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要考研——哲學複試,《馬克思主義哲學》

2021-01-09 專科要考研

#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

1.哲學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它的作用是「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在一定意義上世界觀就是方法論。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世界觀是方法論的基礎,方法論是世界觀的具體運用。例如,認為世界是物質的,這是世界觀,轉化為方法論就是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這是世界觀,轉化為方法論就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2.哲學基本問題

「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即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而不是「思維」或「存在」本身的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也就是意識與物質、精神與自然界的關係問題。 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也是實際生活和工作中的根本問題。人類的活動,無非包括兩個方面:認識世界(主觀反映客觀)和改造世界(主觀見之於客觀)。實踐證明,凡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的,自覺按客觀規律辦事就能取得成功。反之,主觀不符合客觀,人們在實踐中就會失敗,這些都說明了哲學基本問題也是實際工作中的根本問題。

3.運動與靜止

運動的基本形式:物質運動存在五種基本形式,按照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依次為:機械運動、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生命運動、社會運動。

承認事物相對靜止對於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義。第一,它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二,它也是人們認識事物、確定事物性質的必要條件。第三,它還是測量和計算事物運動的必要尺度。

4.意識的本質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但意識本身不是物質,意識的本質是人腦的機能,是物質世界的主觀映象。意識的能動性是意識能動地反映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識能動性的特徵是:意識形式的主觀性;對同一對象的意識存在個體差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事物反映的近似性、虛幻性和創造性。但是,意識的內容和造成意識主觀性的原因卻是客觀的。意識的能動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三思而行;工程師設計圖紙)

(2)意識活動具有主動性和創造性。(胸有成竹)

(3)意識通過實踐對客觀世界具有改造作用。

(4)意識對生理功能的調節和控制。

(5)意識活動具有自身發展的前進性。

意識的能動作用畢竟是第二位的,要使意識的能動性變成現實必須有一定的途徑和條件:(1)實現意識能動作用的基本途徑是實踐。(2)意識能動作用的實現依賴於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巧婦難為無米之炊)。(3)實現意識能動作用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情況明、決心大、方法對)意識的能動作用具有兩種不同的性質:其一,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使人們的實踐活動獲得成功;其二,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使人們的實踐活動遭到失敗,意識的這一作用是意識能動性最突出的表現。(分析題)

物質決定意識,這是意識問題上的唯物論。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這就是意識問題上的辯證法。(現實工作中,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盡力而為)在意識的能動性問題上,要反對形上學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錯誤。形上學唯物主義否認了意識的能動性,認為意識是大腦的分泌物,把意識等同於物質(無所作為)。唯心主義則誇大了意識的能動性。否認物質的決定性,主張意識是人腦主觀自生的(為所欲為)。

5.唯物辯證法過程論的內容和意義

過程論的內容是:(1)過程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轉化為其他事物的歷史,都有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2)任何事物都是作為過程而存在的,凡是在歷史上產生的都要在歷史上滅亡。(3)世界是過程的集合體,即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無數具體過程構成的集合體。(4)發展和前進是世界總過程的主導方向。「一艘小紙船,悠悠漂過來,吸飽水分,漸漸沉沒,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都有有效期限。)

過程論的意義是:

(1)應該用歷史的觀點看問題,把事物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加以考察。

(2)應該用發展的觀點來考察事物,任何事物都要隨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改變自己的形式,增添新的內容。

6.唯物辯證法與形上學的區別

辯證法和形上學的對立表現為:

(1)聯繫的觀點和孤立的觀點的對立。辯證法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主張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處於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之中;形上學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誇大了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對立和區別。

(2)發展的觀點和靜止的觀點的對立。辯證法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主張事物不僅存在著量變,同時存在著質變;形上學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或者絕對否認事物的運動、變化,或者把事物的變化僅僅歸結為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認為一類事物只能產生一類事物,不會有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3)全面的觀點和片面的觀點的對立。辯證法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主張整個世界是一個統一整體(唇亡齒寒;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形上學用片面的觀點看問題,以偏概全。

(4)矛盾的觀點和否認矛盾觀點的對立。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普遍聯繫的根本內容,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形上學則否認聯繫,從而陷入用孤立、靜止和片面的觀點看問題的泥潭之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當然如果只見聯繫不見區別,就會抹殺事物之間質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狀態,這是相對主義的表現(「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形上學:與辯證法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形上學就是認為世界是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上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這種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由於外力的推動。形上學是通向唯心主義的橋梁。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要求我們在認識事物時,必須:

(1)用整體性觀點觀察事物。(2)一切以條件、時間、地點為轉移。(3)用變化發展的觀點觀察事物。(4)用具體的、歷史的觀點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重要方法論)(重要考點)

7.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的基本環節

人對物質世界實踐把握的過程是主體通過工具、手段作用於客體,實現主體目的的過程,概括來說,是目的——手段——結果的過程。實踐是人與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實踐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基礎和中介,實現著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雙向運動,體現環境的改變和人的自我的改變的一致性。其主要環節是:(1)實踐決策。正確的決策是「合目的」和「合規律」的統一。(2)實踐目標的制定。實踐目標是實踐目的的體現。目的是實踐結果預想和超前反映。(3)實踐的組織和管理。(4)實踐結果及其檢驗。實施過程在客體身上實現了對象化,就產生實踐的結果,要對實踐結果做出評價和檢驗。

8.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

認識的發展過程,首先是由實踐到認識,即從實踐中產生感性認識,然後由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它是人們通過感官獲得的關於事物的現象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表象三種形式。感性認識具有直接性和形象具體性的特點。這既是它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它是人們通過抽象思維獲得的關於事物的本質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推理三種形式。理性認識具有間接性和抽象性的特點。

唯理論只承認理性認識可靠,否認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在實際工作中表現為教條主義。經驗論只承認感性認識可靠,否認感性認識有待於升華成理性認識。在實際工作中表現為經驗主義。唯理論和經驗論全部割裂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它們各持一個片面,在思維方法上屬於形上學。唯理論有唯物主義唯理論和唯心主義唯理論之分;經驗論也有唯物主義經驗論和唯心主義經驗論之分。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聯繫是:

(1)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升華。感性認識有待於上升為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只能解決對現象的認識的問題,理性認識才能解決對本質的認識的問題。堅持感性認識發展成為理性認識,這是堅持認識論中的辯證法。 (1)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離開了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堅持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這是堅持認識論中的唯物主義。

(2)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世界上沒有純粹的感性認識,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沒有純粹的理性認識,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理性指導下的感性深刻,感覺到了的東西不能馬上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感性支撐下的理性豐富,如黑格爾所說,同一句格言,年輕人的理解沒有飽經風霜的老人的理解有內涵。

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的條件:

(1)積極投身於實踐,在實踐中獲取十分豐富的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

(2)必須對感性材料加以思維的抽象,要採用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歸納和演繹等邏輯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思維加工。

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第一次飛躍)並沒有結束認識,理性認識還要再回到實踐中去(第二次飛躍)。因為:

(1)認識的目的在於指導實踐,改造世界。第一次飛躍並沒有實現這一目的,只有第二次飛躍才能實現這一目的。

(2)第一次飛躍並不能保證理性認識的正確性,理性認識是否正確,只能依靠實踐的檢驗。在第二次飛躍中,理性認識可以得到檢驗,得到修正、補充和發展。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的條件和途徑:

(1)必須從實際出發,做到普遍理論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理論必須服從實踐。

(2)要把關於事物的認識與主體的需要結合起來,確定行動的目的和計劃。

(3)理論應當被群眾掌握。群眾是實踐的主體,理論只有為群眾所掌握,才能轉化成強大的物質力量,使實踐獲得成功。

9.聯繫與系統

聯繫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統的形態存在著。系統就是由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組成的具有穩定結構和特定功能的相對穩定的有機整體。即「有組織的和被組織化的全體」。系統是普遍存在的,但又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統的本質特徵是整體性、動態有序性、最優性。其中整體性是系統的最根本特徵。

系統由要素構成,系統和要素的關係,是整體(全局)與部分(局部)的關係,同樣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對立表現為整體是整個事物及事物發展的全過程,而部分是構成整體的各個組成要素和事物發展的各個階段。它們的聯繫表現為:

(1)整體與部分相互依賴。沒有部分,不會有整體;沒有整體,也無所謂部分。但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相加。

(2)整體對部分起支配、統帥、決定的作用,而部分處於被支配、被決定的地位。

(3)整體是各個部分有機的結合,整體不等於部分的總和,其功能大於各個部分機械相加之和,整體具有部分所沒有的新功能。

(4)部分影響整體,對整體具有反作用。在特殊情況下,當某一部分成為整體的主要環節時,對整體起決定作用。

(5)整體和部分相互轉化,整體和部分是相對的。高一層次系統的部分,可以是低一層次系統的整體,低一層次系統的整體,則成為高層次系統的部分。

正確處理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必須在分析問題時要著眼於整體,要求局部服從整體,反對片面強調局部,以局部利益損害整體利益的分散主義和個人主義。

10.世界的普遍聯繫

聯繫是指事物或現象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聯繫是以相互區別為前提的。是否承認聯繫是辯證法和形上學的根本分歧之一。聯繫具有客觀性,所謂客觀性是指聯繫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否認聯繫的客觀性,會導致唯心主義。另一方面,聯繫還具有普遍性:

(1)聯繫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繫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承認事物普遍聯繫觀點的前提是,承認事物、現象之間和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存在差別。沒有差別就無所謂聯繫,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區別而相對獨立地存在。事物的普遍聯繫和事物的相對獨立存在是互為前提的。

聯繫具有多樣性,多樣性是指事物的具體聯繫是複雜的,多種多樣的。具體表現為,內部聯繫和外部聯繫、本質聯繫和非本質聯繫、必然聯繫和偶然聯繫、主要聯繫和次要聯繫、直接聯繫和間接聯繫等。聯繫的多樣性是由事物或現象聯繫的具體性、複雜性所決定的。

聯繫具有條件性,條件是同某一事物相關聯的,對它的存在和發展發生影響的諸要素的總和。承認條件需要注意兩點,一是條件是複雜多樣的。有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一般條件和特殊條件、主要條件和非主要條件等;另一方面,事物總是在一定條件下產生,在一定條件下發展,在一定條件下滅亡。條件不是一成不變的,條件是可以改造和創造的。「一切以條件、地點、時間為轉移」。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不利條件,創造有利條件,反對離開具體條件的魯莽蠻幹和消極無為的錯誤思想。

11.認識論的不同主張

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把實踐觀和辯證法引入認識論。實踐是人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的感性活動。從實踐出發,以工具性為主要特徵的勞動在認識的發生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12.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根本區別

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形態:

(1)宿命論主張歷史發展由某種神秘的精神力量決定,而少數英雄人物則是這種精神力量的體現者。

(2)唯意志論主張人的主觀意志特別是英雄人物的主觀意志決定歷史發展的進程。

13.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係

絕對主義誇大了真理的絕對性, 否認了真理的相對性。絕對主義認為人們所獲得的真理都是絕對真理, 真理不可能是相對的。人們所獲得的真理具有永恆不變性, 它窮盡了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的一切認識。絕對主義否認了真理的發展。

相對主義誇大了真理的相對性, 否認了真理的絕對性。相對主義否認了絕對真理, 必然同時否認了客觀真理,從而把真理變成了主觀隨意的東西。相對主義抹煞了真理的客觀標準,必然混淆真理和謬誤的界限。

14.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範疇(重要考點)

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有三條:

(1)對立統一規律(又叫矛盾規律),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2)質量互變規律,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狀態;

(3)否定之否定規律,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

唯物辯證法包括一系列基本範疇,可表示為:

決定論和非決定論:決定論和非決定論是在事物普遍聯繫問題上的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承認事物聯繫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認為人的行動受著事物固有聯繫的制約,只有遵循事物本身的必然聯繫進行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結果,這是決定論。否認事物聯繫的普遍性和客觀性,認為人的行動不受事物固有的客觀規律的限制,可以從心所欲,這是非決定論。

15.本質和現象

本質和現象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外在聯繫和內在聯繫相互關係的一對範疇。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繫和表面特徵,是事物的外在表現。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繫。本質和規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認識了本質,就能把握規律,但本質比規律寬廣,事物的本質往往不是通過一個規律來體現的。

現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現本質的現象。假象則是從反面歪曲地表現本質的現象。以否定方式表現本質的現象。假象與本質相對立,但它仍然是本質的表現,不過是歪曲、顛倒了的表現。(有溫良而為盜者,有貌恭而心慢者,有外廉謹而內無至誠者。)現象和本質是對立的。表現在:

(1)現象外露於事物的表面,可以為人的感官所感知,本質則隱藏在事物的內部,只能靠抽象思維來把握。

(2)現象是事物個別的具體的方面,本質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

(3)現象是易逝多變的,本質是相對穩定的。

(4)現象是豐富生動的,本質是單純深刻的。

現象和本質又是統一的。表現在本質是現象的,現象是本質的,具體含義是:

(1)現象離不開本質。任何現象都是由本質決定的,都是本質的表現。真象表現著本質。它從正面直接地表現著本質,假象也表現著本質,它從反面歪曲地顛倒地表現著本質。

(2)本質也離不開現象。本質不能赤裸裸地存在,任何本質都要通過現象表現出來。割裂現象和本質的關係,會犯形上學和唯心主義的錯誤。

把握現象和本質辯證關係原理的意義:

(1)現象和本質存在著對立,這使科學研究成為必要;現象和本質存在著統一,這使科學研究成為可能。

(2)堅持現象和本質辨證統一的原理,有利於反對唯心主義和形上學。唯心主義感覺論,萬物是「感覺的複合」,本質只是一種「虛無」。形上學誇大現象和本質的對立,否認兩者的統一。例如,康德把本質看做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認為人們只能認識現象,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導致了不可知論。

(3)要善於透過現象把握本質。為此,必須做到:其一,要從實際出發,通過實踐活動佔有大量的豐富的儘可能合乎實際的現象材料。其二,要對現象材料進行抽象思維加工,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要善於分辨真象和假象,不為假象所迷惑。其三,從現象中發現本質,是認識的深化,但不是認識的結束,我們還需要在關於事物本質認識的指導下繼續研究新的現象,從中發現更深刻的本質。從現象到本質,再到更深刻的本質的認識,是一個無止境的辯證發展過程。(重要考點)

16.可能性與現實性

可能性和現實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由可能向現實轉化過程的一對範疇。現實性是指包含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觀事物和現象種種聯繫的綜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現實事物之中的、預示著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是潛在的尚未實現的東西。研究可能性的時候,要注意以下情況:

(1)區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不可能性是指在現實中沒有客觀依據,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加以實現的東西。在改造世界的時候,我們不能把可能性誤做不可能性。否則,我們會放棄必要的努力,使有可能變成現實的東西沒有變成現實。在危險面前,我們也會喪失警惕,一旦危險發生而手足無措。在改造世界的時候,我們也不能把不可能性誤做可能性,否則會徒費力氣,勞而無功。

(2)區分現實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現實的可能性是指在現實中有充分的根據和必要條件,因而在一定階段上可以實現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又叫非現實的可能性,是指在現實中雖有一定根據,但根據尚未展開,必要條件尚不具備,因而只在以後的發展階段上才可以實現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不同於不可能性。不可能性是指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變成現實的東西,而抽象的可能性一旦在將來具備了充分的根據和條件,就可以轉化為現實。不能把現實的可能性誤做抽象的可能性。否則,我們就會把今天能夠實現的任務推給將來,這是一種「右」的錯誤。我們也不能把抽象的可能性誤做現實的可能性。否則,我們就會把將來能夠實現的任務勉強放到現在來做,這是一種「左」的錯誤。

(3)區分兩種相反的可能性。可能性在質上有好、壞之分,區分這兩種可能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條件,使好的可能性變成現實,同時也做好另一手準備,防止壞的可能性變成現實,使自己處於主動的地位。

(4)區分可能性的程度。可能性在量上有大小之別,或然率或概率即是表示可能性在程度上之大小的公式。精確地了解可能性之大小,可以使我們在工作中做到「胸中有數」。

可能性和現實性的辯證關係:

(1)可能性和現實性是對立的。可能性是尚未實現的現實,而現實性則是已經實現了的可能,二者不能混淆。

(2)可能性和現實性又是統一的。表現在:其一,可能性和現實性相互依存。可能性離不開現實性,可能性的根據存在於現實性之中;現實性也離不開可能性,現實性是由可能性發展而來的。其二,可能性和現實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一方面,可能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現實,這是可能性向現實性的轉化,可能性向現實性的轉變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另一方面,現實性又包含著新的可能,這是現實性向可能性的轉化。

可能和現實辯證關係原理的意義:

(1)可能和現實是統一的,使人的主觀能動性有發揮的餘地。

(2)可能與現實的對立,又使人的主觀能動性有發揮的必要。

(3)為了在變可能為現實的鬥爭中正確有效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注意以下兩個相互聯繫的方面:其一是,在實踐的基礎上,要力求正確地反映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全面地把握事物發展的各種可能性,這是促進事物由可能變為現實的客觀前提。其二是,在這個前提下,還需要經過主觀努力和積極鬥爭,創設有利的條件,力爭實現最好的可能。(重要考點)

17.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

(1)主要矛盾在矛盾體系中起主導作用,它制約著次要矛盾,因此,我們在處理問題時應用主要精力解決主要矛盾。

(2)次要矛盾影響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解決得好,有利於主要矛盾的解決。因此,我們必須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時,也要注意解決次要矛盾。要統籌兼顧,全面安排。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一旦出現轉化,我們工作的重點也相應地轉移。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矛盾的兩個方面有主、次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處於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處於被支配地位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其次,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影響、制約矛盾的主要方面。再次,矛盾的主、次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易位,在這種情況下,事物的性質會發生變化。根據這一原理,我們分析問題時,要分清主流與支流,正確認識事物的性質。

「兩點論」和「重點論」及其關係:

(1)兩點論是指在一個事物中能看到許多矛盾,在一個矛盾內部能看到兩個方面。兩點論的對立面是一點論。

(2)重點論是指在一個事物的許多矛盾中能抓住主要矛盾,在一個矛盾內部能抓住主要方面。重點論的對立面是均衡論。

(3)重點論以兩點論為前提,兩點論以重點論為補充,兩點論與重點論是辯證法,一點論與均衡論是形上學。

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主、次矛盾及矛盾主、次方面原理,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堅持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堅持重點論,反對均衡論。在工作中抓住重點,帶動全局。看問題要看主流,同時注意支流。在克服一種主要傾向時,要注意可能掩蓋的另一種傾向,防止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重要考點)

18.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規律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不同趨勢的一對範疇。是對因果聯繫的展開。必然性是指客觀事物聯繫和發展過程中合乎規律的、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移的趨勢(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必然性與本質和規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偶然性是指客觀事物聯繫和發展過程中並非確定發生的,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不確定的趨勢。或然率即是對偶然性的一種說明和科學測定。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係,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的,表現在:

(1)它們的地位不同。必然性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居於支配地位,偶然性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居於從屬地位。

(2)它們的根源不同。必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決定的,偶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矛盾造成的。

(3)它們的作用不同。必然性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對事物的發展進程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使事物發展的趨勢帶有這樣或那樣的特點和偏差。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統一的。是一般和個別的關係,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表現在:

(1)必然性不能離開偶然性,必然性總是存在於偶然性之中並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必然性要通過偶然性為自身開闢道路。(價值規律是通過商品交換中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表現出來)

(2)偶然性也不能離開必然性,偶然性總是表現著必然性,補充著必然性,受必然性的制約。現時生活中,必然性總是隱藏在偶然性背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

(3)由於事物範圍的廣大和發展的無限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為必然的東西,在另外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偶然(人類繁衍中的反祖現象)。在一定條件下為偶然的東西,在另外的條件下也可以轉化為必然(商品交換關係)。

科學認識偶然性和必然性,要批判形上學機械決定論和唯心主義的非決定論的錯誤思想。機械決定論誇大必然性,否認偶然性,主張一切現象都是純粹必然的(瓜內有多少粒種子,早已確定,不多不少)。機械決定論往往與神學目的論和宿命論殊途同歸。唯心主義非決定論。非決定論誇大偶然性,否認必然性,把一切都看成是純粹偶然的。唯心主義非決定論既可以導致唯意志論,又可以導致宿命論。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辯證關係原理的意義:

(1)既然必然性決定著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這就要求我們應努力去認識必然,掌握必然。掌握了必然我們就獲得了行動的自由,使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建立在自覺而不是盲目的基礎上。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僥倖的偶然事件上,否則就會犯類似「守株待兔」的錯誤。

(2)既然偶然性影響著事物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也應重視偶然。要善於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排除不利的偶然因素,把我們的工作做得更好。

(3)既然必然性隱藏在偶然性之中,這就要求我們善於從偶然之中發現必然,抓住「機遇」,通過偶然把握必然。我們要善於觀察一切偶然現象,使它們成為我們認識必然、把握必然的契機。從而推動工作的進展。

19.實踐的基本特徵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其他一切哲學的根本特徵,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第一的觀點。原因在於,實踐是人類與自然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中介,實踐是人類認識的基礎和人類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據。

舊哲學中雖然也有哲學家使用過實踐或類似實踐的名詞,但他們對實踐的理解各不相同,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概念也根本不同。唯心主義把實踐歸結為純主觀的、純精神的活動。明朝的王守仁主張「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德國哲學家費希特把實踐看成是「自我」產生、設定「非我」的活動。實用主義把實踐等同於動物式的「應付環境」的活動。舊唯物主義把實踐理解為日常生活的活動,如費爾巴哈把實踐看成是個人的生活實踐或商人的利己活動。上述對實踐的理解都是片面狹隘的,未能從整體上正確地揭示實踐的科學含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吸取了以往哲學家的積極成果,從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辯證關係中把握實踐。馬克思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併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毛澤東把實踐規定為「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的實踐是指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體的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

(1)客觀性。實踐是客觀的感性物質活動。一方面,實踐的基本要素——實踐的主體、客體、手段和結果都是可感知的客觀實在,另一方面,實踐的廣度和自身發展也要受客觀條件和客觀規律的制約。實踐的客觀性表明它與純粹的思維活動、精神活動不同,它是可以為人們所感知的直接現實的物質活動。堅持實踐的客觀性就與唯心主義實踐觀根本劃清了界限。

(2)自覺能動性。實踐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自覺活動。人的實踐與動物適應環境的本能活動不同,它是在主體意識的指導之下而展開的改變外部世界的活動,它所具有的目的性和創造性是與動物本能活動相區別的兩個顯著標誌。實踐的能動性表明實踐作為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它不是純客觀的東西,而是溝通主觀和客觀的橋梁,強調這一點就與舊唯物主義根本劃清了界限。

(3)社會歷史性。實踐是社會的、歷史發展著的人類活動。一方面,實踐不是單個人孤立的活動,它是人們在所結成的社會關係中展開的社會性活動;另一方面,任何實踐總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和特定環境中的具體的實踐,實踐的具體內容和形式都要受社會條件的制約,並要隨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決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堅持實踐的社會歷史性才能既與以往舊哲學的實踐觀相區別,又與實用主義實踐觀劃清界限。

2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問題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即處處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把握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意義在於:矛盾觀點是辯證法的最根本的觀點,因此,堅持矛盾的普遍存在是堅持辯證法的前提。根據矛盾普遍存在的原理,應當學會用矛盾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矛盾的特殊性指矛盾的個性,即具體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矛盾的特殊性也是指矛盾表現的多樣性,從性質上看,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從地位看,矛盾發展是不平衡的,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之分。從解決形式看,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雙方同歸於盡、矛盾雙方融合成一個新事物以及創造出一種矛盾雙方可以長期共存的形式。

把握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意義: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只有具體地分析特殊的矛盾,我們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區別,找出事物發展變化的特殊原因,從而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的方法。(對症下藥;量體裁衣;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而不能採用「一刀切」的工作方法。

(1)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分析方法;

(2)要堅持從具體條件出發的分析方法;

(3)要堅持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分析方法;

(4)要堅持原則性和多樣性相統一的分析方法;

(5)要堅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出發的分析方法。

21.實踐決定認識與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實踐與認識的關係是: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生活的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1)認識是根據實踐的需要產生的。在紛繁複雜的客觀世界中,哪些事物能夠成為人們認識的對象,是由實踐的需要和水平決定的。

(2)認識是在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實踐為認識的產生提供了可能。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但客觀事物本身不可能自動地反映到人腦中來。客觀事物只有成為實踐活動的對象,才能成為認識的對象。人們是在實踐活動中通過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同客觀事物相接觸的,實踐不僅把客觀事物的現象反映到了人腦中,而且還暴露了客觀事物的本質,使人們能夠通過抽象思維予以把握。

(3)一切真知歸根到底都來源於實踐。人的知識不外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直接經驗是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的知識,間接經驗通過學習和交流獲得的知識。由於間接經驗是從直接經驗轉化而來的,間接經驗是「流」不是「源」,所以實踐是知識的唯一源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1)實踐不斷地給認識提出新課題,提供經驗材料,實踐的需要推動著人們去研究和解決這些課題,實踐規定了認識發展的方向。「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2)實踐創造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感官,使認識得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3)實踐的發展,鍛鍊和提高了人類的認識能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認識是否正確,不依主觀感覺而定,而要依實踐的結果而定。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來源於實踐,反過來又為實踐服務,為人類造福。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離開了對實踐的指導,認識不為改造世界服務,認識就是空洞的,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總之,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是實踐的觀點。實踐既是認識的起點,又是認識的歸宿。其公式是:「實踐 → 認識 → 實踐」。

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認識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據此規定實踐的目的、計劃和過程,指導實踐按照預期的目標發展。認識對實踐的能動反作用,充分體現在作為認識的高級形式的理論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上。首先,理論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它可以指導實踐活動的進程。其次,科學理論能預見未來,端正實踐的方向。最後,科學理論作為一種正確力量,能推動人們在實踐中創新。(重要考點)

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有兩種效果:一、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可使實踐獲得成功,達到預期的效果。二、錯誤的認識指導實踐,會對實踐產生消極乃至破壞性的作用,使實踐失敗。

22.價值評價及其尺度

實踐是一種滿足人的需要的活動,它一方面要尊重客觀規律,形成理性認識,另一方面要通過對客觀事物的改造,創造和實現價值。這就要對客體可能具有的價值、實踐改造後的意義、成果等進行科學的評價。一個科學的合理的價值評價,必須符合兩個基本要求:一是對客體狀況的正確認識,二是對主體需要的正確認識。只有那些既有利於社會發展,又對個人或群體有意義的需要,才是真正符合主體利益的具有客觀必然性的需要。因而也是價值評價的最高尺度。

23.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

實踐是指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對象性活動。其含義是:

(1)實踐是人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具有物質的性質和形式,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這是實踐活動區別於意識活動的一般本質。

(2)實踐又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實踐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並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識、能力等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實在,創造出一個屬人的對象世界,具有主體性的特點,這是實踐區別於自然物質形態運動和動物本能活動的特殊本質。

實踐是人的存在形式,第一,實踐使人從動物界提升出來,是人類特有的活動方式;第二,實踐創造出物質資料,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第三,在實踐中形成人的本質和社會關係,使人成為社會的人。

24.認識過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認識過程中的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思維能力,包括理性直觀、理性思維等,是主導因素。理性因素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導作用、解釋作用、和預見作用。

認識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則包括兩類:狹義的非理性是情感、意志,包括欲望、動機、信念、信仰、習慣、本能等。廣義的非理性還包括認識中不能被邏輯思維所包含的主體心理形式,如幻想、想像、直覺、靈感等。這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心理品質,其作用是藉助少量事實,通過創造性聯想而完成對問題的解答,使認識活動發生非邏輯的跳躍式上升。

在認識過程中,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的,共同推動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非理性因素應當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約,應在理性因素的主導下,發揮其積極作用,抑制其消極作用。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

在認識活動中,人的理性、理智和邏輯的因素起主要的作用,是主導的因素。但這並不意味著否認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或者認為非理性因素對認識的形成只起幹擾和破壞作用。

(1)情感、意志在人的認識進程中的作用:①動力作用。情感因素對人的認識進程具有重要的影響。積極的情感情緒給認識活動注入活力和生機,對認識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反之,當人對所從事的某種認識活動缺少熱情和情感,或情緒消沉時,人的認識能力就受到抑制,認識進程就受到影響。②激發作用。意志同情感一樣,對人的認識的進行也是一種激勵和調控因素,是認識運動的支撐力量和推動力量。

(2)幻想、想像、直覺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誘導作用。幻想、想像不僅可以把複雜的對象純粹化、簡約化,而且還可以藉以進行創造性的構思。直覺思維能夠憑藉一些感覺現象迅速準確地把握事物,促進和縮短認識進程,直覺對於科學創造和發現具有直接的推動、促進作用;直覺思維對於科學假說和猜測性結構模型的建立起著重要作用。

25.真理的檢驗標準

檢驗真理的實踐標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之所以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認識是人的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主觀與客觀相符是真理的本性。人的主觀範圍內的認識是否符合於意識之外的客觀實際,即主觀是否符合客觀,這在意識範圍內是得不到答案和證明的。那麼,靠什麼來檢驗人的認識是否符合實際呢?這就必須找到一個使主觀和客觀溝通起來的橋梁。即列寧所說的「交錯點」,而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是溝通主觀和客觀的「交錯點」和橋梁。因而,實踐成了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實踐標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實踐所證實的一切都是客觀真理,一切謬誤都是經不起實踐檢驗的,這就是真理的絕對性。但實踐由是歷史的、發展的,每一歷史階段的實踐都有其局限性。因此,任何理論都要與時俱進,要反覆實踐,才能得到證明。「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白居易),即說明檢驗真理要反覆實踐。

「實踐標準實質上決不能完全地證實或駁倒人類的任何表象。這個標準也是這樣的『不確定』,以便不至於使人的知識變成『絕對』,同時它又是這樣的確定,以便同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一切變種進行無情的鬥爭」(列寧)。這就是說,實踐標準是相對性和絕對性的統一。

26.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的關係(重要考點)

(1)矛盾的同一性(統一性)是相對的,這是指它的條件性。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條件,矛盾雙方才能相互依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一旦這些條件發生了變化,舊的統一體就會破裂。

(2)矛盾的鬥爭性是絕對的,這是指它的無條件性。這裡所說的無條件,是指能打破特定條件的限制,矛盾在任何條件下都會有鬥爭。矛盾的鬥爭性可以打破舊的同一性,建立新的同一性,使舊的矛盾統一體讓位給新的矛盾統一體。矛盾的鬥爭性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具有一定要貫徹下去的趨勢。

(3)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不能離開鬥爭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有差別的具體的同一,而這種同一必須包含著鬥爭;另一方面,矛盾的鬥爭性也離不開同一性,鬥爭性總是寓於同一性之中,鬥爭總是統一體內部的鬥爭。

(4)形上學把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加以割裂,或者只見同一不見鬥爭,或者只見鬥爭不見同一。形上學所理解的同一性是沒有差別的同一性。是錯誤的觀點。

矛盾同一性和鬥爭性關係的方法論意義:(1)在分析和解決矛盾時,要從對立中把握同一、從同一中把握對立,反對只見同一或只見對立的形上學片面性。(2)對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的東西南北問題、中日關係、中美關係問題的分析,要堅持同一性和鬥爭性辯證統一的思想方法。

27.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

主觀辯證法作為頭腦中的辯證法,屬於意識的範疇。同客觀辯證法相對。指客觀世界的辯證運動規律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是以觀念的、邏輯的形式,是同人類思維的自覺活動相聯繫的概念辯證法。恩格斯指出:「所謂主觀辯證法,即辯證的思維,不過是自然界中到處盛行的對立中的運動的反映而已。」  

與主觀辯證法相對,客觀辯證法是指客觀世界本身固有的辯證運動及其規律。屬於物質的範疇。客觀辯證法是第一性的,主觀辯證法是第二性的,後者反映並依賴於前者。主觀辯證法以客觀辯證法為實際內容。  

主觀辯證法和客觀辯證法的規律和內容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客觀事物的基本規律,即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也是思維的基本規律。  

二者之間的同一決定了認識論、邏輯學和辯證法的統一,但這種同一又是包含差別的具體的同一。主觀辯證法表現為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發展和矛盾運動,表現為人的辯證思維能力,辯證思維的邏輯形式、規律和規則,而這一切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經過億萬次的重複在頭腦中以邏輯的規律等形式確定下來的。而在自然界中這些規律是通過不自覺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二者之間的這種差別性表明,要實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就不僅要研究客觀辯證法,而且要研究主觀辯證法。唯物辯證法的規律和範疇體系,就其反映的客觀內容而言,它是客觀辯證法;就其理論形態而言,又是主觀辯證法。主觀辯證法並不意味著是主觀隨意的、完全脫離客觀的純主觀的辯證法。

知識連結: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相對。指自然界、社會本身所固有的辯證運動規律。其基本內容為: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等。

主觀辯證法:與「客觀辯證法」相對。指思維的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主觀辯證法是對客觀辯證法的反映。二者本質上是一致的。

28.自由與必然

必然是指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的自然和社會所固有的客觀規律。自由是指人在必然性基礎上所進行的積極的自覺活動,即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通常也將人們還未認識和掌握的領域稱為必然王國;將人認識客觀規律後,自覺地運用規律來改造客觀世界的領域稱為自由王國。

必然是指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自由是指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必然和自由是一對相互矛盾的範疇,它們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它們是相互對立的。必然是客觀規律,是外在的約束,對人類主觀而言,必然的存在是一種「不自由」。而自由是人類對於規律的掌握和運用,是主觀的自我意志,是主觀的「隨心所欲」。

同時,必然與自由又是辯證統一的。必然是相對於自由而言的,是人類主觀意志對於客觀世界的感受。沒有人類的主觀理解力,也就無所謂必然。而自由也不能脫離必然而獨立存在,必須以必然性為前提。沒有必然就無所謂自由。

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只有認識和掌握了必然,人類才會有自由。違背必然的所謂「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盲動。這種盲動,由於違反了自然規律,必定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因而最終是不自由的。科學認識和正確掌握了必然,人類才會在必然中自由行動。這是真正的自由。

自由也必須通過對世界的改造而得到。要認識自然,認識必然,必須通過改造自然的途徑獲得,除此別無他途。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斷發現真理,發現規律,不斷逼近真理,逼近規律,也不斷掌握真理,掌握規律。這就是認識必然的過程,也是獲得自由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用實踐的觀點看待自由和必然的關係,其含義有:①自由是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礎上的,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也是自由的根據;②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這是指人的意志自由;③自由是對世界的改造,包括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和對主觀世界的改造兩個方面,這是人的行動自由,也就是在實踐中駕馭了客觀必然性,從而獲得了實實在在的自由。自由和必然是不可分的,不受必然制約的絕對自由是不存在的。

知識連結:黑格爾第一個正確地敘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間的關係。他認為,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必然只是在它沒有被了解的時候才是盲目的。」自由不在於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於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這無論對外部自然界的規律,或對支配人本身的肉體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規律來說,都是一樣的。這兩類規律,我們最多只能在觀念中而不能在觀實中把它們互相分開。因此,意志自由只是藉助於對事物的認識來作出決定的那種能力。因此,人對一定問題的判斷愈是自由,這個判斷的內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而猶豫不決是以不知為基礎的,它看來好象是在許多不同的和相互矛盾的可能的決定中任意進行選擇,但恰好由此證明它的不自由,證明它被正好應該由它支配的對象所支配。因此,自由是在於根據對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最初的、從動物界分離出來的人,在一切本質方面是和動物本身一樣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

知識連結: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必然王國是指人為物化的社會關係支配的社會形態;自由王國是指人支配自己的社會關係即人支配物的社會形態。

29.科學發展觀所體現的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原理(2014年新增考點,重要)

科學發展觀是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唯物辯證法主張以聯繫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科學發展觀提出的「五個統籌」即是以聯繫的思維方法得出的重要論斷。科學發展觀所大力倡導發展生態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諧社會的五位一體主張,即是唯物辯證法全面看待問題哲學思想的體現。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之一是可持續發展。這正是唯物辯證法所主張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科學發展觀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了唯物史觀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的原理。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堅持以人為本,必須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堅持以人為本,必須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即是以人為本。

30.哲學易混淆知識點解析

(1)區分哲學的基本問題和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

(2)不要將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特有觀點混淆。如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與意識對物質的能動性、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與物質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認識是反映與認識和能動的反映。前者是所有唯物主義的共同觀點,後者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特有觀點。

(3)舊哲學把哲學看成「科學之科學」認為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而馬克思主義認為兩者之間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而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共性和個性的關係)。

(4)「意識轉化成物質」是需要條件的。這一條件就是必須是正確的意識指導實踐在改造世界中獲得成功。因此,「意識可以轉化成物質」的論斷是正確的。「意識必然轉化為物質」的論斷是錯誤的。

(5)「物質和精神是並行不悖的」屬於錯誤的二元論思想。

(6)「辯證唯物主義和形上學唯物主義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回答是一樣的」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兩者雖然都承認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但形上學唯物主義否認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而辯證唯物主義承認意識對物質的能動作用。

(7)「凡唯心主義者都不承認世界的可知性」,這一觀點是錯誤的。大多數唯心主義者也承認世界的可知性。

(8)唯心主義不等於形上學,唯物主義不等於辯證法,有的唯心主義者也承認辯證法,有的唯物主義者(機械唯物主義)則採用形上學的觀點看待世界。

(9)哲學的黨性和階級性既有聯繫也有區別。階級性是黨性的基礎,黨性是階級性的理論表現。黨性指的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立場的根本對立,階級性指的是在階級社會中哲學服務於一定的階級及其利益。

(10)「唯物主義產生於誠實,唯心主義產生於欺騙」的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誠實有助於形成唯物主義,欺騙會導致唯心主義。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產生有深刻的認識根源、社會根源和階級根源。

(11)「意識是由物質產生的,因而一切物質都有意識」的認識是錯誤的。意識是由物質產生的,但並非一切物質都有意識。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結果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是社會的產物。認為一切物質都有意識,是物活論的錯誤觀點。

(12)「可知論是一切唯物主義的共同點」的認識是正確的。

(13)意識與主體是有區別和聯繫的兩個概念。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對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主體是指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人,意識是主體的屬性或功能,人腦是意識的物質承擔者。沒有意識的機體並非主體。沒有主體的意識也是不存在的。

(14)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但不能把物質和運動等同起來。

(15)人腦是意識的器官,不是意識的源泉,任何意識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錯誤的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歪曲反映。即使是荒誕的意識,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其客觀原型。

(16)「存在」是個多義詞,哲學基本問題中與思維相對立的存在,是物質存在,這是正確的說法;另一方面,籠統地講存在,既可以是物質存在也可以是精神存在。因此,「世界統一於存在」不是唯物主義的觀點。

(17)「物質的惟一特性是存在」的說法是錯誤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物質的惟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18)世界上存在脫離物質的運動,例如精神活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物質和運動不可分,任何運動都有物質承擔者,精神活動同樣存在物質載體,同時其反映的內容也具有客觀性。

(19)「客體是指客觀事物」的說法是錯誤的。客觀事物只是潛在的客體,只有進入主體認識與實踐領域時才能成為客體。

(20)「人腦產生意識和肝臟分泌膽汁一樣」的說法是錯誤的。這是庸俗唯物主義的觀點。它把人腦的生理活動同意識的心理活動混為一談,把物質和意識看作就是一個東西,從而否認了物質和意識的對立,取消了哲學基本問題。

(21)「先有設計圖,然後進行建築,這同物質在先、意識在後的唯物主義原理是不矛盾的」是正確認識。設計圖是在人們長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並且在客觀物質世界中可以找到它的根源。先有建築設計,然後進行建築說明和表現了人的意識的能動作用。

(22)「意識能直接作用於客觀外界」的說法是錯誤的。意識能反作用於客觀世界這是意識的能動作用。但意識反作用客觀外界必須通過實踐,而不能直接作用於客觀外界。

(23)「只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人們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創造一切」是錯誤認識。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受客觀規律性制約的,只有認識和尊重客觀規律,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為可只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創造一切這是唯意志論。

(24)「物質這一範疇不過是人們純粹主觀抽象的結果」此為正確論斷。物質是一個概念,範疇,屬於理性認識的形式,必須通過抽象思維才能把握。因而是正確的。

(25)規律與規則不能混同,規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觀的;而規則是人為制定的、主觀的。當然,合理的規則必須要反映客觀規律的要求。

(26)假象和錯覺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種現象,是客觀的;錯覺是錯誤的感覺,是主觀的。當然,如果為假象所迷惑就會產生錯覺。

(27)唯物辯證法和詭辯論具有本質區別。第一,前者既承認區別又承認聯繫(既講非此即彼、又講亦此亦彼)。後者不承認區別只承認聯繫(不講非此即彼、只講亦此亦彼)。第二,前者既承認運動又承認靜止(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後者只承認運動不承認靜止(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第三,前者既堅持兩點又分清主次,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後者雖然堅持兩點但不分主次,屬於均衡論。

(28)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雙方的同一,是以差異為前提的;也不能把鬥爭混同於鬥爭的具體形式,如錯誤地認為鬥爭即對抗。

(29)矛盾鬥爭性的無條件性,不是講矛盾雙方的鬥爭不需要條件,不受任何條件約束,而是指矛盾雙方的鬥爭在任何條件下都存在,但鬥爭的具體形式受不同條件的制約。

(3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不同於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因為普遍存在於特殊之中,沒有超出特殊;整體由部分構成,但整體具有部分所沒有的新功能,已經超出部分。

(31)「事物既然是永恆發展的,就不存在靜止或者倒退」,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事物的發展只是運動變化的一種狀態。相對靜止或者倒退也是運動變化的形式。

(32)「度即關節點」是錯誤的論斷。作為哲學範疇,度與關節點是密切相關的,但二者有不同的內涵。度是關節點之間的範圍、區間,關節點是度的端點、臨界點,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33)「運動」和「發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運動是指「一般的變化」,包括世界上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而發展是指一種特殊的運動變化——前進性、上升性運動。即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運動變化。發展就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34)「矛盾的特殊性存在於矛盾的普遍性之中」是錯誤認識。矛盾的普遍性是從矛盾的特殊性中抽象概括出來的。所以,矛盾普遍性只能寓於特殊性之中,絕不能將它們的關係顛倒過來。

(35)「矛盾雙方在任何條件下都能相互轉化」是錯誤認識。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離開條件去談轉化是詭辯論的錯誤觀點。

(36)「因為內容決定形式,所以新內容不能採取舊形式」。此觀點是錯誤的。對內容決定形式不能作機械的理解。新內容的發展,不但要求新形式來為自己服務,而且在一定條件下,應該而且可能利用舊形式為自己服務。

(37)「凡是現實中具有可能性的東西,都要努力創造條件實現它」。此觀點是不正確的。在現實中具有可能性的東西存在著很複雜的情況。有好的可能性和壞的可能性,我們要努力創造條件爭取實現好的可能性,盡力避免壞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

(38)要劃清哲學上主要的理論界限,清楚它們的對立所在。(1)唯物論和唯心論,是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它們在世界本原問題上對立。(2)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它們在世界能否被認識問題上對立。(3)一元論和二元論,它們在世界是否統一的問題上對立。(4)唯物辯證法和形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發展觀,它們在世界狀態問題上對立。(5)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是兩大根本對立的歷史觀,它們在社會的本質和歷史的創造者問題上對立。

(38)要區分認識的基礎、對象、本質和起點。認識的基礎是實踐;認識的對象是客觀事物;認識的本質是能動反映;認識的起點是感覺。

(39)主體與客體除了相互依賴之外,還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在生產實踐中,主體客體化,即人的知識、能力、目的等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物化;在消費認識中,客體主體化,即外部事物及其規律,內化為人的體力和智力等本質力量。

(40)認識是反映和創造的統一,反映在創造中實現,創造以反映為前提,兩者統一的基礎是實踐。只講反映否認創造的觀點是機械反映論,只講創造否認反映的觀點是先驗論。機械反映論和先驗論都是錯誤的。

(41)中國傳統知行觀既有唯物主義的,也有唯心主義的。荀子、墨子等是唯物主義知行觀的主要代表。其思想可概括為行先於知。老子、朱熹、王陽明等是唯心主義知行觀的代表。其基本思想可概括為知先於行。

(42)認識開始於感覺,這是正確的觀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可接受。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在感覺問題上的分歧在於,感覺是不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43)經驗論和唯理論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義經驗論與唯心主義經驗論的區分在於,是否承認感性經驗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唯物主義唯理論與唯心主義唯理論的區分在於,是否承認理性認識是對客觀客觀事物的反映。

(44)理性認識必須回到實踐中去,說明了理論只有在與實踐的結合中才能發揮其作用。「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理論什麼也實現不了,為了實現理論就需要有使用實踐力量 的人」,這些看法不是講理論不重要,而是講脫離實踐的理論,不與實踐結合的理論毫無價值和意義。

(45)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認識活動的發展;但非理性因素要以理性因素為基礎(靈感是生長在汗水這塊肥沃土壤中的智慧之花)。看不到非理性的作用和片面誇大非理性的作用都是錯誤的。

知識連結: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人的理性思維能力。非理性因素主要是兩類:一是在人知、情、意三大類意識要素中,知屬於理性因素,而情和意,即情感、意志,包括動機、欲望、信念、信仰、習慣、本能等,屬於非理性因素。二是人的認識過程中不能被邏輯思維的概念所包含的主體心理形式,如幻想、想像、猜測、頓悟、直覺、靈感等,它們具有不自覺性、非邏輯性等特點,也被稱為非理性因素。

(46)主觀(認識)與客觀(實踐)的統一,不僅指主觀正確反映客觀,即主客觀相一致,而且指主觀反作用於客觀。

(47)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但不能由此得出結論,相對真理是包含有謬誤因素的真理。

(48)辯證思維方法在現實中找不到直接對應的實體,但不能據此認為它是純主觀的。因為辯證思維方法本質上是主體化了的客觀規律和關係,其客觀原型就是事物的客觀規律和辯證關係。

(49)邏輯與歷史的關係可視為主觀與客觀的關係,主觀要反映客觀,但這種反映不是機械的反映,而是能動的反映。可見,邏輯是「修正」了的歷史。

(50)美國哲學家詹姆斯認為「有用即真理」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判斷一種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唯一的標準是通過實踐檢驗。「有用即真理」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觀點。

(51)生產關係是所有關係中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是全部社會關係的基礎。隨著社會實踐和科技文化的發展,人們的社會關係也將日益多樣化(例如網絡關係),但這些關係都是在生產關係的基礎上產生的。

(52)區分社會意識形態的核心和上層建築的核心。社會意識形態的核心是政治法律思想,上層建築的核心是國家政權。

(53)區分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形式、社會意識形態。社會意識從層次上來劃分,可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社會意識形式是高層次的社會意識,根據與經濟基礎關係的緊密程度,劃分為社會意識形態和非社會意識形態;社會意識形態是指社會意識形式的一部分,在階級社會有階級性,非社會意識形態,主要是自然科學、形式邏輯、語言學、心理學等等,沒有階級性。

(54)經濟成分的多樣化帶來了思想意識的多樣化,不是指導思想的多樣化,指導思想屬於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對經濟基礎(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的反映,意識形態的性質取決於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的性質。

(55)文化的社會功能,即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反作用,不能與物質經濟的決定作用相提並論,文化決定論和文化無用論都是片面的。

(56)「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最基本的原理」的說法是錯誤的。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不是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原理。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原理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57)「沒有人就沒有人類社會,所以人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的說法是錯誤的。人口因素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它對社會的發展起加速或延續的作用。它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社會的生產方式。

(58)「人類社會只有在一定的地理環境中才能存在和發展,所以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決定因素」的說法是錯誤的。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自然條件,它能對社發的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而不能起決定性的作用。對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社會的生產方式。

(59)「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一個獨立因素」的說法是錯誤的。科學技術屬於生產力,但它不是生產力的一個獨立的要素。科學技術只有滲透和物化在生產資料和生產者上,才能起到現實的生產力的作用。

(60)「生產關係(經濟關係)是一種客觀的物質關係」是正確的論斷。各種類型的生產關係都不是按照人們的意志任意構成或按照人們的願望隨意選擇的,生產關係是生產力的形式,它和生產力一樣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它是人們在生產中形成的一種客觀的經濟關係、物質關係。

(61)「社會意識依賴於社會存在,因此,社會生產力越發達,社會意識也就越先進」的說法是錯誤的。此話前提是正確的,但得出的結論不對。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它的發展水平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62)個人(包括歷史人物)不是歷史的創造者,但由個人組成的群眾則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因為個人與群眾的關係,實質上是部分與整體關係的體現。歷史唯物論是歷史一元論,不是歷史多元論,是物質生產決定論,不是精神意識決定論。

(63)哲學上的「自由」和政治上的「自由」是不同範疇的概念。哲學的「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即掌握了事物的規律和本質;而政治的「自由」是針對紀律而說的。哲學上的「自由」指導政治的「自由」。

(64)不要混淆歷史觀的核心問題與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歷史觀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問題。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

(65)「世界何者,豪傑而已矣,舍豪傑則無世界」。這是梁啓超的唯心主義英雄史觀。

(66)「在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中,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此話中的「謀事在人」承認人的能動作用,但「成事在天」則帶有宿命論和唯心史觀的色彩。

(67)「個性自私」觀點的錯誤在於違背了「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的科學論斷。

(68)有人認為,歷史朝代的更替和變遷是按照土德、金德、火德、水德、木德的順序進行的,史稱「五德始終說」,這種觀點屬於歷史循環論的錯誤觀點。

(69)關於人的價值觀問題,薩特認為人的價值在於自由,它是通過人的「自由選擇」實現的。這種觀點拋棄了人的社會屬性,離開社會和集體來談個人,離開社會歷史規律來談自由,宣傳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堅持了抽象的人的價值觀。是不科學的看法。

(70)「人性善」、「人性惡」、「人性有善有惡」、「人的本質屬性是理性思維」的觀點都是不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性在社會中形成」。

31.唯物主義反映論與唯心主義先驗論

唯物主義認識論又叫反映論,它主張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除庸俗唯物主義外,各唯物主義派別在認識論上都堅持反映論,它的基本觀點包括:其一,客觀世界不依賴於意識而存在,它是認識內容的唯一來源;其二,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其三,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認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世界。

唯心主義認識論又叫先驗論。它主張人類的認識先於客觀物質、先於實踐而存在。主觀唯心主義主張認識是對主觀體驗、感覺和心靈的把握;客觀唯心主義主張認識來源於某種神秘的精神實體。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認識論上的對立取決於它們在哲學基本問題上的對立。唯物主義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必然同時堅持反映論;唯心主義堅持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必然同時堅持先驗論。

32.認識運動的總規律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是認識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無限發展的全過程。就整個認識過程而言,認識的反覆具有無限性。但是,這種無限性不是簡單的圓圈式的循環,而是表現為螺旋式的上升。

人類社會也和自然界一樣,是客觀的物質的過程,同時,人類必須依賴自然界。人類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不能任意選擇生產方式。人類的活動,要受到既定的歷史前提和生產方式的制約。和自然界一樣,人類社會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處於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和自然界一樣,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社會規律同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能創造,不能消滅,不能改造。應當指出的是,人類社會是由人構成的,人是有動機、有目的、有意志、有激情的。因此,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社會規律,利用社會規律,創造自己的歷史。

33.「經濟和社會形態的發展可以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

34.《馬克思主義哲學》重點原理 (請結合教材複習)

(1)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原理;

(2)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3)必然性和偶然性辯證關係原理;

(4)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原理;

(5)辯證的否定觀;

(6)否定之否定規律;

(7)矛盾的同一性(統一性)和鬥爭性辯證關係原理(重要考點)

(8)現象和本質的辯證關係;

(9)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係原理;

(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原理;

(11)事物矛盾變化發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堅持「兩點」和「重點論」的統一;

(1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或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

(13)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14)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係原理;

(15)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16)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17)社會規律和人的自覺活動的辯證關係原理;

(18)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主體,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19)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的原理(包括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與主體選擇性的統一、社會發展過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統一,社會發展過程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20)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的原理。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辯證關係原理;

相關焦點

  • 專科要考研:什麼專業容易上岸?
    #專科考研#1、哲學類專業例如: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倫理學哲學專業,它是考研成功率很高的一個專業,考試內容相對比較簡單,純屬背誦內容,對專業也沒有特殊的要求,對於想考上名校的學生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 馬哲第一章第二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以下信息由恩波教育授權本網站發布,文章內容來自《恩波考研勝經系列之超級隨身寶典政治名詞解釋》,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在哲學中的偉大變革。  ②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自然科學前提。以三大發現 ( 細胞學說、 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 達爾文進化論 ) 為代表的自然科學新成就, 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質統一性和發展的辯證性, 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奠定了自然科學基石。   ③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批判地吸收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優秀成果, 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
  • 馬克思主義哲學9個常考點
    下面總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9個常考的知識點:考研政治中這幾門,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門是最難的,相比其他幾科,是更注重理解的一門。所以答題,不管是選擇題還是分析題,基本上都是要在理解之後的基礎上再去答題的,有很多不是說死記硬背就完全能夠做對的。
  •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大智慧
    他兩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共產黨人要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看家本領」。馬克思主義哲學並非純哲學的避風港。自它產生以來就不斷引發爭論,其中既有政治性的,也有學術性的,至今依然如此。哲學是智慧之學。
  • 2022年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考研真題——才聰考研
    2007年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考研真題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複習筆記【知識框架】【考點難點歸納】考點一:哲學和哲學的基本問題★★★★1哲學(1)哲學的定義及其要點(見表1)表1哲學哲學的定義及其要點(2)哲學基本問題在本體論方面和認識論方面互相聯繫
  • 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一章 哲學基本理論
    第2頁: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第3頁:強化訓練  第一部分 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一章 哲學基本理論  本章重點掌握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含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和功能;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及理論來源,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
  • 馬克思主義哲學(精華一):什麼是哲學?
    世界觀通過理論論證,邏輯表達升華成系統化的、理論化的哲學。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況和總結。1.2、哲學是作為世界觀的同時,又是方法論。方法論是關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論。2.2、哲學和具體科學是指導和基礎的對立統一。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哲學對具體科學有指導作用。二、哲學的基本問題1、基本問題的內容:思維(精神)和存在(物質)的關係問題。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黃枬森提出,馬克思主義認為,思想是存在的反映,存在發展了,思想當然要發展,哲學也要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亦不例外。特別是哲學作為一門科學,其哲學思想都是在一定時代和歷史條件下提出來的,所以總有一個發展的問題。因此,應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作一個歷史發展過程,也應該有一門學科,叫作馬克思主義哲學史。
  • 毛澤東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堅持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一致、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強調哲學理論的實踐性和方法論意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於以往一切舊哲學的——個基本特點。為了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一切舊哲學的區別,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學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並反覆聲明他們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
  •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系統論的關聯性研究
    【摘要】系統論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關聯。在一定意義上,系統論同馬克思主義哲學均屬於方法論,都包含著運動和發展的觀點。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觀、社會歷史觀和認知論中都體現著系統論思想。把握好系統論同馬克思主義哲學間的關聯,必將有助於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系統論思想。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性貢獻
    馬克思在當《萊茵報》編輯期間開始面對關於自由貿易和保護關稅的辯論,並要對「所謂物質利益發表意見」,這是促使他研究經濟問題的最初動因,但恩格斯對經濟問題的研究也一定意義上啟發了馬克思,使他認識到,哲學要被人民群眾所掌握,就必須抓住事物的根本,為此,就必須紮根現實基礎去研究經濟問題。馬克思早年開始思考和研究經濟問題,主要體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只能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只能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 2015年05月28日 08: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何萍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哲學基礎
  •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二、 不定項選擇題  8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集中體現為()  A 它的批判精神B 它要改變整個世界  C 它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和願望D 它是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思想體系  E它在對現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著否定的理解  9現代科技革命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影響表現在()  A 證實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
  • 在哲學社會科學中彰顯馬克思主義的力量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邊和平表示,必須高度重視和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的研究。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貫穿到哲學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體現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各個環節。
  • 馬克思主義哲學(二)馬哲及其特徵
    五、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進步性1、舊哲學企圖把哲學變成保羅一切科學知識的學問,將哲學凌駕於一切具體科學之上,充當科學的裁判。馬克思科學地規範了哲學與科學之間的辯證關係,強調哲學以具體科學為基礎,具體科學以哲學為指導。
  • 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
    綜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歷程,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建構,恩格斯從形式及內容兩方面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他不僅參與批判過去舊的哲學體系的僵化形式,即封閉的邏輯和僵化的系統,使哲學真正轉變為開放的結構和動態的思想;而且通過思想論戰等方式,以關於哲學基本問題的重新理解為起點,將存在論、辯證法和歷史觀內在統一起來,使人們得以較為系統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好地用於認識和改造世界。
  • 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這一時期主要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與實質「正本清源」。二是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聚焦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意義與價值問題的探討。三是當前,學界致力於構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與話語體系。從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意義與價值的反思,轉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當代性問題的反思,這意味著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主題轉換。
  • 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拓荒者——李達哲學思想研究
    作為傑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李達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作出了卓越貢獻,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是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拓荒者。它不僅是當時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的最完整、最全面的闡述,而且構建了一個「實踐的唯物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闡釋體系。  首先,《社會學大綱》明確主張馬克思主義哲學即唯物辯證法或辯證法的唯物論是「實踐的唯物論」,認為「實踐的唯物論」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實質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舊哲學的根本特質。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和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哲學,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2、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這三大發現在建立和證明唯物辯證的自然觀方面起了決定性作用,進而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學基礎。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我國哲學學科的影響
    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引進契合了我國思想解放的現實需要,對我國改革開放實踐,尤其是對我國哲學學科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西方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論域的積極影響在於,它促使了國內學者後形上學世界觀的形成、批判性哲學思維方式的塑造,並且提供了新興哲學論題,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影響也有消極方面。我們應該在充分肯定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當代中國哲學發展積極意義的同時,在批判性的反思中克服它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