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哲學方法與實踐基礎

2020-11-22 光明網新聞中心

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哲學方法與實踐基礎

——從《矛盾論》《實踐論》的繼承和發展談起

作者:顧紅亮(華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指出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包含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立場,體現了鮮明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也是對《矛盾論》《實踐論》觀點的繼承和發展。

  為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陝西大劇院將帶來歌劇、音樂劇、喜劇、舞蹈、爵士樂、戲曲等不同形式的演出。新華社發

  隨著學生教育訴求日漸多元,各地學校才藝培養活動愈發豐富。圖為山東青島一所學校舉行的以「秀才藝 迎狗年」為主題的才藝展示活動。新華社發

  1、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契合了新時代的特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繼承和發展了《矛盾論》的觀點,契合了新時代的特點。《矛盾論》指出,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突出了矛盾問題(辯證法)的認識論與方法論意義,因此把握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矛盾及其變化,也就把握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蘊含著矛盾分析方法,體現了《矛盾論》的基本觀點和唯物辯證法的立場。

  事物發展過程中並存著許多矛盾,這些矛盾可以劃分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於次要和服從的地位」。所以,認識了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也就認識了起領導和決定作用的矛盾因素,認識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階段性特點和矛盾解決之法。

  新時代是中華民族強起來的時代,是不斷創造美好生活的時代,是科學社會主義煥發生機活力的時代,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時代,是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新時代的這些階段性特點集中體現在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上,新的社會主要矛盾一方面突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需求不斷增長,要求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強調克服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性,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辯證地看,人民需要與生產發展處於辯證關係之中。毛澤東對此做過評論:「人們生活的需要,是不斷增長的。需要刺激生產的不斷發展,生產也不斷創造出新的需要。人們對糧食的需要,在數量方面總不能是無限制的,但是在品種方面也會變化。」一方面,美好生活的需要刺激新的發展;另一方面,發展創造出新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毛澤東舉糧食的例子,說明需要與發展之間的矛盾關係會呈現新的特點。在挨餓的時代,人民需要大量的糧食供給;在不愁吃穿的時代,人民對糧食的需要主要不體現為數量的要求,而體現為品種、品質、品味的要求。同樣,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在新時代呈現出新的特點。人民不滿足於數量層面的物質文化需要,而有更高的質量要求,表現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美好生活需要」成為一個更合適的表述,用來描述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一個方面。

  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不是一兩個領域內矛盾的變化,而是整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變化。主要矛盾的解決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全局具有決定性意義,也會為其他矛盾的解決創造有利的條件。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具體分析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原因與條件,有利於把握新時代的新要求與新使命。

  在實際工作中,事物的矛盾常常以問題的方式呈現出來。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容易對重大問題作出科學的診斷。我們現在遇到的很多問題是「我國發展起來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是發展中的新問題。運用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們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問題意識,善於處理各種複雜矛盾和難題,把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不論是新問題還是老問題,不論是長期存在的老問題還是改變了表現形式的老問題,要認識好、解決好,唯一的途徑就是增強我們自己的本領。」在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徵程中,要敢於直面矛盾,而不是迴避矛盾。「任何貪圖享受、消極懈怠、迴避矛盾的思想和行為都是錯誤的」。

  2、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根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

  對主要矛盾的認識是根據事物發展的客觀實際作出的判斷,是在群眾實踐中獲得的理性認識。《實踐論》以實踐概念為核心,以認識與實踐、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際的關係為線索展開論述,突出了實踐的根本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於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根植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

  在《實踐論》中,認識發展的辯證運動過程是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回到實踐的循環往復、無限發展的過程。獲得一個真理性的知識,需要經由實踐和認識之間的多次辯證運動。同樣,對主要矛盾的認識也有一個辯證的過程。毛澤東很善於通過觀察實踐變化從而洞察主要矛盾的相應變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基於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這一基本國情,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大眾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在抗日戰爭期間,客觀形勢發生了變化,此時中日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國內的階級矛盾降到了次要和服從的地位。

  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黨的八大提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78年3月30日,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中心任務。」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明確說:「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此後一直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仍然確認同樣的社會主要矛盾。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落後的社會生產」和「物質文化需要」已經不能完整概括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徵。一方面,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顯著提高,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領域躍居世界前列。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到2020年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這種實踐背景下,「落後的社會生產」這一提法已經不契合社會發展實際。當前,發展方面的突出問題不是落後生產能力的問題,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另一方面,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人民越來越嚮往美好的生活。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數量廣泛,而且有更高品質的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些期盼,已經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在這種情形下,籠統的「物質文化需要」已經不能完整描述當前的客觀實際。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遵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邏輯。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認識和判斷不是主觀臆斷,而是有充分的事實理論依據的,是基于波瀾壯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作出的正確認識。

  《光明日報》( 2018年02月12日 06版)

[責任編輯:孫滿桃]

相關焦點

  • 從哲學上思考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原標題:從哲學上思考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一 矛盾通過自己本身揚棄自己。對立雙方相互否定,相互促進,使事物不斷變化。當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雙方的對立不再緊張,矛盾就一點一點地逐漸平息下來。直到最後,對立降低為一般的差別,不再構成矛盾。
  •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根源、條件與基礎
    從歷史、現實與理論的角度,深入挖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所遵循的歷史根源、現實條件與哲學基礎,為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提供新的理解框架。 關鍵詞:新時代主要矛盾;轉變條件;基礎 正確判斷和把握各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是我們黨在長期的實踐鬥爭中形成的重要經驗,也是確保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方針緊扣發展現實的重要前提。
  • 生活與哲學主要原理方法論必背知識點
    必修四《生活與哲學》主要原理方法論整理   一、辯證唯物論   1、【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方法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方法論)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要發揮主動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造福人類。   二、認識論   1、【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係】:   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理論實踐依據及其政策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正確認識和把握這個新的重大政治判斷, 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分析、闡釋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的依據。
  • 【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深刻認識新思想
    這兩次集體學習的主題內容把「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並列,可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中汲取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視程度。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主要目的在於運用,在於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轉化為治國理政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轉化為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學哲學的落腳點就在於形成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 唯物辯證法的哲學品格
    原標題:唯物辯證法的哲學品格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指出,「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認識和把握唯物辯證法的哲學品格,是貫徹《綱要》「掌握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求的題中應有之義。
  • 《實踐論》《矛盾論》與百年中國曆程
    1.認識和實踐:知行統一理論 認識和實踐的關係,也就是理論和實踐的關係,這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問題。因為人是有意識的社會性的存在,人在社會實踐中形成認識,在認識引導下從事社會實踐。認識可以解釋世界,但這不是認識的最終目的。人認識世界,為的是改變世界。
  • 南哲思享|劉鵬:科學實踐哲學:內涵、根源與意義
    實踐的優先性, 規避了傳統科學哲學在自然和社會之間所塑造的先驗分割, 這就將科學哲學的學科邊界從認識論擴展到了本體論, 進而以這種擴展為基礎, 當代哲學家們重構了與科學有關的認識論、倫理學、社會學以及科技政策等領域的研究。一、作為一項科學哲學事業的實踐哲學對任何一種科學哲學而言, 認識論是其無法逃避的領域。
  • 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哲學方法到當代空間化社會批判哲學
    面對日益空間化的社會現實,歷史唯物主義如何可能生成出自己的社會空間哲學理論至關重要。但歷史唯物主義不可能直接轉化成為社會空間哲學,更不能淪為實證的非批判的社會空間理論。歷史唯物主義所開啟的社會空間哲學是社會批判理論,但它首先並不是對社會現實的直接批判,而是在反思批判西方主流社會科學方法或其中的意識形態基礎上才成為可能。
  • 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學習心得體會:所蘊含哲學原理
    10月18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面對全國人民的期待、面對國際社會的關注,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鄭重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認識理解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論斷?如何用這一科學論斷武裝頭腦、指導工作、提升發展?
  • 專科要考研——哲學複試,《馬克思主義哲學》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在一定意義上世界觀就是方法論。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世界觀是方法論的基礎,方法論是世界觀的具體運用。例如,認為世界是物質的,這是世界觀,轉化為方法論就是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這是世界觀,轉化為方法論就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歷史性變化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句話,「和」之前,講的是「需要方」;「和」之後,則講的是「供給方」。因此,唯物史觀是分析社會主要矛盾的哲學方法論。社會主要矛盾從需要狀況和供給狀況及其關係狀況,體現著一定時代社會發展的總體狀況。實際上,整個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從根本上,都與需要和供給及其關係有關。
  •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指事物矛盾的差別性、個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 從宇宙總體來考察,矛盾的普遍性包括兩重含義:其一是說,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在中國古代哲學和古希臘哲學中,曾用各種方式來表達萬物皆有矛盾的思想。
  • ——論實踐哲學的構成和限度
    在唯心主義作為現代主流文化的最高表現這一意義上,馬克思哲學對它的批判催生了「新唯物主義」這個特定的哲學派別概念;但在馬克思的問題與方法是德國古典哲學最重要繼承者這一意義上,「哲學上業已發生的最重大的結合是實踐哲學同各種唯心主義之間的結合」,尤其黑格爾學說實際上是馬克思新哲學誕生的真正源泉和秘密,後者是對前者的改革與揚棄,是擺脫了精神與自然對立之後的「對矛盾的充分認識」。
  • 我的哲學筆記!現代社會的困境之一:人的異化和物化!
    最近看了幾本哲學書,閒來無事就把一些比較好的句子(思想)記了下來,尤其是人在現代社會中的位置和其所面臨的矛盾、困境等問題,雖然沒有完全吃透,但還是想在這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討、乃至澄清,最主要的是想和大家一起,把這些運用於生活,用到自我與世界的研習和修煉之中。請看哲學詩畫整理的——我的哲學筆記!現代社會的困境:人的異化和物化!
  • 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自覺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而這種物質性不是由魔術師的三兩句話所證明的,而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長期的和持續的發展所證明的。」這告訴我們,必須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進行實踐活動。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使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 社區公基政治知識:實踐與認識的關係
    恩格斯說,對不可知論「以及其他一切哲學上的怪論最令人信服的駁斥是實踐,即實驗和工業」。3.堅持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反對直觀的被動的反映論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都堅持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可知論,但它們有原則上的區別。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把科學的實踐觀引入認識論,並作為全部認識論的基礎。
  • 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全面深入領會這個新的重大論斷,是準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邏輯前提。 理清社會主要矛盾是制定正確方針政策的基礎 此前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源於1956年黨的八大關於政治報告的決議。當時處於實現社會主義改造任務,中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新的歷史方位,八大明確提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理清社會主要矛盾,是黨和國家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是確立發展理念和發展戰略的依據。
  • 尋求圖書評價的哲學基礎
    筆者認為,我們在圖書評價過程中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理論基礎,同時借鑑中國傳統哲學以及西方哲學中的精華部分,從而使評價結果更具科學性和完整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圖書評價的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相統一,這要求我們在圖書評價中既要考察圖書產生的宏觀的經濟、社會、文化背景,體現唯物論。
  • 雙傳學:論「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哲學基礎
    「四個全面」作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出場形態,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人民最精緻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的集中體現,閃耀著唯物史觀、唯物辯證法和科學認識論的思想光輝。   「四個全面」深刻體現了唯物史觀的本質要求   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等規律,是我們黨「哲學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