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哲學詩畫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下西方哲學史筆記中的近現代以前的哲學,但西方近現代哲學部分卻因為時間原因一直耽誤了,今天趁著是周一,就和大家分享完善下,希望粉絲們能夠喜歡,並且最好能多提寶貴意見,或後臺留言,以便哲學詩畫更好的改進。
法國啟蒙哲學
1,法國啟蒙運動的特點
法國啟蒙運動是18世紀在歐洲興起的啟蒙運動的組成部分,但它是最為徹底和影響最大的,最具代表性。它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而且在後來的世紀裡影響深遠。
它的特點有:它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歷史進步的運動。法國啟蒙思想主要代表了新興的法國資產階級的利益要求和願望,是先進階級的思想和意識的集中反映,也是對本身就具有直接進步性的自然科學的概括反映。
2、它把理性作為批判的工具和武器,把理性作為至高無上的評判標準。
「理性」是啟蒙運動的一面旗幟。恩格斯說:「他們不承認任何外界的權威,不管這種權威是什麼樣的。宗教、自然觀、社會、國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無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思維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3、它的哲學基礎主要是唯物主義的。
法國啟蒙思想一開始就承認自然的獨立性,具有唯物主義的傾向,發展到最後以「百科全書派」為代表,在哲學上完全是唯物主義的(至少在自然觀上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唯物主義也因此典型地表現了它在近代的最高形態——機械唯物主義。
4、它具有鮮明的戰鬥性,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輿論準備。
法國啟蒙運動始終有兩個主要的明確的現實目的:第一反對法國專制的政治制度,主張建立充分展示理性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社會制度。第二反對和否定天主教和宗教神學,甚至否定一切宗教,主張無神論。
因此每一個啟蒙思想家都是一名戰士。恩格斯說,啟蒙學者「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後來,「學者 + 鬥士」形成為法國許多思想家的人格特徵。
早期啟蒙主義者的思想——
一般認為法國啟蒙思想家可根據他們的思想特徵劃分為相對集中的四類:
一是早期的以「自然神論」為特徵、對宗教持較溫和的批判態度的啟蒙主義者。
二是後期的以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為特徵的、對宗教持激進的批判態度的「百科全書派」。
三是代表來自下層勞動群眾的先進意識的、以空想共產主義思想為特徵的、對私有財產制度持否定態度的啟蒙主義者。
四是作為特例的盧梭。
早期啟蒙主義者主要有貝爾、孟德斯鳩、伏爾泰、孔狄亞克等。下面對他們各自主要的思想觀點作介紹。
皮埃爾·貝爾的懷疑論——
貝爾1647年—1706年,著有《歷史的和批判的辭典》。馬克思和恩格斯說他是「使十七世紀的形上學和一切形上學在理論上威信掃地的人」。貝爾的思想特點是懷疑論的,即以懷疑論作為理性批判的武器,針對宗教神學,指出一切神學問題和爭論都是混亂、無意義的。
他通過懷疑論得出了兩個結論觀點:1、認為理性和信仰應分開,信仰和理性為「雙重真理」。2、認為道德與宗教也應分開。
他認為道德的基礎不完全是信仰,理性對實際環境和行動後果的算計也可使人趨善避惡。認為中國就是一個由無神論者組成的社會。貝爾的觀點對於當時來講當然是驚世駭俗的。
孟德斯鳩的法哲學——
孟德斯鳩1689年—1755年,著有《論法的精神》等。
孟德斯鳩的法哲學是為了探索法律的形成原因,他把這些原因統稱為法的精神。
主要觀點有:
1、他受當時已有的「自然法」的觀念的影響,認為法是「由萬物的本性派生出來的必然關係」,一切實體都有「法」,連神也不例外。
2、認為人類社會的成文法要以人類的自然法為基礎,人的自然法與人的本性和生活條件是相吻合的。
3、認為成文法要符合建立政府的「本性和原則」,尤其要適應一國的自然狀況,因為地理環境決定著民族性格和社會制度。
4、認為在不同的條件下,自然法派生出三種政體:共和制、君主制和獨裁專制。
伏爾泰的理神論——
1、他受牛頓的自然觀的影響,推導上帝存在是必然的。宇宙需要一個最初的推動者;有限的物質的運動和引力需要上帝給與;思維需要上帝置入到物質中。
2、認為上帝僅僅作為宇宙的第一推動者和自然規律的制定者而存在,他在創世後便不再幹預宇宙了。上帝猶如一位建築師。
3、認為上帝的存在對道德世界也是必要的。他說:「即便上帝不存在,也要創造一個。」
對於牛頓的晚年,人們普遍存在一些誤解。認為牛頓開始相信上帝。但事實並非如此。對於微積分的研究是牛頓晚年的研究重點。微積分可以在實驗的基礎上推導出物理量之間關係的函數形式,但具體函數物無從知曉(簡單來說,就是知道誰和誰呈正比或反比關係,但作為初始條件的比例係數不知道),只能通過實驗得知。所以,牛頓提出「上帝第一次推動」這一個概念,就是說,像密度等物質固有屬性是大自然自己制定的,無法更改,也無從推導。而人們的誤解普遍來源於「上帝第一次推動」,誤解為「上帝第一次推動力」(牛頓生活的時代還沒有力的物理概念,牛頓定律是牛頓通過動量形式表達出來的)。
孔狄亞克的感覺主義——
孔狄亞克1715年—1780年,著有《人類知識起源論》、《感覺論》、《體系論》等。
孔狄亞克的哲學也是自然神論,但是他的理論的特點是對洛克的經驗論的宣傳和感覺主義的解釋。
1、他同意洛克認為認識起源與經驗的基本觀點,但是不同意洛克的「雙重經驗說」,認為經驗只有一個來源,那就是對外物的感覺。認為反省不是獨立的來源,是在感覺基礎上進行的。
2、他貫徹機械唯物主義的原則,反對認識論中的視覺中心主義,提出了觸覺中心主義。認為惟有觸覺才能以身體來認識外部的形體。
感覺主義——譯「感覺論」。用感覺或感覺經驗解釋心理過程的理論。認為感覺是心理的唯一來源和基礎,肯定感覺的絕對可靠性,甚至把各種心理現象均視為感覺的堆積、壓縮和變形。其思想來源有二:一是17世紀法國笛卡兒的機械唯物論;二是英國J.洛克的經驗主義。
18世紀在法國發展成為感覺主義心理學。主要代表人物有拉·美特利、孔狄亞克、愛爾維修、狄德羅和霍爾巴赫等。從法國大革命的需要出發,繼承法、英兩國的唯物主義心理學思想,注意吸收當時自然科學(尤其是生理學、醫學)的研究成果。以唯物主義為基本特點,明確提出感受性是物質普遍具有的特性,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主張從生理學和腦的機能的角度研究心理的產生和發展。
孔狄亞克在肯定洛克觀點的基礎上,堅持感覺是一切知識的來源,既摒棄洛克關於反省是知識的來源的觀點,亦反對笛卡兒的天賦觀念說;
拉·美特利以笛卡兒「動物是機器」的思想為基礎,進一步提出「人也不過是一架機器」的論斷;
狄德羅認為,無機物有「遲鈍的感受性」,有機物有「活躍的感受性」,從而肯定感受性為物質所普遍具有;
愛爾維修認為,一切心理活動均來自感覺;
霍爾巴赫從反映論的觀點出發,提出觀念是「對象的映象」,感覺是我們活體上的第一機能,思維能力是對感覺加以「配合與分割」、「擴展與約束」的結果。
感覺主義反對靈魂論和唯心主義,重視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和環境作用,重視教育的影響,肯定感覺的客觀性和其作為心理的基本成分,具有積極意義。但它誇大感覺的作用,抹煞思維或理性的價值,必然陷入狹隘的經驗主義和外因論。代表著作有孔狄亞克的《感覺論》、愛爾維修的《論精神》、霍爾巴赫的《自然體系》等。
盧梭的思想——
盧梭論自然狀態:盧梭也在人類社會以前劃出一個「自然狀態」,他的所謂「自然狀態」的特點:第一認為自然狀態指沒有人際交往、語言、家庭、住所、技能的人類最初狀態。自然狀態的人的全部欲望是肉體需要,沒有理性和觀念,具有自我保存和憐憫情感等善良的本能,以及區別於其他生物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第二認為自然狀態的人還享有天賦的自然權利,就是自由和平等。認為人對自然有服從或反對的自由,並意識到這種自由。
盧梭名言:「每個人都生而自由、平等。」
盧梭論社會的不平等與平等——
首先,盧梭認為人類由自然狀態過渡到社會狀態,是從天然平等向社會不平等的過渡。關於人類的這個第一個過渡,他主要的觀點有:
他雖然認為不平等的產生根源於人性的自然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他也認為,生產和生產技術發展(特別是金屬冶煉術和農業這兩種技術)的一個重要的結果,就是導致私有制和社會不平等的產生。
他認為私有制的出現有許多偶然因素,但它的產生卻是必然的。
他認為人類社會不平等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法律和私有財產權的確定。第二階段:官職的設置,通過契約建立國家政權。第三階段:合法的權力變為專制,富人和窮人、強者和弱者、主人和奴隸的不平等發展到極點。
在盧梭看來,人類的第一個過渡既是進步,也是退步。因此人類社會的不平等發展到極點必然物極必反,暴君要被暴力所推翻,社會開始新的平等。人類新的發展階段是從社會不平等向社會平等的過渡。關於這個第二個過渡,他認為是通過社會契約建立起來的重新使人獲得自由和平等的社會。
在這裡盧梭形成了自己的新的社會契約論,主要觀點有:
1、認為第二次社會契約與第一次社會契約不同。它是在平等的條件下制定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契約。
2、認為這次的社會契約進行的權利轉讓是一切人把一切權利轉讓給一切人,這種轉讓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的自由權不會因轉讓而被剝奪。
3、認為社會契約所產生的結果既不是霍布斯說所的有絕對權力的「利維坦」,也不是洛克所說的只有有限權力的政府,而是集強制的權力和自由的權力於一身的「公意」。
盧梭的「公意」概念有兩方面的性質:第一它是一個抽象概念,而不是集合概念。指全體訂約人的公共人格,是他們的人身和意志的「道義共同體」。第二它是一個辯證的概念。它是包含著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自由和服從的辯證統一的概念。
盧梭的社會不平等與平等論具有為革命辯護和倡導人民主權的民主制度的實踐意義。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政治思想家託馬斯·霍布斯於1651年出版了他以怪獸命名的著作《利維坦》,意在用以比喻一個強大的國家,藉此論證君權至上,反對「君權神授」。傳說,在上帝造人之後,人請求上帝:「上帝啊,我們太弱小了。請你再創造一個英雄吧,讓他保護我們」。上帝說:「英雄在保護你們的同時,也會欺壓你們,吃你們」。後來人們為了抵禦各種外來的風險,自己創造了一個利維坦,創造了一個能讓他們有歸屬感的龐然大物——政府,但政府這個利維坦有雙面的性格。它由人組成,也由人來運作,因此也就具有了人性的那種半神半獸的品質,它在保護人的同時,又在吃人。所以,就有了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就是把利維坦關進籠子(權力監管)裡一說。
盧梭的良心論——
盧梭是性善論者,他覺得良心不僅是道德的原則,而且也是知識的原則。他的良心論的主要觀點有:良心是天賦的自然情感;良心在知識和理智活動領域起著判別真假是非的規範作用。
「百科全書派」的含義和代表——
1、「百科全書派」的含義
1751年狄德羅和達朗貝爾開始組織編輯《科學、藝術和工藝百科全書》(簡稱「百科全書」),1771年完成全書,共三十五卷。因此「百科全書派」在一般的意義上指「百科全書」的編撰人員群體。「百科全書派」的特別含義指法國啟蒙時期的一批唯物主義的、戰鬥的無神論者。這也是我們在此使用的含義。
2、「百科全書派」的主要代表
拉美特利:著有《人是機器》、《人是植物》、《各派體系的提要》等。著名觀點:「人是機器」。
狄德羅:著有《供明眼人參考的論盲人的信》、《對自然的解釋》、《達朗貝和狄德羅的談話》 、《關於物質和運動的原理》等。
恩格斯評價他:「如果說,有誰為了對真理和正義的熱誠而獻出了整個生命,那麼,狄德羅就是這樣的人。」
愛爾維修:著有《論精神》、《論人》。
霍爾巴赫:著有《揭穿了的基督教》、《自然的體系》、《健全的思想》、《社會體系》等。
「百科全書派」的自然觀:「百科全書派」的自然觀和物質概念,比起十七世紀的唯物主義來有了重大的進步,克服了一切神學的不徹底性而達到了徹底的唯物主義的水平。
主要表現在——
1、堅持了世界的物質的統一性的思想,力圖克服以往唯物主義者的物質概念的狹隘性,而給它一個更概括的哲學上的定義。拉美特利說:「在整個宇宙裡只存在著一個實體,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種變化。」愛爾維修說:「物質這個名詞只能了解為那些一切形體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2、都一致肯定物質是能夠自己運動的,物質和運動不可分。霍爾巴赫說:「物質是憑著自己固有的力而活動,並不需要任何外在的衝擊使它運動的。」
3、都肯定物質本身就具有感受性即感覺能力,從而肯定了意識或心靈只是物質的一種屬性或功能。狄德羅把「感受性」看作物質的一種普遍的基本性質。
4、狄德羅等肯定物質本身客觀地存在著各種性質或特性,或肯定物質是「異質」的,即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客觀性質。
5、強調宇宙間的萬物都處在普遍的、必然的因果聯繫中。
「百科全書派」的認識論——
總的說來,「百科全書派」在認識論上繼承了洛克的唯物主義經驗論,克服了他的一些唯心主義因素而發展成為較徹底的唯物主義反映論。
他們的觀點的特點有:
1、他們肯定認識起源於感覺經驗,但是不同的是,他們把感覺看作一切知識的唯一來源,克服了洛克把感覺和「反省」都當作觀念來源的二重經驗論的缺陷,而達到了較徹底的反映論的水平。
2、他們也一樣反對唯心主義的唯理論和唯心主義先驗論,特別是反對笛卡兒等人所宣揚的那種「天賦觀念」的學說。
3、他們站在經驗論的立場上反對唯理論,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力圖把經驗和理性結合起來。
4、他們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同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進行了不調和的鬥爭。
「百科全書派」在認識論上的缺陷是,他們的反映論是一種消極被動的反映論,沒有正確認識社會實踐對人類認識的決定性作用,沒有正確認識主觀能動作用,沒有正確認識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也沒有把正確認識看作是一個深化的過程,而是一種「一次反映論」。
「百科全書派」的無神論和反宗教思想——
「百科全書派」的無神論的反宗教思想更公開、更鮮明、更徹底、更堅決。具體的方面有:他們駁斥了一切宗教賴以建立的基本原理;他們對特別為基督教所信奉的一些基本教義和信條,都進行了批判和嘲笑;他們不只限於對宗教的教義和神學理論的荒謬性作理論上的揭露和批判,而是對教會及僧侶在實踐上對人民殘酷的剝削和壓迫,罪惡的欺詐和愚弄,對社會國家造成的禍害,以及僧侶階級本身的反動腐朽都進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嘲罵和痛斥。
「百科全書派」的社會歷史觀和政治、倫理觀點——
1,社會歷史觀
「百科全書派」的社會歷史觀的理論基礎是他們的人性論。他們把人只看作一個自然的存在物,即肉體的人,因此每個人的自然本性都是一樣的,而人的共同本性就是追求肉體的快樂和逃避肉體的痛苦,即「自愛」和「自保」
另外,他們還認為人也受環境的影響而千差萬別,因此「人是環境的產物」。他們的「環境」指社會環境而不是自然環境,而社會環境又是指政治法律制度,而不是生產方式或經濟基礎。愛爾維修就說:「人是教育的產物」。當人們問到政治法律制度的好壞又是如何造成的時,他們認為「意見支配世界」。愛爾維修就認為,政治制度的好壞,取決於立法者的意見。
2,政治觀點
認為私有財產和自由是人的不可剝奪、不可轉讓的「自然權力」,訂立「社會契約」成立國家的目的是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是生來平等的。反對君主專制。
3,倫理觀點
他們的道德倫理觀是功利主義的道德倫理觀。認為適合於人的道德學應當建立在人性上,道德行為是適合人性的行為。為了個人的利益,應該把個人的利益和別人或公眾的利益結合起來。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德國古典哲學
康德哲學——
伊曼努爾·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 ),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國古典哲學創始人。
1,自然辯證法的真理觀
批判宇宙不變論,提出潮汐摩擦假說和原始星雲假說,打破形上學僵化的自然觀,為自然辯證法的真理觀發展開拓了道路。核心思想為「人為自然界立法」
康德所說的自然界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自在的、外部的自然界,而是「自在之物」作用於我們的感官,在我們心靈中所引起的知覺和表象。而「自然規律」則是這些知覺和表象在我們知性的意識中相互聯結的形式。康德認為聯結知覺和表象的形式不是來自於經驗,而是來自於人的理智。因此自然界的法則和規律不是自在之物自身的規律,而是我們先天就有的形式與經驗的綜合。
他認為自然界的法則即自然規律是由人確立的,沒有這些思維形式就沒有自然界的法則。這就否認了自然界本身的客觀規律。
2,先驗哲學
認識論——《純粹理性批判》
1,感性是主體通過感性直觀的純粹形式——時空對感性材料予以綜合形成感性直觀知識的先天的認識能力。數學知識所以可能就在於時空觀念的先天性,但是時空直觀形式只適用現象世界,與自在之物無關。
2,知性是主體意識從它自身產生的觀念的能力,即認識的主動性。此書提出了知性的十二個範疇,範疇不是來自感性對象,是先天的。自然科學所以可能就在於範疇的先天性,同樣範疇只能應用於經驗,不反映於自在之物。
3,理性是人心中追求絕對的無條件的知識的自然傾向,理性的概念是理念。批判形上學是關於靈魂、上帝、宇宙的種種論證,認為不能用知性範疇去規定自在之物。康德提出了理性的四個「二律背反」包含的辯證法成分,但是否認矛盾的客觀性,認為矛盾只是主觀的幻相。
倫理學——《實踐理性批判》
康德認為道德起源於人的善良意志,即道德來於人理性本身。人心中存在著先天的道德法則,叫做「絕對命令」,善惡觀念取決這一先天法則,相符的即善,不符的即惡。絕對命令在現實中不能實現。如果我們想完善人的道德,就要假定上帝的存在。
美學——《判斷力批判》
審美主體是聯繫理論主體與實踐主體的中介,審美自我是一種「反思的判斷力」。分別從質、量、關係等方面揭示美的特質,說美是不憑藉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費希特哲學——
費希特(1762——1814),德國哲學家,他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以「自我」為核心,叫做知識學。自我既是理性也是意志,既是認識也是行動,把認識和實踐聯繫起來,費希特的知識學提出了三個基本原理:1)自我設定自身;2)自我設定非我;3)自我設定非我與自我。
費希特企圖以自我和非我的同一克服康德的二元論、不可知論,論證思維和存在的同一。
謝林的「絕對同一」哲學——
謝林(1775—1854),德國哲學家。謝林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以「絕對同一」為核心,包括自然哲學(從自然中引出精神)和先驗哲學(從精神中引出自然)。認為絕對同一是萬物的本原,是一種宇宙精神,有一個矛盾發展過程,其辯證法思想為黑格爾創立唯心辯證法體系提供條件。
黑格爾哲學——
黑格爾(1770—1831),德國古典哲學巨匠,其開創性的提出了人類認識的基本原則: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
1,思維指的是存在於人的頭腦之外的某種「客觀思想」即絕對理念、絕對精神,它是世界的本原,不斷發展變化,自身包含否定。
2,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是指思維是存在的本質,存在符合思維才具有實在性;思維不斷在存在中實現自己,使存在同自己符合、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是一個矛盾發展的過程。
黑格爾主張本體論和認識論的一致,因而其哲學被認為是唯心主義辯證的哲學。
客觀唯心體系和絕對精神的三個發展階段
邏輯學——講絕對理念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出現之前的自我發展的情況,表現為它的各個環節「範疇」的向前推演。體現了本體論、辯證法和認識論的一致,提出人類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
自然哲學——講理念的外在化。包括自然界的三個階段:機械性、物理性、有機性。
精神哲學——研究理念由外在化而返回自身從而認識自己。包括三個部分:主觀精神、客觀精神、絕對精神。
黑格爾:哲學是絕對理念的最高體現和最後完成,哲學的發展史就是理念認識自己的歷史。
黑格爾的矛盾學說是其辯證法思想的精華所在。他的矛盾論區分了抽象的同一和具體的同一,堅持矛盾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堅持事物自己運動的原則,認為矛盾是事物自己運動的泉源思想。
費爾巴哈哲學——
路德維繫·費爾巴哈(1804—1872),他批判宗教神學,堅持無神論,指出不是神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神。揭露且認為宗教的認識論根源在於人的類概念,宗教的基礎是人的利己主義本性及依賴感以及宗教的反動的社會作用,宗教批判的局限性在於缺乏階級觀點和實踐觀點,進步意義在於間接批判封建專制制度。認為人的本質是利己主義和愛,從抽象的人的本質引出道德基本原則,合理地節制自己和對人以愛。把愛神秘化,呼籲建立愛的宗教。費爾巴哈的哲學為建立人本學唯物主義提供了基礎。
人本唯物主義認為思維和存在統一的基礎和主體是人。自然界是非發生的第一性實體,人是自然界的產物,思維是人腦的屬性。認識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包含客觀內容。感性和理性是統一的。
其局限性表現在:1)形上學性;2)直觀性;3)歷史觀是唯心論的。
德國以上哲學家死後,緊跟著而來的就是叔本華的意志表象哲學和尼採的心靈、超人哲學,這些等以後有空了,咱們繼續探討和分享。