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聯繫、相互吸引的一種趨勢或性質。矛盾同一性包含有兩層意思:
1.矛盾雙方相互依賴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即矛盾雙方中的每一方,都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條件和前提。沒有另一方,這一方也就不存在了。左和右、上和下、前和後、白天和黑夜、大和小、農民和地主、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等等,都是這種情形。
2.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由於矛盾雙方的鬥爭,在一定條件下各向其對立面轉化。如無產階級若想從資本主義社會中處於矛盾的次要方面轉化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必須在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之下,經過鬥爭,推翻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只有具備這個條件,無產階級才能從矛盾的次要方面轉化為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雙方的轉化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一,是矛盾雙方所處的地位關係的轉化,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無產階級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經過雙方鬥爭,無產階級上升為主要的矛盾方面,資產階級下降為矛盾的次要方面。其二,是矛盾雙方在性質上的轉化。矛盾雙方經過鬥爭,雙方性質發生轉化。如生和死、好和壞、先進和落後、成功與失敗等的轉化,都屬於這種矛盾轉化的類型。其三,是既有性質的轉化又有地位的轉化。
矛盾轉化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沒有矛盾的轉化,就沒有事物的發展,沒有轉化,舊事物不能滅亡,新事物也不能產生,社會就不能前進。無產階級領導人實際就是做轉化工作的,把落後的舊中國轉化為一個富強的社會主義中國,把整個世界轉化為共產主義。矛盾的同一性的表現形式是複雜的,這種複雜性說明了矛盾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第一,矛盾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互為條件,使矛盾雙方得以存在和發展。矛盾雙方是相互依賴的,各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如,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相互依賴,共處於資本主義社會這個統一體中,他們各自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從而使他們在資本主義這個統一體中得以存在。同時,一方的發展又以另一方的發展為前提,從而使矛盾雙方各自得以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無產階級也隨之成長壯大起來。反動勢力鎮壓革命越瘋狂,革命力量反抗反革命的力量也就愈強大。壓迫愈深,反抗愈烈,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矛盾雙方互相利用,互相吸取有利於自身的因素而各自得到發展。如不同流派間的學術爭鳴,在爭鳴過程中,各自發現並吸取對方合理的思想,這樣取別家之長補已之短,從而使各自都得到發展。在哲學發展中,各派唯心主義之間的差別和矛盾可以為唯物主義的發展所利用。列寧指出,「當一個唯心主義者批判另一個唯心主義者的唯心主義基礎時,常常是有利於唯物主義的」。在政治鬥爭中,無產階級可以利用敵人內部之間的矛盾,來發展和壯大自己的力量。再如,資產階級在它存在和發展的兒百年的過程中,在發展生產力和發展科學文化技術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無產階級都是可以吸取和加以利用的。
第三,矛盾雙方的存在規定了事物向著自己的對立面發展的基本趨勢。事物的發展就是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這種基本的趨勢是統一體內部相互依存的矛盾雙方早已包含並規定好了的。如,生物的進化不是向任何別的方向進化,而只是向它自身的變異因素所指示的方向進化。生物發展的這種基本趨勢就是由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的統一性內在地規定了的。再如,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轉化,也是由資本主義的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私人佔有這個矛盾內在地規定了的。社會化的大生產必然要求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形式與它相適應,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私人佔有必然向它的反面轉化而去,即被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所代替。
可見,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過去有一段時間,我們對矛盾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忽視了,好像一講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就是否認了鬥爭性的作用。以至輕視同一性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只講鬥爭性的作用,誰講同一性的作用,就會被認為是「右傾機會主義」和「修正主義」,這樣就導致了實踐上的極「左」錯誤。這是我們應該牢記的教訓。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時,我們還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一是我們所理解的同一是對立面的同一,即矛盾的同一,而不是兩個東西的等同,不是僵死的同一。二是矛盾的同一是一個極為廣泛而內容十分豐富的哲學概念。同一性表現為多種形式,內容十分豐富。同一性可以表現為統一性、一致性、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賴、互相聯結、互相合作等,這都是一個意思,都可以理解為同一性。三是矛盾的同一性又是具體的現實的同一性。就是說這個同一性是客觀的現實的,而不是幻想的抽象的同一。
四是矛盾的同一性也是有條件的,即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相互轉化。如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共處於資本主義社會這個統一體中,條件必須是資產階級掌握全部生產資料,必須是無產階級一無所有,只有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為資產階級創造剩餘價值。沒有這個條件,兩者就不可能共處於資本主義社會的這個統一體中。無產階級要轉化為統治階級,必須有共產黨的領導,經過艱苦鬥爭這個條件,才能獲得解放,才能成為新社會的主人。
參考資料
《哲學》
本文乃作者「歷經山窮水盡才知道」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下次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