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

核心觀點

●十九大報告中的新表述講的是社會主要矛盾,而非經濟發展或物質文化生活的主要矛盾。必須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這個主題進行思考,著眼點不能偏移,要把握住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思路不能窄。

●至於基本國情,則主要是從一個國家最根本、最本質的社會性質角度來定位的。經過努力奮鬥,隨著一般意義上的國情演變的積累,基本國情會出現某些階段性局部性變化,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但這是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發生根本轉變很不容易。

●主要矛盾的變化,反映的是由較低層級供需矛盾向中高層級供需矛盾的轉變,從「數量短缺型」供需矛盾向「優質不足型」的供需矛盾轉變。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個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是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依據,也是新時代的重要特徵。全面深入領會這個新的重大論斷,是準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邏輯前提。

理清社會主要矛盾是制定正確方針政策的基礎

此前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源於1956年黨的八大關於政治報告的決議。當時處於實現社會主義改造任務,中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新的歷史方位,八大明確提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理清社會主要矛盾,是黨和國家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是確立發展理念和發展戰略的依據。在後來的一段時間內,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堅持得不夠明確和牢固,甚至還經歷了一些曲折,這給國家建設和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歷史轉折,反映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上,就是重回八大的有關表述。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社會主要矛盾作了正式概括:「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表述對比八大的提法有兩點變化:一是不再從國家發展層面講「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二是把「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改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兩處改動,既承續了八大表述的本質內容,也反映了國情的某些變化,使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更精煉、內容更集中。

此後,歷次黨代會都要重申社會主要矛盾問題。同時,隨著生產力不斷發展和社會各方面的進步,從十六大開始,在重申的同時語境有了一些變化。基本都要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發展中具有了一些新的階段性特徵,然後在社會主要矛盾前面加上「仍然是」,或者在後面綴上「沒有變」。這是因為,十六大提出我國「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階段,從那以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性特徵越來越明顯,社會主要矛盾確實隱含著將來會出現轉化的可能。

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這個主題進行思考

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一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把「需要」和「生產」的矛盾,改為「需要」和「發展」的矛盾,表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容更豐富更充實更升華了,在社會主要矛盾的兩個方面,都切實和及時地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關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其一,人民需要的內涵大大擴展。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還從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角度提出了更多需求,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長起來了。人民的需要,已經從物質文化領域,擴大到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態文明各個領域。

其二,人民需要的層次大大提升。在告別了短缺經濟時代後,人民追求質量更高的生活,比如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些需求是多樣化、個性化、多變性、多層次的。

關於「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確實已經不是「落後的社會生產」那樣一種局面了。但和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比較起來,我國一些領域的生產力水平仍然相對落後甚至差距還比較大,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社會供給上還有許多差距。由此,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客觀上在新時代凸現出來,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所謂發展不平衡,從區域發展上看,有的地方快一些,有的地方慢一些,生產力布局還不平衡,比如城市和鄉村,東部和西部。從發展各領域來看,既有達到甚至引領世界先進水平的生產力,也有大量傳統的和相對落後的生產力,既存在產能過剩的情況,又存在有效供給不足的問題,特別是在群眾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領域還有不少明顯的「短板」。從發展成果的共享看,不同群體之間也有不平衡,比如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貧富差別比較明顯,社會上存在不少困難群眾和弱勢群體,貧困人口還有4000多萬。

所謂發展不充分,主要指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還需要加強,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轉變發展方式還處於攻堅階段,客觀上還存在發展不夠穩定和不持續的情況。這就要求社會生產必須向形態更高級,結構更複雜,分工更合理,產品更精細,供給更有效方面發展;這就要求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矛盾是前進的動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勢必帶來很多複雜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關係全局的變化,說明它不只是帶來經濟發展方面的新要求,而是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上提出了新要求;歷史性變化,主要指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平衡不充分是永遠存在的,當我國發展到當前階段,不平衡不充分成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時,便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了新時代。

我們必須要有這樣一種清醒的認識,物質文化需要相對比較具體,主要是一些硬性的需求;而美好生活的需要,則不僅要以物質文化需要為基礎和前提,還包括人們的主觀價值判斷和選擇,常常從自己是否感到「滿意」來理解美好生活,而社會不同群體和階層的理解又是千差萬別的。因此,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既是我們黨的勇敢承諾,也是一個比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更高層級的努力方向。解決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過程會更複雜,遇到的問題會更多,遭受的挑戰會更大,需要的努力會更為艱辛。

這裡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十九大報告中的新表述講的是社會主要矛盾,而非經濟發展或物質文化生活的主要矛盾。必須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這個主題進行思考,著眼點不能偏移,要把握住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思路不能窄。

怎樣理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並沒有改變基本國情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怎樣理解這裡說的「變」與「不變」的關係?

這首先涉及到怎樣理解一般意義上的國情和作為社會性質判斷的基本國情的問題。一般意義上說的國情,主要指國家面貌和時代特點,人們使用這個概念比較寬泛,比如我們這些年經常說世情、國情、黨情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就是這種意義上的國情所發生的變化。

至於基本國情,則主要是從一個國家最根本、最本質的社會性質角度來定位的。經過努力奮鬥,隨著一般意義上的國情演變的積累,基本國情會出現某些階段性局部性變化,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但這是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發生根本轉變很不容易。近代以來的中國,基本國情只經歷了一次根本性轉變,就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變革到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這個轉變,經歷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的漫長歷史過程,有一百餘年。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則起碼有「上百年」的時間,這是我們黨制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國情依據,也是強調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的歷史依據。

社會主要矛盾是在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涉及奮鬥任務的一種定位。它雖然也相對穩定,但比較起基本國情來,則容易變化一些。它會因為一些階段性奮鬥目標的實現,或一些影響全局的重大變革的發生,出現新變化,從而使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擁有新的歷史方位。

據此,十九大報告在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同時,強調基本國情沒有變,就比較好理解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個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的出現,雖然表明基本國情在局部的量上起了變化,但實質上仍屬於社會需求和社會發展方面的矛盾。不是說舊的社會主要矛盾就不存在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依然存在,生產力在某些方面、某些領域依然比較落後,舊的社會主要矛盾實際上隱含到新的社會主要矛盾之中去了。主要矛盾的變化,反映的是由較低層級供需矛盾向中高層級供需矛盾的轉變,從「數量短缺型」供需矛盾向「優質不足型」的供需矛盾轉變。這個變化確實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但還不足以改變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國情,不足以改變我國仍屬於最大發展中國家這個最大的實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的變化,是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聯繫在一起的。

深入全面地理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背後「變」與「不變」的關係,要求我們牢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為核心內容的基本路線。這是我們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從革命、建設到改革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一次又一次地從把握時代到引領時代,就在於能夠把對基本國情的認識和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科學辯證地聯繫起來,在和時代一道前進的過程中,既不割斷歷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後於時代,又不超越階段。

(作者為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

相關焦點

  • 從哲學上思考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原標題:從哲學上思考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一 矛盾通過自己本身揚棄自己。對立雙方相互否定,相互促進,使事物不斷變化。當變化積累到一定程度,雙方的對立不再緊張,矛盾就一點一點地逐漸平息下來。直到最後,對立降低為一般的差別,不再構成矛盾。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理論實踐依據及其政策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正確認識和把握這個新的重大政治判斷, 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分析、闡釋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的依據。
  • ...新視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深刻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原標題:【十九大·理論新視野】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視角深刻理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2018-01-26 16:00宣講家網評論盧江我要評論0  摘要:正是基於對「變」與「不變」的準確把握,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出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 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學習心得體會:所蘊含哲學原理
    10月18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面對全國人民的期待、面對國際社會的關注,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鄭重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認識理解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論斷?如何用這一科學論斷武裝頭腦、指導工作、提升發展?
  •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係全局歷史性變化
    【學原文 悟原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他強調,要深刻學習領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特點及其影響。
  • 十九大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論斷的依據和意義
    科學判斷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並據此確定黨的工作重點任務和奮鬥目標,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基礎和前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作出的實事求是的重大判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根源、條件與基礎
    從歷史、現實與理論的角度,深入挖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所遵循的歷史根源、現實條件與哲學基礎,為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提供新的理解框架。 關鍵詞:新時代主要矛盾;轉變條件;基礎 正確判斷和把握各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是我們黨在長期的實踐鬥爭中形成的重要經驗,也是確保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方針緊扣發展現實的重要前提。
  • 十九大報告認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關係全局」,是「歷史性...
    摘要:根據十九大報告精神以及世界範圍內尤其是已經完成現代化轉型國家的經驗,可以認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基層為原點、以集體主義為紐帶,是化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中國方案  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社會面臨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界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哲學方法與實踐基礎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指出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華社發  1、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契合了新時代的特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繼承和發展了《矛盾論》的觀點,契合了新時代的特點。
  • 社會主要矛盾轉變與社會政策創新發展
    [摘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對社會政策創新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為背景,以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視角,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新時代我國民生需求的新變化與社會福利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出了社會政策創新發展目前的重點是以緩解當下最迫切的民生問題為突破口,長遠目標是立足國情並借鑑國際經驗,構建中國的發展型社會政策,實現社會政策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在更高水平的發展中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 《矛盾論》:跳出舒適圈,實現自我性質的轉化
    關於這一點,我們只需要了解一下近代中國社會的演變過程就能夠理解。在鴉片戰爭之前(1840年之前),清王朝的腐朽統治表明了當時我國社會內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封建主義,由於矛盾的主要方面規定了事物的性質,因此,當時我國屬於封建社會時期的歷史發展階段,而後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則處於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無法左右事物的性質,只有當次要方面向主要方面轉化,並且次要方面取代舊的主要方面成為新的主要方面時
  • 莊園制度和莊園經濟,魏晉南北朝,民族矛盾和社會主要矛盾問題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民族關係空前複雜化,從而使得在此之前的時期國內民族矛盾並不十分尖銳的情況變化了,出現了民族矛盾十分激斌的狀況。但是,長期以來,有一種否認民族矛盾存在的傾向,從而使得與此有關的一些問題得不到合乎情理的理解。無可否認,在階級社會裡,階級矛盾是無所不在的,而且一切社會矛盾,都會受到階級矛盾的影響與制約,或者帶有階級矛盾的色彩。
  • 唯物主義哲學中,矛盾的同一性的含義、轉化形式以及作用是什麼?
    2.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由於矛盾雙方的鬥爭,在一定條件下各向其對立面轉化。如無產階級若想從資本主義社會中處於矛盾的次要方面轉化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必須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之下,經過鬥爭,推翻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只有具備這個條件,無產階級才能從矛盾的次要方面轉化為矛盾的主要方面。
  • 浙大專家:十九大提的主要矛盾轉變,有其內在的必然邏輯
    本期,我們推出的是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同舫的《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背後的必然邏輯》一文。觀點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zdxmt@zju.edu.cn。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解讀十九大:十九大重新定義主要矛盾 意味著什麼?
    理論達人: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許慎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論斷。「貧窮生活想吃肉,小康生活愛喝粥」。這是北京一家粥鋪的店語,反映了「與食俱進」的風趣的生活態度,也反映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不僅關注有沒有,吃不吃得到,而且更加關注好不好,吃得健不健康。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恰恰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例如,春節是中國最傳統節日。近年來,人們關於如何過好春節網上也發出了不少的呼聲。
  • 專家:毛澤東社會矛盾理論的當代意義
    原標題:毛澤東社會矛盾理論的當代意義 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是什麼?社會矛盾具體有哪些類型?不同類型的社會矛盾如何有效化解?從1956年春起,毛澤東對社會矛盾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獨立、深入思考,寫下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光輝著作。
  • 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
    來源:求是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習近平2016年1月18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在中央黨校開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攝2018年11月6日至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上海考察。
  • 張異賓:從認識論和方法論高度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
    十九大報告在分析過去工作不足、面臨的困難、挑戰中,提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這是新時代所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為此,報告作出了第二個重大政治論斷:進入新時代,是因為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我們黨關於當下中國社會本質認知的一個水到渠成的歷史結果。
  • 習近平:深入理解新發展理念
    當今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依賴於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創新,國際競爭新優勢也越來越體現在創新能力上。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能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其主要特點是重大顛覆性技術不斷湧現,科技成果轉化速度加快,產業組織形式和產業鏈條更具壟斷性。
  • 家庭矛盾映射社會新生態
    林女士曾傾盡積蓄支持丈夫的事業,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的猜疑和矛盾越積越深,婚姻出現危機。在他事業受挫,急需周轉資金時,林女士卻拒絕在貸款書上簽字。最終雙方走上了江西電視臺開辦的《金牌調解》節目,接受專業人士的法律和心理援助。「現在,我理解了妻子的想法和做法,願意用自己的行動去等待妻子的信任與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