象

  B.分析階級社會的一切現象

  C.分析階級社會的一切階級和階級鬥爭現象

  D.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切階級鬥爭現象

  7.我國的改革也是一場深刻的革命,但不屬於社會革命的範疇,因為

  A.改革是自覺調節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

  B.改革不觸及生產關係

  C.改革只在上層建築領域中進行

  D.改革不是變革現有的根本經濟、政治制度

  8.科技發展與「全球問題」的關係是

  A.對科技的使用不當是造成「全球問題」的重要原因

  B.科技越發展,「全球問題」越嚴重

  C.科技發展為解決「全球問題」創造了條件

  D.要把科技發展同變革、調整社會關係、社會組織管理、更新觀念結合起來,綜合解決「全球問題」

  9.古人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看,這是

  A. 肯定了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B. 肯定了普通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C. 重視普通個人創造歷史的積極性

  D. 說明每個人都要有歷史責任

  10.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基礎有

  A.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的原理

  B.人民群眾和傑出人物共同創造歷史的原理

  C.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個別的認識過程原理

  D.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人類認識總規律原理

  11.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是

  A.他們是歷史事件的直接參與者、策劃者、指揮者

  B.他們是歷史任務的發起者和完成歷史任務的組織者

  C.他們是歷史進程的重大影響者

  D.他們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能改變歷史發展的趨勢

  12.下列各條規律中,屬於一切社會形態共有的規律有

  A.生產關係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

  B.通過暴力革命實現社會形態更替的規律

  C.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和社會意識反作用社會存在的規律

  D.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

  三、辨析題

  1.上層建築只要適合自己的經濟基礎就能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

  2.「全球問題」是以天災形式表現出來的人禍。

  3. 任何個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4.在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中,「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四、分析題

  1.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說:「人類社會發展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後生產力的歷史進程」,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有關原理分析說明這一論斷的意義。

  2.分析下列材料對於我們深刻認識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的原理有哪些啟示。

  材料

  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1987年黨的十三大明確概括和全面闡發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制定了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我們經歷了「六五」的起步,國民經濟迅速崛起,全國人民看到改革的光輝前景;我們經歷了「七五」的困惑,新舊體制交替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讓大家認識到發展改革的艱巨性;我們經歷了「八五」期間的調整,改革向縱深發展,經濟增長保持強勁勢頭,人們堅定了改革的信心;我們戰勝了「九五」期間的亞洲金融危機,創造了「風景這邊獨好」的經濟發展奇蹟。1978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3624億元,2000年達到8.6萬億元,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我國城鎮居民生活開始進入小康水平。

  《人民日報》

  3.結合實際,運用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的原理說明「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4.試述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

  5.試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有關原理,說明江澤民「三個代表」思想的相互關係及重大意義。

  6.「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黨除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始終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分析這一論斷的理論基礎及其創造性發展。

相關焦點

  • 第三章 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內容提示:這一章要求考生學習和把握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著重了解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社會發展的動力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觀點,提高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正確認識歷史和現實、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的自覺性和能力。
  • 郭宣成: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和選擇性的關係的原理及其現實意義
    一.試述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和選擇性的關係的原理及其現實意義。答:(1)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是指歷史決定論,社會歷史發展的選擇性是指主體選擇的作用。承認歷史決定論和承認主體選擇的作用是一致的。人們對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的揭示,正是為探尋人的選擇活動開闢廣闊的天地,使人們以日益合乎客觀規律的活動,更加自覺地創造自己的歷史。(2)下面從三個方面說明社會形態發展的決定性與選擇性的一致性及其現實意義。第一,在歷史決定論看來,在現實生活中規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為一種趨勢、一種平均數而存在。
  • 深刻闡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
    深入學習領會這篇演講的要旨,需要從世界文明、亞洲文明、中華文明三個層面加以分析和理解。  世界上各種文明都需要互學互鑑  習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
  •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講話強調,我們黨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視在思想上建黨,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和武裝全黨。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第十一次集體...
    12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
  • 人民是創造西藏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所以,當社會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只有人民群眾才痛徹地感受到社會變改的必要性。  人民群眾(即勞動人民)作為一個具有相對確定內涵的歷史範疇,她既是實踐的主體,又是認識的主體。並且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又包括著不同的階級、階層和社會團體的時代概念。但人類社會的歷史條件無論如何改變,勞動人民(包括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永遠是構成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
  • 遵循規律 科學發展
    這次會議總結了我們黨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方面的新認識:必須深刻認識又好又快發展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把「三農」問題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必須在結構優化中促進總量平衡,必須把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作為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任務,必須不斷強化企業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必須堅持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這「六個必須」,準確抓住了做好經濟與社會各項工作的科學規律。
  • 堅持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典範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理論武器和科學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解決當代中國實際問題的典範,具有深厚的歷史唯物主義底蘊。
  •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新時代思想的理論特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 此外,習近平總書記還具體揭示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法論意義。
  • 2014考研政治:馬原歷史唯物主義考點精編
    ④解決「全球問題」有賴於多方面的努力和條件:第一,要用科學的自然觀和發展觀指導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克服急功近利的行為;第二,要正確對待自然和社會的關係,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第三,要增強人們合理控制各種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的能力和手段;第四,要變革不合理的社會形式。  三、人在社會中的地位與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對歷史發展起決定作用。
  • 歷史唯物主義讓人看得真看得遠
    恩格斯總結馬克思一生偉大貢獻時所說的兩個發現,其中一個就是唯物史觀,也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深刻揭示,放射出真理的光輝,照耀著我們前行之路。人類對自身歷史的認識漫長而曲折。歷史唯物主義以強大的理論解釋力和現實穿透力,戰勝唯心史觀和各種錯誤思想,引領人類社會在歷史的時空隧道中尋找到正確方向。
  • 深刻闡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
    ■正是由於具有鮮明特性和獨特價值,中華文明才能夠並善於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交流互鑑中不斷提高、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從而不斷續寫自己新的歷史輝煌。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立意高遠、思想深邃,深刻闡明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
  •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在2013年12月和2015年1月,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專門就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舉行過兩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集體學習時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
  • 世界歷史:亨佩爾,普遍規律在歷史中的作用
    百家原創作者:康盛解歷史今天小編和大家說說美國科學哲學家卡爾·古斯塔夫·亨佩爾( 又譯作亨普耳),他是德商美國科學哲學家,一起來看看吧!20世紀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代表。生於德國奧拉尼斯堡,曾在哥廷根大學、海德堡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數學、物理學與哲學。
  • 第七講 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與改革
    ,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作為經濟基礎的生產關係的變革又必然推動上層建築變革,從而引起社會關係和社會形態的變革。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過程,以及社會關係和社會形態的重大變革,都根源於生產力,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 作為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生產力不僅直接決定著社會的物質生活,而且規定和制約著社會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 不斷認識和把握客觀規律: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規律問題的重要...
    在新時代對客觀規律重要意義的認識上為我們樹立了典範  馬克思主義通過揭示人類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深刻闡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指出了走向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認真研讀習近平總書記的著作和講話,不難發現,他深得馬克思主義的真諦,把對規律重要性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 王巍: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要義
    原標題: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要義 2013年12月3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並具體闡發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三個基本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一個基本方法
  • 彰顯歷史唯物主義的新時代價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要「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
  •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辯證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真理觀,強調真理的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特點,在實踐中,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真理觀便具有了兩點十分明顯的缺陷,這樣的缺陷,在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說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最致命和根本的缺陷,這些缺陷,足以把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真理觀推向荒謬的邏輯境地。
  • 記憶、歷史與社會整合
    編者按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受西方新史學的影響,「記憶」逐漸進入歷史學家的視野,成為歷史研究的對象,有學者甚至認為史學發展經歷了一場「記憶的轉向」。記憶研究的興起,既與20世紀人們的時代經歷有關,又與多關注底層群體和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史、文化史、口述史等勃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