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 )
A.一切被剝削階級的世界觀
B.無產階級的世界觀
C.先進知識分子的世界觀
D.全體勞動群眾的世界觀
2.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是( )
A.近代以前的哲學的基礎問題
B.歐洲近代哲學的基本問題
C.全部哲學的基本問題
D.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
3.「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這是( )
A.神秘主義觀點 B.唯心主義觀點
C.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D.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4.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範疇是( )
A.一切哲學的基石 B.唯物主義哲學大廈的基石
C.辯證發展觀的基石 D.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石
5.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這句話體現了( )
A.唯物主義時空觀 B.形上學時空觀
C.主觀唯心主義時空觀 D.客觀唯心主義時空觀
6.「假定一切物質都具有在本質上跟感覺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這種觀點屬於( )
A.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B.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C.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D.庸俗唯物主義觀點
7.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規律是( )
A.物質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
B.世界上各種事物之間的一切聯繫
C.本質和現象之間的各種聯繫
D.可能性和現實性之間的所有聯繫
8.中國的莊子說:「是亦彼也,彼亦是也。」這是一種( )
A.普遍聯繫的觀點 B.變化發展的觀點
C.相對主義的觀點 D.形上學的觀點
9.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動力的源泉是( )
A.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 B.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
C.事物之間的相互排斥 D.事物的內部矛盾
10.唯物辯證法認為,條件是( )
A.同事物的存在和發展相關聯的諸要素的總和
B.事物之間的必然聯繫
C.事物之間的直接聯繫
D.事物之間聯繫的環節
11.「因果聯繫是人們多次看到兩組先後相隨的現象而形成的心理習慣。」這種觀點( )
A.肯定了因果關係的普遍性 B.肯定了因果關係的客觀性
C.堅持了唯物主義決定論原則 D.是唯心主義的非決定論觀點
12.抽象的可能性是指( )
A.目前就可以實現的可能性 B.永遠不能實現的可能性
C.壞的或令人厭惡的可能性 D.具備一定根據但當前無法實現的可能性
13.在內容和形式相互作用構成的矛盾運動中( )
A.內容總是落後於形式 B.形式總是不適合內容
C.形式和內容一般是基本適合的 D.內容是活躍易變的,形式則是相對穩定的
14.感性認識的特點是( )
A.對事物現象和外部聯繫不可靠的反映 B.對事物本質和內部聯繫的反映
C.通過感官對事物直接、形象的認識 D.藉助於思維對事物間接、抽象的認識
15.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的主要區別在於( )
A.第一次飛躍是認識事物的現象,第二次飛躍是認識事物的本質
B.第一次飛躍的任務是認識世界,第二次飛躍的任務是改造世界
C.第一次飛躍是獲得感性認識,第二次飛躍則獲得理性認識
D.第一次飛躍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飛躍的目的是檢驗和發展認識
16.任何真理都是人們在一定條件下達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確的認識。這種觀點屬於( )
A.辯證唯物主義真理觀 B.唯心主義真理觀
C.相對主義真理觀 D.實用主義真理觀
17.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是( )
A.一切從實際出發 B.理論聯繫實際
C.實事求是 D.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18.「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種觀點屬於( )
A.樸素唯物主義 B.機械唯物主義
C.歷史唯物主義 D.歷史宿命論
19.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勞動對象是指( )
A.地下的各種礦藏 B.各種勞動產品
C.勞動過程中被加工的物質對象 D.全部生產資料
20.與生產力不同,生產關係是指( )
A.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B.人與社會之間的聯繫
C.人與物之間的關係
D.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經濟關係
21.歷史上有些經濟落後的國家,在社會意識的某些領域超過了經濟先進的國家。這種情況表明( )
A.社會意識有自己獨立的歷史
B.社會存在不能決定社會意識
C.社會意識不能直接反映社會存在
D.社會意識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22.劃分技術社會形態的標準是( )
A.生產力和技術發展水平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產業結構
B.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
C.勞動者之間的分工協作形式
D.生產的運輸設備和信息傳輸系統
23.上層建築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其核心是( )
A.國家政權 B.道德觀念
C.宗教信仰 D.政治法律思想
24.簡要地說,階級的實質是( )
A.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實行政治統治 B.人們在社會分工中處於不同的地位
C.一個集團佔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 D.在生產過程中是否掌握指揮權
25.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革命的根本問題是( )
A.建立革命政黨問題 B.關於國家政權問題
C.創立革命理論問題 D.解決部隊給養問題
26.科學的發展受多種社會因素的制約,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 )
A.社會生產關係的性質 B.政治上的民主或專制
C.哲學指導思想是否正確 D.物質生產發展的需要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27.資產階級思想家考察人性和人的本質的方法的最大缺陷是( )
A.從具體的個人出發 B.從抽象的人出發
C.從人的自由出發 D.從人的先天本性出發
28.人有多方面的屬性,其中決定人的本質的是( )
A.人的生理結構 B.人的自然屬性 C.人的社會屬性 D.人的心理特點
29.人的價值與物的價值不同,人在價值關係中( )
A.只能是價值主體 B.只能是價值客體
C.只能是價值的享有者 D.既是價值主體又是價值客體
30.「支配物理世界的運動的必然性,也支配著精神世界的運動,因而在這個世界中,一切都服從於註定的命運。」這種觀點屬於( )
A.宿命論的歷史觀 B.唯意志論的歷史觀
C.決定論的歷史觀 D.非決定論的歷史觀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個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下列各項屬於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有( )
A.「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 B.物是感覺的集合
C.水是世界的本原 D.火是萬物的本原
E.世界是由元氣構成的
32.下列屬於非理性主義的有( )
A.黑格爾主義 B.唯意志主義
C.貝克萊主義 D.弗洛伊德主義
E.實證主義
33.下列各項正確反映系統論和唯物辯證法關係的有( )
A.系統論不能取代唯物辯證法 B.系統論優於並高於唯物辯證法
C.唯物辯證法包括現代系統論 D.系統論證實並豐富了唯物辯證法
E.系統論和唯物辯證法互相補充和促進
34.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這是因為( )
A.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B.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繫的根本內容
C.它是理解唯物辯證法其他規律和範疇的鑰匙
D.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
E.它是貫穿於唯物辯證法其他規律和範疇的中心線索
35.下列說法屬於辯證唯物主義真理觀的有( )
A.真理是一個過程 B.真理是全面的
C.真理是具體的 D.真理是客觀的
E.任何真理都只具有相對性
36.人口因素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這是因為( )
A.人口因素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 B.人口因素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更替
C.人口因素受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 D.人口狀況不能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
E.人口生產的社會形式受生產方式制約
37.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下列各項正確反映兩者區別的有( )
A.前者錯綜複雜,後者簡單清晰
B.前者有鮮明的階級性,後者階級性不明顯
C.前者不定型、不系統,後者已經系統化、理論化
D.前者是社會意識的低級層次,後者是社會意識的高級層次
E.前者直接與日常生活相聯繫,後者是對社會存在的間接反映
38.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矛盾的正確方法有( )
A.進行經濟體制改革 B.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C.徹底改變基本經濟制度 D.改革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環節
E.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39.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因為( )
A.科學技術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B.科學技術滲透到現代生產力系統各類要素中去
C.科學技術對物質生產具有主導作用和超前作用
D.科學技術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槓桿
E.科學技術可以一視同仁地為一切經濟基礎服務
40.人生價值在於對社會的奉獻,這是因為個人為社會做貢獻( )
A.能夠得到社會的讚揚和好評 B.是為了從社會獲得更大的利益
C.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客觀需要 D.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
E.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26分)
41.簡述現代科技革命對馬克思主義的影響。(7分)
42.簡述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與形上學否定觀的對立。(7分)
43.簡要說明由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是社會歷史的進步。(6分)
44.簡要說明勞動的社會性。(6分)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請任選2小題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題評分。每小題12分,共24分)
45.試論理論聯繫實際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方法。(12分)
46.結合中國環境問題的實際,說明應該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中國的環境問題。(12分)
47.用內因和外因關係的原理,說明我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的重要意義。(12分)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B 2.C 3.D 4.B 5.C 6.B 7.A 8.C 9.D 10.A
11.D 12.D 13.D 14.C 15.B 16.A 17.C 18.C 19.C 20.D
21.D 22.A 23.A 24.C 25.B 26.D 27.B 28.C 29.D 30.A
二、多項選擇題
31.ACDE 32.BD 33.ADE 34.ABCDE 35.ABCD
36.ABCE 37.CDE 38.ABDE 39.BCD 40.CDE
三、簡答題
41.答:(1)現代科技革命深化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宇宙觀。例如,射電望遠鏡的發明和使用,使人們對宏觀宇宙的觀察可達200億光年以上。物質結構理論,使人們對微觀宇宙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2分)
(2)現代科技革命取得的豐碩成果,證實、充實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例如,愛因斯坦相對論以確鑿的科學事實揭示了物質和運動、物質運動與時間空間的不可分割性。(2分)
(3)現代化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不斷湧現新的問題,推動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例如,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問題、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提出的倫理問題、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所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等,都需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3分)
42.答:(1)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認為,事物內部包含著肯定和否定的矛盾,否定是事物因內部矛盾而發生的自我否定。形上學的否定不承認事物的矛盾,它認為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強加於事物的。(2分)
(2)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認為,否定是事物發展和聯繫的環節。形上學否定觀把否定看作是對事物的消滅,是事物變化的結束。(2分)
(3)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認為,否定是揚棄,是既克服又保留,是肯定與否定的對立統一。形上學否定觀不承認肯定與否定的對立統一,它把肯定和否定絕對地對立起來,認為肯定就是肯定一切,否定就是否定一切。(3分)
43.答:(1)由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具有必然性。奴隸主殘酷地剝削壓迫奴隸,當然應該從道義上加以譴責,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奴隸制在當時具有進步性。(2分)
(2)奴隸制保存了大量的勞動力,把奴隸用於生產勞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1分)
(3)奴隸制對於奴隸本身也是一種進步,因為作為奴隸來源的戰俘,以前是被殺掉或吃掉,現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1分)
(4)社會有了階級劃分以後,使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工固定下來並不斷強化和發展,有一部分人專門從事科學文化教育事業,促進了古代科學文化的繁榮。(2分)
44.答:(1)人類從事生產勞動和其他社會活動,不能單個人孤立進行,必須相互依賴、互相合作,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才能進行。(2分)
(2)勞動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聯繫,使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紐帶更加密切和堅固。隨著勞動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也愈加豐富。(2分)
(3)勞動作為一個完整的過程,是自然過程與社會過程的統一。勞動作為聯結人與自然的中介,既說明了人與自然界的本源聯繫,又揭示了人與自然界的根本區別。(2分)
四、論述題
45.答:(1)這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決定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它源於實踐,並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它的科學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就在同實際相結合。正是這一特性,決定了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方法必須是將它的基本原理,同實際結合起來,用它去觀察、研究和解決實際中所遇到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變成僵死的教條。(4分)
(2)這是由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決定的。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全在於運用。如果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不聯繫客觀實際和我們的思想實際,不是用來改造客觀世界和我們的世界觀,不是同提高我們的理論思維的實際能力結合起來,一句話,不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就完全失去了學習的意義。(4分)
(3)強調理論聯繫實際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方法,並不是說讀書和學習理論就不重要。恰恰相反,理論聯繫實際當然首先掌握理論,所以,必須要重視對理論的學習和研究。我們不是反對學習理論,而是反對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的學習方法。(4分)
46.答:(1)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揚艱苦奮鬥精神,為改善生態環境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績,並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同時應當清醒地看到,我國自然生態環境仍很脆弱,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遏制住,我國存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4分)
(2)我國當前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第二,荒漠化土地面積不斷擴大;第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壞;第四,草地退化、沙化、鹼化面積逐年增加;第五,生物多樣化受到嚴重破壞。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給我國經濟和社會帶來極大危害,嚴重影響了可持續發展。一是加劇貧困程度;二是加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壓力;三是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4分)
(3)正確認識和對待當代的環境問題,一是要全面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二是要反對盲目樂觀和消極悲觀的兩種錯誤態度。全面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就是要把發展生產和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與保持生態環境有機統一起來,做自然界的朋友,愛護自然,培育自然,建立起人與自然界全面和諧的關係。面對當代嚴重的環境問題,盲目樂觀和消極悲觀的態度都是不可取的。持盲目樂觀態度的人,違背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單純追求眼前的物質利益,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持消極悲觀態度的人認為,要保持生態環境的平衡,就必須停止發展生產,扼殺科技進步,這種非歷史主義態度必然導致歷史的大倒退。(4分)
47.答:(1)內因就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與他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內因和外因的關係是: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內因和外因辯證關係的原理,是我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方針的理論基礎。(4分)
(2)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首先依靠本國人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起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強國。(2分)
(3)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對外開放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國策。現代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各國經濟技術聯繫非常密切,在這種情況下,閉關自守只能導致愚昧、落後,不可能實現現代化。(3分)
(4)我國的對外開放是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基礎的。必須從我國的實際出發,積極地借鑑和吸收世界各國一切文明成果為我所用,增強我國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