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

2020-12-07 網易教育

內容提示:這一章要求考生學習和把握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著重了解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社會發展的動力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觀點,提高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正確認識歷史和現實、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的自覺性和能力。

第一節 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正確認識這一問題是解決其他社會歷史觀問題的基礎和前提。

(一)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

在對待社會歷史發展及其規律問題上,歷來存在著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一種是唯物史觀,另一種是唯心史觀。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之前,唯心史觀一直佔據統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們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進一步考究思想動機背後的物質動因和經濟根源,因而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前提出發,把社會歷史看成是精神發展史,根本否認社會歷史的客觀規律,根本否認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正如達爾文發現了有機界的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科學地解決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創立了唯物史觀。

※※(二)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及其辯證關係

社會存在也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主要是指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及生產方式,也包括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永恆的、必要的條件,而且它作為勞動對象也不斷進入人們的物質生產領域。同時,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對社會發展起著制約和影響的作用。人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主體,人口數量、素質、結構等狀況對社會存在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無論是地理環境還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脫離社會生產而發生作用,都不能決定社會的性質和社會形態的更替。

在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生產方式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首先,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其他一切活動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結構、性質和面貌,制約著人們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會生活。最後,物質生產活動及生產方式的變化發展決定整個社會歷史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的更替和發展。

社會意識是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具有複雜的結構,根據不同角度可以將意識劃分為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以及作為上層建築的意識形式和非上層建築的意識形式。屬於上層建築的社會意識形式稱為社會意識形態,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它們從各自不同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在階級社會中,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質上是經濟上佔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識形態,因而具有鮮明的階級屬性。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並反作用於社會存在。

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內容的客觀來源,社會意識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的主觀反映。社會意識產生的最切近的基礎是人類的社會實踐,實踐的能動性決定了意識反映的能動性。所以,社會意識根源於社會存在,是對以實踐為基礎的不斷發展變化的現實世界的反映。

社會意識是人們社會物質交往的產物。社會意識同語言一樣,是在生產中由於交往活動的需要而產生的。人類最初的意識,是「純粹動物式的意識」,是「被意識到了的本能」。經過漫長的生產和交往的發展,伴隨著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產生了人類最初形式的思想家、僧侶。

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也相應地或遲或早地發生變化和發展。社會意識是具體的、歷史的。每一時代的社會意識都有其獨特的內容和特點,具有不斷進步的歷史趨勢,但不管怎樣變化、發展,其根源深深地埋藏於經濟的事實之中。例如,在原始社會,人們只有樸素的族群公有觀念,不知「私有」為何物。隨著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和原始社會的瓦解,私有觀念以及與此相聯繫的思想意識相應產生。可見,那種認為人從來就有「自私意識」的觀點是沒有根據的。

總之,社會意識以理論、觀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會存在。這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性。但社會意識又有其相對獨立性,即它在反映社會存在的同時,還有自己特有的發展形式和規律。主要表現在:

首先,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平衡性。進步的社會意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見、推斷未來,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落後於社會存在的社會意識則阻礙社會的發展。另外,歷史上也有這樣的情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或地區,社會意識的發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經濟水平相對落後的國家,其社會意識的某些方面卻可以領先於經濟發達的國家或地區。

其次,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社會生活的內在聯繫及其統一性,決定了社會意識諸形式之間也必然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同時,社會意識諸形式均有自成系統、前後相繼的歷史鏈條,因而具有歷史繼承性,有其發展的特殊規律。

最後,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任何社會意識都不會憑空出現,只能是適應一定社會物質生活發展的要求而產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滿足這些需求的功能和價值,在一定條件下會轉化為物質力量並作用於社會存在、影響歷史的發展。先進的社會意識,反映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對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對社會發展起著阻礙的作用。

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是通過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實現的。思想本身並不能實現什麼,要實現思想就要訴諸實踐。而社會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因此,一種社會意識發揮作用的程度及範圍大小、時間久暫,同它實際掌握群眾的深度和廣度密切聯繫在一起。

正確而充分地發揮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有賴於社會文化建設特別是先進文化的建設。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之中蘊涵著人類的智慧、價值追求和審美情趣。舉凡適應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代表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順應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文化都能起到促進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作用。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先進文化是有效地解決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中各種矛盾的精神武器;在現代,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在當代中國,加強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先進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就要發展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我國和全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係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它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確解決了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歷史觀革命性變革的基礎。唯物史觀對歷史觀基本問題的科學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觀的徹底破產。依據這一原理,馬克思主義從社會生活的各種領域劃分出經濟領域,從一切社會關係中劃分出生產關係,並把它當做決定其餘一切關係的基本的原始的關係,進而將一切社會關係歸結於生產關係,將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發展的高度,從而將社會形態的發展看做自然歷史過程,破天荒地破解了「歷史之謎」,從而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把握這兩個「劃分」、兩個「歸結」的思想,對於認識社會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二、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規律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這一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人類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獲得自身的解放和發展,首先必須解決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資料問題。所以馬克思認為,人類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資料,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生活和全部歷史的基礎。

生產力是人類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改造和影響自然以使其適合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生產力具有客觀現實性和社會歷史性。深入理解生產力範疇,需要把握生產力的水平、性質、狀況和發展要求等重要方面。生產力的水平是生產力的量的規定性,表現為生產發展的現實程度;生產力的性質是生產力的質的規定性,它取決於生產的物質技術性質、主要是勞動資料的性質;生產力狀況是這兩者的統一,表現為生產力的運行狀態或發展態勢。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與生產力上述三方面的規定性緊密聯繫在一起,是指現實的生產力不斷獲得解放和發展的基本要求。

生產力具有複雜的系統結構。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勞動資料,也稱勞動手段。它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所運用的物質資料或物質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產工具。人們解決社會同自然矛盾的實際能力如何,主要取決於生產工具的質量和數量;生產工具是區分社會經濟時代的客觀依據。「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二是勞動對象。一切自然物質都是可能的勞動對象,其中引入生產過程的部分則是現實的勞動對象。現實的勞動對象還包括生產深度加工的對象。勞動對象是現實生產的必要前提,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和體現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勞動對象不同,往往會影響勞動產品的質量和數量。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勞動對象將日益擴大並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三是勞動者。勞動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勞動者。勞動者是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知識,能夠運用一定勞動資料作用於勞動對象、從事生產實踐活動的人。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類智慧和能力的發展決定著對物質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只有與勞動者的創造活動結合起來,才能獲得自身的生產力意義,才能變為現實的生產力。所以,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勞動者一般包括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在現代生產中,腦力勞動者的質量和數量日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高新技術領域內,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具有直接同一的趨勢。

生產力中還包含著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能夠應用於生產過程、滲透在生產力諸基本要素之中而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會引起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素質的深刻變革和巨大進步;科學應用於生產的組織管理,能夠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應用於生產過程的周期日趨縮短,對於生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日益成為生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是第一生產力。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聯繫著的。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係。馬克思指出:「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繫和關係;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繫和社會關係的範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生產關係是社會關係中最基本的關係,政治關係、家庭關係、宗教關係等其他社會關係,都受生產關係的支配和制約。生產關係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生產中人與人的關係和產品分配關係。廣義的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再生產的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係,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諸多關係在內的生產關係體系。在生產關係中,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係是最基本的,它是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前提,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這種前提決定的,所以是基本的、具有決定意義的方面。它是區分不同生產方式、判定社會經濟結構性質的客觀依據。當然,生產關係的其他方面對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制約作用,表現在當它們適應所有制性質的要求時,會對生產資料所有制起鞏固、發展的作用,反之,就會對生產資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作用。生產關係作為生產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物,「可是這些關係總是同物結合著,並且作為物出現」。例如,資本的直接表現形態是生產中物的要素,但它實質是一種生產關係。所以馬克思說:「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於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係,後者體現在一個物上,並賦予這個物以獨特的社會性質。」這表明,分析生產關係必須透過「物」看到「物」後面的人與人的關係。歷史上在社會中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依據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的性質區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係,其根本特徵是:生產資料為勞動者共同佔有,人們在生產過程中處於平等地位,產品分配上不存在剝削。另一種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係,其根本特徵是:生產資料歸少數非勞動者佔有,勞動者佔有很少或根本沒有生產資料並在生產中處於被支配地位,人與人的關係包含剝削關係。

(二)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規律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社會生產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係是生產的社會形式,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關係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而生產關係又反作用於生產力。

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在二者的矛盾運動中,生產力是居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係的性質。歷史上的各種生產關係都是適應一定的生產力發展需要而產生的。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生產關係。馬克思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可見,生產力狀況是生產關係形成的客觀前提和物質基礎。其次,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係的變革。生產關係是生產力發展需要的產物,只有當它為生產力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時才能夠存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本適合生產力狀況的生產關係便由新變舊,走向自己的反面。當生產關係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時,人們就要變革舊的生產關係,建立新的生產關係,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主要表現為兩種情形:當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反作用的實際過程和情形是十分複雜的。新的生產關係總體上基本適合生產力發展,但並不排除它的某些環節或方面不適合生產力狀況而阻礙其發展;舊的生產關係總體上基本不適合生產力發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環節或方面的調整和改變,能夠暫時地、局部地對生產力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生產關係落後於生產力固然會阻礙其發展;而由於人為的原因使某種生產關係「超越」生產力水平,這種「拔高」了的生產關係也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在一定條件下,生產關係對生產力發展的反作用尤為突出。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是一個過程,表現為二者的矛盾運動。這種矛盾運動中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就是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亦稱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規律。這一規律就內容看,概括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一方面,生產力的狀況決定一定的生產關係的產生及其變化發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當生產關係適合生產力的狀況時對生產力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反之將起著阻礙作用。從過程上看,這一規律表現為生產關係對於生產力總是從基本相適合到基本不相適合,再到基本相適合;與此相適應,生產關係也總是從相對穩定到新舊更替,再到相對穩定。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這種矛盾運動循環往復、不斷推動社會生產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逐步走向高級階段。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規律的原理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首先,這一原理在人類思想史上徹底否定了以「道德說教」作為評判歷史功過是非的思想體系,第一次科學地確立了生產力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馬克思明確指出,判斷一個變革時代不能以該時代的意識為依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現存衝突中去解釋」。正是根據上述根本觀點,馬克思主義正確闡釋了社會形態的演進過程及其歷史正當性問題;正確評價了歷史和現實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各種社會集團的理論、主張等,為正確認識社會和歷史提供了基本觀點和方法。其次,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規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重要依據。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自覺地認識和把握這一規律,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掃除生產力發展的障礙作為自己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

在當前,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互關係的原理,就要敏銳地把握社會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趨勢和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推向前進。

※※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規律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另一個基本規律。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這一規律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係的總和。理解經濟基礎的內涵,要把握兩點:其一,經濟基礎的實質是社會一定發展階段上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質社會關係。社會實際運行過程是複雜的,在一定社會內部往往存在著多種而不是單一的經濟關係,有這種社會脫胎出來的、前一社會殘存的或其他社會的經濟基礎成分,也會有未來社會的經濟基礎的萌芽。但決定一個社會性質的是其佔支配地位的經濟基礎。其二,經濟基礎與經濟體制具有內在聯繫。經濟體制是社會基本經濟制度所採取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產關係的具體實現形式。經濟體制與生產力發展的關係更為直接、更為具體,在實踐中它總是與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因此,經濟體制的選擇是否得當,對於基本經濟制度即生產關係的自我完善和生產力的發展往往起著極為重大的作用。

上層建築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自原始社會解體以來,上層建築由意識形態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政治組織等兩部分構成。意識形態又稱為觀念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思想觀點。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和政治組織又稱為政治上層建築,包括:國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國家政權機構、政黨、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政治組織形態和設施。觀念上層建築和政治上層建築的關係是:首先,政治上層建築是在一定意識形態指導下建立起來的,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其次,政治上層建築一旦形成,就成為一種現實的力量,影響並制約著人們的思想理論觀點。

在整個上層建築中,政治上層建築居主導地位,國家政權是核心。國家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在原始社會,人們生產和生活的主要組織形式是氏族、胞族和部落,社會秩序依靠傳統習慣和氏族首領的威信來維繫。國家的產生,主要是由於「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衝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鬥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衝突,把衝突保持在『秩序』的範圍以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於社會之上並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

國家同原始氏族組織不同。它是按照地域來劃分國民的,而不再以血緣關係來劃分;它要依靠強制性或暴力手段以及徵收賦稅來維繫。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在階級已經產生且矛盾衝突愈演愈烈的情勢下,為了把階級鬥爭限制在一定「秩序」之內,國家作為強制性的力量應運而生。國家的實質是一個階級統治另一個階級的工具。它是經濟上佔支配地位的階級為維護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來的強制性的暴力機關,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為統治階級。國家是一種具有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職能的有組織的力量。作為政治統治亦即階級統治,國家是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的;但「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因為,國家的產生和存在過程,是與社會管理職能的獨立化過程並行不悖的。當國家成為政治統治的工具時,它實際已經在起著管理社會生活的作用;當國家在管理社會生活時,它並沒有失去其階級統治的性質。國家的對內、對外職能,都是如此。只是經過無產階級專政這種過渡形態,隨著階級消亡,國家才將「迄今所奪去的一切力量,歸還給社會機體」,國家才能真正成為社會的代表。但國家和社會完全統一之日,也就是國家消亡之時。國家消亡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馬克思主義依據國家的性質和政權的組織形式,相應地將國家分為國體和政體兩個方面。國體是指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國家政權掌握在哪個階級手裡,哪個階級是統治階級,哪個階級是被統治階級。政體是指統治階級實現其階級統治的具體組織形式,也就是政權構成形式。它表明統治階級採取什麼樣的形式去組織自己的政權,實現自己的統治。一般來說,國體決定政體,政體服從於國體;政體為國體服務,並對保證國家的性質起重要作用。在當代,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任務。社會主義民主是其他任何國家形態的民主都不能比擬的。因為,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和核心是人民群眾當家作主,是對資產階級民主的辯證否定,是民主發展的歷史性飛躍。從民主的具體形式方面看,資產階級民主已有幾百年的發展經驗,有許多弊端,也有可資借鑑的因素;社會主義民主建立建設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已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當然也面臨著長期發展的任務。

(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辯證統一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上層建築是經濟基礎得以確立統治地位並鞏固和發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條件。任何上層建築的產生、存在和發展,都能直接或間接地從社會的經濟結構中得到說明。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經濟基礎的變更必然引起上層建築的變革,並決定著其變革的方向。

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集中表現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服務,確立或維護其在社會中的統治地位。統治階級總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統治地位,通過國家政權和意識形態的力量,排除異己勢力及其思想,力圖將社會特別是經濟關係控制在「秩序」的範圍之內,維護自己經濟基礎的統治地位和根本利益。上層建築的反作用可能是積極的進步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衰退的,當它為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力量,反之,就會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消極力量。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作用構成二者的矛盾運動。這種矛盾運動在實際運行中是極為複雜的。其一,在同一性質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中,上層建築的不完善部分、沒有反映經濟基礎要求的部分都會同經濟基礎發生矛盾。其二,在不同性質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中,矛盾更為複雜,主要表現在:佔統治地位的經濟基礎同舊上層建築的殘餘、未來上層建築的萌芽之間的矛盾;新舊上層建築之間、新舊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等。其三,當一種社會形態處於上升發展階段時,上層建築對於經濟基礎一般是適應的;當一種社會形態處於沒落時期,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變革的客觀要求則是不適應的,其矛盾則變為對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規律,就是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這裡的「一定要適合」表明:經濟基礎狀況決定上層建築的發展方向,決定上層建築相應的調整或變革,而不允許上層建築長時期落後於或不適應自己的發展;上層建築的反作用,也必須取決於和服從於經濟基礎的性質和客觀要求,而不允許上層建築脫離自己的發展狀況和水平。

在當代中國,深入理解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必須正確把握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運動過程中的利益關係,並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以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加快上層建築領域的改革。生產關係的實質是人們的物質利益關係。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保護,從根本上說就是為了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所以,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積極穩妥地推進上層建築領域的改革和發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

四、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

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規律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這些規律決定了社會形態的更替和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但是,由於社會發展的複雜性和曲折性,人類社會發展在遵循一般規律的同時,也會表現出一些特殊的形式。

(一)社會形態的內涵

社會形態是關於社會運動的具體形式、發展階段和不同質態的範疇,是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統一體。社會形態包括社會的經濟形態、政治形態和意識形態,是三者的歷史的、具體的統一。經濟形態是社會形態的基礎,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而,馬克思、列寧經常把「社會形態」與「經濟的社會形態」在同一意義上使用,說明「生產關係總和"是社會形態的本質方面。而豎立於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則是社會形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是一定社會形態的表現。一定的社會形態總要以一定的社會制度形式呈現出來,所以,社會制度也被視為社會形態的同義語。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的,社會的根本性變革和進步就是通過社會形態的更替實現的。

()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依據生產關係的性質,社會歷史可劃分為五種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其第一階段是社會主義社會)。這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是社會歷史運動的一般過程和一般規律,表現了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

但是就某一國家或民族的社會發展的歷程而言,情況就不一樣了。有的國家在發展中經歷了幾種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典型過程,也有的國家在發展中超越了一個甚至幾個社會形態而跨越式地向前發展;有些國家在歷史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社會形態性質不夠典型,甚至多種社會形態特徵交叉滲透;有些國家在一定時期由較為落後的社會形態快速躍遷為先進的社會形態,而有些國家的社會形態則長期陷於停滯狀況甚至由先進轉為長期落後;即使是同一種社會形態,在不同國家也會顯現出不同特點等。所有這些,體現了社會形態更替形式的多樣性。依據俄國社會變革的實踐經驗,列寧曾深刻指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這是對社會形態更替統一性與多樣性辯證關係的符合歷史實際的概括。

(三)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

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與多樣性,根源於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相統一的過程。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主要是指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過程和規律是客觀的,其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確定不移的。社會形態更替歸根結底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其中,生產力的發展具有最終的決定意義。所以,只要把全部社會關係歸結於生產關係,把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就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做自然歷史過程,就能夠發現「各國社會現象中的重複性和常規性」,即規律性。就是說,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規律性,從根本上規定了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

但是,如同其他社會規律一樣,社會形態更替的規律,也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規律的客觀性並不否定人們歷史活動的能動性,並不排斥人們在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於某種社會形態的歷史選擇性。人們的歷史選擇性包含三層意思:

第一,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造成了一定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為人們的歷史選擇提供了基礎、範圍和可能性空間。例如,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中國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而跨越了資本主義典型發展階段,就是由於具有建立公有制為主體的生產關係的基本的生產力條件、當時蘇聯社會主義的存在和影響以及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等原因造成的。

第二,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也是一個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過程。人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一方面,人們的歷史選擇活動總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驅使和制約,因為在社會歷史領域活動的,是具有意識的、經過思慮或憑激情行動的、追求目的的人;另一方面,人們的歷史選擇活動又必須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因為歷史過程是受內在的一般規律支配的,人們的歷史選擇只有符合社會發展規律才能實現。這就決定了在社會形態更替過程中歷史主體的選擇性活動,必然是一個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過程。

第三,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的選擇性。人們對於社會形態的歷史選擇,最終取決於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根本意願以及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把握和順應程度。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是社會形態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對於社會形態的歷史選擇,正是在遵循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參與社會變革實現的。列寧指出:「人民群眾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時期這樣以新社會制度的積極創造者的身分出現。在這樣的時期,人民能夠作出從市儈的漸進主義的狹小尺度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奇蹟。」因此,歷史的發展、社會形態更替的規律,歸根結底會通過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選擇表現出來。

(四)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社會形態的更替,還表現為歷史的前進性與曲折性、漸進性與跨越性的統一。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漸進性主要是指五種社會形態依次演進的基本趨勢,其歷史過程是一個「揚棄"的過程。但是,社會形態更替的前進性、漸進性並不否認歷史發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一種新社會制度取代舊社會制度,往往並不是從舊社會制度發展較為充分的典型國家開始,而更易於在舊制度發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這既體現了社會形態更替過程的曲折性,又為社會形態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條件和歷史契機。例如,資本主義制度是在歐洲而並非在封建制度高度發展完善的中國等東方國家首先取得勝利,社會主義首先是在俄國、中國等國家而並非在歐美各較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獲得成功,都是明顯的例證。封建製取代奴隸制的過程也有某些類似的情況。在社會進步發展過程中,社會形態更替的反覆甚至倒退,是時常出現的。從世界歷史上看,每一次社會制度的變革,無不經過曲折反覆的鬥爭;每一個新生的社會制度,無不有一個從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發展過程。社會主義作為人類歷史迄今最進步的社會形態,它的產生和發展具有某種跨越性,是合乎規律的。它走向成熟,取得最後勝利,必然要經過曲折複雜的鬥爭和長期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出現某種重大挫折甚至倒退也是難免的。但歷史車輪前進的總趨勢是不可改變的,它所呈現的曲折,必將以社會的巨大進步來補償。社會主義光輝燦爛的未來,必將進一步為世人所矚目。


本文來源:網易教育頻道綜合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創造者
    本章配套習題  一、單選題  1.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是  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規律  B.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C.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B.否認社會規律的必然性,誇大人的自覺活動  C.否認人的自覺活動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統一  D.承認社會規律的必然性  7.由於社會歷史是有意識有目的活動著的人創造的,因此  A.社會規律是由人所創造的  B.人們可以改造或消滅社會規律  C.社會發展規律只能通過人的自覺活動起作用  D.人的活動都體現社會規律
  • 《理性的思辨》⑥第三章 規律和真理
    人類社會發展的「正途」和「歧途」人類社會已有理性階段的成分,故從本質上不同於生物階段之「進化」。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從本質上不同於生物進化,高於生物規律。當人類社會完全進入理性階段以後,將在理性的指導下沿著正確的方向不停頓地向前飛速進展,永遠走的是「正路」,絕無「歧途」的問題存在。
  • 郭宣成: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和選擇性的關係的原理及其現實意義
    一.試述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和選擇性的關係的原理及其現實意義。答:(1)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是指歷史決定論,社會歷史發展的選擇性是指主體選擇的作用。承認歷史決定論和承認主體選擇的作用是一致的。人們對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的揭示,正是為探尋人的選擇活動開闢廣闊的天地,使人們以日益合乎客觀規律的活動,更加自覺地創造自己的歷史。(2)下面從三個方面說明社會形態發展的決定性與選擇性的一致性及其現實意義。第一,在歷史決定論看來,在現實生活中規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為一種趨勢、一種平均數而存在。
  • 馬哲知識點: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馬哲從《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一章開始系統闡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這一章的基本內容包括:歷史觀的基本問題;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和本質;社會的經濟結構;社會的政治結構;社會的文化結構。
  • 第二章 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
    第二章 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 http://jiangxi.hteacher.net 2020-11-23 14:16 江西教師資格證 [您的教師考試網]
  • 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及其未來發展
    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很大,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和應用為人類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利益。專家系統就是一個例子。「隨著計算機系統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人工智慧技術必將獲得更大的促進,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經濟發展的質量直接決定著社會發展的狀況。只有經濟形勢好轉,才會有其他發展。
  • 第三章(七)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誰決定誰?
    (四)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並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內容的客觀來源,社會意識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的主觀反映。社會意識產生的基礎是人類的社會實踐,實踐的能動性決定了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的能動性。
  • 匯總:馬哲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歷年真題
    跨考教育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歷年的考核重點,尤其是對於熱門考點常常會反覆命題。
  • 深刻闡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
    深刻闡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 2019年05月29日 08:24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滕文生 高長武 字號 內容摘要:■在數千年發展歷程中,亞洲人民創造了璀璨的亞洲文明,譜寫了亞洲文明發展史詩
  • 2018年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試常考知識點:事物的聯繫、發展及其規律
    2018年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考試常考知識點:事物的聯繫、發展及其規律本章的中心任務是闡述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聯繫和發展的科學。聯繫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學習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要理解聯繫和發展的基本觀點。
  • 《2008年考研政治應試寶典》第一部分 第三章
    第三章 世界的聯繫、發展及其規律 內容提要: 本章主要內容包括:世界的普遍聯繫和永恆發展;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和質變、肯定和否定及其關係;對立統一的規律。3 .對立統一規律 【例 6 】( 2007 年第 38 題選做題Ⅱ)堅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諧世界。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在人類歷史上,各種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存在差異,各種文明才能相互借鑑、共同提高;強求一律,只會導致人類文明失去動力、僵化衰落。各種文明有歷史長短之分,無高低優劣之別。
  • 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及其學科建設研究
    恩格斯說:「馬克思首先是革命家」,他的「畢生的真正的使命」是「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他的「兩大發現」是「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和「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以學院化的研究方式去理解和闡釋馬克思主義及其基礎理論,必須沿著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及其開闢的理論道路去研究馬克思主義。
  • 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章節重點(第三章)
    第三章 教育與人的身心發展第一節 人的身心發展概述1、人的本質及其教育學意義人的本質: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有的質的規定性,是人區別於其他事物的原因的根據。人與其他事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
  • 趙鼎新:我們該如何研究人類社會與其他動物社會?
    很顯然,要分析人類社會及其變化規律,我們首先必須要想清楚人類的這一獨特性對於人類社會意味著什麼,然後要想清楚人類從靈長類動物那兒獲得的一些共性,是怎麼與人類的這一特性產生交互作用,從而形塑了歷史的發展的,而不是像馬克·莫菲特那樣,從社會動物的排他性、歧視標記性和合作性等「行為」出發,並且把螞蟻、猩猩和人類社會放在一起加以比較。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新華社北京3月17日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目錄第一篇 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發展理念第一章 發展環境第二章 指導思想第三章 主要目標第四章 發展理念第五章 發展主線第二篇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第六章 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第七章 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第八章 構建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第九章 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第十章 拓展發展動力新空間第三篇 構建發展新體制第十一章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第十二章 建立現代產權制度
  • 中考物理順口溜學習之第三章和第四章筆記匯總
    中考必考考點之物理順口溜匯總,教你輕鬆學物理本次課程我們接著上次課程的內容,來為大家分享一下初二物理第三章和第四章的考點內容,編輯成順口溜,教你輕鬆理解和記憶考點,在中考中拿下好成績。第三章----透鏡及其應用1.透鏡說透鏡,能透光;中間厚,凸透鏡;中間薄,凹透鏡。會聚作用凸透鏡,發散作用凹透鏡。
  • 八年級物理 第三章 物態變化 思維導圖
    第三章 物態變化 思維導圖 授課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像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思維導圖因此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 高中化學必修2第一章第三節《化學鍵》說課稿
    2016全國特崗教師計劃招聘7萬人,各地特崗招考公告在陸續發布中,面試是特崗教師考試必不可少的環節,特崗面試中基本上都會考到說課,為了幫助廣大特崗考生更加自如的準備說課,中公講師特整理了高中化學必修2第一章第三節《化學鍵》說課稿,希望能對考生在備戰說課面試上有所幫助!
  • 講講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及對人類未來的發展
    人工智慧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人工智慧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己為人類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專家系統就是一個例子「隨著計算機系統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人工智慧技術必將得到更大的推廣,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 九年級化學 第三章 物質構成的奧秘 思維導圖
    第三章 物質構成的奧秘 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像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思維導圖因此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