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考研前最後三天重點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2020-11-26 搜狐網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一、選擇題

  1.中國漢語「危機」一詞,涵義是危難與機會的結合,在哲學上反映的是()

  A. 辯證法 B.相對主義 C.對立統一 D.折衷論 【AC】

  2.一個民族總要有一些人仰望著天空,在哲學上表明()

  A 理性思維的作用 B 精神價值的作用

  C 物質不能決定一切 D 物質基礎不可靠 【ABC】

  3.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

」自然災害是磨難,但又可以「多難興邦」,在哲學上是因為自然災害或者社會災難可以()

  A 促使人類更加自覺地去認識、尊重並把握自然規律

  B 激發人們奮鬥精神,增強人們的憂患意識

  C 可以提供人們直接認識自然災害與經歷社會災難的機會,為人們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提供實踐經驗的基礎

  D 自然災難和社會災難激發人們艱苦奮鬥,發揮主觀能動精神,創造條件,化害為利,實現由歷史災難到「歷史進步」與「治國興邦」的轉化【ABCD】

  4.自然災害「多難興邦」,在哲學上關鍵在於災難可以()

  A提供關於災難的科學認識 B 提供關於災難的認識條件

  C 提供治理災難的經驗教訓 D 激發人類認識與抵禦自然災害的主觀能動精神 【D】

  5.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全國上下,四面八方為救助災區被困同胞不惜一切代價,國家為遇難同胞舉行國家哀悼,在哲學上表明()

  A 人是最高價值,人的價值高於一切 B 在人的價值中,生命高於一切

  C 關愛生命是人間至愛,是中國人民生命意識的空前覺醒

  D 黨和政府「以人為命」精神價值取向 【ABCD】

  6.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價值的理論認為()

  A 人是價值主體和價值客體的統一 B 人是價值目的和價值手段的統一

  C 強調人的價值在於貢獻而不是在於索取 D強調人的價值在於自我而不是他人【ABC】

  7.人的價值問題,從根本上說,是()

  A 人和社會的關係問題 B 人的社會價值問題

  C 人的個人價值問題 D 人的潛在價值向現實價值轉化的問題 【A】

  8.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價值在於()

  A.個人的自我創造和自我實現

  B.個人的自我選擇和自由發展

  C.個人主體性的增強和擺脫社會的制約

  D.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和社會對個人的尊重【D】

  9.人的價值中的基本關係是()

  A.工具和目的的關係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

  C.反映和創造的關係D.具體和抽象的關係【A】

  10. 「你若喜歡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說明()

  A.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是統一的

  B.社會價值是價值的根本尺度

  C.個人價值的實現依賴於社會價值

  D.自我價值的實現體現著社會價值【ABCD】

  【解析】人的價值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有統一,社會價值是價值的根本尺度,個人價值的實現依賴於社會價值,自我價值的實現就體現著社會價值。

  11.胡錦濤總書記在抗震救災精神中強調「以人為本,尊重科學」,充分發揮人的能動精神,又充分發揮科技的作用,在哲學上是()

  A 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B 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主觀能動性

  C 強調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的結合

  D 強調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CD】

  12. 「蒸汽、電力和自動紡織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這一論斷的含義是()

  A.科技革命是統治階級的極大威脅

  B.科技革命對變革社會制度具有直接的決定作用

  C.濫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會對人類造成「威脅」

  D.科技革命導致社會政治革命【D】

  13.溫家寶總理在抗震救災、面對美國金融危機時兩次提到「知難不難」、「知難不避難」,在哲學上強調的是()

  A 理性的指導作用 B 理性基礎上的主觀能動性

  C 知難行易 D 知者無畏 【AB】

  14.胡錦濤指出,廣大軍民在抗震救災中表現出的昂揚鬥志和精神風貌,充分表明()

  A 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是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之一

  B 核心價值體系是全黨全國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C 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思想保證和精神支撐

  D 核心價值體系是黨和國家民族感召力、凝聚力的集中反映 【ABCD】

  15.北京奧運的口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在哲學上表明()

  A 人類價值選擇的同一性 B 世界的普遍聯繫與相互依存

  C 矛盾同一性是世界發展的基本特徵和根本動力

  D 矛盾同一性是人類存在發展的主要基礎之一 【ABD】

  16.北京奧運的兩大目標是「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更文明、更進步」,在哲學上是強調()

  A 交往可以增進人類了解 B 交往的主體是中國

  C 交往是雙向的 D 交往可以促進主體素質的提高 【ABCD】

  17.在新世紀中國對外開放進入「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新階段,並且要重點解決好全球化條件下的獨立自主問題,並且提高中國的文化產業地位,哲學上意味著對外開放是()

  A 全方位交往 B 雙向交往

  C 主體性交往 D 交往是主體存在發生的必要條件之一 【ABCD】

  18. 「要想富,先修路」,2009年中國4萬億人民幣救市計劃首先要啟動交通運輸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哲學上就是強調()

  A 交往對物質生產的先導作用與基礎作用

  B 交通運輸屬於物質生產交往,是人類交往的基礎

  C 交往活動可以促進生產活動 D 交往工具具有先導作用 【ABCD】

  19.交往形式是指()

  A 交往方式 B 交往內容 C 交往中介 D 交往方式與內容 【D】

  20.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在普遍交往中,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同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繫,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造)的能力」,表明()

  A 交往的作用與交往範圍成正比

  B 交往使個人主體得到充實與發展

  C 自我封閉的個人無法得到正常的發展與提高

  D 交往是人類存在發展的基礎 【ABC】

  21.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產生最初是直接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人們的想像、思維、精神交往在這裡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這段話說明()

  A.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劃分與相互關係

  B.人們之間的交往是人們自身主觀需要的結果

  C.人們之間的交往雖然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但是也是精神的產物

  D.人們之間的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既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互分離的【A】

  22.馬克思、恩格斯曾說過「對進行徵服的蠻族來說,戰爭本身還是一種通常的交往形式。」這種交往形式劃分的標準是()

  A.根據交往領域的不同B.根據交往在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

  C.根據交往主體的不同D.根據交往中是否使用暴力手段 【D】

  23.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某一個地方創造的生產力,特別是發明,在往後發展是否會失傳完全取決於交往擴展的情況。這句話揭示了()

  A.交往是科學文化發展繼承與發展的重要途徑

  B.交往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C.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交往的發展

  D.生產力發展,特別是發明,完全取決於交往 【A】

  24.網絡交往出現以後,出現了一種網絡交往的依賴症,拒絕網絡以外的交往,並且已經被確認為一種心理或精神病症,在哲學上表明()

  A 網絡擴大人類交往 B 網絡縮小人類交往

  C 網絡對人類交往的作用決定於網絡的社會應用

  D 網絡對人類交往的作用具有雙重性 【CD】

  25.必然性與偶然性的區別在於()

  A產生於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還是外部非根本矛盾

  B 在事物發展過程中比較穩定、比較確定帶有趨勢性還是不穩定、不確定的個別表現

  C 居於支配地位決定事物發展方向還是居於從屬地位使事物趨勢發展產生變化

  D 一成不變還是變動不居 【ABC】

  26.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統一在於()

  A 必然性存在於偶然性之中,通過大量偶然性表現出來並以偶然性為自己開闢道路

  B 偶然性以必然性為背後的依據,受必然性的支配,是必然性的表現形式和補充

  C 必然性與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D 在人類實踐的過程中,必然性是已經被認識的偶然性,偶然性是未被認識的必然性

  【ABCD】

  27.在必然性、偶然性的問題上會產生的錯誤觀點主要有()

  A 機械決定論,只承認純粹的必然性,往往導致宿命論

  B 非決定論,一切皆偶然,既會導致唯意志論,也會導致宿命論

  C 既承認必然性,也承認偶然性,但把兩者割裂開來,把必然性、偶然性看作兩種互不相干的孤立現象,認為偶然性與科學無關

  D 始終強調必然決定偶然,完全否定偶然的決定性作用 【AB】

  28.有人認為「偶然性是科學的敵人」,在偶然性、必然性關係上()

  A 完全否定必然性 B 完全否定偶然性

  C 認為必然性與偶然性是沒有聯繫的兩種孤立現象,強調只有必然的東西才是科學的研究對象,偶然性同科學無關

  D 既否定偶然性,又否定必然性 【C】

  29.馬克思主義哲學必然性與偶然性相互關係原理的方法論要求是()

  A 立足必然性,防止和預防偶然事件的發生,增強對偶然性事件的預見性

  B 抓住偶然性,由偶然性入手研究必然性

  C 以必然性克服偶然性

  D 以偶然性修正必然性,補充必然性 【ABD】

  30.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話,那麼世界歷史就會帶有非常神秘的性質。」這種說法屬於()

  A 辯證唯物主義決定論的觀點 B 形上學機械決定論的觀點

  C 歷史宿命論的觀點 D 唯心主義非決定論的觀點 【A】

  31. 「一言以興邦,一言以滅邦」的說法是()

  A.否認必然性片面強調偶然性作用的非決定論觀點

  B.否認偶然性的宿命論觀點

  C.承認必然性和偶然性統一的辯證決定論觀點

  D.只承認必然性的機械決定論觀點【A】

  32. 「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世界的改造」,這句話的含義是()

  A 必然既是自由的限度,也是自由的根據

  B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而不是人的行動自由

  C 自由是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和主觀世界的改造

  D 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 【ACD】

  33.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所謂自由是指()

  A.人們擺脫了客觀規律的限制

  B.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

  C.人們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D.人們可以自主地製造和消滅規律【C】

  34.舊唯物主義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義,是因為()

  A 唯物論與辯證法相脫離

  B 形上學的唯物主義

  C 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

  D 在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上,不承認意識的能動性 【C】

  35.愛因斯坦說:「哲學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這說明()

  A.哲學是「科學之科學」

  B.哲學對自然科學的研究有指導意義

  C.哲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

  D.哲學是對自然科學的概括【B】

  【解析】本題考查哲學與科學的關係。命題A把哲學看作是「科學之科學」,以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來理解二者的關係,所以不對。命題C認為哲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這也是不對的,因為自然科學的基礎是客觀世界的存在,而不是哲學。命題D認為哲學是對自然科學的概括,也不對,因為哲學是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不能單單說成是對自然科學的概括。在本題中,符合題意要求的是命題B,因為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所以對科學的研究有指導意義。

  36.赫拉克利特說:「世界是按規律燃燒著、按規律熄滅著的一團永恆的活火。」這是一種()

  A.宿命論觀點 B.唯意志論觀點

  C.機械唯物主義觀點D.樸素唯物主義觀點【D】

  【解析】唯物主義有三種歷史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或機械唯物主義;現代科學形態的唯物主義,即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37. 「感覺是人與世界之間的屏障」,這一觀點是()

  A.唯心主義的觀點B.形上學的觀點

  C.不可知論的觀點D.相對主義的觀點【C】

  【解析】感覺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反映,當然反映有對的有錯的,這需要由實踐來檢驗。認為感覺是人與世界之間的屏障,其本質特點是否認了感覺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否認了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所以屬於不可知論的觀點。

  38. 「人是目的,也是手段」,這一觀點是()

  A.西方人本主義哲學的觀點B.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

  C.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D.科學主義的觀點【B】

  【解析】在人是什麼的問題上,西方人本主義哲學只認為人是目的,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則認為人是目的也是手段,因為人當然是目的,但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必須把自己當作手段,只有把自己當作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人不是純粹的目的,人必須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39.作為哲學的物質範疇是指()

  A.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B.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客觀實在性

  C.簡單的東西或已知的最小的實物粒子

  D.對許多不同的、可以感知的事物從其共同屬性來把握【BD】

  【解析】列寧指出物質是標誌著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它不是指可以直接感知的具體的事物和現象,也不是指看不見的最小的實物粒子,但它又離不開這些具體的事物和現象,因為它是從許多不同的、可以感知的事物所共有的屬性中抽象概括出來的,是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客觀實在性。

  40. 「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黴,註定要受物質的「糾纏」,物質在這裡表現為震動著的空氣層、聲音,簡言之,即語言。這說明()

  A.沒有獨立存在的意識、精神 B.意識永遠依賴物質

  C.語言是現實的意識,是意識的表現形式 D.意識也就是物質的東西【ABC】

  【解析】本題考核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強調了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而命題D混淆了物質和意識的相互區別是錯誤的。

  41.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是指()

  A.意識是溝通客觀和主觀的橋梁

  B.意識是客觀精神和主觀感覺的產物

  C.意識的形式是客觀的,而內容和源泉是主觀的

  D.意識的內容和源泉是客觀的,而形式是主觀的 【D】

  【解析】本題是對「意識本質」基本內容的認定,本題表達的思想是,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42.世界觀、歷史觀和人生觀的關係是()

  A.人生觀是世界觀和歷史觀的組成部分

  B.世界觀、歷史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人生觀

  C.世界觀和歷史觀可以代替人生觀

  D.人生觀是世界觀和歷史觀的現實表現【ABD】

  【解析】世界觀是對世界的總觀點,歷史觀是對歷史的總觀點,而人生觀則是對人生的總觀點。世界包含著對人的看法,歷史則是人的歷史,所以歷史觀中也包含著對人生的觀點,但是世界觀和歷史觀不能代替對人生的具體的觀點,反過來,對人生的具體的看法也不能替代對世界和歷史的看法。

  43.唯物主義的共同特點是()

  A.一元論哲學B.決定論哲學

  C.堅持物質第一性D.能動的反映論【ABC】

  【解析】在本題中,能動的反映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不屬於所有唯物主義哲學。因為所有唯物主義哲學堅持的是反映論,而反映論有消極的被動的反映論與積極的能動的反映論的區別。

  44.唯心主義哲學的共同特點是()

  A. 堅持意識第一性 B. 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路線

  C. 一元論哲學 D.不可知論【ABC】

  【解析】唯心主義哲學在哲學基本問題上,堅持意識第一性;在認識論中,唯心主義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路線。由於唯心主義哲學只承認意識決定一切,所以是一元論哲學。至於可知論與不可知論哲學,是由哲學基本問題決定的,以是否承認思維與存在同一性作為劃分標準,所以唯心主義哲學中有一些哲學是不可知論,而大部分唯心主義哲學則是屬於可知論哲學的,因此不能由唯心主義本身推出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問題。

  45. 「克隆」、「轉基因」等生命科學的重大突破()

  A.表明意識可以創造物質

  B.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觀點

  C.為「世界統一於物質」提供了自然科學依據

  D.說明意識不僅反映世界而且創造世界【BCD】

  【解析】 「克隆」、「轉基因」是當代人的意識能動性的體現,但是並沒有也不可能說明意識突破了物質世界的規定、意識可以創造物質,所以命題A是不對的。命題D「說明意識不僅反映世界而且創造世界」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命題,因為這裡的意識創造世界是在反映世界的基礎之上的。

  46.二元論的錯誤在於()

  A.把物質和精神絕對對立起來B.把物質和運動對立起來

  C.把運動和靜止對立起來D.否認世界的統一性【AD】

  【解析】二元論認為,世界不是統一的,而是有互相併行、各自獨立、性質不同的本原: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精神。二元論是一種不徹底的哲學。它動搖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間,並把精神看成是獨立於物質而存在的,因此最終倒向唯心主義。

  47.中國古代哲學家荀子說:「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這段話表明人的意識具有()

  A.客觀性B.能動性C.對象性D.任意性【B】

  【解析】本題通過古代哲學家荀子的話考查意識的能動性,荀子是說如果人不用心進行思考,黑白顏色擺在人眼前也看不見,雷聲、鼓聲在你身邊響著,耳朵也聽不見,它表達了人的意識具有能動作用的思想。

  48. 「時乎時乎不再來」,說明時間的()

  A.一維性B.無限性C.絕對性D.相對性 【A】

  【解析】時間的一維性是其不可逆性。

  49.中國古代哲學家陸九淵主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這一觀點是()

  A.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B.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C.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D.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B】

  【解析】心是人所具有的,是人的一種主觀精神,所以這一觀點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50.中國古代哲學家張載提出「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這是()

  A.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B.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C.形上學的觀點D.唯物主義的觀點【D】

  【解析】題幹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家張載關於唯物主義的典型觀點。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原常理解為具體的物質形態,如中國古代的五行說,即「金、木、水、火、土」等觀點。這種物質觀承認和堅持了物質的客觀性,但只是一種猜測,沒有科學根據,缺乏科學的抽象。

  51.哲學的黨性是指()

  A.哲學的階級性,在階級社會為一定階級服務

  B.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對立和鬥爭

  C.辯證法和形上學的根本對立和鬥爭

  D.可知論同不可知論的對立和鬥爭【B】

  【解析】哲學的黨性是指在世界觀上堅持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這裡一定要把哲學的黨性與哲學的階級性區分開來。哲學的黨性與哲學的階級性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哲學的階級性是指在階級社會中,哲學從屬於一定的階級,為一定的階級服務。哲學的黨性是其階級性在理論上的反映。

  52.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區別在於()

  A. 是否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B.是否承認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C. 是否承認社會歷史是發展變化的D.是否承認階級和階級鬥爭【A】

  53.對事物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這是()

  A.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B. 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C.形上學唯物主義的觀點D. 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C】

  54.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

  A.物質和精神的統一B.各種物質實體的總和

  C.主體和客體的統一D.多樣性的物質統一體【D】

  55.唯物辯證法和形上學對立的焦點在於是否承認()

  A.事物的普遍聯繫B.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C.事物的發展動力是內部矛盾D.事物的發展經過量變到質變【C】

  56. 「割下來的手就不再是人的手」這句話體現了()

  A.形上學片面的、孤立的觀點B.辯證法的部分同整體聯繫的觀點

  C.唯心主義的觀點D.事物內部矛盾性的觀點【B】

  57.矛盾問題的精髓是()

  A.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關係問題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關係問題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關係問題D.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係問題【D】

  58.有的哲學家認為,因果聯繫是由於人們多次看到兩組現象前後相隨而形成的心理習慣。這是一種()

  A.唯物主義絕對論的觀點B.相對主義詭辯論的觀點

  C.唯心主義非決定論的觀點D.庸俗唯物主義的觀點【C】

  【解析】本題考查因果聯繫的客觀性,唯心主義否認因果聯繫的客觀性,認為因果聯繫是人的主觀精神的產物,所以只有命題C符合題意。

  59.原因和結果的辯證關係是指()

  A 原因與結果的區分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

  B 原因與結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

  C 原因與結果的關係是複雜多樣的

  D 原因與結果是前後相繼的現象之間存在的關係 【ABC】

  60.下列說法揭示因果關係的有()

  A.無風不起浪B.冬去春來

  C.摩擦生電D.天才出於勤奮【ACD】

  61. 「本質在顯現;現象就是本質」說明()

  A.本質與現象是沒法區別的

  B.本質就是現象、現象就是本質

  C.本質能夠獨立存在

  D.本質要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現象必然表現本質【D】

  62.馬克思說:「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關係下,他才成為奴隸」,這句話表明()

  A 社會關係決定人的社會地位

  B 社會關係是多方面的

  C 人的本質是從所有個體的人身上抽象出來的共同性

  D 社會關係處於不斷變化發展之中 【A】

  63.因果報應論與神學目的論,在因果關係問題上是()

  A 機械唯物論 B 唯心論

  C 形上學 D 辯證論 【B】

  64.質的哲學意義在於質是()

  A 事物成為自身並區別於它事物的的規定性

  B 與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C 質的規定性決定於事物內部矛盾的特殊性

  D 質是認識事物的起點和基礎,有區別才能有鑑別,只有認識質才能區別事物 【ABCD】

  65.質與量的哲學意義在於()

  A 區別質是認識量的前提 B 考察量是認識質的深化

  C 只有正確了解事物的量,才能正確估計事物在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

  D 做任何事物既要有質的要求,精益求精,好字為先,又要有量的要求,心中有數

  【ABCD】

  66.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人性問題的基本觀點是認為人性是()

  A 社會關係的總和,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及其經濟利益關係決定人的本質

  B 實踐的產物,具有後天習得性

  C 社會歷史現象,具有社會歷史性,一定的人性與一定的社會歷史階段相聯繫,不存在超歷史的人性,資產階級人性與資本私有制相聯繫

  D 階級關係的產物,在階級社會是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ABCD】

  67.唯物史觀的創立將唯心主義從它最後的避難所中驅逐出去了,這裡的「最後避難所」是指()

  A 自然觀 B 認識論 C 本體論 D 歷史觀 【D】

  68.恩格斯說:「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衝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的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是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的和不自主的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這段話說明( )

  A 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必然性

  B 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個人意志的合力

  C 歷史是由個人完全自由地創造的

  D 個人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A】

  69.唯心主義哲學和宗教的關係表現為()

  A 它們都崇拜超自然的力量

  B 它們都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

  C 宗教是粗俗的唯心主義,唯心主義是精緻的宗教

  D 它們都屬於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具有階級性 【CD】

  70.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民是歷史的『劇中人』,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劇作者』」,這個觀點是()

  A.唯物史觀B.英雄史觀

  C.二元論歷史觀D.不可知論的觀點【B】

  【解析】本題考查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它們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創造者,是「劇作者」,而英雄人物在社會歷史發展中,只起影響作用,是歷史的「劇中人」。

  71.認識的主體的屬性有()

  A.自然性B.意識性

  C.社會性D.實踐性和創造性【ABC】

  72.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包括()

  A.實踐關係B.認識關係C.價值關係D.審美關係【ABCD】

  73.真理具有客觀性,真理的客觀性是指()

  A.真理是不依賴於意識的客觀存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C.真理中包含著不依賴於人的客觀內容

  D.真理的檢驗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CD】

  74. 「經濟上落後的國家在哲學上仍能夠演奏第一提琴」說明()

  A.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發展變化不完全是同步的

  B.社會意識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

  C.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

  D.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ABC】

  【解析】這是恩格斯關於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論斷。選項D是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關係,所以不選。選項A、B、C是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具體表現。

  75.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表現為()

  A.它的發展變化與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不完全同步

  B.它與社會經濟水平之間在發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發展往往具有歷史繼承性,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D.各種社會意識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ABCD】

  76. 「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這段話說明()

  A.生產力的發展是促使社會形態更替的最終原因

  B.一種生產關係的產生需要客觀的物質條件

  C.無論哪一種社會都不能使生產力充分發展

  D.社會形態總是具體的、歷史的【ABD】

  【解析】本題是馬克思關於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規律的著名論斷。通過分析可知,命題A、B、D符合題意。

  77. 「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這一觀點表明()

  A.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

  B.歷史不是神創造的

  C.歷史是人們任意創造的

  D.歷史規律的作用的實現離不開人的自覺活動【ABD】

  【解析】本題考查人的主體性對歷史的作用。從這一句話中,可以直接得出A,承認了A,也就承認了歷史不是神創造的。從題意中得不出「歷史是人們任意創造」的這一結論。D提示了歷史活動與人的自覺活動的關係,是正確的結論。

  78.社會有機體的特點是()

  A 社會有機體是包括全部社會生活及其關係的總體性範疇

  B 社會有機體本質上是一個以生產為基礎的自我調節系統

  C 在社會有機體中生產方式起決定作用

  D 社會有機體的基礎是國家政權 【ABC】

  79.矛盾同一性對事物發展的作用主要是()

  A 由於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矛盾雙方互為存在的條件,矛盾雙方可以利用對方的發展使自己獲得發展

  B 由於矛盾雙方相互包含,矛盾雙方可以相互吸引有利於自身的因素而得到發展

  C 由於矛盾雙方彼此相通,矛盾雙方可以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而得到發展,並規定著事物的發展方向

  D 矛盾雙方完全同一,沒有對立也沒有差別 【ABC】

  80.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中國傳統和諧思想的理解是()

  A 中國傳統哲學主張「和而不同」、「執兩用中」和「兩極相聯」、「合二為一」等,具有樸素的辯證法因素

  B 中國傳統和諧思想主張陰陽和諧的辯證法,重視並強調矛盾同一性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有相通之處

  C 中國傳統和諧哲學注重和諧統一的矛盾觀和「中和」、「中庸」之道,對於維護生態平衡、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爭取社會和諧穩定和不同民族與國家的和平共處,促進家庭和睦以及和諧的人際關係有重要作用

  D 中國傳統和諧思想忽略甚至否認矛盾鬥爭性,辯證法不能貫徹到底,在實踐中成為反對革命、飛躍、質變的保守勢力,成為無原則的妥協,又是有害的 【ABCD】

  81.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兩大理論成果,在哲學上體現的是()

  A 認識的無限性和重複性 B 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C 再認識的重要性 D 理論的指導作用 【ABC】

  82.列寧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這在哲學上講的是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

  A 動力作用 B 誘導作用 C 激發作用

  D 非理性因素對理性思維的重要的補充作用 【ABCD】

  83.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區別於自然物質形態運動和動物本能活動的特殊本質是其()

  A 主體性的特點 B 客觀現實性的特點

  C 自覺能動性的特點 D 社會歷史性的特點 【A】

  84.以下關於辯證思維基本方法的特點中,分析和綜合方法的特點是()

  A 最基本的思維方法 B 更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質的思維方法

  C 辯證思維的高級形式 D 思維的邏輯與歷史的進程的統一 【B】

  85.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作為客觀實在的物質()

  A 既包括客觀存在,也包括主觀存在

  B 既包括自然事物,也包括人的實踐活動

  C 既可以是物質實體,也可以是物質聯繫、關係和活動

  D 既包括天然自然,也包括人工自然 【BCD】

  86.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運動形式多樣性原理對於科學研究的重要意義是()

  A 它提供了科學分類的客觀依據

  B 它提供了理解科學發展過程的一個正確方法

  C 研究低級運動形式是了解高級運動形式的基礎

  D 研究低級運動形式等於研究高級運動形式 【ABC】

  87.「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所蘊含的哲理是()

  A 感性高於理性認識 B 經驗是判斷是非的標準

  C 時間是檢驗是非的標準 D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 【D】

  88.人的價值的二重性是指人的價值的()

  A 目的性和工具性 B 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

  C 價值主體與價值客體 D 人的價值的自我實現與實現人的價值 【A】

  89.毛澤東指出,在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人之寶貴在於()

  A 人能夠創造價值 B 人是創造和實踐自身價值的工具

  C 人能夠發現自身的需要 D 人能夠滿足自身的需要 【A】

  90.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辯證統一在於()

  A 個人價值的實現離不開社會價值

  B 社會價值是人的價值的主要方面,個人價值從屬於社會價值

  C 個人對社會貢獻決定個人價值的大小

  D 個人對社會的貢獻是社會進步的源泉,是實現個人價值的基礎 【ABCD】

  91.價值選擇多樣性的原因在於()

  A 人的需要的多樣性 B 事物屬性的多樣性 C 人與事物屬性之間滿足關係的多樣性

  D 人的需要與事物屬性及其滿足關係的發展變化 【ABCD】

  92.價值選擇統一性的原因在於()

  A 功利、情感、道德、審美等社會主觀因素的統一性

  B 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歷史條件的客觀性因素的統一性

  C 人類思想價值觀念的統一性

  D 人類價值實踐方式的統一性 【AB】

  93.中國古代民本思想在哲學上()

  A 是樸素的唯物史觀

  B 是在君權神授唯心史觀的基礎上承認臣民甚至是草民是維護統治之根本

  C 是人民創造歷史的樸素觀點

  D 與君本思想沒有什麼區別 【B】

  94.就哲學而言,科學發展觀的「發展」是指()

  A 以人為目的的發展 B 人與自然相協調的發展

  C 質與量相統一的發展

  D 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的基本適應的發展 【ABCD】

  95.規律的客觀性從根本上是指()

  A 規律的內容是客觀的 B 規律的作用是客觀的

  C 規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D 規律的運用是客觀的 【C】

  96.人類社會的本質是()

  A 生產力 B 生產關係 C 生產方式 D 人的實踐 【D】

  【解析】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

  97.社會有機體思想的方法論意義在於()

  A 把社會看做處在不斷發展中的活的機體

  B 對社會進行總體研究,從總體中理解和說明各個部分

  C 要求從對個別現象、領域或過程的研究上升到對社會總體的研究

  D 社會有機體與生物有機體本質上是一致的 【ABC】

  98.社會有機體的特徵是()

  A 社會有機體形成於人的實踐和交往活動之中

  B 社會有機體是一種以人為主體的具有自我意識的有機體

  C 社會有機體要存在下去,必須不間斷地進行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不間斷地進行物質生產

  D 社會有機體一樣具有刺激反應的特徵 【ABC】

  99.社會結構是()

  A.社會和自然的結合方式

  B.在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社會關係總體的基本構成方式

  C.人和人之間的結合方式

  D.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B】

  100.社會政治結構的核心問題是()

  A.政治法律制度B.國家政權

  C.國家結構D.軍隊【B】

  101.下面屬於社會經濟結構的有()

  A 生產力要素結構 B 勞動者素質結構

  C 所有制結構 D 文化產業結構 【ABCD】

  

(責任編輯:劉勇)

相關焦點

  • 中國政法大學1996年研究生入學試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中國政法大學1996年研究生入學試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http://kaoyan.eol.cn      2001-09-11  大 中 小  一、名詞解釋
  • 馬克思主義哲學9個常考點
    下面總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9個常考的知識點:考研政治中這幾門,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門是最難的,相比其他幾科,是更注重理解的一門。所以答題,不管是選擇題還是分析題,基本上都是要在理解之後的基礎上再去答題的,有很多不是說死記硬背就完全能夠做對的。
  • 2020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模擬練習題1
    點擊查看: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點擊進行諮詢》》為了能讓各位考生能更加高效率的備考,中國教育在線為大家提供了2020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模擬練習題1,供大家參考。預祝大家順利通過考試。
  • 2020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模擬練習題3
    點擊查看: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點擊進行諮詢》》 為了能讓各位考生能更加高效率的備考,中國教育在線為大家提供了2020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模擬練習題3,供大家參考。預祝大家順利通過考試。
  • 考研政治重點知識記憶之哲學篇(一)
    17題)。4.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從而創造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一嶄新的哲學形態。6.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世界統一於物質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和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 2022年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考研真題——才聰考研
    2007年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考研真題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複習筆記【知識框架】【考點難點歸納】考點一:哲學和哲學的基本問題★★★★1哲學(1)哲學的定義及其要點(見表1)表1哲學哲學的定義及其要點(2)哲學基本問題在本體論方面和認識論方面互相聯繫
  • 《考研思想政治理論最後成功五套題》圖書介紹
    【編者簡介】   趙宇--   北京大學博士,全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及綜合答題技巧輔導名師,考研政治輔導界的旗幟和巨星。   授課質量出類拔萃,預測押題傲視群雄,教學態度嚴謹、責任心很強,授課邏輯清晰、深入透徹、生動幽默,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還能提高學生答題的綜合素質!
  • 2020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模擬練習題2
    點擊查看: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點擊進行諮詢》》 為了能讓各位考生能更加高效率的備考,中國教育在線為大家提供了2020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模擬練習題2,供大家參考。預祝大家順利通過考試。
  • 名師陳先奎:09考研政治考前三天必背題
    在考前30題精講輔導書及講課錄音講義的基礎上,考生朋友最後可以再集中一些命題方向和得分點,以適合最後三天背誦,以發揮最後三天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重點選擇題·形勢與政策重點選擇題·政治重要命題方向及得分點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一、選擇題1.中國漢語「危機」一詞,涵義是危難與機會的結合,在哲學上反映的是()A.
  • 2020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衝刺模擬題5
    點擊查看: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點擊進行諮詢》》 為了能讓各位考生能更加高效率的備考,中國教育在線為大家提供了2020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衝刺模擬題,供大家參考。預祝大家順利通過考試。
  •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考博經驗貼
    社科院考博英語完形填空專項訓練,7選5專項訓練,閱讀理解專項訓練,每一種都要訓練,社科院僅有的真題反反覆覆刷了n次,還要做別的學校與社科院題型相關的題,上述專項訓練都可以在淘寶店「博雅考研考博」買到。由於疫情,考試形式發生變化,但前期的紮實準備,才有了最後好的成績。2020年的考試不具有參考性,建議2021年考生仍舊按照社科院原有題型進行準備,單詞永遠是基礎,每一個題型的訓練都不能放鬆。
  • 2020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模擬練習題5
    點擊查看: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點擊進行諮詢》》 為了能讓各位考生能更加高效率的備考,中國教育在線為大家提供了2020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模擬練習題5,供大家參考。預祝大家順利通過考試。
  • 2010考研政治大綱解析配套習題同步練習1600題
    本章的重點、難點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根源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科學性與革命性統一的理解。一、單項選擇題1.狹義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  )A.無產階級爭取自身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學說體系B.關於無產階級鬥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C.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D.關於資本主義轉化為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
  •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一、 單項選擇題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偉大貢獻是()  A 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 B 創立了唯物史觀  C 確立了辯證法的科學地位 D 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  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  A 從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
  •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大智慧
    我們要想把握住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大智慧,就必須認真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著重培養理論判斷力、辨別力和思考力,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要肯定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 2020年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考點複習:第一章
    對此,中國教育在線自考頻道小編為各位考生整理了2020年成人自學考試《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複習重點,幫助各位考生建立一個條理清晰的知識體系,強化記憶,輕鬆備考。;3、 哲學既是理論化的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係(或者說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係)1、 二者是一般和個別,普遍與特殊的關係;2、 二者最明顯的區別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自然、社會、思維三大領域的普遍規律作為研究對象,具體科學是以局部領域的特殊規律作為研究對象的;3、 其聯繫是具體科學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基礎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原理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包括哪些內容?一般來理解,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狹義的來說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具體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廣義的來說既包含創始人的理論奠基,又包含了繼任者的繼承和發展,具體有蘇聯理論體系、中國理論體系、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
  • 2006年1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模擬試卷(一)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26分)41.簡述現代科技革命對馬克思主義的影響。(6分)四、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請任選2小題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題評分。每小題12分,共24分)45.試論理論聯繫實際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方法。(12分)46.結合中國環境問題的實際,說明應該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中國的環境問題。
  • 專科要考研——哲學複試,《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1.哲學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根據這一原理,我們分析問題時,要分清主流與支流,正確認識事物的性質。「兩點論」和「重點論」及其關係:(1)兩點論是指在一個事物中能看到許多矛盾,在一個矛盾內部能看到兩個方面。兩點論的對立面是一點論。(2)重點論是指在一個事物的許多矛盾中能抓住主要矛盾,在一個矛盾內部能抓住主要方面。重點論的對立面是均衡論。
  • 2020年4月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衝刺模擬題6
    一、單項選擇題1.物質的唯一特性是( )A、運動變化性 B、客觀實在性 C、具體性 D、可感知性2.中國古代哲學家荀子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B、改造客觀世界C、自由地創造和運用規律 D、決定物質的狀態27.認為一切物質都具有在本質上與感覺相近的反映特性,這是一種(  )A、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B、唯心主義的觀點C、形上學的觀點 D、詭辯論的觀點28.語言是意識的物質外殼,沒有語言就不會有思維和意識,這種觀點屬於(  )A、唯心主義 B、形上學 C、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