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亨佩爾,普遍規律在歷史中的作用

2021-01-20 康盛解歷史

百家原創作者:康盛解歷史

今天小編和大家說說美國科學哲學家卡爾·古斯塔夫·亨佩爾( 又譯作亨普耳),他是德商美國科學哲學家,一起來看看吧!20世紀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代表。生於德國奧拉尼斯堡,曾在哥廷根大學、海德堡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數學、物理學與哲學。在哥廷根大學,亨佩爾結識了德國著數學家戴維·希爾伯特。後者將數學建立在堅實的邏輯基礎上的主張給亨佩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移居維也納後,1929年亨佩爾參加了科學哲學會議,並在會上認識了邏輯實證主義的代表人物魯道夫·卡爾那普,加入維也納學派。

1934年,他以有關概率論的論文獲得柏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並移居布魯塞爾。1937年赴美國先在芝加哥大學擔任卡爾那普的助手。1939—1948年在紐約市立學院任教,194年加入美籍。1948-1955年在耶魯大學擔任哲學副教授、教授。1955-1973年在普林斯頓大學任哲學教授、斯圖亞特講座教授,與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託馬斯·庫恩成為同事。從普林斯頓大學退後,1974-1976年任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教授,1977-1985年在匹茲堡大學任哲學教授,1981年來中國講學。

曾任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科學院通訊院士,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心靈》雜誌主編,美國哲學協會東部分會1961年度主席等職務。為了紀念佩爾的學術貢獻,其故鄉奧拉尼期堡將一條街道爾·古斯塔夫·亨佩爾大街」,主要論著有《普遍規律在歷史中的作用(y年),《經驗科學概念形成的基礎》(1952年),《科學說明的諸方面和文(1965年)及《自然科學的哲學》(1966年)等。亨佩爾反對用「邏輯實證主義」的概念指稱維也納學派,他更喜方哲學家和他本人稱之為「邏輯經驗主義者」。

亨佩爾繼承實證主義哲學物學觀,力主歷史科學與自然科學在研究方法上的同一性。為此,1942年在《哲學雜誌》第39卷上發表了《普遍規律在歷史中的作用》一文,論述了究中使用科學方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亨佩爾旗幟鮮明地反對將歷史學與自學方法對立起來的觀點,他在文章中開宗明義地寫道:「有一種廣為流行的意見認為,與所謂的物理科學相反,歷史學只是對過去各個事件的敘述,而不是去求對這些事件可能起支配作用的普遍規律。這種觀點,若是作為對某些歷史學特別感興趣的某類問題的歸納,或許是不能否認的;但如果把它作為對普遍規在科學的歷史研究中的理論作用的陳述,則是斷然不能接受的。」

既然歷史學家不能僅僅敘述事件本身,還需要對其進行解釋,那麼普遍規律就會幫助他或她完成這個任務。亨佩爾認為,歷史學與其他科學相比,並無什麼特殊性,因而普遍規律在歷史學中和自然科學中的作用完全一致。當然,作為一名科學哲學家,亨佩爾深知思辨的歷史哲學那種先驗的歷史發展規律的弊端,因而其普遍規律有著特定含義。實際上,他所說的「普遍規律」只是一種普遍陳述,獲得過經驗的證實,在此意義上說普遍規律與普遍假設應為同義詞。在自然科學中,普遍規律的主要功能是以解釋和預言的方式陳述事件的聯繫,它的具體工作程序是這樣的:設有這樣一個判斷:一組事件,譬如說事件C1、C2…Cn,引起了一個需要予以解釋的事件。

這樣就構成了如下一種陳述:依照某些普遍規律,事件E有規則地伴隨已知某種事件出現。組陳述下列初始和邊界條件:汽車整夜在大街上鐵製水需裝滿了水;夜間溫度降至25°F(相當於-3.9℃)等。組包括如下的經驗在溫度低於32°F(相當於0℃)時水就會結冰。當水結水後,體積就會增加而這兩組陳述中可以得出結論,夜間水箱破裂可以通過邏的理推導出來亨頻爾認為,在歷史學中,經驗規律起著相同的作用。也就是說,「歷史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並無不同:二者都是依據普遍概念對自身的論題進行說明歷史學對研究對象·單一個體的把握,恰與物理學與化學一樣,絲毫不亨佩爾認為,這種運用了普遍規律的科學解釋在歷史解釋中也是可行的。

實際上,歷史學家在進行解釋時經常使用諸如「因此」「所以」、「由此」,「因為」、「自然地」、「明顯地」等這樣一些詞彙常常是隱含某種普遍規律的表現。亨佩爾堅決反對那種認為歷史學要獲得真正解釋只有運用那種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明顯區別開來的方法,即歷史主義的移情理解方法,認為它不能保證歷史解釋的可靠性。事實上,歷史學的科學解釋離不開科學方法,「歷史學與驗科學的其他領域一樣,對現象的解釋就在於將現象納入普遍的經驗規律之中」。歷史學預言、解說和相應的判斷時,他們明確地或含蓄地使用的那些普家在提來自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例如它們來自心理學的,經濟學的和社會的規律。此外,歷史研究常常藉助於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等學科的普遍規律。

例如用缺乏食物、惡劣的天氣條件、疾病等諸如此類的因素來解釋一支軍隊的失利,通常就是含蓄地建立在這些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的。利用樹的年輪來確定歷史事件發生的日期就是利用了某些生物學的規律。檢驗文件、繪畫、貨幣等的真偽所使用各種方法則運用了物理學和化學的理論。可見,歷史解釋僅僅依靠歷史自身規律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那種企圖在科學研究的各個領域之間劃分出明確的界限,尋求各個領域的獨立發展的做法是毫無根據和徒勞的。在包括歷史學在內的經驗科學中,把「純粹的描述」與「假設概括和理論結構」割裂開來也是毫無根據的,在科學知識的大廈中二者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今天小編帶來的內容到這就更新完了,明天會給大家帶來全新內容,歡迎大家的留言評論!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創造者
    D.階級鬥爭規律  2.社會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於  A.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  B.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  C.人民群眾和各種敵對分子之間的矛盾  D.人口眾多和資源貧乏之間的矛盾  3.在社會生活中,上層建築對於社會發展作用的性質取決於  A.國家政權的階級屬性B.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
  • 百年研究歷史告訴我們,教育該遵循怎樣的規律?
    基於現代科學發展的教育規律研究至今只有100多年的歷史。這場運動運用了多種方法對兒童進行研究,旨在對兒童的學習、教育等方面的普遍問題給予科學的解釋。霍爾在這場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深刻闡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
    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立意高遠、思想深邃,深刻闡明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為了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鑑,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習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講中提出四點重要主張。
  • 人類歷史是在進步中嗎?──康德論歷史的目的
    表面看來,它們之間的確有極多類似之處,例如,以目的論為基礎、預言歷史的進步、承認歷史有規律。但不幸的是:黑格爾與馬克思均提出一套有系統的歷史哲學,而康德的歷史觀卻分散在其不同的著作中,而與他對於其他問題的論述混合在一起。康德對於歷史的看法主要見於以下的幾篇論著:1)《在世界公民底觀點下的普遍歷史之理念》﹙1784年發表﹚2)《答「何謂啟蒙?」
  • 馬克思歷史決定論及其歷史命運
    馬克思徹底擺脫了費爾巴哈人性歷史決定論的束縛,創立了以科學的實踐觀為生產點,以歷史規律為主旨,以社會有機體內諸要素的非均衡的相互作用為歷史規律起作用的機制,以歷史主客體的交互作用為歷史規律實現方式的科學的歷史決定論理論。
  • 費海汀:政治科學中的歷史方法:以比較歷史分析為例
    換言之,比較歷史研究並不尋求普遍的理論和知識(general theory and knowledge),而只是致力於證明案例間的相似規律。因此比較歷史研究是一種中觀研究方法。(3)分析考察案例。比較歷史研究相對於其他研究方法,更加強調政治的過程及其時間維度,無論是原因、結果還是過程,如果加入了時間變量,都會呈現不同的形態。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對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創造性發展
    【關鍵詞】世界歷史理論 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產主義【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揭示了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趨勢和一般規律,包括世界歷史發展的根源、動力與方向等內容。而世界歷史的形成和發展,已經證實了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規律認識的前瞻性。
  • 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除了繼續研究上述六個方面內容,還對實踐基礎上人、自然、社會的統一,社會實踐的本質、形式及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地位,社會發展規律的性質、特點及其實現形式,歷史過程論和歷史動力論,歷史決定論和主體選擇論,歷史進步論和歷史代價論,普遍交往論和世界歷史論,歷史認識論和歷史方法論,人類社會的時空結構,人的本質和人類解放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 深刻闡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
    ■正是由於具有鮮明特性和獨特價值,中華文明才能夠並善於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在交流互鑑中不斷提高、在應時處變中不斷升華,從而不斷續寫自己新的歷史輝煌。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立意高遠、思想深邃,深刻闡明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規律。
  • 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理論意涵
    人類社會面臨諸多具有高度關聯性的重大問題,需要站在世界歷史高度加以審視才能得出更加確切的解答。馬克思關於「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的科學預言正在被日益生成的人類普遍交往所證實,這充分顯示出馬克思思想的前瞻性與洞見性。
  • 歷史動力學:如何用歷史大數據預測未來?(上)
    它講的是一個系統哪怕只有少數運動件,由於活動件之間的相互作用不一,也會產生複雜的行為模式。比方說,太陽,地表以及地球的大氣層的相互作用就產生了天氣。這些相互作用的規律可以用數學以方程組或定律的形式來捕捉,從而預測系統在不同條件下的行為。天氣預報基本上就是這麼幹的。
  • 張全景:毛澤東是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歷史巨人
      人是主觀世界、客觀世界一肩挑,對自己來說是主觀世界,對別人來說是客觀世界;人是生產力、生產關係一肩挑,沒有人的勞動就談不上生產力,沒有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也談不上生產關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都離不開人的作用;社會意識反作用於社會存在、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更離不開人的作用。毛澤東認為,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寶貴的。
  • 闡釋學對歷史研究的啟示
    在很大程度上,歷史研究同樣具有「精神科學」的特徵,面臨的無非也是如何妥當處理研究主體與歷史客體之間關係,正確地獲得史料、理解和解釋史實,並最終獲得理想認知結果(包括揭示歷史事實、闡發歷史意義、總結歷史規律等)的問題。這種在研究對象、研究路徑、研究目標上的高度一致性,使歷史學同樣有可能從闡釋學中獲得破解自身理論難題的重要啟示。
  • 歷史合力論視閾中的中國力量
    原標題:歷 史 合 力 論 視 閾 中 的 中 國 力 量 中國力量之所以是中國人民的時代合力,離不開社會主義制度對各種力量的集中功能。這就需要切實增強「四個意識」特別是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保證全黨令行禁止,才能使中國力量真正成為既合目的性又合規律性的正能量。 歷史合力論是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 從普遍聯繫中把握事物的本質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圍其他事物相互聯繫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繫的有機整體。因此,唯物辯證法主張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反對形上學孤立的觀點。部隊實際工作中,一些同志容易出現簡單化、片面性的做法,從思想方法上來看,往往是由於就事論事,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不善於用辯證聯繫的觀點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徵,因而很難做到準確定位、對症下藥。學一點唯物辯證法關於事物普遍聯繫的觀點非常必要,很有好處。  事物是普遍聯繫的,不能用孤立的眼光看問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聯繫、相互作用中存在和發展的。
  • 袁振國:教育規律與教育規律研究
    他認為,自然科學的興趣在於一般的東西,它所運用的是「一般化」的方法,以便形成普遍的規律;歷史科學的興趣在於個別的東西,運用的是「個別化」的方法,以便記述特殊的事件。自然科學中的個別東西可以被看作是一般概念或普遍規律的特例,歷史科學中個別的東西則絕不能這樣理解。李凱爾特還進一步利用「價值」學說論證歷史哲學。
  • 世界歷史:亞特蘭蒂斯有著什麼樣的歷史?
    可以斷言,在《創世紀》開篇章節記錄的事實不會是從美洲民族的傳說中複製而來,也不會是從新世界的猶太人自己都找不到起源的習俗中借鑑而來。在創世開端的歷史中我們找到了些許相似之處:《聖經》告訴我們在創世之初天地渾沌,大水瀰漫。基切人的故事中:「在最初只有海水沒有人,沒有獸類、鳥類或者綠色植物—除了海水和天空什麼都看不到。」《聖經》說:「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 歷史是一個二級混沌系統
    一個歷史的瞬間,就改變了整個歷史發展的軌跡,無數個瞬間便組成了歷史的進程…… 回望歷史,後人總覺得歷史有著某種規律,有些事情是確定的。
  • 2014考研政治考前點撥(事物的普遍聯繫與發展)
    第三,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繫的統一整體。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聯繫中的一個成分或環節,並通過它表現出聯繫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聯繫是通過「中介」來實現的。所謂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聯繫的媒介、環節或橋梁。世界的普遍聯繫是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內在體現。  ③聯繫具有多樣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樣的,因而事物的聯繫也是多樣的。
  • 世界歷史:20世紀哲學的新思考,開創的道路發展
    他指出,那些感覺的東西,即顏色、聲音、壓力空間、時間等中性的要素構成了世界,感覺經驗是認識世界的基礎。科學只能對此進行描述,而不能進行解釋,而且科學並沒有什么正確和錯誤之分。他還提出了經濟思維原則。他認為我們所知覺的現象僅是個別的,它們所以一再地反覆出現,只能歸功於我們的思維的作用,就是說,通過思維把這些個別現象聯繫起來。一切科學規律的目的就是把自然現象用規律形式簡單化。自然規律是幫助我們如何對自然現象作簡單的描述,並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在這之後羅素創立了邏輯分析哲學或稱「邏輯原子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